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11-21 17:16:37 三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5篇(荐)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5篇(荐)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体会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意义。

  2.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准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3.初步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出示:421×4=726×7=285×4=561×2=478×4=

  要求学生计算出这些算式结果,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2

  这是我们在前一节课学过的内容,但前一节课只算了买3个微波炉要用多少钱。这里还有这么多的商品呢?你能看图提出一些数学问题来大家解决吗?

  下面请同学们翻开书第29页看着第4题,请你帮助这些小动物判断一下,它们的计算究竟对不对?如果有错,错在什么地方?又该怎样克服呢?

  2.教学练习五第5题

  (1)让学生在书上计算出结果,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3题。完成后集体订正。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五第7题。

  四、课堂小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第7页例三和练习二的第1.2.4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汕头到广州有几千米

  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你是否知道从哪到哪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跑5圈体会1千米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1题和第4题。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练习二第2题

  (2)补充题(略)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千米,知道1千米的长度,还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3

  学习目标:

  1.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方程进行描述,进而让学生初步体验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模型。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建模的数学思想。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难点:

  分析与确定问题中的等量关系,能用方程来描述和刻画事物间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一:

  (1)如图,天平右盘内的砝码质量为160g,天平平衡时,你能说出食盐的质量吗?

  (2)已知右图中食盐的质量为160g,在天平的右盘中共放几个20g的砝码才可以使天平平衡呢?

  (3)已知右图中食盐的质量为160g,在天平的右盘内有一个50g的砝码,那么还需加多重的砝码才可以使天平平衡呢?

  (4)若在天平的左盘中有一个小球和一袋160g的食盐,天平的右盘内砝码的质量和为200g,当天平平衡时,你能求出这个小球的质量吗?

  (5)若在天平的左盘中有两个质量相等的小球和一袋160g的食盐,天平的右盘内有总质量为200g的砝码,当天平平衡时,你能求出小球的质量吗?

  二、合作质疑,探索新知

  问题二:某排球队参加排球联赛,得分规则: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

  (1)若该队全胜,共得20分,请问该队胜了多少场?

  (2)若该队负了2场,共得20分,请问该队胜了多少场?

  (3)若该队赛了12场,共得20分,请问该队胜了多少场?

  (4)若得分规则改为:胜一场得2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该队赛了14场,负了5场,共得13分,问这个队胜了几场?

  问题三:军军今年5岁,爸爸今年32岁,如果x年以后军军的年龄是爸爸年龄的?你能用方程描述这个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吗?

  三、自主归纳,形成方法

  学生自主归纳:如何从问题到方程?

  巩固练习:

  1.一个长为2m的长方形菜地的面积比5m2少1m2,设该菜地的宽为x米,则可得方程_________.

  2.把5kg大米分别装在2个同样大小的袋子里,装满后还剩余1kg,若设每个袋子装大米xkg,则可得方程_________________.

  3.小李从出版社邮购2本一样的杂志,包括1元的邮费在内总价为5元.如果设杂志每本x元,则可得方程.

  四、反思设计,分组活动

  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并用方程来描述吗?

  由巩固练习可得方程2x+1=5,你能根据此方程编写一道新的应用题吗?

  五、发展能力,拓展延伸

  古希腊数学家丢番图的墓碑上记载着:“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再活了他生命的十二分之一,两颊长起了细细的胡须;他结了婚,又度过了一生的.七分之一;再过五年,他有了儿子,感到很幸福;可是儿子只活了他父亲全部年龄的一半;儿子死后,他在极度悲痛中度过了四年,也与世长辞了.”

  六、课堂小结,感悟收获

  通过以上自己设计的问题,你觉得怎样的问题可以用方程来描述?

  【课后作业】

  班级姓名学号

  1.一头半岁的鲸鱼体重22吨,90天后体重为30.1吨,如果设鲸鱼体重平均每天增加x吨,那么可得方程____________.

  2.据资料,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现测得某山脚下的气温15.2℃,山顶的气温为12.4℃.如果设这座山高为x米,那么可得方程____________.

  3.自来水公司的收费标准是:5吨内1.5元/吨(含5吨),超过5吨的部分为2元/吨,小明家某月共付费16元,设小明家这月用x吨水,那么可得方程____________.

  4.某长方形足球场的周长为340米,长比宽多20米.如果设这个足球场的宽为x米,那么可得方程____________.

  5.七(6)班分成两个组进行课外体育活动,原计划第一组22人,第二组23人,根据活动内容的要求,需要将第一组的人数调整为第二组的2倍,应从第二组调多少人到第一组去?

  6.国庆60周年首都阅兵共有56个方队梯队组成,其中徒步方队14个,装备方队30个,空中梯队12个.

  (1)徒步方队中水兵方队的总人数为352人.其中领队为2人,其余人排成14排,若设每排为x人,则可列方程.

  (2)参加阅兵的装备共有540辆,每个装备方队的数量和排列都相同,其中2辆为领队,其余每排为4辆,若设每个装备方队有x排(不含领队),则可列方程.

  (3)空中梯队中,国产第三代主力战机歼-10和歼-11引人注目,这两种飞机共有27架参加阅兵,其中歼-10飞机比歼-11飞机多3架,如果设歼-11飞机共有x架,那么可列方程.

  7.(1)学校组织216名师生参加某次活动,用一辆面包车和几辆客车接送。已知一辆面包车可坐16人,设还需用x辆40座的客车,试用方程表示这个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2)学校组织216名师生参加某次活动,用若干辆面包车和客车进行接送。已知一辆面包车能坐16人,一辆客车能坐40人,面包车和客车共9辆车,正好都坐满。问用了多少辆客车?

  8.(1)某师部共有两组士兵参加了国庆60周年的阅兵式,第一组116人,第二组128人,现在要重新分组,请问从第二组要调多少人到第一组,才能使两组人数相同?

  如果设从第二组要调x人到第一组,那么可得方程.

  (2)在国庆阅兵中,坦克方队共由18辆坦克组成,分成六排,第一排坦克的数量是第二排的一半,第三排坦克的数量比第二排多1辆,第四、五、六排数量相等,都是第二排的两倍,问每排各有多少辆坦克?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4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需要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来估测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回顾、讨论、交流,在必要的时候适当予以指导、提示,而不是过多地干涉学生的活动,让学生自觉地获取知识,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

  1、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通过解决“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总结估测的方法,在交流中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并针对不同情况结合学生的经验加以估测方法上的指导,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2、及时总结,促进知识的生成。

  在教学中,当学生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之后,教师作以恰当的总结,帮助学生把没有表达清楚的地方进行完善。这样,不仅使学生受到了启迪,更提高了表达的技巧和能力,从而得到成功的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表示它们的长度吗?

  2、估测一下面前的橡皮、铅笔有多长,书桌有多高,再用尺量一下,看谁估得准。

  3、揭示课题:大家估测的结果与实际长度十分接近,这节课我们就来挑战一下估测更长的距离,你们有信心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先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并让学生用手势比划一下,加深学生对这些长度单位的理解。再让学生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为本节课的学习进行预热。

  ⊙联系实际,学习估测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27页例6)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上学采用的是哪种交通方式。(步行、骑自行车、坐公共汽车等)

  (3)每天上学在路上要花多长时间?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估测的.方法。(出示课堂活动卡)

  (1)汇报估测结果。

  预设生1:我走200步大约是100米,从家到学校需要走600步,大约是300米。

  生2:我从家到学校需要坐3站公共汽车,每站地约500米,大约1500米远。

  生3:走100米我大约要用2分钟,从家到学校我大约要走10分钟,约500米。

  (2)说一说你喜欢哪种估测方法,从你家到学校的距离适合用哪种方法来估测。

  3、总结估测较长距离的方法。

  方法一步数估测法。先看走100米需要走多少步,再数出从家到学校一共走多少步,然后换算出结果。

  方法二时间估测法。先看走100米需要多长时间,再统计从家到学校一共需要多长时间,然后换算出结果。

  方法三站点估测法。公共汽车走一站地大约是500米,只要知道从家到学校需要走几站地就能估算出结果了。

  师小结:同学们的估测方法真多,也都很巧妙。大家在估测的时候都知道要确定一个单位长度,然后看从家到学校有几个这样的单位长度,就能估算出结果了。

  4、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27页下面“做一做”。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估测,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使自己的估测更合理、更准确;然后对大家的估测方法进行总结提炼,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形成技能。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判别四边形。

  教具、学具:课件一套、三角尺、四边形、格子纸等。

  教学过程:

  (一)感知四边形的特征

  1.认识四边形。

  (1)师:(板书课题)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你见过四边形吗?你认为它是什么样的?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等四边形的图片。

  (2)出示下列学生没有说到的图形。

  师:那这个是四边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四条边,四个角。)

  2.判断四边形。

  (1)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判断一下它们是四边形吗?(书第35页中的图形补充4个图形,用课件展示。)

  说说为什么不是。那你觉得四边形光有四条边行吗?是怎样的四条边?(补充板书:直的。)

  (2)你有没有办法把这些不是四边形的图形改成四边形?(根据学生回答课件中操作。)

  (二)寻找四边形

  1.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师:同学们真能干,经过你们的修改,这些图形都成了四边形,那请你们找一找在你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是四边形的。请你摸给大家看。

  2.找主题图中的四边形。

  师:其实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你看这是一幅校园图,你能从中找到四边形吗?(课件出示,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的四边形用红色闪一闪,提取出来放在屏幕的右边。)

  (三)小结: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四边形,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多指名学生说)

  (四)四边形分类

  1.指导分法。

  师:虽然这些都是四边形,可它们的样子还是有些不同的,你们看,这是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菱形,这些都有自己的.名字,而这个是任意四边形(在黑板上边指边说)。接下来请你们拿出练习纸,你能按一定的标准给这些特殊的四边形分分类吗?先想一想你打算怎么分?需要什么工具吗?

  练习纸:

  根据学生回答师:你可以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这些角的大小(板书:比),你还可以用尺量一量它们的边长(板书:量)。

  2.小组合作进行分类。

  师:下面就请你们分类,老师先给你们一些建议。(课件出示)

  友情提示:

  1.请你选择好工具,定好分类的标准。

  2.分类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

  3.四人小组交流,说说你分类的理由。

  4.推荐一名同学发言。

  3.反馈、交流。

  各组派代表发言,(实物在黑板上移动展示)说说分法,并说明这样分的理由。

  (1)按角分:长方形、正方形一类(四个角都是直角);

  菱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一类(没有直角)。

  (2)按边分: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梯形一类(对边不相等)。

  (3)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

  正方形、菱形一类(四条边相等);

  梯形一类(四条边都不相等)。

  4.小结:师:你们分的好极了,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再来确认一下,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五)画四边形(书第36页做一做2)

  师:我们已经会认四边形,还会根据它们的特点进行分类,接下来我们来画一画四边形,你觉得怎样才能又标准又快的画出这些四边形呢?需要老师给你们提供什么工具吗?(尺、格子图)请你们把这6个四边形都画一画,一边画一边想一想,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

  实物投影展示,讲评。

  你觉得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长方形、正方形有四个直角,长方形的对边一样长,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梯形有两个角是直角,但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菱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但它的角不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的对边一样长,但它的角也不是直角;还有一个四边形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四个角也都不是直角。)

  (六)拼四边形

  师:太棒了,你们把这些四边形看的非常透彻了。信封里有一些四边形,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请你们四人合作,选几个拼成一个四边形(信封材料准备)。

  信封里的四边形:

  交流、展示。

  还有不同拼法吗?

  (七)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太强了,老师佩服你们,在这节课里,你们认识了什么?它是什么样的?还知道了它的哪些知识?四边形还有很多知识,我们以后再学。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能够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具有一定的空间观念。

  2、复习巩固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办法,能够准确进行测量并求周长。

  3、利用周长的相关知识,能够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

  4、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

  5、在交流的过程中回忆求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如何观察立体图形,通过我们自己亲自动手搭积木,我们学会了什么?

  2、除了学习观察立体图形,我们还学习了求什么图形的周长?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有关图形方面的知识。

  二、巩固探究

  1、复习观察立体图形

  每出示一个,让学生用自己的正方形积木照样子搭一搭。搭出图形之后,认真观察,说一说从正面、侧面、上面可以观察到什么样的形状?

  交流,订正。

  2、复习周长的计算方法。

  什么叫周长?怎样求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又该怎么求呢?

  自由完成第12题,汇报订正。

  3、完成第13题。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20厘米长的铁丝,用它围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还是用这根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

  4、刚才我们又是动手操作,又是测量计算,累了吧?我们一起到足球场去轻松一下吧!看!这就是我们将要去的足球场。出示第14题。

  自己看图、读题,想一想,在这道题中都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这道题一共让你求出几个问题?会不会解答?

  做完这道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三、拓展实践

  我们再独立解决几个实际问题:

  1、足球场是个长方形,长120米,宽95米。李林绕着足球场跑了3圈,跑了多少米?

  2、学校北面有一块长方形的实验园,长是30米,宽是20米,如果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如果有正好一面靠墙,篱笆长多少米?

  3、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板书设计:

  总复习

  立体图形 求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

  总复习(四)

  教学目标:

  1、继续复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能够正确地观察日历,回答问题。

  2、复习可能性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3、复习有关搭配的知识,能够按照题意进行正确搭配。

  4、能够根据已知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通过复习加强巩固,进一步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在以前的复习中,我们都复习了哪些知识?

  本学期我们学的内容除了刚才说到的,你认为还有哪些知识我们应该再复习整理?

  我们一起来整理回顾这些内容,看谁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最棒!最棒的同学我们可是有奖励的!

  我们一起来比一比、赛一赛好吗?

  二、巩固探究

  1、回顾整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同学们,你还记得有关年、月、日的哪些知识?

  出示第16题:一年365天,合几个星期零几天?

  请同学们自己试着做一做。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92页第18题的图片及文字。

  请同学们认真看图,谁能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

  你是怎样设计住房方案的?

  3、复习“搭配中的学问”

  出示第20题:我们刚才解决了住宿问题。现在我们在一起来解决穿衣的问题好不好?

  这是我们学过的搭配中的学问。你能不能自己试着解决呢?

  如果解决得好、搭配得棒,我们将评选它为“出色设计师”。

  自己解决,评选“出色设计师”。

  4、回顾整理“可能性”

  出示第19题,指名读题,自己解答,指名回答。

  5、整体回顾:

  在这一学期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材第61~63页例1、例2、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通过观察、重叠、估测等方法,比较不同物体及图形面积的大小,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形成这些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认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

  【重点难点】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并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教具: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卡片各一张,课件。

  学具:每人一个信封,装有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出面积。

  出示中国地图,比较哪些地区比较大哪些地区比较小,引出“面积”。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面积。

  1.认识物体的表面,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知道物体表面有大小,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认识封闭图形,比一比,知道封闭图形有大小,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3.归纳完善面积的概念,结合实例说一说,什么是面积?

  (二)比较面积大小,感受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活动一:比较黑板面面积和课桌面面积的大小——观察法。

  2.活动二:比较《数学》课本封面面积和《长江学案》封面面积的大小——重叠法。

  3.活动三: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1)学生探究,发现用观察法、或重叠法进行比较,均不能准确判断谁大谁小。

  (2)自由发言,讨论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引出摆拼法——选用一种图形作为单位摆拼进行测量比较。

  (3)学生提议用小三角形、小圆形,小正方形来测量,课件分别进行演示,并提问:同学们观察一下,你们所提议的方法能测量出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吗?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比较一下哪种图形摆起来更方便更合适?

  (4)通过拼摆测量,得出结论:用正方形摆起来更方便更合适,所以我们一般选择用正方形来测量。

  (5)用正方形测量比较几组图形大小,得出结论:要准确比较面积的大小,标准要统一,要选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

  (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引出面积单位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拼摆测量,我们知道了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时候要用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单位。

  2.学生自学,提问: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它们是怎样规定的?

  3.汇报检查自学情况。

  4.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1)认识感受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是怎样规定的?拿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看一看,感受一下。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比一比测量一下手指甲、橡皮的面积。

  (2)认识感受平方分米。

  拿出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看一看,他的边长是多少?用手比划出1平方分米的小框,感受一下1平方分米的大小。找一找生活中或者你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3)认识感受平方米。

  请同学们凭感觉比划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出示1平方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再和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比一比,有什么感受?估计并测量1平方米的纸面可以占几个人?

  五、归纳小结,揭示课题。

  我们今天认识了什么是面积?知道了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

  六、巩固练习。

  我们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一下生活中的问题吧!

  1.填上合适的单位。

  2.马小跳的日记。

  七、评价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课本第78--7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

  2、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间隔现象中的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探究、与人合作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快来看,多么漂亮的图画呀!(出示教材第78页情境图)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各有多少个?你想提些什么数学问题?

  二、互动新授

  1、数一数。

  谈话:比一比,看看谁先数出手拍和夹子、蘑菇和兔子、篱笆和木桩的数量?(学生回答相应的数量,教书板书)

  小兔()只木桩()根夹子()个

  蘑菇()只篱笆()块手帕()块

  2、说一说。

  手帕和夹子、蘑菇和兔子、篱笆和木桩各是怎样排列的?

  (1)小兔和蘑菇一个隔一个排成一行,木桩和篱笆也是。

  (2)每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每两根木桩中间有一块篱笆。

  (3)每组的两种物体都是一一间隔排列。

  3、比一比。

  比较每排两种动物的数量,和同学交流你的发现。手帕和夹子,蘑菇和小兔、篱笆和木桩的数量,你发现了什么?

  (1)小兔的只数比蘑菇多1。

  (2)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

  4、合作交流,体会规律。

  谈话:三组图有无共同的特点?你发现每两组物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交流、汇报,集体订正。

  把一只小兔和一个蘑菇看成一组,最后余下的`是什么?把一根木桩和一块篱笆、一个夹子和一块手帕也分别看成一组呢?先圈一圈,再说一说。

  只要学生有所发现,表达意思完整、清晰、正确都给予肯定。

  三、巩固练习

  1、口答,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1)20只小兔排成一排,每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一共有多少个蘑菇?

  (2)把20块手帕像上面那样夹在绳子上,一共需要多少个夹子?

  2、(1)把一根绳子剪4次,最少能剪成几段?

  (2)如果把这根绳子剪成8段,最多需要剪几次?怎样剪次数最少呢?

  3、用小圆片和小正方形探索规律。

  如果把■与●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有十个,●最少有几个?最多呢?

  学生分析讨论。

  汇报:

  ■●■●……■● ■的个数等于●的个数●有10个

  ■●■●……●■ ■的个数比●的个数多一个●有9个

  ●■●■……■● ●的个数比■的个数多一个●有11个

  在小组里摆摆,再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小结:一一间隔两种物体排成一行,两端相同,两端物体个数-中间物体个数=1,两端不同,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这部分内容着重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例题着重引导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及类似现象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应的规律。学生在经历兔子和蘑菇、木桩和篱笆等简单规律的摆放后,使学生的视野不断扩大,思维不断深化。让学生多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多让学生通过举例体会生活中规律无处不在,这样更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到处有规律。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9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垂线的概念,垂线的性质,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2.内容解析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作为两条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形,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特殊的用途,与它有关的概念和结论是后期学习“图形与几何”的基础,也是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直接基础.

  垂直的概念是一个承接了前面学段学过的概念,本节课主要从垂直的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表示等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垂直.

  垂线的两个性质,都是通过操作、探究获得的用三角尺画垂线,学生前面学段已经学过,为了获得垂线的性质,在这里仍要让学生动手画图,还可让学生通过折纸作垂线等操作,体会垂线的存在性和唯一性,归纳出“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这一的性质.“垂线段最短”的性质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由实际问题引入,由解决实际问题结束.教学时,应多举一些这方面的实例,让学生体会这一性质的应用.

  “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是以“垂线段最短”为根据的,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图形,强调点到直线的距离是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是一个数量,而不是指图形(垂线段).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垂线的性质.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⑴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能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⑵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能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⑶掌握垂线的两个性质.

  2.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⑴的标志是:学生会用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来表示垂直关系,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垂直.能过直线上或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或线段的垂线.

  达成目标⑵的标志是:能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是指垂线段的长度,是一个数量,而不是一个图形.

  达成目标⑶的标志是:能熟记垂线的两个性质,理解它们的含义,明确条件、结论是什么;准确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如“有且只有”的含义;对“垂线段最短”能熟练应用于生活实际.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在前面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垂直的定义和垂线的画法,也经历过将图形语言翻译成符号语言的过程,因此学生在此对将垂直的图形语言翻译成符号语言的理解以及作垂线并不困难.而垂线的两条性质的获得只是通过画图以及测量、比较等方法获得的,并且两条性质的文字表达极其精炼,因此学生归纳和理解起来将存在困难.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垂线的两条性质的探究与归纳.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教师自制教具,将两根木条钉在一起(如图1),固定其中一根木条a,转动木条b,请学生观察:

  问题1.在木条b的转动过程中,什么量也随之发生改变?

  师生活动:学生发言,相互补充.教师借机和学生一起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和性质.

  教师追问⑴:当a与b所成角为90?时,其余各角分别为多少度?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当a与b所成角为90?时,其余各角都为90°,是木条相交中最特殊的一种情况.

  教师追问⑵:这时木条a与b有何位置关系呢?

  师生活动:学生根据小学已学的知识可以知道,此时,木条a与b互相垂直,教师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对垂直概念的认识.

  2.变换角度,认识垂直

  问题2.仔细观察图2,当两条直线相交时所形成的4个角中,有一个角为90°,就得出这两条直线有何位置关系呢?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并归纳概括出垂直的定义.教师补充指出垂线和垂足的概念.并给出垂直的符号表示.

  教师追问⑴:如图2,如何用符号语言表示垂直的定义呢?

  师生活动:学生观察图形,独立完成用符号语言表示垂直定义,教师点拨,规范学生的书写过程.

  教师追问⑵:如何判定两条射线垂直?两条线段呢?

  师生活动:学生积极踊跃发言,教师做总结,提醒学生注意:两条线段垂直、两条射线垂直、射线与直线垂直、线段与射线垂直、线段与直线垂直,都是指它们所在的直线垂直.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用几何语言描述图形的位置关系,并学会用符号语言表示,培养学生表达几何图形的能力.

  教师追问⑶: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与垂直有关的实例吗?

  师生活动:学生举例.教师多媒体出示生活中的图片(图3).

  设计意图:学生例举身边的实物,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直线垂直关系,将新知识应用到对周围环境直接感知的基础上,有利于学生建立直观、形象的数学模型.

  例1.如图4,三条直线相交于点O.若CO⊥AB,∠1=56°,则∠2等于().

  A.30°B.34°C.45°D.56°

  师生活动:学生计算后作答,教师请学生口述推理过程.

  设计意图:角度计算题,目的是考查学生利用垂直定义以及对顶角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动手操作,归纳性质

  问题3.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几条?

  师生活动:学生动手尝试,得出结论: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可以画无数条.

  教师追问⑴:经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几条?

  师生活动:学生尝试动手作图,根据作图情况回答:只有一条.

  教师追问⑵:经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几条?

  师生活动:学生根据作图的实际情况作答:只有一条.

  教师追问⑶:通过上面的画图,你发现过一个点可以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吗?可以画几条呢?

  师生活动:学生交流讨论后作答.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垂线的第一个性质,重点关注学生对“有且只有”一词的理解,体会数学语言的丰富与精练.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层层递进的提问,引导学生动手作图,并尝试自己探究、归纳出直线垂直的第一个性质,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例2.过点P画出射线AB或线段AB的垂线.

  设计意图:通过作图,让学生体会作线段、射线的垂线,其实就是它们所在的直线的垂线.

  反馈练习:如图,在一张透明的纸上画一条直线,在外任取一点Q并折出过点Q且与直线垂直的直线.这样的直线能折出().

  A.0条B.1条C.2条D.3条

  师生活动:学生通过折纸活动,直观体会“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这一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一道练习,让学生通过折纸作垂线,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垂线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4.思考问题,再探性质

  问题4.在灌溉时,要把河中的水引到农田P处,如何挖掘能使渠道最短?

  思考:你能将这个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吗?

  变式:⑴在直线上有无数个点,试着取几个点与点P相连,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关系.你有什么发现?

  ⑵你能猜想一下最短的位置会在哪儿?它唯一吗?为什么?

  ⑶你能用一句话总结出观察得出的结论吗?

  师生活动:学生作图、观察、猜想,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垂线的第二个性质.如有学生说法错误或者不完整,其他学生可以给予纠正、补充,在此基础上,教师揭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分层变式题,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去解决,层层递进,提高思维度,使学生对问题的推理判断能力进一步深化和提高.

  练习:如图,AC⊥BC,且BC=5,AC=12,AB=13,则点A到BC的距离是_______,点B到AC的距离是_______,点B到点A的距离是__________.

  5.归纳小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请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⑴什么是垂直?垂直和相交有什么关系?我们是如何刻画两直线垂直的位置关系的?

  ⑵垂线有哪些性质?

  ⑶本节课的学习,你在数学思想方法方面还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梳理,掌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垂直定义和垂线的两个性质,及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6.布置作业

  教科书习题5.1

  ⑴第3、4、5题;

  ⑵选做题:第6、7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2及练习一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集体交流,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情境

  复习四个方向,请学生介绍学校四个方向的'建筑物。

  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学校,可以使用校园示意图。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出示第4页彩图。

  1.这些小朋友正在绘制示意图,看过他们的情况你能说出绘制校园示意图时要画上哪些内容吗?

  2.生绘制校园示意图。

  3.小组交流展示。

  4.看第4页彩图,说说怎样画更简便、更清楚?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6页第2题彩图。

  这是小明的房间,你能帮他介绍一下四面的摆设吗?

  2.一人说房间的陈设,一人绘制出平面示意图。要求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

  3.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把有关方向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会了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课后请大家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一张标准的校园示意图给你们的爸爸妈妈看看,向他们介绍我们的校园。

  板书设计:

  绘制平面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使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比较几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通过学生参与画图活动,进一步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并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红色长方形、黄色长方形、蓝色长方形各一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学具若干,剪刀,直尺,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张儿童画非常漂亮,我想把它装饰一下,都需要什么?(四周加上框,加膜等)四周加上框需要求它的什么?(周长)再给它配上一块玻璃,配多大的玻璃合适呢?还能用长短来表述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一)比一比,直观感受面积的含义。

  1、我们身边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面,请你们找一找并摸一摸它们的。面,你发现了什么?(大小有什么不同)再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摸黑板的表面,观察铅笔盒盖的表面和黑板的表面,你发现了什么?

  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2、看课件比较数学书和练习本封面的大小,一元硬币和一角硬币表面的`大小。

  3、我们如果把黑板画在纸上是什么图形?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课件演示)说一说这些图形的面在哪里?

  4、(课件演示)观察这几个图形,它们的面又在哪里?让学生体会封闭图形才有面的大小。

  5、课件出示:比较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

  6、感知面积的含义。

  刚才我们比较了什么?所比较大小的部分有一个名字叫面积。

  谁来说说面积指的是什么呢?(引导学生理解、完善面积的含义)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面积的定义。

  (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学生齐读两遍定义。

  7、下面这四个图形中谁的面积?

  (二)比一比,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1、每人都有三张不同颜色的彩纸,谁能不借助学具很快比较出哪张彩纸的面积,哪张彩纸的面积最小。(学生活动)说说用的什么方法。

  2、指名汇报。

  3、那么这两张彩纸的面积谁大谁小呢?(红色和蓝色)

  意见不统一,如何准确地比较这两张彩纸面积的大小呢?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可以借助你们的学具,动手试试。(四人小组活动)

  4、小组汇报,交流反馈比较的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5、学生看书,说说书上还介绍了哪些方法?

  6、你认为哪种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三)解决问题。

  1、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练习十八第1题)

  2、判断方格纸中哪个图形的面积?

  3、判断下面哪个图案的面积大?

  三、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我们开始讲的要给儿童画配一块玻璃,玻璃面的大小不能用长短来表述,要用什么来表述?

  四、图案设计大赛。(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3个面积等于7个方格的图形,比一比谁画得准确而有创意。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2

  口算除法(第1课时)

  教学内容:P1例1、例2

  教学要求:会口算简单的一位数除多位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口算下列五组题

  30÷380÷820÷260÷690÷3

  6÷38÷86÷26÷63÷3

  二、展开

  1.例1

  (1)提出问题学生尝试:口算36÷3

  ①你可以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直接算。

  ②想一想:区别在哪里,有联系吗?

  (2)汇报:你是怎样得出结果的?(板书学生的`算式思路)

  (3)评价:选择另外方法计算,通过比较,得出

  较简便。也可以直接这样想:36÷3=12(强调高位算起)

  2.自己编类似的题目,口算说出得数。

  3.从学生编题中抽取十位上的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

  (1)学生尝试练习,说各种方法。

  (2)归纳方法:

  4.练习:

  (1)比一比,算一算。

  9÷324÷456÷7

  90÷3240÷4560÷7

  900÷32400÷45600÷7

  (2)算算,填填。

  40÷2=□90÷3=□70÷7=□80÷4=□

  8÷2=□6÷3=□7÷7=□4÷4=□

  48÷2=□96÷3=□77÷7=□84÷4=□

  5.巩固

  39÷326÷242÷255÷5

  88÷893÷348÷476÷4

  87÷356÷430÷291÷7

  6.光荣题:从自编题中找出一位数除三位数。

  693÷3说出口算方法。

  三、作业:课堂练习

  四、教学后记: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3

  (一)学前准备

  1、闹闹寻宝。

  (1)课件演示

  (2)学生交流多种寻宝路径。

  (3)提问:闹闹向北、向南、向西、向东走分别能寻找到书包、铅笔盒、水和画笔四件宝,那么在方格中还有字典、电脑、跳绳、钢琴四件宝,闹闹怎样才能拿到呢?

  2、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3。

  (1)出示指南针。

  (2)全体到操场。

  (3)提问:谁能说出校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4)教师指着校园厕所,问:厕所在什么方向?

  (5)用指南针验证。

  (6)师生返回教室,回顾刚才学习过程。

  师根据回顾的内容板书:

  (7)观察东北、西南这两个方向在什么位置。

  (8)由此推出西北角、东南角的位置。

  师板书:西北北东北

  西东

  西南南东南

  (9)说一说校园西北和东南方向分别有什么建筑物。

  2、巩固新知。

  (1)集体拿出小动物卡片。

  (2)游戏:给小动物找家。

  (3)按要求把熊猫馆、爬行馆、水族馆、飞禽馆分别安置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4)同桌互查。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请学生指出教室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2、看一看自己座位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3、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

  (1)说明题目要求。

  (2)集体参与,分组学习。

  把自己家的'位置在黑板上标出来。

  4、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1题。

  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十字路口四周的店铺分别在什么位置上。

  (四)思维训练

  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3题。

  (1)教师读题,学生理解题意。

  (2)按要求独立完成。

  (3)订正。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4

  1、数轴的定义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2、画数轴的步骤

  ⑴画一条直线。

  ⑵选取原点、正方向。

  ⑶规定单位长度。

  ⑷数轴上用短竖标出刻度。

  ⑸数轴下用标出数值。

  3、数轴三要素

  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

  4、数轴特点

  一般地,设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右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左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

  5、数轴上点与有理数关系:每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但数轴上的点不都表示有理数。

  注意:不能出现相同长度表示的不等的量。数轴两端不能画点。

  练一练

  1、在数轴上,原点及原点左边的点所表示的数是( )

  A.正数B.负数C.非负数D.非正数

  2、与原点距离是2.5个单位长度的点所表示的有理数是( )

  A.2.5B.-2.5C.±2.5D.这个数无法确定

  3、关于-这个数在数轴上点的'位置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在-3的左边B.在3的右边C.在原点与-1之间D.在-1的左边

  4、一个点从数轴的原点开始,先向左移动3个单位长度,再向右移动6个单位长度,这个点最终所对应的数是( )

  A.+6B.-3C.+3D.-9

  5、不小于-4的非正整数有( )

  A.5个B.4个C.3个D.2个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5

  一、教学内容

  人教社教科书第六册81-83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有关时间单位"年、月、日"的基础知识。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能够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引导学生进行收集处理信息,观察比较,进行联想,提高学生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好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闰年、平年的区分与计算及大月、小月的记忆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辅助课件及某年天数统计表若干份

  2、学生课前收集不同年的年历、学具盒

  五、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教师展示课件:有个宝贝真希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学生猜出是:日历。指名说说日历有什么作用呢?

  师:日历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它。(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大月、小月的认识

  (1)师:(出示4年的年历)同学们从这张年历上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说己最喜欢的日子(学生回答)课前同学们也收集了一些不同年份的年历,请同学们结合手中的年历,填出每个月的天数。(学生填表)

  (2)请3名学生拿上来展示,并说出每个月的天数。师:从你们的表中可以看出各月天数有哪几种情况?(学生回答,师板书:31天、30天、28天、29天)

  (3)师:(展示课件)我也收集了近十年的每月的天数,请同学们观察老师的统计表,你发现些什么?(小组讨论,把讨论的情况写在纸上)

  (4)小组代表发言

  (5)(教师引导学生)展示概念课件:大小月概念(一个月31天叫大月,一个月有30天叫小月)。

  (6)小组活动:说一说自己的生日、父母的生日是大月还是小月?

  2、闰年、平年认识

  (1)师:同学们,大小月中怎么没有2月呢?请同学们观察,老师给出的1995——4近十年2月是多少天?(28天、29天)你们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2)猜测:1994年、1993年、5年、6年的2月有多少天?

  (课件展示万年历进行验正)

  (3)教师展示闰年、平年概念课件,揭示什么叫平年、闰年。

  师:判断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主要是看哪一个月的天数呢?(2月)

  (4)质疑:刚才我们知道了2月的天数在四年里有3年是28天,1年是29天,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师:同学们随便说出几个年份,让老师说出这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并说出2月是多少天。

  (5)师:同学们想知道老师是怎么判断的吗?讲解求闰年的方法(教师展示课件)。

  反馈练习:给出1949年、1997年、1999年、8年年份让学生分小组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并说说这几年发生了什么事情?(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6)师:同学们会判断平闰年了,但知道闰年、平年是怎么来的呢?(教师展示课件讲解平闰年的来历)

  (7)师:我们知道了闰年、平年的来历,那么一般多少年闰一年呢?(4年)为什么又有"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说法呢?(展示课件说明)

  3、大小月的记忆方法

  (1)师:怎样熟记大月、小月呢?请同学们伸出你们的左手并握成拳头。师展示课件:拳头记忆法。

  (2)速记儿歌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总不差,四六九十一三十天,闰年二是二十九,平年二月二十八?"(老师对"腊"字说明,请学生齐念)

  (三)形成应用

  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解了大月、小月、闰年、平年的知识,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看大家理解没有,我们来做小游戏好吗?

  1、拖水果(判断大小月)

  利用课件展示,请同学们完成。

  2、做做小侦探(一个罪犯经过整容,拿着一张1979年2月29日的边境通行证准备出关,可还是被警察一眼识破,这是为什么?)

  3、判断平年闰年,让学生到电脑前输入不同年二月的天数。

  4、(分组讨论完成)小星的故事(小星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刚好是两个月,是哪两个月呢?如果是61天呢?60天呢?59天呢?)

  (四)实践操作

  教师给出5年一月日历,请学生利用学具制作一张5年二月的日历,全班交流。

  (五)情感激励

  同学们,通过大家的`共同参与,你认为各位小朋友学习得怎么样,哪位同学最棒?你将给他几颗星呢?请你评一评?

  教学反思:

  年月日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年、月、日,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是发现并掌握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一上课,我就让学生带着问题(一年有几个月?每月有几天?并把每月的天数填写在书上)自学,接着进行反馈,归纳出:一年有12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约有31天,是大月。四、六、九、十一月。二月是平月有28或29天。大月和小月的记忆有一个拳头法和两个拳头法,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有些学生还是不感兴趣,于是我采用儿歌: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总不差,来帮助他们记忆,这一内容本来很枯燥,但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学生很快就记住这一知识点,可见儿歌也是一种很有效率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对于中、低年级学生来说,更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因为儿歌记忆既轻松又便于记忆。

  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去发现、去讨论。我让他们讨论,对于平年和闰年你有些什么认识。学生经过讨论说出几几年是闰年,顺着他们的思路我又让他们去讨论闰年有什么特点,从而得出被4除没有余数的是闰年,紧接着有问2100年的二月是几天,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是29天,我告诉学生2100年的二月是28天,这是什么道理呀,同学们感到很奇怪,利用这种好奇心,我告诉学生,碰到年份是整千整百数时,必须被400除没有余数,从课后的练习来看这一课的教学效果不错。可见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方法是很重要的。因为年、月、日来源于生活并用之于生活,教材力图

  体现知识的呈现与生活实例相结合,融知识性、趣味性、探究性为一体。教学中应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引进和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如书上主题图,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有意义的日子引入,但我想可能利用身边食品的安全卫生来引入,比利用新中国成立与北京申奥来得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能激起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时,在游戏巩固及练习环节中,我也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猜节日、猜生日、读儿歌、做游戏、玩转盘和用拳头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年、月、日的知识。同时,教学中还引导组织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深切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样,既可以巩固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教案小学三年级07-14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01-09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2-05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