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时间:2024-11-22 07:50:17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小学语文微课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微课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华)小学语文微课教案15篇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1

  一、设计理念

  1、古诗教学重在反复的吟诵,由于这两首诗课前学生都已经会读了,所以课中我着重让生吟,吟得有滋有味。

  2、我们班是小班化教学,课中对诗的理解我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解决(低段诗的教学对意思并没有强调,而且这样还可以真正发挥小组的作用提高孩子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3、分散写字是写好字的关键,因此我把生字分开两课时来学习,而且有比较的学习黄、童。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反复吟诵诗歌。

  难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三、教具准备:挂图、小诗人头饰、生字卡片、轻音乐、简笔画

  第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a、逐幅出示简笔画图,让生用背过的古诗句来猜一猜

  例: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师小结: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字的确是非常的了得,竟然短短地几个字就能把一幅画表达得淋漓尽致,你们觉得有趣吗?这节课,我们也来学学古诗吧!

  Sujin

  c、出示课题:所见

  (1)教学所准平舌音并进行生字开花。

  (2)理解题意。

  导语:袁枚在乡间到底看到了什么美景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

  (二)、初读古诗,体会意境

  1、出示挂图(师:这就是袁枚的所见),谁来说说袁枚看到了什么?

  导语:那你知道袁枚是怎么向我们介绍这幅美景图吗?

  2、自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至少5遍。

  3、小组合作读,注意互相正音。

  4、齐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导语:刚才小朋友找出了一些不懂的词句该怎么办呢?生讨论得出须自己解决。

  1、自由读,小组合作谈谈自己学懂了哪些,解决不懂的地方(可借助挂图来理解。)

  2、生谈谈通过小组学习学到了什么,师相机指导,重点抓住:意欲捕鸣蝉理解这是一幅描写夏天的古诗。

  3、生看挂图,师简述诗意

  4、指导朗读(师范读小组合作朗读小组竞赛读,评评争取从不同角度理解自由读齐读配乐读)

  5、生带上小诗人的头饰配乐读。

  6、想想诗中的牧童捉到蝉了吗?

  (四)、小诗人背诵会

  1、准备阶段2、小组选代表背3、齐背

  (五)、指导书写诗、林、闭

  1、观察诗、林、闭在田字格的位置。

  2、师范写并讲注意点

  3、生书写,互相评价

  4、师反馈。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1、看口型猜生字游戏所、枚、蝉、闭、立、捕

  2、有感情地背诵所见,引出今天再来学习一首夏天的古诗小池,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池

  二、初读感知,理解诗歌大意

  1、自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至少5遍。

  2、小组合作读,注意互相正音。

  3、齐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3、自由读,小组合作谈谈自己学懂了哪些,解决不懂的地方(可借助挂图来理解。)

  4、师简述古诗意思

  三、再读感悟,体会诗歌韵味

  d、配乐自由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生对古诗读起来朗朗上口。)

  e、说说觉得这首古诗哪里写的最美?你能用简单的几笔把它画下来吗?

  f、生作画。

  四、学习生字

  g、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认读

  h、小组合作,认记字形

  五、指导书写童、黄、立

  5、观察童、黄的异同点

  6、师范写并讲注意点

  7、生书写,互相评价

  8、师反馈。

  六、课外拓展

  1、找找背背描写夏天的古诗。

  2、找找夏天的有关图片

  13、《夏感》导学案

  【导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3、品味优美句子。

  4、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导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3、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

  【导学难点】

  品味文中优美句子

  【课时】1课时

  【预习导引】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贮满(zhù)澹澹(dàn)芊芊(qiānqiān)

  磅礴(páng)(bó)黛色(dài)匍匐(pú)(fú)

  3、解释下列词语。

  贮满:储存、积存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芊芊:草木茂盛

  磅礴:气势盛大

  黛色:青黑色

  匍匐:爬行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的感受的。

  【导学过程】

  一、导入:

  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对于季节,我们有着太多的感触,我们爱春的生机勃勃,爱秋的硕果飘香,爱冬的银装素裹,然而爱夏的却寥寥无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梁衡的散文《夏感》,看看他到底爱夏的什么,去领略夏天的独特之美。(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他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

  三、检查预习:

  见预习2、3。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注意字词,句读,情感。然后全班齐读。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的感受?

  讨论明确: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

  五、研读赏析:

  1、你认为文章哪一段最优美?请简述理由。

  2、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三至五个个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讨论归纳:

  比喻句: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象了。

  “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

  “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

  拟人句:

  “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是作者的想像,生动形象。

  “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像,用了拟人写法,想像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

  “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六、拓展延伸:

  1、文章最后写道:“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据你所知,有关夏天的古诗句有哪些?

  明确: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代杨万里《小池》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西江月》

  2、请你模仿文中下列句子,发挥想像,写几笔“夏之色”、“冬之色”。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示例:

  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为浓的绿,如树叶,如劲草,展示着美丽的青春。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八、教师小结:

  本文围绕三个方面来写夏天突出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九、课外阅读下面文章:

  海滨仲夏夜(峻青)

  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而且比天空的景色更要壮观。因为它是活动的,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而后面的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

  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了绯红,绯红又变为浅红。最后,当这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突然显得高而远了的天空,则呈现出一片肃穆的神色。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起来了。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夜色加浓,苍空中的明灯'越来越多了。而城市各处的真的灯火也次第亮了起来,尤其是围绕在海港周围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从半空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和那一片片密布在苍穹里的星斗互相辉映,煞是好看。

  在这幽美的夜色中,我踏着软绵绵的沙滩,沿着海边,慢慢地向前走去。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发出温柔的刷刷声。晚来的海风,清新而又凉爽。我的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兴奋和愉快。

  夜风轻飘飘地吹拂着,空气中飘荡着一种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柔软的沙滩上还残留着白天太阳炙晒的余温。那些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劳动了一天的人们,三三两两地来到了这软绵绵的沙滩上,他们浴着凉爽的海风,望着那缀满了星星的夜空,尽情地说笑,尽情地休憩。愉快的笑声,不时地从这儿那儿飞扬开来,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地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

  我漫步沙滩,徘徊在我的乡亲朋友们中间。

  我看到,在那边,在一只底儿朝上反扣在沙滩上的木船旁边,是一群刚从田里收割麦子归来的人们,他们在谈论着今年的收成。今春,雨水足,麦苗长得旺,收成比去年好。眼下,又下了一场透雨,秋后的丰收局面,也大体可以确定下来了。人们为这大好年景所鼓舞着,谈话中也充满了愉快欢乐的笑声。

  月亮上来了。

  是一轮灿烂的满月。它像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似的,从那平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沙滩上,也突然明亮了起来,一片片坐着、卧着、走着的人影,看得清清楚楚了。啊!海滩上,居然有这么多的人在乘凉。说话声、欢笑声、唱歌声、嬉闹声,响遍了整个的海滩。

  月亮升得很高了。它是那么皎洁,那么明亮。

  夜已经深了。

  沙滩上的人,有的躺在那软绵绵的沙滩上睡着了,有的还在谈笑。凉爽的风轻轻地吹拂着,皎洁的月光照耀着。让这些英雄的人们,在这自由的天幕下,干净的沙滩上,海阔天空地尽情谈笑吧,酣畅地休想吧。

  (节选自散文集《秋色赋》,有改动)

  板书设计:

  夏之景:景美修辞:比喻、拟人

  感观:由视觉、听觉到嗅觉。

  夏之色:金黄(收获已有而希望之未尽)

  夏感:紧张、热烈、急促

  人美夏之律:紧张、急促(人勤快)

  赞美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2

  【课前寄语】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大家一定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成语来源有很多,有源于口语的,历史故事的,古书中名言警句的摘录或节缩的,外来语等等,其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接触这篇寓言。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2.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描写,理解本文的内容。

  3.懂得无所畏惧、敢于而且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貌似强大的东西的深刻道理。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还记得小学学过的“狐假虎威”的故事吗?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老虎在受了狐狸的欺骗后,觉得自己在众兽面前颜面尽失,千方百计想挽回家族的'损失,但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令老虎苦恼不已。有一天,机会终于来了。且看,老虎在《黔之驴》中的表现。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作者与作品

  作者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在十几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这个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在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了解作品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则。《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作者认为这三首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

  3.文体常识

  寓言:一种文学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4.字词积累

  黔之驴(qián)好事者(hào)庞然大物(páng)远遁(dùn)

  益狎(xiá)跳踉(liáng)噬己(shì)慭慭然(yìn)

  5.解释加点词语。

  (1)庞然大物(巨大的样子)(2)憖憖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3)他日(另外)(4)虎大骇(害怕)

  (5)益习其声(渐渐)(6)驴不胜怒(忍受)

  (7)计之曰(盘算)(8)技止此耳(本领)

  (9)虎因喜(于是)(10)乃去(才)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串译全文: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求: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合上书本后能准确、生动地讲述故事。)

  2.文中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分为六个层次,请找出各层次中表明虎的心理的词语。

  【交流点拨】第一层写虎被驴这个“庞然大物”所吓住。“以为神”三个字,把老虎的敬畏心理写活了。下面极形象地用“蔽”“窥”“稍”等词,勾画出老虎既好奇,急于想摸底,又害怕的神态。

  第二层写虎渐渐出来靠近驴,“憖憖然”写出虎小心谨慎的样子。希望能摸清驴的底细而又小心谨慎的心理。

  第三层写虎被驴的叫声吓了一大跳,远远地逃走,以为将要来咬自己了。驴子不仅外形大,而且嗓门大,怪不得虎害怕。但驴的叫声只是它的本能,并没有对虎构成威胁。所以虎来来回回又观察它,感觉它似乎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第四层写虎日久天长,更加熟悉了驴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驴子,在它周围走动,心有余悸,始终不敢向驴进攻。

  第五层写虎又渐渐靠近驴子,又进一步戏弄它,碰闯、依靠、冲撞、冒犯它,来激怒驴子,看看驴还有什么本领。果然,驴禁不住发起怒来,使出了自己的绝招“蹄之”。经过多日的调查研究,虎终于摸清了驴的虚实,自然非常高兴。

  第六层写虎吃掉了驴,取得了胜利。这一层写得痛快淋漓。老虎威风大震,“跳踉大阚”,从动作、声音两个方面写出它一往直前的气势,终于把庞然大物的驴吃掉。

  步骤三深层探究深入理解

  1.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

  【交流点拨】因为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

  2.虎后来为什么吃掉驴?

  【交流点拨】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3.黔驴之技有哪些?驴的如此本领可用一个什么成语表示?

  【交流点拨】黔驴之技不过一“鸣”一“蹄”,这两个字生动传神地写出驴在“庞然”的形体掩盖下的平庸技能;驴的这种本领可用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来表示。

  4.怎样概括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

  【交流点拨】驴: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装腔作势,借以骇人,虚有其表、实际无能。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恐惧心理;它反应迅速,行动灵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一)总结课文

  1.本则故事的寓意在哪里?

  【交流点拨】本文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本文意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强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2.归纳妙点

  (1)妙在词语运用恰当,特别是动词的使用传神。

  (2)妙在心理活动描写,细致逼真,且富于变化。特别是把老虎的心理刻画得一波三折,层次清楚(畏惧——好奇——害怕——怀疑——胆怯——窃喜)。

  (3)妙在形象塑造,对比鲜明,相映成趣。明在写虎,暗在写驴,揭示作者创作意图:以虎衬驴,以驴为戒,用寓言形式揭露官僚贵族貌似强大,实则腐败无能的本质(驴被虎吃的角度)。变换一个角度,理解寓言,虎吃掉驴的角度:对于任何事物,不应被表面现象迷惑,只要弄清其本质,认真对待,就一定能战胜它。其它角度:如要坚持不放弃,要知己知彼,不要虚荣和卖弄,要正确估计对手等。

  (二)拓展延伸

  有人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虽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作者除了讽刺那些徒有外表、实质虚弱无能的人以外,从驴子和老虎身上还分别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1)从老虎身上得到的启示

  【交流点拨】①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②要想解决问题,先要了解对方的情况,才能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③要克服畏惧心理;④遇到困难,不应逃避;⑤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勇猛顽强的作风;⑥对于任何事物,不应被表面现象迷惑,应该多观察,透过现象看本质;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⑧不虚荣买弄;⑨正确估计对手;⑩坚持,不放弃。

  (2)从驴子身上得到的启示

  【交流点拨】①不了解情况,不能轻举妄动;②没有本事,不能逞强;③不能让敌人了解掌握自己的底细;④我们应该掌握文化知识,有了真知识、真本领,才能使自己有立足之地,而且要谦虚;⑤以黔驴的可悲下场,讽刺那些毫无自知之明而自招祸患的人。

  板书设计

  黔之驴

  柳宗元

  驴虎

  形态:庞然大物——以为神畏驴

  声音:鸣——甚恐↓

  动作:踢——喜(技止此耳)食驴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八年级语文驴和人的新寓言

  五驴和人的新寓言

  教学目标

  1.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王小波的人生经历及其作品。

  2.通过把握文章语言环境,准确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进而准确深入地体会作品主题。

  3.通过朗读训练,引导学生把握作者含蓄、幽默且充满讽刺意味的语言风格。

  4.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会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3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人教版六年制第三册第六单元的口语交际课。课文里有一幅的情境画面。

  教学目标

  1.知道时应该说些什么,能正确表达自己购的意愿。

  2.说话时表达清楚、完整,态度大方,有礼貌。

  3.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发现错误,并给予纠正。

  4.创设情境,体现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双向、多向互动。

  教学重点、难点

  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的口语交际。

  教具准备

  文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以欢快的乐曲引入,渲染气氛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听说的积极性。

  二、板书课题:

  三、演示、述说的过程

  (训练目的:引导学生表达完整、清楚,要使用礼貌用语。)

  1.多媒体演示课文中的图意:一个小学生正在与售货员阿姨对话。另一个小学生在挑选文具。老师指点学生仔细观察售货员阿姨和小女孩此时的动作、神态、语言。

  2.学生同桌一个扮演售货员,一个扮演小学生进行对话,互相说说的.过程。

  3.指名说。

  要求:声音洪亮,态度大方,说话完整、清楚;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听明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评论。

  小结:从学生的听说两方面进行小结。

  四、表演的过程

  (训练目的:引导学生能正确表达自己购买商品的意思,要用上您好请谢谢等礼貌用语。)

  1.老师把课前准备好的文具放在课桌上,老师扮演售货员,找一位同学扮演顾客,进行表演,范说。

  2.学生在小组里互相演练、说说。

  3.各小组选代表在全班演练、述说。老师引导其他同学进行评议。

  五、进行实践活动

  1.全班学生都把自己的文具拿出来,模拟文具店现场,同学们自己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的实践活动。

  2.老师巡视、指导。

  3.请几位表达好的学生,再表演的情景。

  4.让全班学生评议。引导学生评议时,主要从三方面来评:第一,评语言,即语言是否准确、规范,用语是否确切、恰当;第二,评思路,即说话的内容是否清楚,表达是否通顺、完整;第三,评仪态,即声音是否洪亮,态度是否大方,表情是否自然,是否有礼貌。

  六、拓展练习

  1.让学生进行购买其他物品的口语交际练习。

  2.老师随机点评、指导。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4

  一、预习指导

  1.引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言,重点理解“诗歌是跳舞,散文是走路”这个说法的含义,并试着想一想还有什么类似的比喻,可以说明诗歌与散文的差别,比如“写字”与“书法”的区别等。

  2.学生大声诵读《老虎》一诗,直接感受诗歌铿锵的节奏,思考诗人运用了怎样的句式,形成了这种节奏效果。

  二、作品讲解

  1.介绍诗人布莱克的生平(见参考资料),可以侧重于布莱克诗人之外的画家身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绘画特征。

  2.分析此诗的艺术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相同疑问句式的不断重复,形成了一种密集的、追问的节奏;色彩的对比、反差,更鲜明地呈现了老虎的形象;诗歌速度、节奏的变化,使得紧张中有松弛。

  3.这首诗在理解上有一个难点,是它的宗教背景,诗人实际上借用了“上帝创造世界”的观念,“老虎”的创造者,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圣经》中创造万物的上帝形象,尤其是“不就是造羊的把你也造了?”这一句,更是说明了这一点。羔羊与老虎,是典型的基督教意象,它们虽然是对立的'象征──羔羊,代表善良、温顺,老虎则代表野性、暴力──但都是上帝的造物,了解这一背景,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诗的内涵。讲解这首诗的宗教背景,可给学生介绍《圣经》中“创世纪”的故事。

  4?围绕“老虎”形象展开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作为诗人想像的产物,“老虎”象征了什么。无论在语言的节奏上,还是在老虎的刻画上,这首诗都有一种强烈的可感性,但诗人书写的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形象,他更多地是书写一种主观的想像,亦真亦幻,恰恰是这首诗的神奇之处。老虎,作为一种清晰可感的幻象,作为一种内涵丰富的象征,直接就是生命创造、反抗激情的化身。

  三、扩展与比较

  以“动物”为吟咏的主题,是一个重要的诗歌类型。写“老虎”,古今中外也有很多名作,可以挑选其中的一些作品,如牛汉《华南虎》、博尔赫斯《老虎的黄金》与布莱克的《老虎》进行比较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5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此词。

  2、深入感受词人笔下的江南美景(美在何处?)。

  3、理解词人笔下的江南美景与思乡之情之间的关系。

  重难点目标1,2(重点)目标3(难点)

  学法指导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从景、情的角度切入这首词。理解词人是如何写景的,又是怎样言情的。景与情又有怎样的关系。在谈及这首词的情感时,能知人论词。

  【诱思导学】(预习展示内容)

  一、形式认读《菩萨蛮》(注意韵脚)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游人只合江南老应该2、春水碧于天比3、垆边人似月旧时酒店用土砌成酒瓮卖酒的地4、皓腕凝霜雪洁白5、还乡须断肠一定,应当

  三、内容理解

  1、请从词作第一、二句中挑选一个合适的短语概括韦庄《菩萨蛮》所写的内容。

  答:江南好

  2、江南具体好在哪里?(请用词作中原有的句子回答)

  答: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四、思考:“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江南美女那么多,词人为什么偏偏提到“垆边人”?(垆边有家的感觉,貌美的垆边人唤起了他美好的回忆与思念。)

  学生感悟

  【预习展示】(我敢我能我行)

  【合作探究】

  1、(江南之美)“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这幅江南美景图,美在何处?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答:碧水阳春(视听结合),美酒佳人(月与雪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

  2、(故园之思)“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还乡为何一定要到老?还乡又为何断肠?

  答:人到年老会特别思念故土。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当时正处在唐朝将灭之际,中原地区烽火连天,今若还乡,目击离乱,只令人断肠,故惟有暂不还乡,以待时定。

  3、(江南之美与故园之思)作者对江南的热爱与他对家乡的思念又有什么关系?

  答:碧水阳春,美酒佳人,最终仍然难以消除根深蒂固的“还乡”之意,正如王粲《登楼赋》所言“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江山信美,而不是我的故土,我也不愿久留,中国还有句老话:“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词人以乐景写哀情,更觉沉郁深挚。

  【达标反馈】

  一、自我检测

  1、赏析此词,选择不正确的答案(C)

  A、词的`开头就点名“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借他人对江南的赞美和断然劝留的口吻,突出江南的好处。

  B、“春水碧于天”,不但形容了春水的颜色,言外尚有水面开阔,明净,倒映着整个蓝天白云的美丽意境在。写江南景色之美,“画船听雨眠”,写出江南春季多雨,那就不妨安稳地躺在画船中,听着雨声人眠,写得悠闲之至。

  C、“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侧面描写江南酒垆卖酒的女子光彩照人,卖酒时攘袖举酒,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词中这两句前句是总写,后句是特写。

  D、“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江南的生活太值得留恋,正当年华,回去岂不要日夜思念而肝肠寸断。表面上写得很旷达,而其中却是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感情。

  2、有感情背诵此词

  【学后小结】

  【拓展延伸】请同学们课后搜集韦庄的其它四首词,进行比较阅读,深入理解其故园之思。

  老师我想对您说:

  【预习作业】《张中丞传后叙》诵读文章(字音、句读),把握其结构,合作解决字词。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6

  学习目标(实现一个小目标,就是向理想进了一大步!)

  一、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揣摩文中写景的妙处。

  二、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感悟生命的永恒。

  预读(看谁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静心自学。)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比比谁知道的多。

  1、宗璞:

  2、“紫藤”简介:亦称“朱藤”、“藤萝”,豆科,高大木质藤本。奇数羽状复叶,成熟后无毛。春季开花,蝶形花冠,青紫色,总状花序,产于我国中部,供观赏,花含芳香油;茎皮纤维可织物;果实、根入药医用。

  二、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迸溅()盘虬卧龙()酒酿()伶仃()仙露琼浆()

  迸溅繁密稀落伶仃挑逗

  忍俊不禁仙露琼浆盘虬卧龙

  三、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思悟(相信自己,我能行!)

  一、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树的?

  二、作者是怎样描写紫藤萝花的?揣摩语句,体会写景之妙。

  三、文章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说“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各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

  四、作者由花的勃勃生机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课外延伸(坚信自己,我真行!)

  一、人们往往赋予一些花木以某种象征意义,试搜集几种说法或吟咏花木的诗句,与同学交流一下。

  二、读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应当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检测题(我努力我进步,我成功我快乐!)

  一、填空:

  1、《紫藤萝瀑布》作者,她是代女作家。

  2、在对紫藤萝花进行细致的描写时,作者先写,次写,再写,最后写_。

  3、本文采用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_的思想感情。

  二、人们往往赋予一些花木以某种象征意义。下列说法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A.竹子-有节,谦虚B.牡丹-默默奉献

  C.松树-生命力强D.荷花-洁身自好()

  三、阅读课文,回答:

  1、作者为什么把花香说成“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对盛开的紫藤萝进行描写的?

  3、作者描写紫藤萝的树和花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文中插入一段写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大株紫藤萝起什么作用?

  课外阅读(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

  白马湖之冬(夏丐尊)

  在我过去四十余年的生涯中,冬的情味尝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初移居白马湖的时候了。十年以来,白马湖已成了一个小村落,当我移居的时候,还是一片荒野。春晖中学的`新建筑巍然矗立于湖的那一面,湖的这一面的山脚下是小小的几间新平屋,住着我和刘君心两家。此外两三里内没有人烟。一家人于阴历十一月下旬从热闹的杭州移居这荒凉的山野,宛如投身于极地中。

  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屋宇虽系新建,构造却极粗率,风从门窗隙缝中来,分外尖削,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用纸糊了,椽缝中却仍有透入。风刮得厉害的时候,天未夜就把大门关上,全家吃毕夜饭即睡入被窝里,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靠山的小后轩,算是我的书斋,在全屋子中风最小的一间,我常把头上的罗宋帽拉得低低地在洋灯下工作至夜深。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屋檐上奔窜。我于这种时候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拨划着炉灰,不肯就睡,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

  现在白马湖到处都是树林了,当时尚一株树木都未种。月亮与太阳都是整个儿的,从上山起直要照到下山为止,太阳好的时候。只要不刮风,那真和暖得不像冬天。一家人都坐在庭间曝日,甚至于吃午饭也在屋外,像夏天的晚饭一样。日光晒到哪里,就把椅凳移到哪里,忽然寒风来了,只好逃难似地各自带了椅凳逃入室中,急急把门关上。在平常的日子,风来大概在下午快要傍晚的时候,半夜即息。至于大风寒,那是整日夜狂吼,要二三日才止的。最严寒的几天,泥地看去惨白如水门汀,山色冻得发紫而黯,湖波泛深蓝色。

  下雪原是我所不憎厌的,下雪的日子,室内外分外明亮,晚上差不多不用燃灯,远山积雪足供半个月的观看,举头即可从窗中望见。可是究竟是南方,每冬下雪不过一二次。我在那里所日常领略的冬的情味,几乎都从风来。白马湖之所以多风,可以说有着地理上的原因。那里环湖都是山,而北首却有一个半里阔的空隙,好似故意张了袋口欢迎风来的样子。白马湖的山水和普通的风景地相差不远,唯有风却与别的地方不同。风的多和大,凡是到过那里的人都知道的。风在冬季的感觉中,自古占着重要的因素,而白马湖的风尤其特别。

  现在,一家僦居上海多日了,偶然于夜深人静时听到风声,大家就要提起白马湖来,说“白马湖不知今夜又刮得怎样厉害哩!”

  1、文章题目为《白马湖之冬》,但实际上主要写的是。

  2、作者对“冬的情味尝得最深刻”是在什么时候?;请用一个词语概括当时白马湖的景象:。

  3、从文中第二段中,可以看出白马湖冬天的风有什么特点?哪些词语可以体现这些特点?

  4、第三段中,作者把笔墨宕开,运用的手法,突现白马湖冬天的风的特点。

  5、第四段中哪一句话交代了作者写白马湖的冬天不写其他景致而单写风的原因?

  6.请用不超过10个字的语言概述白马湖多风的地理原因。

  7、全文主要运用的笔法,勾勒了一幅幅乡间冬日的写意画。

  8、文中结尾说:“白马湖的风尤其特别。”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7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常识,掌握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词的`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青年毛泽东的伟人情怀,感受词人豪放雄奇的风格。

  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预习要求:

  1、能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2、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了解青年毛泽东的主要事迹

  3、借助注释,读懂词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背景介绍

  三、诵读全词,整体感知

  1、听录音

  2、根据节奏提示,齐读

  3、理清思路,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

  四、探究新知

  1、学习词的前三句

  a、疏通大意b、调整词序c、初步感受词人形象

  2、赏析写景句

  讨论: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词人怎样的情感态度?

  b、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c、哪些词具有表现力?

  d、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e、词的寒秋景物有无过去一般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3、学习直接抒发作者豪迈情感的句子.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4、小结:词的上阕主要通过写生机勃勃的秋景,提出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而深刻的时代命题.可见,写景是为抒情所服务,景为情蓄势.

  5、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下阕,思考以下问题:

  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b、“峥嵘岁月稠”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里?

  c、这些“同学少年”是怎样的一群人?

  五、总结全词

  (由学生归纳本词的主题)

  六、布置作业:背诵全词。

  沁园春长沙学案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8

  教学目标

  1.能读会写“窖、泯、厄、禀告、皎洁、风韵”等字词。

  2.理解、积累“审美、闲适、慧心、落难、心旷神怡、得失之患、险象迭生”等词语。

  3.了解寓言的特点,准确理解、概括寓意。

  4.学习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并简要概括,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5.体会寓意,培养应对财富和不幸的审美心态和坚韧意志。

  教学重点

  复述;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寓言得失相依的哲理美的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白兔和月亮》对人类的讽刺意味和《落难的王子》的奇妙构思。

  教学方法

  1.朗读法。作为文学体裁之一的寓言故事,内容大多涉及人生道理,带有劝喻或讽刺意味,《白兔和月亮》主题词是“得失之患”,《落难的王子》的感悟是厄运能使性格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寓言故事情节,体会寓意的表达。

  2.自读与点拨结合法。所选寓言两则,故事精短,构思奇妙且含意隽永。运用合作研讨解决阅读理解中的疑难问题,准确把握寓意。

  3.延伸积累法。搜集整理有关厄运的名言警句,培养战胜困难的坚韧意志。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英国哲人培根说过“幸运并非没有恐惧和烦恼;厄运也决非没有安慰和希望”。一只先前心旷神怡地赏月的白兔,一旦拥有了月亮却紧张不安心痛如割,一位先前极为脆弱的王子,遭遇凶险的厄运却能勇敢地承受不被打倒。周国平的《人生寓言》将为我们阐解如何去应对幸运和厄运这人生的两大难题。

  二、寓言及作者简介

  1.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起源于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2.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三、初读课文,理清生字词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慧心:原是佛教用语,指能够领悟佛理的心,今泛指智慧。

  风韵:优美的姿态神情。

  险象迭生:(di)

  金窖(jio)

  泯(mn):灭,丧失。

  落难:遭遇灾难,陷入困难。

  厄运():不幸的命运。

  得失之患: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

  闲适:清闲安逸。

  四、感悟课文

  学习《白兔和月亮》

  1.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以下述生词为提示,请学生复述这个寓言故事。注意复述故事的语气。

  审美心旷神怡闲适险象迭生得失之患慧心未泯

  2.概括文章内容:

  (心旷神怡)赏月——得月——(紧张不安)赏月——还月

  给赏月前加一个修饰语,从课文中找。

  3.白兔的心情为什么会有前后的变化?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得失之患)

  4.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学习《落难的王子》

  1.用“天哪,太可怕了......”这句话为提示复述课文内容。

  2.“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在我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提示]这句话表现了一个旁观者对不幸者的叹息。第一次是王子对天灾人祸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对王子落难而言;第三次是后人对“我”遭受厄运而言。这是叹息者未经磨难的一种虚妄的假设。(其实未必如此,假如灾难真的落到了人们的头上,谁也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揭示了它在现实中的普遍性。

  3.你认为这样的“厄运”,对王子来说,是好还是坏?

  厄运能使人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

  五、学完这两篇短文,你有什么话想说呢?

  请学生当堂写下来,再请几个学生上黑板书写。

  六、出示名言警句:

  苦难磨炼一些人,也毁灭另一些人。(富勒《至理名言》)

  厄运中满怀希望,在好运中不忘忧虑,这样便能泰然担待祸福。(贺拉斯《歌集》)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板书:

  心旷神怡地赏月

  白兔和月亮转诸神之王赏赐

  主题词:得失之患折转折

  紧张不安心痛如割请求撤消

  落难的王子:寓意: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坚强起来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9

  1、通过例句让学生感受将句子写具体的方法,是多问“怎样”或“什么”。

  2、区分“的”与“地”的用法,并能够结合具体的句子正确使用“……的”与“……地”,从而将句子写具体。

  例句:狗儿跑了。

  这是一句完整的话,但不具体。如何把它写具体呢?

  方法是:多问“怎样”或“什么”!

  思考:

  狗儿为什么要跑?(看见了蝴蝶)

  这是一条怎样的狗儿?

  它是怎样跑的?

  他从哪儿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好,我们来把这句话写具体:小花狗看见前面的草丛中有一只黄色的'蝴蝶,它箭一般地从我身边追了过去。

  在句子中加进一些词语,如“……的”与“……地”,将句子写具体。

  1、在名词前面加“……的”

  什么是名词?表示事物的词叫名词。

  判断绝招:前面能用数量词修饰的,就是名词。

  如: 一张 脸 一只 灰雀

  一棵 白桦树

  数量词 名词 数量词 名词 数量词 名词

  在名词前面用问“怎样”的方法,加进适当的修饰成分,可以把话写具体。

  2、在动词前面加“……地”

  什么叫动词?表示动作的词叫动词。

  在动词前面用问“怎样”的方法,加进恰当的修饰成分,也可以使句子的意思更具体、更生动。

  3、“的”“地”用法巧记:

  ①“的”的用法巧记:的→白药→吃白药的是人→人是名词→名词前面用“……的”。

  ②“地”的用法巧记:地→土地→在土地上劳动,必定要动→动词→动词前面用“……地”。

  4、例句:

  ① 公园里有一棵 白桦树。

  怎样的?名词

  加进的词

  ② 她害怕了,哭起来。

  怎样地? 动词

  加进的词

  试着将下列句子写具体。

  1、你看见过一只灰雀吗?

  2、老山羊看了狼一眼。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

  能力目标

  1、学生能根据实际写出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2、学生通过创作诗或儿歌来歌颂母亲

  德育目标

  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

  教学重难点

  1、学生通过自主提问探究文章大意

  2、通过练笔歌颂母亲

  拓展读写点

  1、通过学习范文,让学生也写一段与母亲相处中,感受最深、记忆深刻的片段。

  2、自编一首诗或儿歌写在老师已准备好的卡片上,作为贺卡送给妈妈。

  教学准备

  VCD歌碟,多媒体课件,讲义,带花边的卡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上课之前,播放《心中的故事》,以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热爱母亲,赞美母亲的感情,以形成共鸣。(投影出课题,执教者)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听出这首歌是歌颂谁的吗?“妈妈”很好,这首歌是蔡国庆演唱的一首歌颂母亲的歌,叫做《心中的故事》。歌颂母亲是千百年以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歌颂母亲的文章。

  二、教学步骤

  1、学生齐读,整体感知文章

  老师提出要求:拿起笔来,将你认为应该勾划的地方分别用各种符号(这里作简单的符号说明)勾划出来。

  2、老师提问

  (1)你们感受到了什么?请用两个字来概括。

  (“母爱”……)

  (2)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这里用投影给出归纳方法)

  (如:按六要素来归纳。时:母亲生病后地:在医院里事情的起因:“我”错以为母亲的体重不轻经过:从而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最后为报答母恩,也想抱一次母亲睡觉结果:母亲也被感动了。)

  3、学生将勾划的内容拿出来交流。

  先在小组之间交流。

  (1)学生认为写得好的地方,好在哪里?

  (2)学生有没有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在班上讨论。

  (3)学生认为问题较好并且自己知道答案的,也可以先考全班同学,然后一起分享。

  4、老师设置问题,学生讨论做答(投影)

  (1)我望着母亲瘦小的脸,愧疚地说:“妈,我对不住你啊!”这里为什么说“我”对不住妈妈?

  (答案提示:误解了妈妈力大无穷,最后才得知那是妈妈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能让孩子苦着累着。现在有些孩子也总认为那些是父母应该干的事情,他们就是有那么大的本事来承受一切的生活负担。当孩子们长大后才发现事情并非如此。)

  (2)“我”为什么会突发奇想,要抱着母亲睡觉?

  (答案提示:正因为“我”误解了母亲力大无穷后,强烈地感受到了母亲对自己的爱,所以想出一种回报母亲的最直接的方式。)

  5、既然作品中的“我”都是大人了,还想出了用抱母亲睡觉的方式来报答母恩。那么同学们你们说说,用你们现在能做到的方式,你会怎样“感恩”呢?

  (之后可以提到一个为妈洗脚的公益广告)

  6、读写拓展

  你们肯定也有这样一段心中的故事,能不能够拿起笔来将你与妈妈相处中,最让你感动或是记忆深刻的那段场景、那个画面,用一段话描述出来。

  7、学生写好后同桌交流,然后选几篇较好的实物投影。让作者自己声情并茂地朗读。

  8、读写拓展

  这节课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我们难道不想送点礼物给妈妈吗?好:现在我请各位小诗人来编写一首诗或者儿歌写在卡片上,送给你妈妈。

  9、学生创作成果展示

  三、小结:

  (将我制作的卡片送给表现好的同学)

  唐代诗人孟郊曾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那么我们就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妈妈,好不好?今天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观潮》

  《观潮》

  教学设计说明:

  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因此教学中我把该部分的语言感悟与语言训练作为我的整个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能够在课文文本这一载体中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与语言文字的魅力。并将课文范例进行引申,与信息技术整合,设计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主题活动,使孩子们在主题活动中,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高,信息素养得到培养,同时信息技能也得到提高。

  第一阶段:【范例引路,激发学生探究的情趣】

  教学概述:课文作为载体,其重难点对我们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导向意义。因此,我抓住文中那些把大潮来临之时的气势渲染得有声有色的重点词句展开了教学,力图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钱塘潮的雄伟气势,并积累下文中的好词佳句,初步体会这些好词佳句所产生的文字效应,从而激发学生进行深入学习的兴趣。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2、初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哪一部分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然后作汇报。

  3、观看录像,感受情景。(师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相机播放大潮来时的录像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大潮的气势磅礴,受到震撼。)

  4、抓住重点,朗读积累。

  (1)自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如果还想体会得更加真切,可以启用电脑里的课件,自行播放,边看边感受,再结合感受读大潮的气势。

  (2)学生汇报读,谈体会。师相机组织通过个人范读,齐读,生生互评,小组赛读,男女赛读等形式来让学生反复强化,体会到课文钱塘大潮描写的精彩之处。最后要求达到熟读成诵。

  (3)选择相应的音乐作为背景,进行配乐朗读。选择时注意音乐的情绪要与潮的变化相映成趣。

  (4)总结:课文中结合着潮来时的样子,大量的运用了摹声法,把潮写得活灵活现。这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第二阶段:【广泛浏览,确定主题】

  1、启发谈话,明确活动目的:

  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后,大家不但从钱塘大潮中深深地感受到了自然的伟大力量,同时,也从课文中那些好词佳句中充分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作者结合着潮来时的样子,大量的运用了摹声法,通过对声音娃娃的描述,把潮写得活灵活现,使人身临其境。其实在大自然里还有好多好多这样神奇而又有趣的声音娃娃,相信同学们一定想认识她们!

  2、提出学习要求:

  (1)登陆模拟的寻找奇妙的`声音娃娃网站,自由阅读,看看你都发现了大自然里哪些奇妙又有趣的声音?

  (2)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种类别的声音进行深入研究,广泛收集资料(从网上下载文字和图片),填写资料卡:

  (3)在论坛中与同学交流阅读所得,寻找与自己研究的主题一致的同学成为合作伙伴,形成合作小组;

  (4)确定本组的研究主题和具体的研究内容:即寻找自己喜欢的场景作为载体,在这个场景图片中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声音娃娃。并为声音娃娃设计好的解说词,选择动听的背景音乐。

  【深入阅读,协作作业】

  1、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按照自定的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继续大量阅读浏览网站上资料,不断加深对声音的感受力,积累与声音有关的词汇句子,并想想可以怎样组织语言来表达自己听到的奇妙声音。

  2、学习活动的评价量规,明确评价标准,知道如何参与活动,并明确活动评价,为后边的展示与评价活动作好准备。

  (1)为参加声音娃娃展示会做准备,综合自己掌握的资料,以第一人称(如一种小动物等)认真填写声音娃娃个人档案要求:寻找到自己喜欢的具体的场景图片,尽可能详细的向别人介绍图片中你寻找到的声音娃娃语言生动,同时注意运用上打比方、做比较等表达方式,以及你所积累的各种能形象表达声音的词汇。

  (2)小组成员根据特长分工合作,制作幻灯片演示文稿介绍小组研究成果。要求作品能针对所选择的相关的图片,运用自己的语言,重组信息,为下一步的成果展示交流作准备。交流的形式力求多样,制作好头饰,可以说、演、唱。

  【展示成果,交流反思】

  具体的教学过程

  如下:

  (一)媒体创设活动情境

  1、CAI课件呈现本次活动主题《声音娃娃展示会》,配上热烈的音乐,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2、教师以活动主持人身份出场:亲爱的自然界的朋友们,欢迎你们来到声音娃娃展示会的现场。请向来宾打个招呼。(学生以小组形式向大家问好)

  (二)媒体促进诵读、积累

  1、可爱的朋友们都来自神奇的大自然,相信你们一定听到过大自然最为奇妙的声音!

  2、CAI课件呈现各种自然景色的图片,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想象自由地、有感情地摹仿画面中有可能出现的各种自然的奇妙声响。

  (三)媒体促进说话、写话

  1、丰富奇妙大自然里有着众多可爱的声音娃娃。今天,我们进行的声音娃娃展示会,就是为了给声音娃娃们提供一个向别人介绍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

  CAI出示声音娃娃展示会要求:

  A、活动前准备声音娃娃资料卡,认真填写你收集到的声音娃娃的资料:

  介绍声音娃娃时,语言清楚,形式活泼,说清特点(即注意运用上打比方、做比较等表达方式,以及你所积累的各种能形象表达声音的词汇)

  B、因为最后要填写选票,并在选票上写清你喜欢的声音娃娃的特征,评选我最喜欢的声音娃娃。所以呆会要认真听别人的介绍,用心记才能填好此项内容。

  3、小组同学合作展示作品(一人操作计算机展示自行制作的演示文稿,其余的同学介绍、表演,教师及时从语言表达,展示形式上给予评价)

  4、媒体回放学生演示文稿中最精彩的一两个页面,强化学生的记忆。

  5、看完所有介绍,你最喜欢哪一位声音娃娃?请认真思考,然后根据他们刚才精彩的介绍,认真填写选票。提示,尽可能把娃娃的资料写详细、写生动,才能表达你对她的喜爱。否则视为无效票。

  6、学生填写,教师巡视指导。

  7、统计得票,评选出最受欢迎的声音娃娃及相应的小组。

  (四)反思活动过程

  1、今天和这么多可爱的声音娃娃亲密接触,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

  2、回忆参加这次《声音娃娃展示会》活动过程,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得失?

  3、小组同学用评价量规自我评价,生生互评。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11

  《望庐山瀑布》与《瀑布》对比欣赏

  一幅风景优美的画图,不能没有背景,没有背景就难以把画面的景物衬托得更为鲜艳夺目。风景画如此,写景诗亦然。即便同一景物,如果置于不同的背景之下,给人美的享受、艺术感染也不一样。入选在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的《瀑布》和《望庐山瀑布》都是同写瀑布的诗作,但,由于作者的观察点、表现手法不同,所描绘的背景有别,所以呈现出不同的瀑布图。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比欣赏,鉴别理解诗的意境。

  《瀑布》是新体诗,显得自由活泼。诗的开端先写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那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好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这声音先给以昂扬振奋、心旷神怡的感觉。听到它,怎不令人急于目睹其形。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望见了,这又是何等的兴奋,诗人却无法比喻“这般景象”,只觉得“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诗人爱慕的感情油然而生。望见了,还没来得及细致欣赏,这是诗人初见瀑布的感受。乃至“站在瀑布脚下仰望”,这才饱览无余,“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诗人的情感进一步升发开去,由衷地发出慨叹。看看吧!这,就是瀑布。多壮观呀!然而,诗人由激昂兴奋又围到情意缠绵。这是因为“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多优美、多惬意呀!这种境界又是多么令人心情舒畅、流连忘返。

  而《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景色就与此迥然不同。《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仙李白脍炙人口的佳作。作者以质朴的语言和夸张的手法,生动地勾画出香炉峰瀑布在阳光照耀下飞奔直下的动人情景,表现了他对祖国河山的深切热爱。

  诗的开头写香炉峰的壮丽奇观,为瀑布先渲染出一幅色彩绚丽的背景。“日照香炉生紫烟”,意思是说,在阳光照射下香炉峰上生起了紫色的云烟。接着笔锋一转进入主题,“遥看瀑布挂前川”,这是作者远望瀑布的情景。由于作者遥望而非近观,所以瀑布四周的广阔天地都在他的视线之内:白色的瀑布从峰顶上的紫烟中喷涌而出,直挂在苍翠的香炉峰前面,在阳光、紫烟、绿茵的掩映下,瀑布既显得雪白如练,又是银光闪烁。整个景色非常丰富多彩,清丽奇巧,给人以色彩绚丽、气象万千之感。紧接着诗人以夸张比喻的手法极写了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把瀑布的流势之速、声响之洪、气势之磅礴、色泽之鲜明完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诗气势雄伟壮阔,格调豪放明快,可谓古今之绝唱。

  两相对照,我们不难看出,两幅瀑布图都是优美的,都热情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但前者是近观,画面幽静迷人;后者是遥望,给人以气势雄伟壮观的感觉。所以,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对两首诗的对比欣赏,仔细品味两幅瀑布各自的诗情画意,在鉴别中理解诗的内涵,能提高学生欣赏鉴别事物的能力。

  《老人与苹果树》课外拓展

  吃苹果的好处

  西方有句谚语: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苹果的营养价值很高,含有多种维生素。苹果中含有15%的碳水化合物及果胶,维生素A、C、E及钾和抗氧化剂等含量也很丰富。苹果所含的多酚及黄酮类天然化学抗氧化物质,可及时清除体内的代谢垃圾,降低血液中的中性脂肪含量,而中性脂肪是造成血管硬化的罪魁祸首,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尤为重要。

  荷兰医学家研究,805名65~84岁男性受试者,每天吃1~2个苹果,心脏病的危险可减少一半。美国科学家研究指出,一个中等大小的未削皮的苹果可提供3.9克纤维素,苹果中的可溶性纤维果胶,可有效降低胆固醇。实验证明,每日吃两个苹果的人,胆固醇可降低16%。芬兰的研究工作者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说明,常吃苹果可以减少肺癌的危险性。他们指出,苹果中所含的黄酮类化合物通过新陈代谢产生的重要的抗氧化物质,是降低肺癌发病率的主要原因。

  苹果中的含钙量比一般水果丰富多,有助于代谢掉体内多余盐分。苹果酸可代谢热量,防止下半身肥胖。至于可溶性纤维果胶,可解决便秘。果胶还能促进胃肠道中的铅、汞、锰的排放,调节机体血糖水平,预防血糖的骤升骤降。

  苹果的营养价值高,但吃苹果要注意细嚼慢咽,如果一个苹果能够15分钟吃完,则苹果中的有机酸和果酸就可以把口腔中的细菌杀死。因此,慢慢地吃苹果,对于人体健康更有好处。

  《瀑布》词句教学

  关注课堂生成,是新课程理念倡导的一面鲜明的旗帜。我在上《瀑布》识字一课时,有效地把握了生成,使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乐园。

  案例:

  按照我事先预设好的情境: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棵大树,然后把生字卡片贴在大树上,准备带着学生玩摘果子的识字游戏。

  师: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来玩一个有趣的识字游戏。

  (这时,却发生了让我意想不到的插曲。多嘴的余威爆出:玩摘苹果的游戏。我没有想到我设想的只是摘果子而己,没有深层次的思考去摘什么果子,这确实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没有批评余威,而是适时地根据学生的反应进行了调整原来的教学设计,巧妙的顺着学生的思维,上了一堂学生喜欢的识字课。)

  师:哦,我们班的余威肯定最喜欢吃苹果了。

  (学生们被我的幽默逗得哄堂大笑,余威也笑眯眯地望着我。)

  师:小朋友们平时是不是最喜欢吃水果呀?

  (学生们齐声回答:是。)

  师:接下来,我就满足大家想品尝水果的心愿。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果园里,去尝一尝那些香气扑鼻、美味可口的水果吧。

  (好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教室里的气氛顿时热闹起来了。)

  师:谁上台来把自己最喜欢的'水果介绍给大家认识一下?

  (学生们兴奋地跃跃欲试,一个个高举着小手,生怕老师没有点到自己的名字,有的学生甚至在下面大喊:我来,我来。看到学生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我暗暗高兴不巳。)

  刘超:我最喜欢吃苹果,所以我摘下来的是又酸又甜的苹果,请大家跟我一起认识它--喻比喻的喻。

  (刘超从树上摘下了生字卡片,学生们就跟着他一起读。)

  许可:我摘的是甜甜的梨子,请大家跟我一起读--般一般的般。

  刘小毓:我摘的是人参果,请大家跟我一起尝一尝这美味的人参果--屏屏幕的屏。

  李子为:我摘的是海南岛的特产椰子,我来教大家认识它--丈丈量的丈。

  方诗佩:我摘的是又大又圆的桔子,喜欢吃桔子的小朋友一起来品尝--尘灰尘的尘。

  柳昊:我的摘的是弯弯的香蕉,香蕉非常可口,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瀑瀑布的瀑。

  (指名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

  师:刚刚我们不仅品尝了各种各样的水果,小朋友们还很快地认识了6个生字宝宝,你们真聪明!

  教学反思:

  在本环节教学中,我完全没有按照事先的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学生教学生取代传统的老师教学生的教学方法。这种生成性的课堂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地习惯,把识字教学变枯燥为有趣,让学生的识字成为自己的生活需要。

  一、努力在识字与生活间建立联系,让学生深切体验这种需要,激发自主识字的兴趣。

  摘水果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去构思教学情境,它不仅把识字和实物建立了联系,丰富了这些汉字的人文积淀,更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了愉悦,给予了他们进一步去学习其他水果名称汉字的冲动。,因此,他们学得兴致盎然,表现得积极,热情,独立,主动。二、在语言环境中教识字,提高识字效率。

  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就是在识词中识字,在学句中识字,在阅读中识字,使识字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进行,而不是离开语言环境孤零零地识字,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识字效率。

  整节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是我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始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宗旨,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让他们完全成为识字的主人的理念指导的结果。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12

  年级:初二学科:语文主备:赵光冲审核:

  课题:《满井游记》课型:新授时间:20xx-5-31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品读课文,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3、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家长签字:

  课前预习:

  1、根据课文填空

  ①《满井游记》作者,代文学家。②是本文画龙点睛之笔。③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初返自然的心情是

  2.与“娟然如拭”中的“然”用法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B.呷浪之鳞,悠然自得。

  C.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D.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3.与“泉而茗者”中的“茗”字语法功能相同的项是

  A.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B.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D.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4.与“鳞浪层层”修辞手法不相同的项是

  A.呷浪之鳞,悠然自得。B.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C.麦田浅鬣寸许。D.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5.与“呷浪之鳞”修辞手法相同的项是

  A.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B.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C.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D.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课堂自学:

  1、整体把握课文分析每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第1段:第2段:

  第3段:

  2、第一段内容有什么作用?

  3、阅读第二段,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①分析每句话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第四句

  第五句第六、七句,第八句,第九句

  ②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内容?作者抓住了这些事物怎样的特点?

  3、本文是写景的小品。小品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在说理上深入浅出,在记叙上简明生动。第二段写景状物上有什么特点?

  4、第3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第一层

  第二层

  5、给本段划分层次

  第三层

  合作研讨:

  1、这篇文章除了写满井早春景物之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呢?分析他们在表达文章主题上的作用。

  2、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展示交流:展示课堂自习的答案,交流合作研讨的内容。

  检测延伸:

  阅读《满井游记》选段,回答问题。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艳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不之知也。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初、始)B.髻鬟之始掠。(梳、掠)

  C.曝沙之鸟,呷浪之鳞。(吸而饮)D.红装而蹇者。(跛足)

  2.选出“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A.城居者未之知也。B.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D.局促一室之内。

  3.选出“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而城居者未之知也。B.泉而茗者,罍而歌者。

  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D.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4.文段的主要内容是()

  A.游满井B.满井春色C.游郊田D.郊田美景

  5.这段文字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先后顺序来写满井春色的。

  6.文章写鸟、鱼富有人情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的心情。

  7.这是段绝妙的山水画的描写,使山有人的_____________,柳有人的_____________,鸟有人的_____________,水有人的_____________。

  8.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语言的创新与应用。

  1.《嘉庆统一志》说满井“井经五尺,清泉涌出,冬夏不立竭。好事者凿栏以束之,水常浮出,散漫四溢”,从这篇游记中,仍可见当时盛况。盛况主要体现在文中的哪些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满井游记》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能举出两例反映这一季节景物的诗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13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知识。

  2.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次词的声韵之美。

  3.学习铺陈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词的有关知识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此的标题是次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次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二.导入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三.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三变”“柳七”“柳屯田”。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鹤冲天柳永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依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四.朗读本诗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自由朗读

  五.试着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学生试着背诵

  二.学生齐读

  三.解题

  望海潮,词牌名,柳永开创的。

  四.具体分析词

  (一)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

  (二)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西湖是美的,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写了山河水量个方面。“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接下来就写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时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官员的祝愿。

  五.艺术特色

  本文是慢词,所以在艺术手法上与小令有所不同。本词重在用铺叙的手法,例如“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前面一句是总说,这几句是对前面的分述;又如“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六.背诵本词。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14

  一、课标要求

  2知识与技能:了解离子的概念,并掌握它的形成规律及与原子的区别。

  3过程与方法:多采用指导阅读、组织讨论来进行教学,让抽象思维变换为形象思维。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微观想象能力,推倒思维方法。

  二、课堂程序

  1、复习:⑴回忆在原子中:核电荷数===

  ⑵分析讨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2、引入:分析11号、17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其最外层电子数特点后印入。

  3、新课:

  (一)离子的形成

  (1)定义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2)表示方法——离子符号

  书写要求:先写上元素符号,再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明所带的电荷数,数字前,符号后,是“1”省略不写。

  (3)练习书写离子符号:氢离子镁离子铝离子

  氟离子氧离子硫离子

  (4)离子符号的含义

  例:2Mg2+表示

  表示

  (5)阴、阳离子由于作用而形成电性的化合物,列如:NaCl等。

  (二)离子与原子的比较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概念

  电性

  表示方法

  相互转化

  (三)小结:构成物质的粒子有、、。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例: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例:

  三、课堂练习P78/1、2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15

  《春雷》

  教学目标

  1.生疏“醒、雷”等8个生字,会写“说、话”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通过朗读去感知和感悟春天的美。

  3.能开放想象,用自己的眼光发觉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有感情朗读课文,感知和感悟春天的美。

  课前预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新课

  1.春天不知不觉来了,用你宠爱的词语赞美春天。

  2.春天来了,四周的事物都有哪些变化呢?板书“柳树醒了”。

  二、初读,把握字词

  1.师范读,同学观赏老师配乐朗诵。初步了解春天到了柳树的变化。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边读边标诞生字、生词。

  3.哪些生字是你的新伴侣呢?大声读给大家听。

  4.你用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

  (1)偏旁识字:枝,梳,梢

  形近字比较:耍一要(耍字比要字少一笔)多媒体课件帮助:雷,澡(打雷下雨,洗澡用水)熟字加偏旁:醒,软(酉+星=醒车+欠=软)

  (2)同桌相互读生字,比比谁读的准。老师强调“醒”是后鼻音,“澡”读平舌音,“枝,树,梢,耍”读翘舌音。

  (3)小组竞赛认读生字(枝、梳、梢、耍、醒、雷、软、澡)

  (4)读词卡(老师领读,同学当小老师领读。)打雷雷雨树枝树梢

  软和梳洗玩耍糊涂

  三、细读,理解课文

  学第一节

  (1)自由读,你从什么地方知道柳树醒了?用笔画出来。

  (2)同桌读,想象春雷会跟柳树说什么话呢?

  (3)小组读,沟通柳树醒了说明白什么?

  (4)竞赛读,感受词语描绘的'景象。

  学其次节

  (1)轻声读,说一说谁给柳树洗澡了?

  (2)师范读,同学小声跟读,想一想柳枝为什么软了?

  (3)看录像春景图,同学在活动情景中感受柳枝变得更美了。

  (4)美美地读一读,在读中感受春天的美。

  四、背诵,感悟文意

  (1)自由背(2)加动作背(3)配乐背(4)同桌互背

  五、拓展,巩固练习

  1.出示生字,让同学做找伴侣的玩耍。

  2.说话训练

  用上“———”是柳树的好伴侣。(词卡贴在黑板上)

  3.画一画,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

  六、观看,正确书写

  1.同学观看“说、话”两个字的字形和在田字格的位置。

  2.老师示范写,边写边提示留意的笔画,这两个字要写得左窄右宽;言字旁的“点”要写的高一些,靠右一些,与横折提的“折”对齐。

  3.同学描一个,写一个。

  4.呈现评价。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02-08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11-05

[精华]小学语文微课教案11-07

(优秀)小学语文微课教案11-11

【荐】小学语文微课教案11-12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集合】11-13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精)11-08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精华]11-19

【经典】小学语文微课教案15篇11-09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经典(15篇)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