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三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

三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11-24 07:10:33 三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

  三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理解“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换算关系。

  2、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体会面积单位换算的必要性,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换算关系。

  难点: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法、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法教学准备:

  课件,面积分别为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直尺。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我们刚学过哪些面积单位?1m

  21dm2

  1cm2各是多大?是怎样规定的?

  3、揭示课题:你们能猜到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间的进率是多少?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面积单位的换算

  二、探索新知

  1、探索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过渡:现在我们一起来来看一看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有什么样的关系?

  让学生拿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在小组内用你们手中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摆一摆,看一看1平方分米里能摆下多少张小正方形纸片。

  学生小组内交流,操作,并做好记录,最后全班汇报。

  再次组织活动:拿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先用直尺量一量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然后按1厘米为一份,把一条边来分一分,看分了多少份?

  学生在小组内操作,量一量,分一分,说一说。最后汇报:正方形的边长是1分米,每1平方厘米作一份,平均分成了10份。教师引导把分的点连起来,数一数,分成了10行,10列。

  教师引导思考:你们能数一数一共是多少个小正方形吗?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为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归纳并板书:1平方分米可以平均分成100个1平方厘米,也就是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2、探究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试一试:我们用摆和分的方法知道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那你们能找出平方米与平方分米的进率关系。最后汇报。3、归纳总结,及时练习。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出示:3平方分米=()平方厘米。600平方分米=()平方米

  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汇报。订正时说说想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7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同桌之间或小组之间相互说说如何得到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

  2、完成教材第57页“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在独立练习,然后在小组内相互检查,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3、完成教材第57页“练一练”第3题。

  引导学生结合前面学习的面积单位的大小,再结合今天这节课内容想一想填写什么单位合适。

  学生填完后,在小组内相互检查,最后汇报交流。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三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7、18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3.情感态度。

  通过观察分析、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求异思维。

  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题意,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准备

  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口算:10×6÷28,70÷3×6 6÷2÷11,9-42÷7,9×0÷15,4×8-12。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学校图书室新进200本书,需要摆放到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4层,大家帮帮忙好吗?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助于学生借助巳有的生活经验理解题意,接受新知识。

  通过读题你发现题中的哪些已知条件?从这些已知条件中你能知道什么?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已知条件:新进200本书,用2个书架放,每个书架有4层。从已知条件可以知道:书架共有8层。

  问题: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

  由这些已知条件和暗含条件,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

  有2个书架,每个书架有4层,可以知道共有4×2=8﹙层﹚。200本书放8层,得出第一种方法。

  200﹙4×2﹚

  还可以这样分析:200本书放在两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放多少本?

  200÷2=100﹙本)

  100本放在四层,每层放多少本?从而探究出第二种解题方法:200÷2÷4

  估计商是多少,并尝试计算。

  在小组中说说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全班交流。

  (1)200-﹙2×4﹚﹙2﹚200÷2 ÷4

  =200÷8=100÷4

  =25﹙本)=25﹙本)

  答:平均每层放了25本。

  观察、比较、归纳。

  A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班内反馈:第一个算式是连除,第二个算式是有乘也有除。

  师做小结,连除运算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乘除混合运算,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读题发现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暗含条件,知道各个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再通过让学生先估商,再尝E试计算,理解算法。

  三、举一反三,巩固新知。

  师:出示教材第17页下方左侧情境图。请大家算一下,这个学校每个班级有多少学生?

  生:按照要求独立完成后再与同学交流。

  师:现在请同学们展示下自己是怎么计算的?

  生1:3×3计算的是三个年级的班级数量。

  270÷9计算的是每个班级的人数。

  生2:270÷3÷3=30﹙名)。我先算的是每个年级的人数,然后算的是每个班级的人数。

  生3:270÷﹙3×3﹚=30﹙名)。3 ×3是三个年级班级的数量。

  师:想一个问题有多种思路、多种办法。(出示教材第17页下方右侧情境图)同学们看看可以有哪些方法来解决问题?大家先交流,最后我们汇总下看看有多少种方法?

  生:交流展示。

  方法一:

  96÷4=24﹙只)24÷2=12﹙只)

  方法二:

  96÷4÷2=12﹙只)

  方法三:

  96÷﹙2×4﹚=12﹙只﹚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三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 篇3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三分钟)

  同学们!今天,老师来是和大家初次合作,同学们想了解为什么由我给大家上数学课?这是我们老师抽签决定的,第一次先抽教几年级,一至五年级你觉得会有几种可能性?抽到那个年级的可能性比较大?第二次抽科目,语数英你们说会有几种可能性?哪一科的可能性比较大?

  真聪明!今天我们就利用数学课研究研究生活中的可能性。

  (板书课题:可能性)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既活跃气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又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的身边到处是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带着快乐的心情学习数学。

  二、玩一玩:

  1、活动一——转盘(五分钟)

  同学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出示转盘)现在老师想转动它,大家猜一猜指针最有可能停在哪种颜色上?(学生说)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转动转盘,验证。

  师:老师这里还有两个转盘,想不想再猜一猜?(出示两个转盘,学生观察,判断)

  班内集体反馈,重点让学生说说可能性大的原因。

  设计意图:在判断的基础上说明理由,是锻炼孩子判断说理的能力,初步让学生体会为什么某些事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会不同,同时体会可能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2、活动二——抛纸杯(十二分钟)

  1)问:老师这里有一个纸杯,如果老师把纸杯抛出去,掉到桌面上,大家猜一猜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猜,引导学生补充完整三种情况)

  2)问:出现这三种情况的可能性一样大吗?(学生猜)

  3)师: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请同学们抛纸杯,验证一下。

  活动要求:

  A、先独立活动,每人抛5次,把抛的'结果记录在抛纸杯表格中。

  B、抛完以后,小组长汇总,把你们小组出现每种情况的次数进行合计。

  C、组长统计完以后,观察组长记录的表格,看看你会有什么发现。

  D、在活动过程中,注意小伙伴之间的合作,仔细观察,认真操作,认真记录。

  4)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到小组中,指导学生的活动。

  5)班内反馈。

  A、请学生在班内说说自己的发现,用出现次数的多少来证明可能性的大小。

  B、看到这种情况,你有问题吗?(如果学生提不出,教师问)为什么纸杯躺着的可能性大呢?(让学生说说)

  C、与我们的猜测怎么样?看来,同学们的猜测能力很棒!

  过渡语:我们平时都玩过纸牌,现面咱们看一看纸牌中有没有我们要研究的可能性。

  3、活动三——摸纸牌(六分钟)

  第一步:摸纸牌

  1)教师出示盒子,内装1黑桃2红桃。“盒子里有1张黑桃,2张红桃,任意摸出一张,会出现什么情况呢?那种花色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2)盒里再加3张梅花。“如果老师再放入3张梅花,任意摸出一张牌,会出现什么情况呢?那种花色的可能性要大一些?为什么”

  (出现三种可能性与牌的颜色有关)

  第二步:讨论

  师:大家看,现在盒子里的牌,怎么样?(2黑桃2红桃)如果老师要摸出两张牌,可能出现哪些结果?

  1)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讨论会有哪些结果,填在表格里。

  2)班内反馈:三种情况(黑黑、红红、黑红)“哪种可能性比较大?”

  3)摸牌验证。9个人上前抽牌验证,组长纪录。

  4)观察摸牌记录,说说发现。“观察你们的摸牌记录,是不是我们猜测的三种结果,哪种可能性最大?”

  第三步:练习(四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组织两个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分析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人文性的教学内容能有效的接轨学生的生活现实、有效激发学生的已有经验、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通过小组探究,学会合作学习,进一步验证可能性发生的大小与什么密切相关,从而为推理和猜测提供理论依据,弥补各自知识上的缺陷。

  4、活动四———抛骰子(八分钟)

  师:同学们真棒,都可以当猜测家了。可能性与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来读一读这个小知识。课件出示“你知道吗?”,学生读一读,说一说。

  瞧,在生活中,我们的孩子可都是有心人,那比赛中,会怎么样呢?下面请同桌小朋友,一个当甲、一个当乙,进行比赛,以抛骰子决定胜负,每人抛一次,如果抛到骰子数大于2,甲胜,在这里打个钩,如果抛到小于2,乙胜,在这里打个钩,如果抛到2,重新来一次。

  请同桌小朋友一边玩一边填写记录表。

  活动结束,师:哪一桌小朋友愿意把你们玩的结果让大家一起来分享?

  师:你喜欢当甲,还是当乙?并说说为什么?

  (甲胜的可能性大,乙胜的可能性小)为什么说甲赢的可能性大,乙赢的可能性小呢?

  (甲抛到3,4,5,6就赢,乙抛到1才能赢)

  师:我们小朋友真聪明,从实验中发现,甲只要抛到3,4,5,6就赢,有四次机会,乙只有抛到1才能赢,只有一次机会,结果是甲赢的可能性比较大,乙胜的可能性比较小。那你们觉得这样的比赛公平吗?(不公平)

  师:那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让他们的比赛变得公平?

  小结:我们同学多会动脑筋啊,用自己的智慧,使比赛变得公平而有意义!

  设计意图: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游戏的公平与否,学生可以从自身的实际基础出发来解决,使学生发现问题并很好的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体现人文性,因为学生需要的不是复制别人的数学,而是去构建自己的数学。

  三、返回生活,巩固延伸(两分钟)

  师:这节课的学习,你快乐么?为什么?

  师:小朋友今天学到的还真多,你能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说说生活中摸奖的现象吗?

  师:那你想跟周围摸奖的人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你快乐吗?”我们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而且更加关注学生情感的变化,用数学知识揭示生活中的现象,进一步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价值。学生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保持好奇心继续去学习,这才是我们最理想的数学课堂。

  四、思考

  1、盒子里装9个白球,3个黄球,1个红球,闭上眼任意摸出两个球,结果有几种可能,请列举出来。

  设计意图:学生在前面的学习有了充分的感官认知,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让学生把感官认知与理论结合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对事物发生可能性的理性认识和思考。

  三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第43页的例2及练习十一的3~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

  2、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口算卡片、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计算:

  (8+3+2+7)÷5(2+3+6+7)÷3

  88÷8         279÷9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看图,了解图意。

  (2)出示统计表,了解信息。

  欢乐队

  单位:厘米

  王强 谢明 李雷 王小飞 刘思

  148 142 139 141 140

  开心队

  单位:厘米

  杨阳 周小杰 陶晓 卢浩 蔡志

  144 146 142 145 143

  ⑶你看到了什么信息?

  王强最高,李雷最矮。

  ⑷怎样比量队身高?

  先求出两个球队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比较。

  ⑸计算:

  快乐队:(148+142+139+141+140)÷5

  =710÷5

  =142(厘米)

  开心队:(144+146+142+145+143)÷5

  =720÷5

  =144(厘米)

  142<144,所以开心队的平均身高高一些。

  明确: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地总体情况。

  三、巩固练习

  第44页练习十一第4题。

  尝试解答,交流解答过程。

  四、作业设计。

  第44页练习十一第3、5题

  三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环境,使学生认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能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基本技能目标: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对东西南北等方位概念的形成。

  教学过程:

  室外部分

  一、导入

  师:今天有许多老师来听课,其中不少老师还是第一次来到我们纬二路小学呢!对我们学校不是很了解,大家能不能先当个小导游领着老师们参观一下我们的'学校?时间的关系我们只参观前院四周的情况,介绍时注意使用正确的方位词。能当好小导游吗?(能)下面就分小组请老师们去参观吧!

  (学生分小组进入操场向参观的老师们介绍校园)

  二、认识东、西、南、北

  1、认识东、西、南、北。

  学生集合汇报。

  师:同学们是怎样向老师们介绍的?

  (学生用以前学过的前后左右来介绍校园的情况)

  师:为什么几位同学有的说他的前面是教学楼?有的说他的前面是幼儿园楼呢?

  (两位同学站的方向不一样,所以他所面对的事物就不一样。)

  师:看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前后左右来描述,有局限性了。怎么办呢?你还知道其他描述方向的方法吗?

  (可以用东西南北来描述)

  师:你知道哪是东吗?(太阳升起的方向就是东方)

  知道了东还能知道那个方向?(西方,东与西相对)

  剩下两个方向是什么?(南和北)

  哪是南?哪是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巩固东西南北。

  师:看大家是不是认清了东西南北,咱们来做几个小游戏。

  教师说方向,学生转向那个方向。(速度适当加快,增加娱乐性,使学生在游戏中熟练辨别东西南北。)

  一学生说方向,其余学生指出相应的方向。

  用方位词再来介绍一下我们的学校。

  3、知识扩展。

  师:在学校同学们都已经熟练地辨别出东西南北了,出了学校还分得出来吗?老师要考考大家,东图书店在我们学校的哪个方向?聚丰德呢?泉城广场呢?

  师:你的家大约在学校的哪个方向?

  室内部分

  4、方向的相对性。

  师:回到电教室,你调向了吗?文化墙在操场的哪边?办公楼呢?教学楼呢?幼儿园楼呢?

  师:现在在多媒体教室里,我在同学们的哪边?门呢?那幼儿园楼在我们的哪边?哎?刚才有同学说幼儿园在操场的南边,可现在幼儿园又在我们的北边,这是怎么回事呢?

  (不是幼儿园在动,而是我们站的位置不一样了。)

  师:看来我们再叙述方向时,要说明谁在谁的什么方向。

  三、认识地图上的方向

  师:老师这儿有一张我们学校的平面图没有完成,同学们能将“文化墙、教学楼、办公楼、幼儿园楼”及它们的方向填在操场四周并把这张平面图完成吗?试试看!

  学生绘制,展台前展示,介绍绘制情况。说说为什么这么画。

  师:同样的校园,有的同学把“东”画在了上面,有的把“北”画在了上面,如果不标出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别人还能清楚地看懂我们的'示意图吗?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统一一个画图的标准)

  师:对了,根据地理知识,在地图上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板书)为了使大家知道我们是按这个标准画的就在图的右上角画一个向上的箭头写明“北”。

  师:请同学们修改一下你的示意图。

  展示。

  四、看图辨方向

  1、游乐园。

  师:春天就要到了,我们该去春游了,我们一起去儿童乐园玩好吗?(出示)

  师:介绍一下公园的情况。(如果没用上方位词可引导学生“用上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来介绍”)

  师:你怎么知道花坛的北边是喷泉的?

  我们先去哪儿玩?(学生自主选择进入并介绍情况)

  2、北京。

  师:去过北京吗?老师有几张北京的照片想不想看看?

  出示,学生欣赏。

  师:这儿有一张广场的照片,同学们能根据左下角的平面示意图找到你想去的地方吗?

  变换不同的位置让学生说说四周的情况。

  五、小结

  今后我们再出去旅游就可以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顺利地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三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集体交流,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1、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2、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二、谈话导入

  (出示课本情境图)通过前几堂课的学习小明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今天他带了一个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来到校园中的操场上,准备继续学习更多与方向有关的知识。你们猜他带的是什么?(指南针)

  三、亲身实践,接受新知

  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增强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针图)由学生汇报交流预习1收集的'资料,教师给予归纳,并重点指导怎样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后来又发明了罗盘。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盘面上的指针受地球磁场的影响,红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北,白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南。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利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2、根据指南针现在的指示说说校园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北面是教学楼,南面是花坛,东面是图书馆,西面是体育馆)

  3、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问: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归纳: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东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园的东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四、巩固运用

  1、给出一个方向由学生讨论后制成方向板。↑北

  2、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

  3、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4、练习二第1、2、3题。

  5、练习二第4题:出示我国行政区域图,问:这是哪国的地图?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找出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十堰的位置,说说十堰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武汉的什么方向?

  五、全课小结

  1、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预习2: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三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经历对“两位数乘两位数”单元知识的整理过程,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结构。

  2、在进一步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前提下提高运算能力,能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正确口算、估算、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3、培养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需要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解答。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需要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解答。

  教学过程:

  一、错题引入,揭示目标

  1、出示一道错题。

  提问:这是前测题中一位同学的作业,对还是错?你是用什么方法判断的?先独立思考,写一写,然后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方法。

  2、全班交流汇报。

  预设(1):估算25×12≈25×10=250(把12看成10进行估算)

  25×12≈30×12=360(把25看成30进行估算)

  25×12≈30×10=300(两个乘数看成接近的整十数乘整十数,进行估算)

  预设(2):口算25×12=25×4×3=300

  预设(3):笔算

  3、 小结交流情况并揭示课题。

  师:我们分别用不同的`方法来说明“25×12=660”是错误的。这些方法中有估算、口算和笔算。其实在本单元中,我们主要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今天我们就对这一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

  揭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整理和复习

  二、回顾整理,查漏补缺

  1、回顾单元内容。

  说说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形成树形板书)

  让我们检验一下自己学得怎么样。

  2、复习口算算理。

  (1)用20、40、50、80编几道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交流后得出:写算式时要有序思考,不重复、不遗漏。

  (2)说说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师:说说“20×40”你是怎么算的?

  20×40=2个十×4×10=8个十×10=80个十=800

  师:任选一题,和同桌说一说算理。

  3、复习笔算算理。

  (1)笔算练习。

  ①出示:24×63与42×36算出准确结果。

  师:能口算吗?当不能口算时,我们需要笔算。

  ②独立完成下面的练习:

  A:计算下面两题:

  B: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C:带着你的发现,完成后一组练习。

  D:与同伴说说你的发现。

  (2)交流反馈。

  ①A组算式,完整说说笔算过程。

  C组算式,说部分积末位对位问题(进一步明确算理)。

  ②说说你的发现,找找乘数的特点。

  师:像这样的算式很有趣,它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回文算式”。

  师:有同学猜想回文算式的结果也一样。到底这个大胆的猜测是否正确,需要验证。

  (3)小结笔算法则。

  师:谁来说说,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三、综合练习,沟通方法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1、出示问题:三、四年级的同学去春游。大队长向辅导员汇报人数:每班48人,两个年级共12个班,共567人。用数学的眼光判断这句话是否有问题。你是怎么判断的?

  小结:我们可以通过看积的末位上的数,快速判断结果是否正确。

  2、课件出示发票:

  国税

  师:这是商店老板给老师的一张发票,如果你是老师,你的判断是什么?

  小结:在不需要算出准确结果时,估算可以解决问题,如:将“14”估成“10”,乘48已经大于412了,可以断定算错了。但是开发票,需要知道准确结果,因此要正确笔算。

  师:如果三年级6个班所买的东西一样,数量一样,那么三年级一共要花多少钱?

  3、春游活动中还安排了包饺子项目。

  同学们计划要包480个饺子,全班平均分成了8个小组,每组6人。平均每人要包多少个?怎么解决问题?

  4、 小结:同学们真能干,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了春游中的实际问题。

  四、课堂总结,形成策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复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单元,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惑?

  师:通过复习,我们将口算、估算、笔算很好地联系起来了其实计算是一种工具,通过认真观察、仔细分析,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能让我们的计算稳操胜券!

  师:刚才研究回文算式时,老师留了一个小秘密。其实简单的笔算中含有不简单的大学问,能使结果一致的回文算式中,因数是有特点的,课后可以继续研究。(附:两位数乘两位数,两个十位上的数相乘的积与两个个位上的数相乘的积相等时,将算式从左到右与从右到左读,形成的回文算式,结果相同。)

  五、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在方框中填数

  三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比较分数的大小,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力目标:能比较分母相同的或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比较和初步对比、总结的能力,在引导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将例题交给学生去自学,探究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学生更容易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欣赏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故事。

  讲述(故事大意)猪八戒在取经的路上,忽然找到一个大西瓜,他刚要吃,悟空一个筋斗翻到了他的跟前:八戒,这个西瓜我们分开吃,你吃西瓜的1/2,我吃西瓜的1/2,(师板书:1/2)八戒听了满脸不高兴,这个西瓜是我发现的,我要多吃,我要吃西瓜的1/4(师板书1/4)

  师:同学们说,八戒能多吃到西瓜吗?要想知道八戒能不能多吃到西瓜,我们必须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呢?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比较一下分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大小)

  二、互动解疑

  1、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质疑:

  下面我们就来比较以下1/2和1/4(指板书)谁大谁小?为了直观地比较出谁大谁小,请同学们四人一组,拿出手中的正方形纸分一分,涂一涂,发挥集体的力量,看能不能得到答案。

  (2)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

  (3)交流汇报。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右上图)。

  ②小组选代表说出自己的小组比较的思维过程(师适当引导并小评)

  (4)小结:把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的纸,一张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1/4,而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一份,也就是1/2,4份中的.一份比2份中的一份少,也就是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一份越少,所以1/2>1/4。

  刚才我们知道了把两张相同的正方形的纸分成不同的份数,都取其中1份,这样的两个分数谁大谁小,而如果把两张相同正方形的纸都分成相同的几份,取不同的份数,这样的两个分数,哪一个大哪一个小呢?

  三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简单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是几十几的数),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的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除法的全过程。渗透转化和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加深对口算除法的理解,发展数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是几十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是几十几除法的算理。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练习

  60÷3=360÷9=80÷4=

  300÷6=2400÷6=4000÷5=

  2、想一想,填一填

  (1)84里有()个十,()个一。

  (2)46里有()个十,()个一。

  (3)62里有()个十,()个一。

  (二)探究新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来我们一起看看这道题。

  1、动手操作,理解算法

  (1)出示例题:

  把66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多少张?

  (2)读题,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求什么呢?

  生:要把66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

  (3)理解题意并列式

  板书:66÷3=

  3、学生自己试着做一做并说明理由,可以借助小棒图。

  4、全班交流,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

  生1:66就是6捆和6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得到2捆和2根小棒,就是22根小棒。

  生2:我是这样想的.:把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6个一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一,和起来就是22。

  师用多媒体演示分一分

  5、借助图片,理解算理

  出示图片1:

  60÷3=20

  6÷3=2

  20+2=22

  小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是: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一位数,再用个位的数去除以一位数,最后把两部分合起来就是商。

  6、口算,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96÷3=46÷2=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

  64÷2=84÷4=77÷7=

  28÷2=69÷3=63÷3=

  210÷3=350÷5=8100÷9=

  420÷6=160÷2=1200÷6=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作业:第13页练习三,第5题;

  第14页练习三,第7题、第9题、

  第10题

  三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教科书第9294页。

  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特征量。求平均数是分析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工农业生产中经常要用到,如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速度等。这样的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量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的基础上教学比较简单的求平均数问题。本节课是三年级下册《统计与平均数》的教学,是把已学的统计知识和认识平均数结合起来,学会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移多补少。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求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多种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多角度理解和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求平均数一般方法的.掌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会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呈现套圈情境。

  多媒体演示套圈比赛场景。 谈话:这是三(1)班第一小队正在进行的套圈比赛,一队是男生,另一队是女生。比赛规则是每人套15个圈,比一比哪一队套得准。下面就请同学们给他们做裁判,好不好?

  2.收集整理数据。

  多媒体依次演示4个男生和5个女生套圈比赛情况,最后将每个选手卡通像与其套圈结果定格组合成一个画面。 要求学生根据男、女生套圈成绩,小组合作利用小方块完成统计图(每小组中男生合作完成男生队成绩的统计,女生合作完成女生队成绩的统计)。

  三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 篇11

  【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用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正确、迅速地进行口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的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除法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将掌握的口算乘法知识迁移到口算除法中去,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几百几十和几十几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准确口算。

  【教学难点】

  理解几百几十和几十几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算理,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准备】ppt课件卡片手工纸小棒

  【设计思路】三年级学生已有表内口算除法的经验,上课前用一组口算题来激活已有的经验,使旧知能够顺利迁移。接着出示例题2,由学生提出问题,从具体问题情境中引出口算除法。然后用小组交流的方法自主探索口算算理,这是本课的难点,通过交流计论,让学生在不断互补中完整理解口算算理,让学生明确其实际就是把它转化成为表内除法。最后为巩固新知开展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80÷4= 800÷4= 8000÷4=

  你能说出口算方法吗?(重点复习转化为表内除法的口算方法)

  【设计意图】由于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通过复习为的是让学生会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自己探究学习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二、学习新知

  1.探索120÷3的口算方法。(课件出示例2)

  3个班上手工课一共用去120张彩色手工纸,平均每班用了多少张?

  (1)认真审题,独立学习。

  说一说:你知道哪些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你会列算式吗?板书:120÷3

  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总数÷份数=每份数)

  想一想:应该怎样口算?先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可利用盒中的手工纸或小棒边操作边说。

  (2)汇报交流、耐心倾听。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预设1:可以把120张看成12沓,12沓除以3是4沓,就是40。分步算式:12÷3=4 120÷3=40(生汇报师课件演示)

  预设2:可以把120看成12个十,12个十除以3是4个十,就是40。分步算式:12÷3=4 120÷3=40

  (3)算法优化,理清算理。你认为以上两种算法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与预设2相同的学生再说一说,理解后其他学生再与同桌互相说一说。

  (4)1200÷3呢?(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已有第一节课口算除法的基础,通过复习用简洁的语言表述一位数除法的计算过程,学生会很自然地迁移类推出一位数出几百几十的口算方法,配上直观操作演示,更加深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在交流和复述中培养了学生数学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发展能力。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时,可以将几百几十看作几个十的数除以一位数,把它转化为表内除法。

  2.巩固提高

  (1)书第12页“做一做”第1题。(卡片出示)

  (2)书第13页第3、4题。(让学生说出口算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找出每组各小题之间的关系,加强知识间的对比,体会转化和迁移的思想方法,从而加深对口算算理算法理解和掌握。

  3.探索66÷3的口算方法。(课件出示例3)

  把66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多少张?

  (1)摆出准备好的66张纸或小棒,让学生分一分,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2)多名学生说后,教师课件演示,并填空。

  先分(),每份分得()沓,再分(),把单张的分成了()份,每份分得( )张,分完后每份共有()张。

  (3)说明计算方法:66张手工纸有6沓(每沓十张)和6张,也就是66可以分成6个十和6个。先分整沓的,就是把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再分单张的,就是把6个一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一,最后再把每份中整沓和单张合起来20+2=22,就是所求的结果。

  分步算式:60÷3=20 6÷3=2 20+2=22(板书)

  (4)引导小结都是“先分后合”把几十几分成两部分: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除以几再相加。将新问题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

  【设计意图】这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每一位都能除尽的.例题。学生通过边分手工纸或小棒操作,边说出口算步骤,让学生充分理解算理。它采用的是“先分后合--化难为易”,将新问题分两部分转化成表内除法来解决问题。为了降低难度,教师以板书分步算式来解释口算方法,这样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为笔算除法打下基础。

  (三)巩固练习

  1.书第12页“做一做”第2题。(卡片出示)

  2.书第14页练习三第6题。(课件出示)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开火车口算,其他同学用手势判断对错。

  480÷6 540÷9 99÷3 55÷5

  400÷5 210÷7 800÷8 100÷5

  88÷4 62÷ 2

  4、书第14页练习三第7、8题。(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在练习时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一定程度的成功喜悦,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参与能动性,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探索规律,发现简便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口算出结果,注重培养学生养成验算和反思的习惯。

  三、全课总结

  说说你今天的收获。

  板书设计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口算

  12÷3=4 60÷3=20 6÷3=2

  120÷3=40 20+2=22

  1200÷3=400 66÷3=22

  三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口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理解乘法的意义,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难点: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口算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设计学生的活动教学反思

  一、复习。

  教师出示上节课所学的口算乘法练习。

  二、新授。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

  2、教师提出问题:卖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3、教师板书学生的方法,并问:12×3怎样计算?

  4、学生将答案写在书上。

  5、出示第二个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6、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怎样计算:15×3

  与12×3有什么不同

  7、学生将答案写在书上

  三、练习。

  完成P3第1~4题

  1、2题可独立完成。

  2、4题对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可适当的辅导。

  四、评价

  你觉得这节课学得怎样?哪些地方还需要提高?

  学生听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说说图片中的数学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列出算式:1、12+12+12=361、12×3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计算方法。教师板书:10×3=302×3=6所以12×3=36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并尝试解答。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可以用笔算的计算顺序来解答也可有其他的方法,必须掌握扎实,多复述。

  做完后小组交流

  学生自评、互评。

  板书设计:

  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12×3=3615×3=45

  10×3=302×3=610×3=305×3=15

  30+6=3630+15=45

  第3课时:练习一

  教学内容:练习一第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巩固前面所得的口算乘法,使学生能够熟练计算。

  2、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难点:在能够正确迅速计算的同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设计学生的活动教学反思

  一、复习。

  1、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练习。

  2、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3、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

  二、练习。

  完成练习一的第1~6题。

  1、教师组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组织学生看图,思考,列式,计算,写答语。

  第2问有学生自己提问题并解答,教室可组织小组进行交流

  3、先出示题目,问学生应该先做什么,再比较,哪些题还有其他方法?

  4、本题数字信息较多,问题由简单到复杂,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后再个别辅导。

  5、先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然后再解答。

  6、爸爸的年龄学生计算是没有问题的,妈妈的年龄,可给与一定的提示。

  三、课堂评价

  你觉得口算乘法掌握得怎样,你能解决那些实际问题?

  学生听算,集体订正,并与同伴交流计算的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说说计算是要注意什么。

  先观察图片从中获取数学信息,然后思考问题,列出算式最后解答。

  学生提出问题后自己解答,并在小组内交流。

  比较大小的方法不,可先算出结果,也可观察因数的变化。

  学生先观察图片,获取信息,再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解答。可以请求教师帮助。

  学生弄清楚运算顺序后再解答,最后订正。

  先独立思考,在完成题目。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可与他人交流自己的不足,互相帮助。

  三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体验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辨认东、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观察主题图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小故事导入新课

  放寒假时小红去了一个度假村。一天她去度假村旁的森林公园玩,可找不到回去的路了。她该向东、西、南、北哪个方向走呢?

  二、愉快体验,探究新知

  1、观察主题图

  (1)出示第2页彩图。

  (2)我们现在来到了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你们看见了哪些建筑物?愿意当小导游为大家介绍一下吗?同桌之间互相解说。

  (3)指名上台讲。

  2、学习例1:出示第3页彩图。

  (1)图上画的是小明和他的学校,你能告诉老师他在干什么吗?大家想和他一样去我们的操场上认识这四个方向吗?

  早上太阳在什么方向?面朝太阳,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方向?背对的方向是什么方向?

  学生相互说说自己前面的和后面的方向。

  现在同学们像老师一样伸开两臂,我们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南。

  (2)让学生说说学校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建筑物。提问学校的教学楼等建筑物在操场的哪一面?

  (3)请4位同学面朝4个方向背对背站好,让他们说说自己面对的方向。引导其他同学观察和发现东西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南北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

  强调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4)回教室填写例1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练习一第1题)?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5人一组,1人指挥,4人做动作。(1人指挥站中间,4人听指挥站4个方向。)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回家按照4个方向观察房间的摆设,明天来告诉大家。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三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通过生活中学生易于理解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利用集合思想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学习解决重合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能根据直观图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对直观图有明确的认识。利用生活事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从一年级学习数学开始,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如学习数数时,把1个人、2朵花等用一个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又如学过的分类思想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但这些只是单独的一个个的集合圈,而本节课所用的集合圈含有重复的部分,学生从没有见过。因此,教师一定要设计好探究情景,让学生经历从独立到交叉重复的过程,分散难度,使学生逐步理解图示中的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并能根据图示灵活解题。因此,本节课我没有直接利用教材中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从统计“上、下学期获得五好小标兵”的人数及“获得跳绳比赛奖与数学竞赛奖”的人数这两个学生非常熟悉的事例出发,让学生在亲身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再过度到用图表示。

  教学理念:

  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我以此作为这节课设计的基本理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亲切感;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丰富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预设过程:

  一、直接引入课题

  今天,数学王国的小精灵聪聪带大家到数学广角去看看,让大家认识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学习新的数学方法。

  〔小精灵聪聪的引入,可以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开门见山,使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做到有的放矢的学习。〕

  二、创情引发冲突

  1、创设生活情景,引出图示法

  在学习生活中,许多同学表现优秀,被评为五好小标兵。现在老师把他们请上台来。上学期的请到左边集合站一圈,这学期的请到右边集合站一圈。认真观察,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还可以用什么方式表示?

  (在学生说了他们的表示方法后,老师介绍聪聪的图示法。用2个椭圆表示。为下面的问题解决做铺垫。)

  2、引发冲突,激发探究欲望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还开展了丰富多采的活动。进行了跳绳比赛和数学竞赛等。请获得跳绳比赛奖的到左边集合站一圈,数学竞赛奖的同学到右边集合站一圈。

  〔数学源于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亲切感,也可以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2个问题的创设,由易到难,前一个问题为后一个问题的解决作准备。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三、探究新的方法

  1、引发思考:这几个同学获得了2项奖,他们应该怎样站好?

  2、让学生想办法并汇报。(在学生想出站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每一部分学生表示的意义。)

  〔此时,让学生说意义。因为他们参与了活动,所以容易理解。〕

  3、引出用图表示的方法:你们能用像题1这样的图表示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索、尝试、创新的机会,体现学生个性化的思维。〕

  (如果学生不能表示,老师介绍。)

  小精灵聪聪的画法是数学家韦恩发明的,因此叫韦恩图。你们想知道吗?请大家仔细看。

  这几个同学参加了2项,所以,左边圈里有他的姓名,右边圈里也有他的姓名。为了更简便、清楚地表示重复的人,小精灵聪聪把他们的姓名写在中间,只写一遍;然后把圆圈像这样画过去。

  这样一来,一共分成了几部分?每一部分各表示什么呢?

  4、理解图示的`意义。

  让学生说一说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思。

  如果让你参加,你会获得什么奖,你的名字应填在什么位置上?

  〔给学生充足的自主观察、尝试、独立思考、互助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并适时引导和变换方式,让学生经历用图表示的过程,理解图示的意义。〕

  5、比较表与图的不同,体会图的作用──更简便、清楚。

  你们比较一下统计表和直观图,有什么感受?

  (使学生认识到用图表示比用表表示更直观、更清楚。特别是很容易看出谁重复了。)

  〔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用图表示的认识,感到图示更直观、更清楚。〕

  6、让学生看图解决问题。

  请大家根据图示用多种方法解决“获得两项竞赛奖的一共有多少人?”并互相交流想法。

  再指名汇报解法和想法。

  〔能根据直观图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7、小结注意点:

  现在明白了吗?如果我们再遇到类似这样的问题,应该注意什么?

  四、用新方法解决问题

  1、买菜问题

  我们学校非常注意同学们一日三餐的营养搭配,每天的菜都不完全相同。这是班上的2个小记者调查的近两天的买菜情况,请大家把图填写完,并计算食堂这两天一共买了几种菜。(先完成后指名汇报)

  4月11日

  4月12日

  4月11日 4月12日

  2、自主解决问题

  学生自主解决他们自己收集的实际问题或书上的习题。

  3、辨析:

  小名他们小组有12人一起打扫卫生。小名统计了一下:有8人扫地,8人擦窗子,其中5人既扫了地又擦了窗子。小名统计的对吗?

  〔练习设计注意生活化、层次化,并在课前安排学生进行调查活动。使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建立数学模型。〕

  五、课堂小结:

  今天所解决的总和问题与以前的不一样。大家留心观察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能用今天学的方法解决呢?

  〔小结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教案03-16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7-22

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01-14

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09-03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1-18

[优]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7-27

(精选)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8-05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06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推荐01-21

小学三年级教案数学下册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