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热门]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1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理解诗歌内容及诗歌中含义深刻的字词,如“活、死、不朽,摔垮”。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导入。
人都有生死,有的人死重于泰山,有的人死轻于鸿毛。那么同学们讨论一下,说说你所知道的人,哪些人死重于泰山,哪些人死轻于鸿毛?
2、学生举例,教师评估、小结。
3、进入课文,板书课题。
过渡:我们知道鲁迅的死,在那个时代是可惜的,因为他是革命是文坛中的核心人物、先驱者,这样的人死去时可惜的是重于泰山的。那我们现在大声读文章前面的导言,看这篇文章写的目的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写《有的人》的目的是什么?那会有什么更深的意义呢?现在我们学习文章的内容。
2、学生大声读课文,思考:文章中写了几种人?看第1节内容,并理解内容。
①有感情齐读第1段。
②理解部分字词含义。上句:“活”————鄙视,“死”————痛恨;下句:“死”————怀念,“活”————歌颂。
③上句“有的人”—————像x一类的人第1类人下句“有的人”—————像鲁迅一类的人第2类人过渡:既然文章写了这两类人,那我们先学有关于第1类人,他们做了什么,才会让人们痛恨他们,当他们活着也认为他们死了呢?齐读2—4节的前句话。
三、精读课文,理解诗歌感情。
1、学习有关于第1类人的内容。
(1)生齐读2—4节。
(2)生小组讨论。
文中“骑”体现了x什么样的嘴脸?——欺压百姓、作威作福“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可能吗?“我多伟大”“不朽”可以看出作者对x有什么样的感情?——反语、讽刺过渡:这样的人对人民作出这种让人痛恨的事,那人民的反应是什么呢?看5—7节。
(3)学习5—7节。
“摔”可以看出人民有着什么样的感情?———憎恶、痛恨。 “下场”可能是是什么呢?————遗臭万年。
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划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划。
过渡:既然像x一样的人对人民做出的事实让人痛恨的,人民也反抗了。那么鲁迅一样的人会怎么样对待人民呢?人民的反应又是什么呢?
2、学习有关于第2类人的内容。
(1)读2—4节,看看像鲁迅一样的人对人民做了什么?
“俯下身子给人民做牛马”————“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的精神写照—————出自《自嘲》。
“情愿做野草,等着底下的火烧”———出自《野草》。
像鲁迅一样的人对待人民是怎么样的?关心,爱护,奉献。 这样的人死后会怎么样?—————流芳百世,精神永远存在。
过渡:像鲁迅一样的人对待人民是这样的,那么人民对他们的感情会是什么样呢?看5—7节。
(2)读5—7节,并回答,人民的反应时什么样的?人民有什么样的感情呢?过渡: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于两种人的事,那么文章是怎么样来写这两种有着不同品质的'人呢?
四、学习对比手法,体会作用。
1、迅速浏览全文,看结合板书,看看文章是怎么写有着不同品质的两类人?
2、对比手法。
对比手法的作用。——————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
那么这篇文章是使哪两种感情造成强烈的冲突的呢?
五、 总结。
1、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想想,臧克家写纪念鲁迅13周年的文章时,题目不是《纪念鲁迅》,而写的是有的人呢?
2、学习像鲁迅一样的人的精神,关心人民,热爱祖国。
六、布置课后作业。
1、完后课后相关练习。
2、背诵《有的人》。
七、板书设计。
有的人
有的人————x————轻于鸿毛————遗臭万年
有的人————鲁迅————重于泰山————流芳百世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2
学习目标:
1.能识记“凹凼”“糟糕”“烦躁”“微不足道”等词语。
2.能学会梳理故事情节并进行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3.能学会从细节描写处分析人物形象。
4.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解读小说的主题。
助读资料:
1.作者简介:
李森祥,浙江衢州人。当代作家,浙江省作协的专业作家。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现已创作了200多万字的作品,1986年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小学老师》被《小说月报》选载,获1991年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浙江省优秀文学奖。电视连续剧《天下粮仓》的编剧之一,历史剧《卧薪尝胆》的编剧。他有着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作品中充满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生活中的他同样保持着朴实无华的风格。
2.背景材料:
《台阶》是作者亲历农村生活的深刻感受。李森祥远离故乡,从戎军营,时空的距离,使他对故乡产生了一种极其亲切、真实的回忆。作者根据当时中国农村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极低,许多农民以一种坚忍不拔的意志,立志改变现状这一现实写下了这篇小说。21教
3.文章体裁: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
4.细节描写:
指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的一些细小的环节进行具体、细腻、形象、生动的描写。(它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环境、物件、场面等。)根据中心表达的需要,抓住一个点(能表现中心的典型的环节),将其特写放大,通过用贴切、生动、细致的语言,使其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
一、自主学习
1.自学提示:自读课文,标注好段号。根据示例,从课文中摘录出你认为重要的(包括字音容易读错、字形容易写错)的生字词(例:凹凼、揩、涎水),并在下面的横线上抄写两遍,如有字音和词义不懂的词请参照注释和工具书注音和释义(至少摘录6个)。(示例:尴尬(gngà):神色、态度不自然。微不足道: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足”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值得”。)
字词:
词义:
2.自学提示:读完课文后,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温馨提示:概括事件的要素:主人公、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或者把握三个要点:人物(谁)+时间地点+事件(做了什么事)
父亲为显示自家的地位高,花了大半辈子造一座有高台阶的新屋,最后,台阶造好了,父亲却老了。
(主人公)(起因)(经过)(结果)
3.自学提示: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4.自学提示:再次自由发声朗读一遍课文,用多种方式去品读、品析父亲人物形象。【温馨提示:用批注式的方式进行品析,可以采用独白式的文字、情景再现式等文字品析语句,写在教材旁边】
例1:“柳树老是摇来摇去”让人感到这个“梦”似乎有些恍惚,但“专注”一词却能让读者感受到即使梦想恍惚,父亲仍执着追寻。“摇不散的目光”里透出的是父亲对高台阶的向往。绿阴里的父亲啊,他向往着“高台阶”,于是他为这个梦甘愿劳苦一生。(品读语言式)
例2:唉!坐在自家三级的台阶上,看看人家的九级台阶啊,明显矮了很多哦!我什么时候能坐在高高的九级台阶上望望远处,抽抽旱烟啊!(内心独白式)
5.自学提示:细节描写能很好展现人物形象,仔细揣摩小说的'精华段落,理解父亲的形象。(1)品读第5段“父亲的脚(2)品读第13段“父亲的眼光”(3)品读第19段“父亲的汗珠”(4)品读第21段“父亲的笑容”(5)品读第28段“父亲的腰”(6)品读第30段“父亲的头颅”
通过品读感知:父亲是一个的人。
二、课堂学习
1.小组交流讨论解决预习问题。(1)解决疑难字词(课件出示生字词小组汇报认读字词,并解读词义)(2)交流文章的故事内容。(3)分析人物形象
2.课堂交流展示。
3.小组质疑补充。
(小组汇报人物形象时,要求每一个组只汇报一个比较令人感动的细节赏析,说出在此处父亲是怎样的人,读到感动处可以进行朗读。其他组在汇报时不要重复前面组所说过的父亲形象。)
4.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老师读了这篇文章也有一个疑问,不知大家能否帮我解决:“有人说,父亲终极一生的努力,终于造好了九级台阶,实现了人生的梦想,似乎是一出喜剧。但也有人说,这是一出悲剧。你们是怎么认为的?(结合文中句子来分析,学生讨论汇报)
5.课堂小结。
6.布置作业。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3
教学目标
1.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边读边思,深刻领会词句的意思。学会“推敲”词语的方法。
2.学会11个生字,1个多音字,理解2个词语。
3.能理解课文的思路,认识插叙的段落,懂得插叙的作用。
4.能辨析反问句和设问句,进一步了解设问句的作用。
5.感受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钢铁般的坚强意志,体会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不忘革命先烈的斗争业绩。
重点和难点
重点:细读课文第二、三段,理解通过具体事例说明江姐高贵品质的表达方法。
难点:认识插叙的段落,懂得插叙的作用。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和有关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那些值得我们敬仰、怀念、纪念和永远不忘的优秀人物、英雄人物的伟大事迹。
2.初读课文。
(1)听录音读课文。
思考:江姐是怎样的人?从课文中哪一句话可看出来?
(2)讨论上面的问题。(竹签子是竹子做的,但共产党员的意志是用钢铁铸成的。)
(3)简介江姐的情况。出示人物照片、全家照片。
(4)默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新词。
3.检查自学情况。
(1)多音字组词。
解(jiě jiè)强(qiáng qiǎng jiàng)
(2)注意下面的字的正确书写。
万籁俱寂匪首
(3)理解词语的意思。
令人心悸万籁俱寂懦夫
4.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课文反映了江姐怎样的崇高品质?这些品质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来说明的?
(a.江姐奉命去农村工作,遭受丈夫被叛徒杀害的`打击,她强忍悲痛,留在丈夫工作的地方工作。B。江姐经受了一夜的残酷折磨,坚贞不屈。)
(2)根据课文内容的改变,给课文分段。
5.布置作业。
(1)指导完成作业本第1、2、3题。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第一、二、三大段,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
2.理解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江姐的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读准下面的字:倔强解送屏息
(2)解释下面的词语:万籁俱寂令人心悸通夜未眠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听录音,思考:江姐被捕前哪些表现特别感人?
(2)自由读课文,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段中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全班交流。
要点:
a.江姐暂时与丈夫断绝通讯联系。
b.江姐奉命去奉节跟丈夫联系。
c.江姐得知丈夫牺牲。
d.江姐强忍悲痛,离开奉节。
e.江姐留在丈夫工作过的地方工作,因叛徒出卖在万县被捕。
(3)默读课文第5、6自然段,划出体现江姐不顾个人安危,强忍悲痛的坚强意志。讨论交流,理解重点词句。
A.她抬起头,强压住内心的悲愤……踏着泥泞的路走了。
B.她没哭,嘴唇微微抖动,平静的吐出了仿佛经过千百次考虑的话。
(参考课后习题)
(4)小结:这两句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品质。
3.学习课文第一段、第三段。
(1)自学课文,思考:这一夜江姐怎样经受残酷折磨的?
(2)理清课文内容后分层。(提审——受审——回牢房)
(3)“提审”与第三段哪句话连接?(“这天夜里带她出去,看来也不会例外。”)
(4)敌人带江姐去干什么?(出示女牢房、刑具的图片)
在敌人的毒刑拷打面前,江姐坚贞不屈,表现出钢铁般的革命意志,有感情地读课文。
(5)概括段意。
4.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第4、5(1)、(2)题。
(2)读课文。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第四段,总结课文。
2.理清课文地层次,懂得插叙的作用。
教学过程
1.学习课文第四段。
(1)自学课文,思考:难友们从江姐的英雄行为中受到了怎样的鼓舞?江姐又是怎样对待同志们的关怀和慰问的?
(2)理解重点句。
“竹签子是竹子做的,但共产党员的意志是用钢铁铸成的。”
用“钢铁铸成的”跟“竹子做的”做比较,为了说明什么?
完成作业本第5题的第3小题。
2.总结课文。
(1)课文第一、三段主要记叙了什么?(江姐经受一夜折磨的经过。)
(2)第二段主要记叙了什么?能不能把这一段插叙去掉?(第二段的插叙给江姐的英雄事迹做了必要的补充和铺垫,把事情的起因交待清楚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写江姐在刑讯室里坚贞不屈的那部分和难友们给江姐写的致敬信。
4.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的练习。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4
一、读一读,初步领会怎样写参观记
例文1
参观“中华名胜微缩景观”
回到老家的第二天,爸爸就带着我到历史博物馆参观“中华名胜微缩景观”。
进了门,穿过古柏参天的大院,来到了展厅。首先看到的是故宫的微缩景观。这是一个金碧辉煌的建筑群,故宫的外形逼真地呈现在游人的面前。所有的宫殿、房屋、亭台的屋顶都是用黄色琉璃瓦铺成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雄伟壮丽。高大的基台上是用汉白玉精雕细琢出来的,四周栏杆上的盘龙花纹十分清晰、生动。大殿前的狮子玲珑剔透,栩栩如生。三个大殿前的平台上站着许多手持武器的“卫士”。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少林寺”。“少林寺”坐落在山清水秀的“嵩山”脚下。绿树掩映,显得清净幽雅。看到寺内正在练功习武的“和尚”,我不禁想起“天下功夫出少林”的话,想起了“十八棍僧救唐王”的故事。
我们还参观了“布达拉宫”、“黄雀楼”等。
从博物馆出来,爸爸感慨的说:“真是无需跋山涉水,胜景一览无余!”
[练习]
读读例文,填空。
(1)这篇例文中的小作者参观的是历史博物馆中展览。
(2)文章按参观的先后顺序写了这四个微缩景点:、、 、,其中和这两个景点写得较具体。
(3)写好参观记必须注意两点:①,② 。
二、议一议,弄清写参观记得要领
例文2
游红山森林动物园
10月1日,爸爸带我到红山森林动物园去游玩。
红山森林动物园位于南京城北黄家圩129号,东眺紫金山,南临玄武湖,西依南京火车站,北望幕府山,占地1000多亩。其中,小红山为鸟类区,大红山为猛兽类区,放牛山为灵长类区和大型食草动物区。
走进园内,只见树木葱郁,绿草如茵,各式各样的彩球迎风飘扬。公园里人山人海,一番热闹景象。
我们先参观了两栖动物爬行馆,里面有鳄鱼、海豹、乌龟、蛇和各种热带鱼等。离开两栖动物爬行馆,沿着弯弯的山路来到了骆驼园和小鹿园。在骆驼园,我采了几片树叶去喂骆驼,哪知道它一口就把我手里的树叶全部拽了过去,有力地嚼着,真把我下了一跳。鹿园里的小鹿一个个活蹦乱跳,可爱极了。它们有的在林间散步,有的在植下休息,还有的仰头鸣叫。
最令人高兴的就是参观大象馆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真正的大象,他的鼻子长长的,一双有大有黑的耳朵,像两把大蒲扇。四条腿有粗有壮,就想四根大柱子。大象表面上显得又笨又重,可它的嗅觉和听觉比人都灵敏。在大象表演时,我故意把一个剥好皮的橘子扔到它后面,本以为它根本不知道,可没过两秒钟,它就嗅到了橘子的味道。它转过身,用它灵巧的鼻子卷起橘子,塞进嘴里,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当我知道可以在大象背上留影时,简直高兴得不得了。赶紧催爸爸去买票,我排队等着,可当我前面只有三个人时,心里不由得害怕起来:如果从高高的象背上摔下来那该怎么办?我正想着,管理员叔叔把我一把抱到了象背上,我的心也随着象背的抬高悬了起来。在此同时大象的鼻子也淘气地卷了起来,只听“咔嚓”一声,管理员叔叔拍下了这动人的场面。直到管理员叔叔把我抱回到地上时,我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才落了地。
后来我们还参观了鸵鸟园、鹦鹉园、长颈鹿园等各式各样的展览元。最后,我才依依不舍地踏上了归途。
啊!红山森林动物园真好玩呀!
例文3
庐江锁厂参观记
星期天,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久负盛名的庐江锁厂。
一走进厂门,就看到一条笔直的水泥路,路两旁时一棵棵松树和一排排红砖瓦房,红绿相映,十分美丽。我们在厂房前停下来,徐副厂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我们首先来到冲压车间。啊,厂房可真宽敞!几十台机床轰鸣着,工人叔叔阿姨们正在紧张地工作着。我们的突然到来,并没引起他们的注意,他们仍聚精会神地干自己的活儿。一台巨大的轧片就像钢铁巨人一样矗立在车间里,由一位工人叔叔操作着。我们来到轧片机前,工人叔叔微笑着对我们说:“冲压车间生产底板、罩壳、套圈、套帽这几种零部件。”徐副厂长接着向我们介绍:“一把锁制成,要经过108道工序。”听了他的`话,我感到非常惊讶,锁虽小,但凝聚着工人叔叔多少汗水呀!
参观冲压车间以后,我们又来到钥匙车间。钥匙车间是专门制造各种钥匙的,工人叔叔阿姨们将一块块铁片用机器做成了一把把没有齿的钥匙胚子,再加工成有齿的钥匙。接着,我们还参观了金工、平头、电镀、装配等车间。
最后,有何副厂长向我们介绍了厂内生产发展情况。他说:“以前,我们锁厂规模小,厂房简陋,设备陈旧,工人技术差。经过近几年深化改革,现在厂内有一班技术革新能手,不断开发新品种,有的还填补了省内空白。我们自行设计的电容柜控制锁,已被国家专利局批准为我厂专利产品,另外还有三种型号的户外高压隔离开关,也通过了省级鉴定。我们设计的电磁锁——国家缺门产品,已进入了随机运行的试验阶段……”
参观结束了,我们沐浴着灿烂的阳光,满载而归。
[讨论提示]
《游红山森林动物园》和《庐江锁厂参观记》这两篇例文根据参观顺序各写了哪些地方?
《游红山森林动物园》重点写了哪两个景点?其中哪个景点写得最具体?想想,作者围绕这个景点是怎样写具体的?
《庐江锁厂参观记》重点写了哪两个车间?除了描写作者看到的,还写了听到的。请用“——”画出工人叔叔和一位副厂长介绍的话,读一读,想想他们都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三、写一写,练习写一篇参观记
你参观过什么地方?如:名胜古迹、工厂、军营、展览、大型建筑工程……选择给你印象最深的一次参观活动写下来。想一想,这次参观共看了哪几个地方?按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记叙,选择其中你最感兴趣的一两个地方作为重点写具体。
[酷站推荐]
[活动乐园]
我是小导游
分小组,每人把自己写好的参观记读给大家听,评一评,谁介绍得最清楚、最生动。然后选出一位代表参加全班比赛,选出班级的“明星导游”。
四、学会修改
春游梅花山
春天到了,我到梅花山看梅花。
一进门,就看见梅花竞相开放,梅花山游客如云。进了万株梅园,我看见梅树的枝头上有数不清的梅花,有的红,有的白,很美丽。
在山顶上,我站在博爱阁里向下俯视,密密的梅花像给大山铺上了一层绣花毯,真不愧为“天下第一梅山”啊!
梅花山,有了你,南京的春天更加美丽!
[修改提示]
本次习作我们学习怎样写参观记。大家在修改文章时要注意对照以下几点:
1、参观或游览的顺序是否清晰?若做不到这点,会让人觉得思路不清。
2、是否突出了重点?不管写什么地方,必然有主次之分,不能平分笔墨。
3、情感抒发是否真挚?可寓情于景,让情景交融,切不可在结尾处喊一些口号似的套话,那会给人虚假的感觉。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5
一、目标:
1、教育: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道理。教育学生学习挑山工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
2、教养:①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句的读书能力和质疑能力。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二、重难点: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三、教具:挂图、幻灯、小黑板。
四、准备:家庭作业(初读第一自然段后,每人画出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
五、过程:
(一)复习:
1、齐读课题。
2、请用段意归并法简单说说全文主要讲什么?
(二)学第三段。
1、教师边指图边感情引入:是的,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2、出示末句,学生默读,抓重点词质疑,教师归纳具有深究性的问题。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①它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我需要它?
②“一直”这个词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③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
3、引出学习上文的`思路:
要弄清“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就要联系上文理解好以下三个问题:(小黑板出示三个问题)
a、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
b、从哪儿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时间并不比 │
游人多?
c、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游人的前面去了?
(三)学第一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用──划句子。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1)“他们肩上......保持平衡。”作者用简短的语句,形象地描画出挑山工挑着重物上山的样子。(登山姿势的特点)
(2)“他们走的路线......扁担换一次肩。”(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出示几幅学生画的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分辨对错。依据课文说理由。
2、老师小结:边读文字边想象,动手画图,也是一种理解句子的方法。
3、指名看图说话(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内化语言。
4、引读: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
5、从哪儿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指名读第二节,边听边想,交流。
6、过渡:对此,我觉得很奇怪。我的疑团是怎样解开的?课文讲了我
和一个挑山工4次相遇,经过了解,终于解开了不解之迷。
(四)学第二段
1、 快速默读,我和挑山工在哪4个地方相遇?用( )括出。并且找出表现我们和挑山工速度变化的句子,用──划出。
老师小结:这几次相遇,每次都是开始时我们很快超过了挑山工,但结果又总是他走到了前面。
2、那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我们前面去了?这使我感到很惊异,所以走过去跟他交谈,挑山工的哪些话解开了我的疑团,用~~划出。
3、汇报后,请抓住重点词提问题,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提的问题(“随便”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为什么一步踩不实不行?“耽误”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4、教师贴出写有道理的字条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
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
并指着小结: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位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
(五)回头再深究第三段。
1、引入:所以从泰山回来,我就画了这样的一幅画,(指挂图)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2、出示幻灯(文章末句和学生质疑的3个问题)
(1)“它”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指什么?第二个意思指什么?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
(2)教师:作者体会到挑山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奋发向上的精神,受到了教育、感染、启发,所以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让这种精神时时刻刻激励自己做好每一件事。
(3)教师小结:边读边思,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同样是重要的读书方法。
3、“一直”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4、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这样处理起强调作用,强调什么?
5、教师:对,这种精神不但作者需要它,老师同样需要它,同学们更加需要它。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标的。(指着写有道理的字条讲)
6、教师指着“一直、因为我需要它”小结:作者围绕写作目的精心用词造句。
(六)质疑。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试用“耽误、朴素”造句。
3、背诵第五自然段。
板书: 4 挑山工
挑山工 游人
沉甸甸 没挑子
路程长 一条道
速度快 落在后面
一个劲儿走 玩玩闹闹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6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婉转、磕牙、撩动”词语;积累“丰富而不重复、深沉而持久、清脆而透彻”等词语。
2、抓“随时随地”一词,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维也纳充满音乐气息;通过具体品读描写“鸟鸣、钟声”的语段,初步感悟理解文章的中心句——“音乐,是撩动人们心情的“神仙的手指”,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 引导运用总分的写法进行写话练习,写出维也纳充满音乐的气息。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维也纳的生活之美、音乐之美;体会作者对维也纳的赞美与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品读描写“鸟鸣、钟声”的语段,初步感悟理解文章的.中心句——“音乐,是撩动人们心情的“神仙的手指”,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
教学难点:
运用总分的写法进行写话练习,写出维也纳充满音乐的气息。
教学流程:
一、初识维也纳
1、配乐欣赏维也纳的风情。
2、板书课题:维也纳
二、走近维也纳
1、导入质疑;
2、初读课文;
3、解决疑难字词。
三、感受维也纳
1、抓“随时随地”一词,整体感知维也纳充满音乐气息。
2、重点引导品读描写“鸟鸣、钟声”的语段。
3、小练笔:
(选择一种声音写★,选择两种声音写★ ★ ,选择三种声音写★ ★ ★ )
维也纳的清晨,鸟儿的叫声丰富而不重复;教堂的钟声深沉而持久、清脆而透彻;
使“免费音乐会”达到了高潮。
第四板块:享受维也纳
四、激情引读
1、小结引读,升华感情;
2、引读:
2、总结全文,补充课题(板书:生活圆舞曲)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7
教学目标
1.认识“肆、桅”等7个生字,会写“艘、航”等14个字,会写“环游、航行”等12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试着讲讲这个故事。
3.找出描写水手们的语句,并说说这些语句是怎么推动情节发展的。
4.说说危急时刻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说说读了这个故事受到的启发。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观看跳水视频。
同学们,跳水是我们经常能看到的一种运动。我们观看奥运会跳水运动员的英姿,为他们喝彩,是不是某些同学也梦想着能成为一名为国争光的跳水运动员?
2.解题导入。
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如本文跳水的人是谁?为什么跳水?在哪里跳水?怎么跳水?
接下来,我们将带着这些问题开始学习第17课《跳水》。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桅杆(wéi gān)、吓唬(xià hu)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艘、肆、帽、桅”,并在黑板上示范。
(“艘”是左右结构,部首是“舟”,右部“叟”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竖、横撇、捺。
“肆”是左右结构,部首是“镸”,“镸”的笔顺是横、竖、横、横、横、撇折、点。
“帽”是左右结构,右边是由“”和“目”组成的。
“桅”是左右结构,部首是“木”,右边是“危”。)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什么事?
(引导学生思考导入时所提的问题,自行找到相关答案。课文讲述了船长的儿子在一艘帆船上,爬上了桅杆的顶端,船长逼孩子跳水最终得救的故事。)
2.通读全文,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下面的内容填写完整。
起因:水手拿猴子取乐。
经过:猴子抢孩子的帽子,并将帽子挂到桅杆顶端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陷入了危险的境地。
结果: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孩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水手拿猴子取乐→(孩子被猴子引上桅杆顶端)→(船长逼孩子跳水,孩子得救)
四、拓展交流。
1.如果当时你也在现场,你有什么话想跟船长的儿子说?你有什么话想跟水手说?(言之有理即可)
2.如果你是船长的儿子,你有没有什么话想说?(言之有理即可)
五、课堂小结。
读完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遇事应沉着冷静,多思考。)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跳水的起因、经过、结果。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跳水》。
3.《跳水》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文学家。他一生中写了很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我们都知道,跳水的起因是水手拿猴子取乐。那么,请同学们画出有关描写水手的语句。
(1)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人们的笑使得猴子放肆,它有多放肆呢?→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2)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
为什么水手笑,而孩子却哭笑不得呢?→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
(3)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
为何水手们笑得更欢,孩子气得脸都红了?→猴子不但不理孩子,反而撕得更凶了,且爬上了桅杆的顶端。
(4)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
怎么此时水手们突然吓呆了?→孩子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5)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为什么会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在横木上的危险程度之深。
(6)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水手们能直观地看到猴子与孩子的动作与神态,他们的表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点拨总结:在整个故事中,水手的作用是:
①推动情节的发展。猴子在水手们的取乐中更加放肆,孩子在水手的笑声中恼羞成怒,失去理智。
②渲染气氛。开始水手们都“笑起来”,气氛轻松。后来“全都吓呆了”与之前水手的笑形成对比,表现了人们对孩子的担心,烘托了紧张的氛围。
③反衬主人公的品质。水手们平时训练有素,但在关键时刻却不知所措,与船长的审时度势、机智果断形成对比,突出了船长的'临危不乱。
2.感悟孩子的处境。(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从哪里可以看出?)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出示课件)指导学生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直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
引导: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吗?(万分危急、千钧一发、危在旦夕)
指导朗读: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更能够表现出孩子的处境危险呢?
引导:语速稍快,声调稍高,突出重点词语。你们朗读的技巧掌握得越来越好了!
3.“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过渡句。上文讲孩子处境险恶,下文讲船长出来果断处理。
4.“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互相矛盾吗?
(四十秒钟非常短,可是时间宝贵,人们救人心切,所以觉得四十秒钟太长了。)
5.想一想: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
(1)当时情况十分紧急,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
(2)当时天气风平浪静,孩子跳到海里不至于被大浪冲走,而且与摔在硬邦邦的甲板上相比,跳进海里是最安全的办法了。
(3)水手们都在甲板上,孩子跳海之后水手们能第一时间把他救起。
(4)因为孩子的两条腿已经发起抖来,随时都有掉下来的危险,而且在这么高的位置,孩子是没有勇气往下跳的,所以船长拿起手里的枪,逼迫孩子第一时间跳海。
综上可知,在当时的危险情况下,快速跳海是保护孩子最好的办法。
6.最后一个自然段和课文题目有什么关系?作者要赞扬什么?(末尾回应课题,“跳水”是事情发展的结局,课文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跳水做题目,这既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相关,又突出了船长处事的果断。)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文章对船长的描写只有寥寥几笔,但却把一个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船长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觉真实又具体。这种对人物描写的方法,是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和学习的。
2.学习课文后,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你最佩服谁?佩服他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3.在这种危急时刻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如拉棉被让孩子跳下甲板、水手们手挽手接孩子等。指出这些方法是否可行:下落位置不定,不容易接到,冲击力大,容易受伤。船长的儿子水性应该还不错,水有浮力不会摔伤,又有水手的帮忙。指出船长的方法既节省了时间,又很安全,突出船长的思维敏捷、逻辑清晰、遇事沉着。)
4.这篇课文就是要告诉我们,遇事不要慌,要沉着冷静,要多想办法,用最好的办法解决。
教学反思
1.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我们始料未及的事,面对这些事件,我们要做的就是沉着冷静,多分析,多思考。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书,融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其神态和动作,充分唤起学生的想象,以激发学生兴趣,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理解文本的目的。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8
教学目标
1、会认“摄、殖”等4个生字,会写“抵、氏”等10个生字。理解并掌握“寸草不生、步行”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与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3、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理解并掌握“寸草不生、步行”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摄、殖”等4个生字,会写“抵、氏”等10个生字。理解并掌握“寸草不生、步行”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主要段落的结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猜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谜语:有个老公公,天亮就出工。哪天不出工,准是下雨或刮风。
提问:“它是谁呀?”——太阳公公
大晴天的时候,我们都能看到太阳。可是你知道关于太阳的知识吗?这节课就向大家介绍一下板书:太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出示课件2)
1、学生齐读课文。
2、学习生字生词:
(1)齐读词语表中的词语。
(2)教师指导正确书写易错字:殖蔬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交流收获
1、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请概括每部分的段意。
生总结,汇报
课文可以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1—3)介绍太阳远、大、热三方面的特点
第二部分(4—8):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
2、我们来读第一部分。思考,这部分介绍了太阳哪些特点?
生总结、汇报
板书:特点:远大热
3、作者先给我们讲了一个传说。你知道介绍传说的作用吗?
生总结、汇报
师:介绍神话传说,增加文章的神秘感,引起阅读兴趣。
4、找出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的过渡句,说说过渡句的作用
生总结,汇报
生:“虽然……但是……”用这个关联词结束上文,引起下文“关系密切”的介绍。所以,这是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板书:关系密切
5、第二部分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生总结、汇报
第二部分是总分总的结构,文章先说“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紧接着就分段告诉我们动植物的生长和人的繁殖靠太阳,雨雪的形成、风的形成、太阳的杀菌能力和给我们送来光明和温暖。最后用“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来结束。前后呼应。
四、作业超市
1、抄写文中你喜欢的词语两遍。
2、熟读课文,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上网查找说明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以及课文的主要内容。
2、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太阳的哪些特点?
二、学习1---3自然段,品味说明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课文是用什么方法来介绍太阳的“远”、“大”、“热”的特点呢?在前三个自然段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生交流、汇报
师出示句子
(太阳离我们……也要飞二十几年。)
思考:A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B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个句子,读出“远”,读出感情。
师总结:这段话采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准确,更容易理解,突出了“远”的特点。
2、课文是怎样写太阳“大”的'特点呢?生找句子,并汇报
出示句子
(我们看到太阳……所以我们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A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B有感情地朗读。
板书:作比较。
3、体会描写“热”的句子:
A找出描写“热”的句子,说说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好处是什么。
生总结,汇报
出示句子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板书:列数字。
B读一读,读出“热”的特点
4、小结说明方法。
师:在介绍太阳的特点的时候,作者主要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的运用,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更易于理解。
三、学习4---8自然段,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1、体会第四自然段第一句的作用。
2、默读5---7自然段,说说太阳和我们的关系密切在哪里。
A指名答,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相关资料图片。
B请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展示自己的朗读,并做出评价。
板书:动植物的生长和人的繁殖靠太阳形成雨雪形成风杀菌
C出示最后一自然段,反复朗读,体会太阳作用之大。标出中心句。
D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太阳,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四、布置作业。
上网查找关于太阳的其他知识。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9
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全文共7个自然段,按记叙顺序分为两部分内容。作者首先概括地介绍了伯瑞德母子三人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以及他们保护情报采用的方法;接着详细介绍了伯瑞德母子三人怎样想尽办法、机智勇敢的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最终使情报安然无恙的保存下来。
教学目的:
1、通过对人物言行、心理的分析,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在危急时刻要沉着、机智、勇敢。
2、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从中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
教具: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把握课文内容
1、这节课,我们将再次走进课文——(引读课题:生死攸关的烛光),去看看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2、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为什么要保护这半截蜡烛呢?请同学们翻书65页,我们来读一读。(教师引读)。
二、从语句中感受“生死攸关”
过渡:于是,围绕着半截蜡烛,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故事。
1、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故事情节发生了几次令人紧张的变化?
(三次:(1)当德军把蜡烛点燃;(2)当德军把吹熄的蜡烛重新点燃;(3)当端走的蜡烛被德军夺回。)
师板书:点 点 夺(评价:你有一双雪亮的眼睛)
小结:同学们,文章情节富有如此曲折的变化,我们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真是——一波三折。
2、过渡:在这一波三折的故事中,随着敌人的步步威逼,蜡烛燃烧着;随着时间的步步流逝,蜡烛越来越短,绝密情报的暴露也就在一线之间。此时对伯瑙德夫人一家人来说,已经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
那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生死攸关”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出相关语句,然后再认真地、小声地读读你勾的句子
⑴把你勾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一听吧。
生汇报。(师出示课件)
师:同意他找的这些句子吗?你们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⑵老师觉得大家所找的这些表示生死攸关的句子中,这一句话让我有振聋发聩的感觉,你们能帮我读读吗?
(学生齐读“一旦这个”)
⑶假如你是作者,你这样写是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呢?
⑷师:既然如此,你们能不能用不同的语言来具体描述一下这句话的意思?谁来试一试。
生1:如果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伯瑙德夫人一家的生命将告结束。
生2:如果情报暴露,这个反法西斯计划就会遭到重创。
生3:一旦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数万雄兵将葬身沙场。
生4:一旦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死亡的人数会越来越多。
师:太可怕的,可怕得让人不敢想,因为一旦情报中转站暴露,伯瑙德母子三人的性命将告结束,后果是——
学生:不堪设想。
师:一旦绝密情报落入敌人的手中,后果是——
生:不堪设想。
师:如此一来,将会有更多的母亲、孩子为之丧命,后果是——
生:不堪设想。
师:可以看出当时真的是——
生:生死攸关的时刻。
师:带着感受,我们来读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想象,理解了这句话所潜在的意思,同时也感受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和巧妙。好,还有两句话,自己去读读,体会体会吧。
[出示课件](自读)
师:刚才读书的时候,我发现李雯婷读懂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她的神情都凝重了许多,请她来给我们读读吧。
学生个读。(读完以后,全班报以了热烈的掌声)
师:你出色的朗读,源于你对句子深入的理解。
⑹师:带着你们的体会,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几句表现生死攸关的句子。如果你觉得站起来读,更能表达你此时的情感,那你就站起来读吧!
(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充满感情地齐读三个句子。)
师:你们的朗读,你们的表情告诉我,你们已经深刻地体会到此时的生死攸关了。
三、感受伯瑙德一家人的机智、勇敢
1、师:情况是危急的,但当危险步步逼近的时候,伯瑙德一家三口是怎样和敌人巧妙周旋的?想出了什么办法?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3-7自然段,去寻找答案。
生:他们一共想了三个办法,第三自然段告诉我们,伯瑙德夫人是轻轻地把蜡烛吹灭(师板书:吹)我从第五自然段中发现雅克是想办法把烛台端走(师板书:端)最后一个自然段写的是杰奎琳想睡觉。
师:办法是睡觉,还是借睡觉而把烛台——
生:拿走。
师:拿走?随便拿起就走,还是——
生齐说:端走。
师:对了,我们就应该在文中去寻找答案。(师板书:端)
师:(指着板书)在这场斗智斗勇的过程中,你最佩服谁?为什么呢?请带着审视的目光,研究的态度,再到3-7自然段中去尽情发现吧。
[出示学习提示:仔细品读3—7自然段,抓住人物的行动、语言、神情和心理活动去体会批注,再把你的理解、感受融入到朗读中。]
(学生齐读学习提示)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师:我发现孩子们很会读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你们愿意把你们的感受在小组内和同伴分享吗?
生:愿意。
师:那好,现在就分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孩子在组内先读读自己找的句子,说说理由,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为你的补充做好准备。
(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
4、全班汇报交流
师:现在全班一起来进行汇报交流。(学生说到谁就讲相应的.部分)
⑴体会杰奎琳地品质
生1:我最佩服杰奎琳。请大家看到第7自然段:突然,杰奎琳娇声对德国人说到:“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我找了一个重点词是“娇声”,我看出杰奎琳很有礼貌,用机智、可爱唤起德军少校对女儿的思念,从而镇定、冷静地端起藏有情报的烛台而不受德军的怀疑。
师:是啊,此时已经是千钧一发的时刻了,蜡烛马上就要燃尽了,绝密情报即将暴露在敌人的眼前,可勇敢的杰奎琳站了出来。带着你的体会来读读你找的句子。
该生读句子。
师:还有补充吗?
生2:我找到了一个词语——“高兴”,如果杰奎琳不是很高兴的话,德国军官一定会起疑心。她这个态度就像在父亲面前撒娇一样,更能唤起德军官对女儿的思念。
师:那你能来读读这个词吗?
生2:高兴。
师:再试试。
生2:高兴。(顿时让所有的人感受到了杰奎琳的可爱,机智)
生3:我佩服她,因为是她成功地把烛台端走了,没有暴露情报。
师:对,只有10岁的杰奎琳用她的聪明、勇敢,把即将发生的灾难解除了,因为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阶梯的时候,蜡烛——
生:熄灭了。
(师板书:熄)
师:敬佩她的孩子们,我们用读来感受杰奎琳的可爱和机敏吧。
(教师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描写杰奎琳的句子)
⑵体会雅克的品质
师:你们还佩服你?(生说时出示课件)
生1:我最佩服雅克,请同学们看到第五自然段,从这段中,我发现雅克出去搬柴已经走出了这个房子了,本来是有机会逃跑的,但是他想,他是家中的唯一的男人。
师:是男子汉对吧?家里的顶梁柱。
生1:对,他并没有跑,而是和家人一起等待。
师:多了不起的雅克!这时候的蜡烛就是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丧命,他却选择和家人带在一起,多么勇敢啊!
生2:
抓“慢慢地”“从容地”“默默地”体会。(板书:端)
师:你抓住了人物的动作和神情来揣测人物的内心活动,真了不起,那请你来读读这几个词吧。
哪个组还想来补充?对,随着时间的流逝,蜡烛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会爆炸。
师:多了不起的雅克,带着这份感动和钦佩,男孩子们一起来读读。(男生齐读)
⑶体会伯瑙德夫人的品质
师:我发现孩子们对于你们的同龄人能在这样危急的时刻做出这样的举动,都佩服不已。你们还佩服谁呢?(只有三个孩子举起了手,异口同声地说:伯瑙德夫人。)同为母亲,我也敬佩她。我想读读描写她的语句好吗?
学生:好。
(出示课件)师范读: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儿女,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
师:谁能帮我说说,我为什么敬佩她?
生1:
生2:
生3:
抓“急忙”“轻轻”进行分析(及时进行评价)
好,就让我们一起来读出伯瑙德夫人的急中生智吧。(齐读)
师小结:刚才,我们抓住了人物的行动、语言、神情和心理活动进行学习,体会到了人物的品质,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人物形象刻画地是淋漓尽致,栩栩如生,用词准确巧妙。
四、小结,升华
1、师: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在这场生与死的较量中(板书:生 死),在这一波三折的故事中,(板书:画弧线),我们感受到了伯瑙德夫人一家三口的机智与勇敢、镇定与从容。你们有什么话想对他们说吗?
生1:(板书:勇敢 机智)
生2:我记得鲁迅曾说过,倘没有智,没有勇,而单靠一种所谓"气",实在是非常危险的。我想对10岁的杰奎琳说,你既有智,又有勇,我对你佩服得五体投地。(老师本来正在写板书,这时已经停下手中的笔,惊喜地看着这个孩子、听着这个孩子的发言,脸上流露出了赞叹之情)
师:太棒了!你真不愧是我们的小博士,课外的知识储备量太丰富了!
2、结语。
师:同学们,就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场没有硝烟却扣人心弦的战斗,记住伯瑙德一家人的机智勇敢,记住这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再次引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生死攸关的烛光。
板书设计:
生 死
点
吹
生死攸关的烛光 点机智 勇敢
端
夺
端
熄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10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同学体会读书的乐趣,并学习一些读书的方法.
2.读背古诗句,积累古诗句,品味读书的好处及方法.
课前准备
查找有关介绍读书方法的资料.
教学过程
回顾“词语盘点”
1.同学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组织记忆竞赛、誊写竞赛,引导同学积累本组所学词语.
交流平台
1.围绕教材中提示的不同角度,小组内交流本组语文学习的收获和体会.
2.全班交流、展示.引导同学口头交流这段时间课外阅读的收获、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所了解的'新的读书方法等,再把文字或其他形式的学习效果加以展示.
日积月累
1.激情导人.
俺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素以乐学好读为高尚美德,古代许多贤人学士写了许多这方面的警句,激励俺们做个热爱读书的人.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
a.同学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
b.尝试理解:同学交流对这些名言警句的大致理解.
3.背诵名言.
4.交流其他有关读书的名言同学收集的以及老师推荐的,拓展积累.同学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苏联)高尔基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俺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无限广阔的海洋.——(瑞士)凯勒
至乐无如读书.——郑胜利
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用书不难,能记为难.——张潮
5.鼓励同学课后将自身喜欢的读书名言制作成书签.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11
教学目标:
1、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懂得一心想使祖国富值、一心为百姓做好事的人,必将受到人民的敬仰和怀念。
2、潜心会文,合作探究,了解端午风俗人情。
3、自主学习,借助课题,以人物行动为线索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4、学会10个生字,理解“热气腾腾,锣鼓喧天”等词语的意思,在感情朗读课文。
第1课时
课前谈话:
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的变迁,沉淀下的是丰厚的文化遗产。其中就流传下来许多传统的节日,你们都知道哪些呢?
〔畅谈:元宵节、清节节、端午节、中秋节??〕
你能背一背关于这些节日的耳熟解详的古诗词吗?
〔背诵:杜牧《清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安石《元日》〕
设计意图:
课前谈话看似为活跃气氛,促进师生情感交流,实则是为新课拉开一个文化的序幕,情感的序幕,精神的序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走近端阳
1、导入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祖国的又一个传统节日――端阳。
2、揭题读题
3、找一找课文哪一小节告诉端阳的时间以及别称。
4、读一读第1小节
5、畅谈自己家乡过端阳的习俗。
二、初读感知走入端阳
1、过渡:那课文又向我们介绍了哪些过端阳的风俗人情呢?
2、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交流读懂了什么?
4、检查字词
①自由读课文生字,记一记,提出需要提醒自己或别人的生字。
②自主提出初读后不懂的词语,合作交流释疑。(如菖蒲、艾草、菱角??)③出示课件;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义。
淡淡的幽香并指导谈出沁人心脾的“幽香”
形状各异读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形状各异”
热气腾腾读出令人垂涎三尺的“热气腾腾”
锣鼓喧天读出振奋人心的“锣鼓喧天”
〔设计意图〕
强调自主学习,凸现语文本体。词语教学突出工具性的同时,又努力联系语境,读出字词背后的人文内涵。
5、逐段检查朗读(自主选择喜欢的一段话练读→个别读→随机梳通文句)
三、再读文本走进端阳
1、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你了解到哪些有关端午节的风俗》
2、请大家用“每到端午节,”的句式说,让每个人说一个风俗,让更多孩子发表自己的读书心得。(随机板书)
3、换一种句式:“每到端午节。”的句式说说端午节的风俗。
4、你能我们刚才所说的内容合成一段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5、同桌互说――指名说
6、出示民谣
粽子香,生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看麦八黄。这儿端阳,那么端阳,处处都是端阳。
7、自由读→合着节拍齐读。
8、你能把课文的主要内容,编成一首儿歌吗?
9、自由练写,交流评议。
10、齐读:五月里,端阳到,家家户户真热闹;
缝告袋,包粽子,家家门前挂文章;
赛龙舟,忆屈原,中华传统代代传。
四、布置任务走进生活
1、中央电视台《民俗民风》栏目组准备拍摄一期《五月端阳》的节目。如果你是本期节目的导演,准备拍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课外认真阅读课文内容,还可以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作补充。
2、作业:①搜集屈原的故事与生平,著作简介。②若有条件,搜集若干香袋。
第2课时
一、情境导入,泛起悠悠的端午记忆
1、情境创设,再诵童谣
粽子香,生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看麦八黄。这儿端阳,那么端阳,处处都是端阳。
二、深入文本,寻找绵绵的端阳风俗
1、过渡:这一个个有趣的活动,在2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流传至今,形成了我们今天的端午节文化。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五月端阳。
2、自主认真研读3——5小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深入探究。
3、反复品诵,哪些地方的描写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划下来。
4、寻找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重组学习小组。
5、合作交流,同伴互助。
三、赏词品句,品悟深深的端午文化
(根据学生选择,顺学而导,随机学习课文3-5小节。这三个板块,各有侧重,又互为联系,单独学习,又合为整体。)
板块一:缝香袋——体会福文化
1、你读懂了什么?细细读读,看谁能找到一个最能体现姑娘们“心灵手巧”的词?
2、品悟用词的精妙,随机指导朗读
3、姑娘们这么一抽,抽出了———。
(抽出了一个个美丽的香袋,抽出了姑娘们的心灵手巧,抽出了各式各样的香袋,抽出了节日的快乐,抽出了五彩的云霞,抽出了幸福的憧憬??)
设计意图:“抽”是个具有形象特征的词语,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语言的神韵,从而广化,深化了学生的语感)
4、把自己的感受溶入文句之中,有感情朗读文句。
5、点击课件,欣赏各式各样的香袋,品悟香袋的含义
猜猜看,这些香袋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鸡心——永结同心,虎头——辟邪讨吉,辣椒——红红火火,菱角形——恭喜发财??)
6、别看小小的香袋,它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的愿望,一起读读这段话。
板块二:吃粽子——体会亲情文化
1、让我们一起走进农家小院,看看妇女们正在忙什么。
2、齐读,交流。
3、随机采访
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4、穿插句式训练
①包好的粽子有斧头粽、狗头粽、尖角粽、抱儿粽等,这里形状来分的。指导说:按形状来分,包好的粽子有、 、 、等。
②至于白头粽、枣子粽、赤豆粽,那是按用料来分的。
放手说:。
5、范读。学生闭目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
(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的小男孩正用双手接拄热腾腾,粽子,眼睛还在盯着锅里;仿佛看到一个小女孩告诞三尺,直嚷着:“妈妈,熟了吗?熟了吗?”;仿佛看到一个小孩活蹦乱跳,欢呼着:熟了,熟了!”??)
6、创设情境,表演朗读:“熟了,熟了??”
“妈妈,我要吃狗头粽??”
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②读懂了屈原一心为国,却惨遭削职流放的噩运,引导:难怪诗人发生如此的感慨――课件出示,齐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③读懂了屈原听到楚国沦陷,无限悲痛,引导:此时的诗人悲愤交集,无耐心碎地唱道――课件出示,齐诵“悲霜雪之俱下兮,听潮水之相击。” ④读懂了屈原最后绝望投江自尽,引导:诗人带着绝望,带着对祖国无限思念,发出最后的叹息――课件出示齐诵,“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独我醒。”
5、深情引读重点句
①诗人为自己一心想使国家富强,却遭流放而长叹――生“永别了??祖国!”
②诗人为楚王不任用忠心报国之贤臣而无忍地长叹――生“永别了??祖国!”
③诗人为国灭亡,百姓遭难而悲愤地长叹――生“永别了????祖国!” ④使人为自己空有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故国无强,绝望地长叹――生“永别了????祖国!”
6、深情缅怀屈原:假如你来到江边,最想对奔腾的江水说什么?捎去一份怎样思念呢?
7、齐读张耒《和端午》
课件呈现
〔设计意图〕
了解端午风俗,感受屈原文化,有效整合课程资源,丰厚文本的人文内涵。立足文本,对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体现的正是新课标提出的“大语文观”的教学思想。
五、总结延伸情感升华
1、深情总结
那一个个精致的香袋,缝出的是代代相传的中华文明;
那一个个精美的粽子,传承的是五千年的古老文化;
那一艘艘龙舟,赛出的是万众一心,众志成诚的决心;
那一个个鼓点,敲出的是顽强拼搏永往直前的精神;
千百年传颂的屈原故事将继续传唱,
千百年中华古老文明在新世纪将绽放更加绚丽的光芒。
2、拓展作业
①制作一课端午节的名片
②给家人讲讲屈原故事
③搜集更有传统节日的风俗人情与传说故事。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12
一、教材解读:
全文笔调清新,作者饱含深情地回忆了小时候因缺水,“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下雨天,孩子们用雨水洗澡,炎热的夏天则盼望水窖被打开的瞬间,细腻刻画了四兄弟尽情享受母亲一勺清凉之水的舒服与痛快,字里行间透出了作者对水的渴望,对水的珍爱,对母亲如水一样亲情之爱的美好回忆,真情演绎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乐章。因此,文章中急切的盼水之情,浓浓的母亲之爱值得反复涵咏。缺水,品味水之珍贵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两条绿线内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验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教育学生不忘缺水之艰难,珍惜水资源。
三、教学重难点:
作为生活在水网地区的农村孩子,学习本文,理解课文中的关于“我们”对于水的渴望之情,体验缺水时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是一个难点,教育学生不忘缺水之艰难,珍惜水资源。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总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两条绿线内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谈话:
1、板书:水
2、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师:我们知道,水是生命之源,尽管有时候水也会给人们带来灾难,但是,更多的时候,人们是需要水的,特别是缺水一些的地方,水就成为了一种极为珍贵的东西了。
作者生活在缺水的地方,小时候对于水有着怎样特别的感受呢?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读懂课文每一个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各个自然段的内容。
(二)检查初读课文
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朗读。
勺子 膝盖 水窖 储藏 钥匙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读通课文,指导读好长句。)
三、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1、课文是围绕那一句话来写的?是从那些方面来具体说明的?
2、课文可以分成几段?请你用双竖线把它划分出来。
3、交流:
课文是围绕“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句话来写的。
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写的:
(1)挑一担水要走十公里路,排一个小时队;
(2)人们盼望下雨,可以尽情洗一个澡;
(3)用一勺水淋浴却也给我们带来了难以言语的快乐。
四、精读课文第一段
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
(1)“珍贵”是什么意思?作者说,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为什么?课文中是怎么说的?画出有关的句子,好好读一读。
(2)交流,出示句子:
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
读一读句子,体会水的珍贵。
“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
你是怎么理解这一句话的'?
五、课堂小结:
水,对于我们来说实在算不了什么,因为太多了。但是同学们,你知道吗?我国其实缺水的地方很多啊。如课文中所说的,在哪些地方,水实在是很珍贵的东西。
读完了课文,你会有更深读了解的。
六、作业:
抄写生字词语。
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精读二、三两段,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对作者在雨水中洗澡和夏天淋浴时的欢快的心境的描写,认真加以体会,感受缺水之苦。
2、有感情朗读课文。
3、懂得水是生命之源,要珍惜水资源。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读
课文是围绕那一句来写的,从几个方面来写水的珍贵的的?
在如此缺水的情况下,我们最盼望的是什么?为什么?
二、精读课文第二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能够体现“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的句子。读一读,加深感受。
2、交流:
(1)“期盼”是什么意思?可以换个近义词吗?(“期待”、“期望”)
(2)为什么要期盼下雨的日子呢?
“家家户户都建有水窖,用来在下雨天储水,以备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使用。”
“只有在下雨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只有……才……”说明什么?
(3)从那里看出我们洗澡的痛快呢?
“在雨中奔跑踊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
“先是……然后……”这不用可以吗?。
(小孩自然是最按捺不住的,然后有所拘束的大人也忍不住了,经不起这痛快的洗澡的诱惑了。)
3、有感情朗读,体会孩子洗澡时的痛快,感受水的珍贵。
三、精读课文第三段
1、学生自读课文第三段(3-6)找出写水珍贵的句子,重点研读,把自己的感受写在边上。
2、交流:
(1)出示:
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而挂在她腰 带上的那把钥匙,则象征着、幸福和痛快。……我们都盼望着水窖打开的那一刻的到来。
朗读,“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都盼望着水窖打开的那一刻的到来”。从这里你感受到什么?
(水之珍贵,轻易不可享用。)
(2)我们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母亲给我们的“淋浴”的,仔细阅读课文的四、五自然段,注意母亲的动作,体会我的感受。
朗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水之珍贵,夏天骄阳似火,我们“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母亲打起一勺水,从我们的头顶“缓缓地”倾注下来,我们舒服的大喊大叫。)
从这超乎寻常的痛快中,分明让我们每感受到洗一次澡有多不容易,水有多珍贵。
(3)母亲说“你们真是饿坏了。”“这是我至今为止听到的将‘渴’说成是‘饿’的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3、有感情朗读第三段
四、练习
1、给课文中插图配一段说明文字。
2、缺水给村里人带来的应该是“苦”,可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谈谈自己的感受、理解。)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13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清照的文学常识,掌握生字词。
2、反复诵读,进而感悟词作主旨。
3、品味本词豪放的艺术风格,体会作者在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把握本词内容并背诵。
教学难点:
品味本词豪放的艺术风格,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一个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词《渔家傲》。【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播放音频,学生朗诵,教师指读)
1、正音辨形
殷(yīn)勤(qín)嗟(jiē)日暮谩(màn)蓬(péng)舟【板书】
2、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1),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其诗文并美,尤长于词,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其词艺术技巧很高,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求创新。语言清丽雅洁,明白如画,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失。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在词的创作史上,李清照是继柳永、秦观、周邦彦之后又一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她的词清新婉转、幽怨凄恻,极富抒情性。但这首词却表现出非常不同的风格,它气势磅礴,音调铿锵,是李清照词中最别具一格的杰作。
3、创作背景
这首词,《花庵词选》题作“记梦”,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词,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一般来说,李清照南渡以后写的词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而这一首却是例外。这首词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公元1130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4、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梦)
三、再读课文,分析意境
1、男生朗诵,思考分析
A、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
明确: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板书:海天一色图】
天空连接着那像波浪一样翻滚的云霞,这些云霞又是和晨雾连在一起,显得曙色胧朦。而透过云雾远远望去,银河中波涛汹涌,像要使整条河翻转过来似的。河中许许多多帆船在滚滚的大浪中颠扑,风帆摆动得像在银河中起舞一样。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能够有感情地吟诵词作,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作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吟诵品读词作,感受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歌
由《岳阳楼记》最后一段朗读导入:
一篇《岳阳楼记》感动了历代的文人墨客,让我们了解了范仲淹作为政治家的忧国忧思。其实他还是一名武将,曾驻守边塞多年,今天我们通过《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来领略一下他的边塞情怀。(板书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
2、背景简介:
3、释题:
“渔家傲”是什么?
“秋思”这一题目提示了什么信息?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字音
2、说说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四、小组合作,提出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衡阳雁去无留意”这句诗如何理解?
2、“燕然未勒归无计”是什么意思?
五、全班讨论,解决疑问
六、有感情地品读诗歌
今天咱们重新认识了范仲淹。在苍凉悲壮的情境里,作者用短短几句词写出了自己和许多的将士们思乡又忧国的矛盾心理,一位巍然的令人敬畏的文人形象仿佛就在眼前,让我们也仿佛置身于边塞的'萧索中感受着将士们悲凉的心情,这就是诗词文化的魅力。
七、背诵诗歌
八、课堂小结:
综观全词,词的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九、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上片:写景“秋”(边塞秋景)塞下雁去边声描绘出一幅萧瑟、
“异”千嶂落日孤城荒凉的边塞风景
下片:抒情“思”(戍边将士)浊酒归无计
“泪”羌管人不寐抒发词人思家忧国、
白发征夫泪壮志难酬的情感
意境:苍凉悲壮又沉郁雄浑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15
一、教材分析
《中国古典诗词欣赏(词卷)》第二十四课分别选录了宋代李清照《渔家傲》、《醉花阴》、两篇代表词作,两篇词文质兼美,音韵通畅,感情真挚,客观见证了李清照在不同时代的人生境遇。李清照本是宋朝著名的婉约派词人,而这首词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词,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一般来说,李清照南渡以后写的词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而这一首却是例外。?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国破家亡,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从此,她只身飘泊江南,孤单寂寞地度过她那艰苦的晚年,处于“路长嗟日暮”的困境。但她是一个性格爽直、柔中有刚、不愿受现实生活束缚的人,所以,有时想象的翅膀飞进了另一个世界。她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摆脱人间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况。于是梦跨云雾,渡天河,归帝宫,乘万里风到仙山去。这样豪迈的气概,不凡的壮举,就使这首词显示出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而和她的其他词作风格迥然不同。?
二、目标设定
1、初读词文,读准词文中的生字新词,尝试根据节奏进行朗读,并能运用气息,按情感表达的需要,轻重缓急地进行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词韵的回响,并找出韵脚。
2、结合译文再读词文,理解词文所表达画面与意境。结合插图与时代背景,联系“归何处”、“吹取三山去”理解词人当时的心境。
3、根据“渔家傲”词牌的解说,再读词文,并观察词文的句式与押韵,找出“渔家傲”这一词牌的句式押韵规律。结合“渔家傲”同词牌名的.词,验证这一词牌的格律特点。
4、反复诵读,进而感悟词作主旨;结合内容赏析阅读。
5、品味本词豪放的艺术风格,感受词人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三、策略构建
为了充分贯彻国学教育中传承与弘扬并举的教育宗旨,国学诗词教学诗以晓词牌、识格律、明词意、察词情、习写法五项技能为教学目标,遵循读、思、悟、练四能一体化发展的培养思路,加强朗读、思考、感悟、用法的整合,巧妙运用引、插、拓三种资料补充方式,广开学生视野,构建读中启智,思中明法,悟中察情,练中习法的课堂流程。
四、流程设计
(一)激趣释题导入,古人言:诗以言志,词以达情。词一直以其长短结合,平仄相谐,音韵回旋的格律形式,倾诉出词人悲欢离合与凌云壮志。其宜吟宜诵的曲调,让词有如游行歌曲一般,风靡宋朝,《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渔家傲》,渔家傲》是李清照词作中的一首风格特殊的作品,是少见的浪漫主义名篇。渔家傲是词牌名。
(二)读文晓韵
1、初读正音
读文贵正,音正则字准,气正则韵出,先试着读一读《渔家傲》这首词,连续读两遍,注意把字咬准,音读正。(生读。)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教师随机正音:特别留意词中的“帆?殷勤嗟谩”这几个字的读音。
2、读出节奏?
(1)、词有节奏,句有停顿,现在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用节奏线画一画停顿的地方,(小组交流划出句子内停顿的地方)。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学生试着自读与对读,教师检查学生朗读的节奏划分,并让学生汇报读,相机引导)。
(2)、教师引导:注意停顿与延音是有区别的,停顿是无声而有气,延音是有声有气,是声音的延续,再来体会停顿与延音的区别,以“天接云涛连晓雾”为例,“天接”一读完,声音就没有了,只有气息支撑,而“云涛”之间云与涛是平声需要延音支撑,声音一直是在延续的。(学生试着练习,掌握停顿与延音的区别)
3、掌握轻重
读词讲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现在听教师范读,看看你们能发现老师在轻重处理上有什么规律。(学生听)
(1)、学生交流发现:
学生1:第一二声的字读得轻,声音有延长。
学生2:第三四声的字读得重,声音更短。
学生3:在停顿的时候,声断而气相连。
学生4:韵脚读得比其他仄音更重、更长一些。
教师:这就是读诗词时常用的平长仄短的读法,平声读得轻而缓,仄声读得重而急,韵声读得沉而略长,现在请你们按照平长仄短的读法来试试。
 ̄ ̄/ ̄ ̄/ ̄↑↑ ̄ ̄/↑↑/ ̄ ̄/↑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学生交流展示这一句。然后全体学生按照这种读法读全词。
(2)、小组练读
(3)、小组展示竞读
4、体会音韵
找出文中押韵的字,加重声调,略加延长,听听有什么效果?
(三)会文悟情
1、读文会意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词人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词人在梦中飞上了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04-10
小学五年级语文备课教案01-24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的教案01-23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1-04
小学五年级语文琥珀教案01-05
小学语文五年级新编教案12-31
五年级小学语文教案01-01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04-12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6-06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