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地理教案>七年级地理教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时间:2024-12-19 07:42:18 七年级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汇编(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汇编(5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2、通过“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教学,使学生体会、感悟“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地域观念、灾害意识。

  [知识和能力]

  1、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2、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3、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候的分布图,建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空间概念。

  5、培养学生初步学会通过读图,分析某一地区气候特征的能力。

  教学重点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教学难点1.纬度位置等主要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空间分布。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1、在热带、温带、寒带分别有哪些气候类型?

  2、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是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是影响气温和降水出现地区差异的主要因素。而不同的气温和降水的组合又形成了世界各地气候的差异,因此,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也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板书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对于本段教学内容,要围绕课本P59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读图、讨论、运用旧知,分析归纳,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1、投影展示课本P60图“两地气温、降水量的月份分配”。教师先指图说明其是“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的组合,图的下端表示一年的12个月,图的左侧是气温刻度,右侧是年降水量刻度。阅读时以“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的方法和要领进行分析判读。然后把学生分成两大组,每组讨论分析一地的气温是什么特点?降水是什么特点?组合成什么样的气候特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属于何种气候类型?并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2、各组的代表发言交流、大家评判补充、教师评价点拨,并画黑板简图或投影展示甲图。使学生认识和体会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A地的气温各月均在20℃以上,降水各月都很多,年降水量超过20xx毫米。因而该地的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多雨。该地位于赤道地区,纬度位置低,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甲图

  3、把教室比成是亚欧大陆的温带地区。学生分成三部分,两边的学生分别位于大陆的东岸和西岸,中间的学生位于大陆内部。各组由于所处的海陆位置不同,分别讨论本组形成了哪些气候类型?并结合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的特点,说说各气候类型的特征。

  4、各组代表发言、大家评判补充、教师评价点拨,并画黑板简图或投影展示乙图。使学生认识和体会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由于地处同纬度的温带地区,气温夏季陆高海低,冬季海高陆低。但是所处的海陆位置不同,东西两岸地区距海洋近而且能受到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而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降水就少,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气候。

  位于亚欧大陆温带地区沿海的大陆东岸,形成的是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以及温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一年之中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气温冬季在0℃以上,年降水量要比温带季风多。

  乙图

  位于亚欧大陆温带地区沿海的大陆西岸,形成的是湿润的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前者的气候特征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后者的气候特征是全年温和多雨,气温和降水的年变化比较小。

  位于温带的亚欧大陆内陆地区形成的是冬冷夏热,气温变化大,降水较少(集中在夏季)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5、让学生观察课本P60图,指出A坡属于(迎风坡),B坡属于(背风坡),降水多的是哪个坡?(A坡)。教师画黑板简图或投影展示丙图,加深学生认识和体会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丙图

  6、组织学生先独立完成课本P10活动4,然后让3名学生说说自己的答案和做题思路,大家评判补充。

  (1)青藏高原纬度较高,但是气候寒冷。(地形因素,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

  (2)海南岛终年如夏,降水较多;黑龙江省

  北部冬季漫长,多冰雪。(纬度位置:海南岛纬度低,气温高;而黑龙江省北部,纬度较高,气温低)

  (3)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同纬度的北京气候较湿润。(海陆位置:二者虽同处亚欧大陆的温带地区,但新疆塔里木盆地位于大陆内部,距海较远,降水少;而北京位于大陆东岸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板书

  三、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候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这里的教学,通过从学生的.自身体验出发,实例讨论分析,让学生认识体会不同地域,由于气候条件不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也不一样。

  1、学生从自身体验出发,结合当地的实际,列举一年内的不同季节,人们在衣、食、住、行以及农业生产方面有什么不同。学生相互交流、补充,教师引导评价。

  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61活动1,分成学习小组,谈谈这是气候对人类活动哪方面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正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等,互相交流感想。并推选一个代表概括大家的发言,在全班进行交流,如果能选用当地的实例或让学生结合自己家里的变化等,学生的感受会更深。通过讨论交流,教师的引导点拨,使学生认识气候对人类生活有很大的影响,但是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生活受气候的限制越来越小。

  3、让学生阅读课本P61“水稻种植与气候”。结合自己对当地气候条件的了解,结合水稻的生长习性,看看当地适合不适合种植水稻,使学生认识气候对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4、用两个学生扮演小强和小明进行对话,让学生进行讨论,看看他俩的愿望能不能实现,为什么?通过讨论交流,教师评价点拨,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地区,气候条件不同,不能简单地把甲地区的树、农作物移到乙地区,不能凭主观愿望做事,人类的活动必须要符合自然规律。

  5、组织学生阅读活动3,然后把学生分成两组,并结合当地发生过什么样的自然灾害,造成哪些损失或危害,组织学生进行辩论。

  根据双方辩论的情况,教师要适时启发引导,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灾害是对人类危害而言的。否则只是自然现象,成不了灾害。沙漠地区,荒无人烟,长时间不下雨,对人类来说造不成危害,所以这只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就不同了,这里人口稠密,城市集中,经济发达,又是我国的主要农业区,一个月不下雨,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就要受到影响,造成损失。同理,就是同样等级的灾害,在人口密集或经济发达区造成的损失,要比人口稀疏或经济落后的地区大得多。

  通过对实例的辩论、分析,使学生自己去体会气候异常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培养学生的灾害意识。

  6、投影展示漫画欣赏:“地球出汗了”。地球为什么出汗了?

  让学生阅读课本P62“气候变暖”。然后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讨论:地球为什么出汗了?面对全球变暖的趋势,人类应该怎么做,我们应该怎么做。

  让学生自由发挥,不要作过多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所以,人类应该理性地控制对气候有负面影响的活动。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和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这些实例的分析,一方面要认识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以及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一方面要体会、感悟“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特别是气候变暖已成为人类普遍关心的环境问题,要保护好大气环境,这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作为新世纪未来的青年,同学们也要积极投入行动行列。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阅读下列材料,结合课堂的讨论,以及通过调查、查找资料,自拟题目,写1篇地理小论文。一星期后,组织一次论文交谈评比活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2

  教学目标

  1、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及简单的绘图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

  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可在上本节课前将学生分成三组,让学生注意收听连续三天的天气情况,每个小组分别关注一天的天气情况,每组代表作好记录并填在以下表格当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一天都会关注当天的天气情况,那么,每天的天气状况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请同学们拿出你们自己记录的天气状况表格,然后看看,在这个季节里,你们最想知道的是哪一项?是风力,阴天、晴天,还是气温?

  现在天气逐渐转凉了,变冷了,气温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气温的有关知识。

  教学新课

  一、气温与生活

  提出问题: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天气现象是与气温有关的?

  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在一起相互讨论,然后每组派一位或几位代表站起来发言。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说一说

  学生回答完后,让学生阅读书上的“活动”部分的五则生活实例,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每则例子分别说明了气温与穿衣、饮食、住房、农作物、交通等的关系。如果同学思维较活跃的话,还可引导学生说出气温与其他的人类生活、生产方面的关系。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刚才的这个表格,最后两栏是什么?那么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是怎么测出来的?再看到书上的表3、10,请读出一天中,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从这个图表中,你能观察出气温与时间的关系吗?你会用数学方法来计算该地的日平均气温吗?

  大屏幕投影:看一看 算一算

  既然一天当中,会有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我们在不同的时刻测出来的气温是不是一样的呢?下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在横线上填出几个字,来概括一下气温状况。

  大屏幕投影:午晨,冬夏

  在一天中,一年中,我们这里的气温是不是相同的?那么,现在,这个季节,我国的南方与北方,中国与澳大利亚的气温又是不是相同的呢?由此,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气温是变化的。从而过渡到第二个问题的学习。

  二、气温的变化

  提出问题:同学们请看课本上的图,你们能从这两幅图上看出一些什么信息,然后又能间接地得出一些什么信息呢?

  大屏幕投影:读一读 想一想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讨论、比较,然后经过整理,可能得出以下结论:

  1、图的纵坐标都是表示气温,横坐标都是表示时间。

  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数值约为31℃,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大概4时左右,数值约为24、5℃。

  3、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约为24℃,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约为—6℃。

  4、图中的曲线形状都是中间向上隆起,呈波峰式。(当学生得出这个结论时,可趁势引导他们得出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谷式,这是判读气温曲线图的要领之一)

  5、可以间接得出的结论是:通过计算,可以知道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就是日较差,约为6、5℃;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年较差,约30℃。

  (学生在经过这样的自己分析读图,讨论整理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

  师小结:由此可见,这种用曲线的弯曲变化来反映一个地方的气温变化情况的图就是气温曲线图,它能更直观地反映出气温在一天或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好的,下面我想问问大家,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一些什么知识?

  学生经过回忆,思考,先后回答出:

  1、了解了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知道了气温有最高值和最低值

  3、会计算气温的平均值

  4、学会了怎么读气温变化曲线图

  下面,我就想来考考大家,看同学们掌握得怎么样了,我们自己动手来绘制一幅气温曲线图。

  大屏幕投影:画一画 比一比

  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可相互讨论,商量,教师可在下面进行适当地引导、指点,然后绘图,最后,各小组选出一到两幅画得比较好的图放到屏幕上投影,让大家进行点评,这样可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洋、大洲、海洋等概念及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2)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3)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2、培养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发现问题及积极探究的精神和能力。

  三、教学难点

  1、认识七大洲轮廓及位置的确定。

  2、自我发现问题、积极探究问题的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

  活动探索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名字呢?(地球),从海陆分布的角度来看,这一称呼是否正确呢?

  活动一:

  下面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线绳把地球仪任意平分成大小相等的两个半球,平分几次之后,你能发现什么问题?(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过渡并提出问题:所以,从海陆分布的角度来看,我们生活的星球应叫什么?(水球),我们的先人为何叫地球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后,小组内讨论。

  小结:

  由于古人缺少对地球面貌的整体认识,不知道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所以才称作“地球”,既然已经叫了那么长时间地球了,也没有必要再改成“水球”了,但对于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这些实质性的问题我们要有所把握,绝不能习惯成自然。

  活动二:

  通过上述活动,我们已经了解了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多少呢?请同学们按自转方向拨转地球仪,闭上眼睛,用手指随意按住地球仪的任意部位,咱们看看每次分别按住陆地和海洋的比例是多少?(重复几次取平均值)

  小结并提出问题:

  通过上图,我们得出了地球表面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的结论,它们是均匀分布于地球表面的吗?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地球仪,思考南北半球海陆分布有何不同?(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中图,在该图上随意找出几组大陆、半岛、岛屿、海洋、海峡。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概括上述地理名称的概念应该是什么?除了这些名称以外,我们还经常听说大洲一词,它的含义是什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中,图及其阅读材料,完成下面的活动。

  活动三:

  1、出示各大洲轮廓图片,在黑板上挂出相应的世界海陆分布图。

  2、请每小组同学选派代表逐一介绍其名称、由来,面积排序,并用磁钉钉在底图相应的位置上,同时说出相应位置的'四大洋名称及面积排序。

  训练:

  通过观察地球仪完成下列问题:

  1、找出相连的大洲及其分界线(亚-非)

  2、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是?(南极洲,北冰洋)

  3、被三个大洋围绕的大洲?(北美、亚洲)

  4、被赤道穿过大陆的大洲?(南美、非洲)

  5、被五个洲围绕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

  6、既有热带,又有温带,还有寒带的大洲是?(亚洲、北美洲)

  7、练习一笔画世界

  8、在世界简图上填注七大洲、四大洋名称

  9、《同步训练》练习题

  总结: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它为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请同学们举例说明陆地和海洋对我们人类的生存有何意义?作为地球这个大家庭的一员,你觉得应该怎样去做呢?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4

  教学目的

  1.了解日本的位置特点及其对地形、气候、资源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并掌握日本自然地理的基本特征。了解日本工农业的发展水平和原因,掌握日本工业的分布特点和主要工业区。

  2.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提高运用地图来分析地理特征的能力。

  3.通过对日本经济特征的分析,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关心经济问题,乐于分析经济现象的经济意识;同时进一步认识科学文化知识及学习外国经验在四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加深对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认识。

  教学重点

  日本自然条件和经济特征。

  教学方法

  谈话法和讲述法结合。

  教学用具

  《亚洲地形图》、《日本地形图》、日本景观图片。

  教学提纲

  第二节

  东亚地狭人稠的岛国——日本

  一、位置、领土、人口

  二、自然条件

  1.多山的地形

  2.海洋性季风气候

  三、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

  1.现代化的工业

  ①发展条件

  ②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分布

  2.现代化的农业

  ①技术先进产量高

  ②农业部门的分布

  四、文化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已经从自然、经济等方面认识了东亚的一般特征,但是东亚各地又有明显的差异,囚此,我们还要学习东亚的国家地理。

  [提问]除我国以外,东亚的其他三国,哪个国家在世界各国中更具有突出的特点?有哪些特点?(是日本。日本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分析日本的地理特征。学习时同学们要注意从哪几方面分析和如何进行分析。

  学习新教材

  第二节

  东亚地狭人稠的岛国——日本(板书)

  [提问]从黑板题目看,说明了日本的哪些方面的特征?(位置、领土、人口等方面)我们要了解一个国家基本情况,也正是从这些最基本的特点开始学习的。

  一、位置、领土、人口(板书)

  [读图]指导学生根据《日本地图》,说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特点。(地处中纬度地区,东亚的东部边缘,东临太平洋;是由若干个岛屿组成的一个岛国,领土大致沿南北方向延伸。)并指导学生利用比例尺,在东亚的政区图上量算北京至东京的直线距离。使学生在了解日本的位置范围的基础上,了解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近邻。

  [提问]根据《世界人口分布图》或者东亚四国人口统计表,说明日本人口有什么特点?(人口稠密,平均密度为300人/平方千米,是四国中最高的。)

  [小结导入]日本是地处中纬,亚洲东部边缘,太平洋沿岸的一个岛国。这种位置特点对日本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有什么影响呢?

  [读图]读《日本地形图》,并指导学生认识日本地形的特点。(多山地丘陵,平原少,地形崎岖,海岸曲折,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没高的山峰是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

  [教师讲授]日卜厂仅多山,而且多火山,特别是活火山,日本领士占全球内也面积四百分之一,而活火山占世界活火山的十分之一。

  [看富士山图]指定学生朗读图下的说明,并帮助学生分析富士火山的景观特点及其成因。(圆锥形——火山喷发物堆积而成,温泉——地下热能的表现,积雪——海拔高,山下植物繁茂——气候温湿、土壤肥沃。)

  二、自然条件(板书)

  1.多山的地形

  [提问]为什么日本是一个多山,而且多火山地震的国家,(指导学生分析“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日本所在的位置——亚洲东部边缘,正处在亚欧和太平洋二大板块的交界处。由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隆起成山,而且地壳很不稳定,使日本多火山地震。据测量日本正在向我国沿海靠近。)

  [提问]多山的地形给日本居民生产活动带来了什么影响?(提示学生可从资源及其利用方面考虑。日本缺少许多重要的自然资源,尤其矿产资源贫乏,如煤、石油等。但多硫磺矿,宜林地区广,国士三分之二为森林覆盖,河流短小流急,水力资源丰富,多山的地形使得日本海岸更加曲折,形成许多优良港湾。)

  [教师讲授]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地形状况与当地居民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那么日本的位置和地形对气候又有什么影响呢?

  [读图]指导学生读东亚一、七月气压和风向图,从日本在图中的位置分析日本的气候特点。(日本在北回归线以北,属于温带,又处于季风区内,具有季风气候的特点,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四季的分配,冬夏季的气温及降水情况,但也有很大差异。)

  [提问]从其海陆位置及领土组成看,日本与我国东部相比气候有什么差异?(日本是岛国,四面环海,受海洋影响大,因此在气温上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也更为丰富。)

  [教师讲解]就日本全国来说,受纬度影响南北气候有一定差异,而多山的地形也会使日本的气候相对复杂化,不仅表现在山地与平原地区气候有所不同,东西方向上也存在明显差异,但总的.说日本是属于典型的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国家。

  2.海洋性季风气候(板书)

  复习巩固

  [提问]我们今天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日本地理特征的?(位置、领土、人口等基本概况及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地理特征)

  [提问]从上述几个方面看,日本有哪些突出的特征?(东亚地狭人稠的岛国,多山且多火山,气候冬季温暖,夏季凉爽,降水比较丰富,属海洋性季风气候。)

  [教师归纳]日本是一个四多(人多、山地多、火山地震多、优良港湾多)、三少(国土少、平原少、矿产少)、一海(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岛国。

  布置作业

  预习第120——124页课文,思考上述日本的基本地理特征对其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日本的位置、地形、气候有哪些突出特点?

  引入新课

  教师归纳特点。这些特点对日本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呢?我们现在就来分析这一问题。

  学习新教材

  三、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板书)

  [教师讲解]

  大家知道日本是世界经济大国,其实力仅次于美国,而且有很多工业部门已超过美国,很多工业品占据了国际市场。从我们身边你可以看到很多日本的产品。

  [提问]

  你能说出几种代表性的产品吗?(电器、食品、汽车等方面。)

  [读图导入]

  读课本第121页插图。日本的汽车制造闻名遐迩,我们所见到过的丰田、尼桑等小汽车都是很著名的。除此之外,其它工业还包括电子工业、钢铁、造船、纺织、化学等工业。日本依靠什么使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发展成为经济大国的呢?我们来分析一下日本发展工业的条件。

  [读图表,回答问题]

  指导学生读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及日本主要工业原料从国外进口所占的百分比表,并说明①日本主要缺乏哪些工业原料和燃料?(多种矿石、棉花、木材等原料,石油、煤、天然气等燃料。)②它们多从哪些地方进口?(从西亚进口石油,从大洋洲、南美洲等地进口多种金属矿等。)

  [教师总结]

  日本国土狭小,原料、能源严重不足,国内市场有限,这些都是不利条件。但是日本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学技术,因而能迅速地提高生产水平。再加上日本海岸线曲折,有许多优良港湾,有利于发展国际贸易,进口原料、出口产品。成为世界最大的原料进口国和产品输出国。

  [读课文]指定学生朗读第121页第二段“日本最大的贸易对象……”

  [提问]想一想,当地有输出到日本或从日本进口的商品吗?

  [读图]从《日本地图》中找出主要对外贸易港:神户、横滨、大阪等。

  ①发展条件

  ②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分布

  [教师讲解]日本是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它的工业技术先进,部门齐全,主要部门有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等。

  [提问]读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图说明,日本有哪些主要工业区?(东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区。)

  [展示景观图]简单介绍四大工业城市,着重介绍日本首都——东京。

  [提问]日本工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分布?(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原因:临海可利用海上交通的便利,以便于原料的输入和产品的输出。此外还有社会及其它方面的原因,以后在高中地理再讲。)

  日本不仅工业发达,而且农业也非常发达。

  2.现代化的农业

  ①技术先进,产量高

  [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23页“渔业发达农业单产高”,由学生归纳出日本农业现代化的具体表现。(采用小型农业机械,发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进行精耕细作,单位面积产量高以及发达的渔业,拥有庞大的船队,占世界第一位的捕鱼量等。)

  [导入]那么日本人民是怎样在有限的土地、有限的资源上,建立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呢?可以说日本人民在利用本国资源上水平是相当高的,我们看一下日本农业的分布状况就可略知一二。

  ②农业部门的分布

  [读图]根据日本工农业分布图说出主要农业部门的分布地区。(水稻——平原,林业——山区,茶桑及果树——丘陵)。

  [提问]为什么日本的渔业发达?(以现代化工业做基础,拥有庞大的捕捞船队,日本是个岛国。有广阔的海域及优良港湾,北海道附近海域是世界著名的渔场。)

  [看图]读“日本群岛附近洋流的分布”图,说说北海道附近成为著名渔场的原因。(为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区。)

  [提问]为什么日本要以小型农业为主,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呢?(国土狭小,耕地有限,但劳动力资源丰富。)

  [教师讲解]由此可见,日本正是利用了自己发达的科学技术资源,充分开发了各类土地资源,才在地狭人稠的岛国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小结]我们从日本工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可知,一个国家要想发展经济其资源丰富与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它能否对资源充分开发利用,而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又取决于该国家科学技术的水平。日本正是利用了自己这一优势,才在一个地狭人稠的岛国上? 这一点正是我们今天四化建设中所要借鉴的,也是我们学习日本地理的重要目的之一。

  日本从历史上就重视吸收外来文化。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从古代中国水稻、铁器的传入,到近代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这一切对日本经济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日本的文化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

  四、文化特点

  [指导阅读]读课文“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一段思考:日本文化有什么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又有本民族文化的传统。表现可从古代、近代、文化艺术、饮食等几个方面归纳。)

  总结全节

  [提问]我们是从哪几个方面学习日本地理特征的?(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知道认识一个国家的地理特征,首先要了解该国所在地理位置、领土和人口等基本特征,之后再进一步了解它们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这是学习国家地理的基本方法,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要经常运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5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是学习陆地和海洋的基础,内容包括海陆分布、七大洲四大洋和各大洲的分界线三部分内容。

  1、海陆分布:教材利用图文来说明世界海陆分布及其特点,使学生了解“地球”“水球”称谓的依据。

  2、七大洲和四大洋:从大陆、岛屿、大洲的基本概念入手,人们把全球陆地划分为七大洲。通过“读图”,分别认识七大洲的名称、大小和位置和大洲的界线并认识各大洲的轮廓。四大洋:说明地球上的海洋既被陆地分割,又相互连通。然后“阅读”介绍大洋、海、海峡。

  3、各大洲的分界线:利用图片来说明各大洲的分界线。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和地图等基本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涉及到若干本节课的内容,已初步具备了学习本课的基础,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学生在学习时主要利用地图和学生的参与,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并指导学生用“图上记忆法”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了解海陆面积比例。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界线。

  2、能力目标:

  使学生会用地球仪、世界地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同时渗透开放性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3.七大洲的名称、面积排序。

  4.四大洋名称、面积排序。

  难点:

  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教学内容

  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⑴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⑵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P5中的图)

  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⑶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⑷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⑸经、纬线的特点:

  特点

  ⑴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天(约为24小时)。

  ⑷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地方时差。

  2、地球的公转(P11中的图)

  ⑴含义: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年(约为365天)。

  ⑷特点: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的夹角是°

  ⑸产生的。现象:

  ①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②同一地点,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③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④同一地点,不同季节太阳光热不同,即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

  ⑹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⑺四季的划分(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正相反):

  3、4、5三个月是春季;

  6、7、8三个月是夏季;

  9、10、11三个月是秋季;

  12、1、2三个月是冬季。

  3、地球的五带(P12中的图)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举例:旗杆高出地面15米

  ⑵地形图的类型: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

  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P16中的图)

  ①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的陡缓: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

  ②根据等高线形状判断地形类型: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表示山谷,向低处凸出表示山脊;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鞍部;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表示陡崖。

  ⑷陆地上的五种基本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3、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⑴地图常见种类:导游图、交通图、政区图

  ⑵比例尺大小与地图范围、详略的对应关系:

  教学板书: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纬线和经线。

  3、地球的运动:自传和公转。

  4、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形图的判读。

  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概括知识要点。布置作业。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02-02

【经典】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07-15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02-15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10-22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0-22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最新09-21

【荐】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09-21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通用)07-16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优)07-17

【优选】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