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疯狂圈钱缘于制度缺陷
新经济网
据悉,曾以36.68元的破纪录价格发行了核准制下第一股的用友软件公司近日宣布,其筹集到的9亿多元资金中,有3亿元投资国债。
用友的董事长王文京,在谈到用友刚刚以天价融得的巨资时表示,公司早在两年前就进行了投资项目论证,已通过政府审批的项目资金缺口是8.03亿元,此外还有正在谈判的项目和拟议中的软件厂商收购等,9亿多筹资有明确的去处。言犹在耳,巨额资金已用作他途。用友这般口碑良好的公司尚如此出尔反尔,上市公司圈钱说谎风之盛由此可见一斑。
2000年,沪深两市共有184家公司实施配股或增发,筹集资金740亿元。而截至2001年7月中旬,拟增发新股的上市公司筹资总额就超过2000年再融资的总额。
2001年以来,又有106家上市公司实施了增发或配股。其中实施增发的有15家,其中7家公司8月6日的收盘价已跌破了增发价,占其中的近一半。在不少投资者看来,2001年3月出台的改革措施降低了证券市场再融资门槛,上市公司随后掀起的再融资热,已演变成肆无忌惮的圈钱运动。
过度的再融资非但浪费证券市场资源,而且直接伤害投资者,导致整个市场出现信心危机。有关统计表明,在沪深两市实施过再融资的公司中,曾经或现在戴上ST帽子的有59家,2000年底出现亏损的有55家。
另外,最新的上市公司2001年中期业绩预警显示,其中四成多2000年以来曾在证券市场上刚实施过再融资。面对不断升温的再融资热,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圈钱的恐慌心理日趋加重。
上市公司真的需要这么多钱吗?除了用友,太太药业也把5.6亿元用于购买国债;闽东电力IPO共筹集了11亿元左右资金,公司慷慨地把其中的3.6亿元进行了委托管理。这种活儿难道投资者不会干,非要请上市公司圈钱来做?更为严重的是,上市公司圈来的钱一时没有好去处,便顺手交给了委托理财,这其中又隐藏了多少的“猫腻”?有专家担心资金委托管理将成为职工股之后的又一个腐败温床,倘真如此,胡乱圈钱的上市公司亦难辞其咎。
新的《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看上去的宗旨是提高上市公司再融资市场化程度,但这一目的尚未体现,市场的表现已将它演变成了可以利用的缺陷制度设计。由再融资热掀起的圈钱运动,已成为证券市场发展新的隐患。然而追究起来,上市公司有多少错却很难说,放着有钱不赚那是傻瓜,谁叫市场上存在这种机会呢?
从国外成熟资本市场的情况来看,上市公司IPO或增发新股的价格并不是越高越好的。因为发股价高,每股净资产就高,这样净资产收益率就很难能够同步跟上,这会对公司的管理层形成极大的盈利压力。
可是反观中国,在产权归属尚难真正明晰,国有股“一股独大”难改,公司管理层根本没有经营压力的情况下,试图引入市场化的再融资做法,肯定产生与初衷“南辕北辙”的市场结果。其实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并无多少深奥的道理,也不是非得通过实践才能得以印证。连一般投资者都能预见的结果,遗憾的是某些决策者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要在市场中实施。
从内部职工股到战略投资人,再到如今的国有股减持,每一项新政策的出台,都留下了相当的“寻租”空间。这些政策举措的出台,不仅极大地伤害了中国资本市场参与者的积极性,同时也给年轻的中国股市埋下了“寻租”、可能滋生腐败的隐患。
这些行为任其所为都可能给中国股市、金融业甚至是整个经济带来难以化解的系统风险。管理层虽然一直声称要加强监管,规范股市,但如果不从制度层面上让这种“寻租”行为断根,那么治标不治本,难医中国股市之沉疴。
谓余不信,上市公司疯狂圈钱与股市的“跌跌不休”便是一例。
【疯狂圈钱缘于制度缺陷】相关文章:
现行审计制度的缺陷及其改革探讨08-07
从“再再再审”奇案看再审制度的缺陷08-12
面对缺陷作文08-11
有关缺陷作文07-12
我国信托会计业的制度缺陷08-07
医学院后勤管理部缺陷管理制度08-23
转型时期我国资本市场中的“制度缺陷”分析08-07
生活短文:可贵的缺陷08-17
零缺陷培训心得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