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期货市场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服务的几个问题
`粮食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是当前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近年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保护了农民利益,推进了农业和粮食生产结构的调整,稳定了粮食生产能力,加强了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了重要保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粮食生产流通形势的变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化,例如,扩大中央储备粮规模、地方粮食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实行盈亏自负,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等九个粮食主销省、市已率先放开粮食市场,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将有力地推动农业和粮食品种结构的调整,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和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使过去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十五”计划纲要要求:“积极发展大宗商品批发市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利用期货市场稳定粮食生产和流通,为政府宏观调控粮食生产流通服务,是我国建立期货市场的初衷。期货市场并不能解决粮改中遇到的所有问题,但在调整粮食品种结构、中央储备粮的新陈轮换、粮食主销区市场放开后与主产区购销关系的衔接、加入WTO后国内粮食企业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等方面,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利用期货市场规避价格风险将成为农业生产者和粮食企业稳定生产经营的重要手段。经过几年的清理整顿,期货市场的法制化和规范化程度大大提高,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服务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一、期货市场为粮改服务的主要作用
期货市场反映粮食供求和价格未来走势的经济功能,为农民和粮食企业提供了规避现货市场风险的渠道,为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提供了工具。运作规范、流动性好的期货市场,可以为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发挥诸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健全粮食市场体系和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促进粮食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提高国家粮食宏观调控能力
粮食期货价格具有权威性和前瞻性,弥补了粮食现货价格滞后性的不足,有助于生产者合理决策,减弱粮食产量和价格的剧烈波动,可以为政府制定粮食保护价和粮食补贴额度等农业政策提供参考。美国近十年来,多次根据小麦期货价格下跌趋势,通过政府调控减少小麦种植面积的事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种作用在我国期货市场也开始显现出来。例如,国家计委将上海的铜期货价格作为基准价,对铜的生产、流通都发挥了良好的宏观调控作用。办好粮食期货市场,粮食期货价格也能够发挥这种作用。1999年大豆价格持续走低,影响了农民种植的热情,黑龙江省农垦局原计划种植大豆的680万亩土地无人承包。不久,大连大豆期货价格开始回升,并高于大豆的生产成本,使得680万亩土地在短短一个月内,全部被农民承包种植大豆,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收益。
2?有利于推进农业和粮食生产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解决粮食产销不对路问题,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粮食优质品种供不应求,而普通品种严重积压,使敞开收购、顺价销售政策难以落到实处。以小麦为例,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对各类优质专用小麦的年需求量为432亿斤,而1999年全国优质专用小麦产量只有36亿斤,不足市场需求的10%,其缺口主要由进口优质小麦填补。郑州商品交易所2000年推出的新国标小麦期货合约以二等硬冬白小麦为交割标准,合约价格较普通小麦价格高出200元/吨以上。同年,河南省种植优质小麦1500万亩,比1999年增加648万亩,2001年种植2000万亩,比上年增加500万亩。陕西省蒲城县1999年种植冬小麦120万亩,其中,优质小麦仅为1%。在小麦期货价格信号引导下,2000年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占冬小麦面积的20%。按照农业部的调查结果,优质专用小麦平均每亩可增收100元左右,并且销售价格高于保护价。开展优质专用小麦期货交易,其高于普通小麦20%左右的远期价格,将会有力地引导农民扩大优质专用小麦种植。如果在近3年内,河南省的优质专用小麦能够在期货价格引导下,增加到3000万~4000万亩,按不变价格计算,可使河南农民年增收30亿~40亿元;同时,按照每亩单产660斤计算,每年还可以解决约200亿~260亿斤的顺价销售问题。如果山东、河北等小麦主产省也能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引导,相应扩大优质小麦的种植面积,将能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小麦敞开收购后难以顺价销售的问题。
3?有利于粮食产区订单农业的推广和销区粮食市场的稳定
在我国,粮食风险主要由政府、农民和国有粮食企业承担,国家财政负担沉重。目前,粮食主产区正在广泛推行的订单农业,对于稳定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受价格变化的影响,农业订单履约率较低,同时,作为订单农业的重要组织者的粮食企业,承担着巨大的经营风险。如果粮食企业在签订购粮合同的同时,再通过期货市场以理想的价格卖出粮食,把风险转移出去,就会有利于现货合同的履行,促进订单农业的推广。销区粮食价格放开后,粮食企业也可以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交易,有效回避粮食采购过程中面临的价格风险,同时,还可以把期货市场作为现货购销渠道的有益补充,通过期货市场预买获得稳定的粮源。例如,2000年,黑龙江省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对于轮作区400万亩大豆实行“订单生产”。黑龙江农垦集团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锁定市场风险,保证了订单农业的顺利实现。以2000年11月和2001年1月份大豆期货价格为例,在大豆播种前,期货价格已经上涨到2340~2400元/吨,在正常年景,农民种植大豆成本为1600~1800元/吨,农场以1900~2000元/吨与农民签订合同,同时,参与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这样,农民通过与农场签订购销合同的方式间接进入市场,既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同时,也锁定了农场的价格风险,实现了计划利润,对增加农民收入有重要意义。又如,2000年9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将沈丘县列入全省“小偃54”小麦产销一体化试点县,当地政府组织几家粮管所和当地4万多农户签订了产销一体化开发协议书。对“小偃54”小麦实行订单收购。从2001年6月,全县5个乡镇的订单“小偃54”小麦开始收购入库,农户实现每亩增收50~60元,5个乡镇共增收500多万元。在与农民签订种植协议后,粮食企业即在郑州商品交易所以1360元/吨的价格卖出486张WT107小麦套期保值合约,锁定了订单的成本。收购小麦并注册仓单以后,他们以实物交割方式了结了WT107的套期保值合约,额外获得毛利润100万元,既规避了市场风险,又实现了粮管所和农户双赢的结果。
4?有利于规范农产品市场秩序,促进现货市场发育
目前,现货市场秩序不够规范顺畅,违约和三角债现象严重,而期货市场的履约担保机制可以有效地消除这些痼疾,在现货市场的规范化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目前的三家期货交易所数年来在小麦期货和大豆期货的交割中,没有出现过违约现象,减少了企业的经济损失。2001年,我国三家期货交易所共交割实物151?11万
吨,没有发生任何质量问题和贸易纠纷,履约率百分之百。许多现货企业不仅节约了资金成本,锁定了利润,而且通过实物交割,顺利完成了现货供销,避免了三角债等问题。据统计,铜期货交割量已经占到全国现货贸易量的25%左右。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把期货市场的履约保障机制,灵活运用于一般现货交易和国家储备粮竞价销售以及政府竞价采购之中,强化了合同的严肃性,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全国各省市进行的储备粮和商品粮竞价交易后都采取了这一机制。我国期货市场经过十多年的试点,建立了以《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为核心的法规体系,市场结构基本合理、市场运作规范,完全能够为国民经济发展,尤其是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解决卖粮难和保护农民利益服务。
5?有利于政府对粮食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稳定全国粮食市场和粮食价格
近10年来,我国小麦年产量都在2000亿斤左右,并且增产年份和减产年份的增减量均在60亿~100亿斤之间,占中央小麦储备总量(600亿斤)的10%~17%;最高一年(1998年)也不过比上年减产180亿斤,约占中央小麦储备总量的30%。因此,国家掌握的中央储备粮完全有能力调控小麦供求关系,稳定全国小麦供求和价格。过去,国家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通过现货市场的实物吞吐,存在着调控成本过高和调控滞后的缺陷。例如,1994年、1995年,全国小麦产量分别比1993年减产142亿斤和84亿斤,小麦价格猛升,国家拿出大量中央小麦储备通过现货市场抛售,效果很不理想,直到1996年小麦丰收后,价格才回落到正常水平。期货市场具有高度的市场流动性,辐射范围广,价格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强,在利用粮食现货市场的同时,通过期货市场进行吞吐调节,可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6?有利于粮食储备企业改进经营管理,确保中央和地方政府储备粮安全,减少国家财政的额外支出
自1990年建立中央专项粮食储备制度以来,目前,1200亿斤的中央储备粮,受粮改前体制不顺和销售不畅等因素的影响,超期存储和陈化现象严重,致使国家财政在支付保管费用的同时,还承担了大量额外负担。1994年至1995年河南省轮换储备小麦15亿斤,每斤平均亏损0?15元,全省共亏损约2?25亿元。1998年10月全国专项储备粮油库存清查,其中,中央储备小麦实物库存中超期储存和劣变数量占总库存的17%,估计市场价值损失30亿元左右。2000年国家将原400亿斤中央储备粮划转为商品粮,因考虑到质量差价和市场差价因素,国家财政又对地方财政补贴60多亿元。在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过程中,国家财政对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实行储备、轮换费用包干。这一体制变化为减少和避免增加财政额外负担提供了体制保证。目前,1200亿斤的中央储备粮按4年轮换一次,每年要卖出300亿斤,买进300亿斤,平均每个工作日要卖出1亿斤,买进1亿斤。如果中央储备粮按计划在两年内增至1500亿斤,每年轮换(买卖合计)将达到750亿斤。期货市场为中央储备粮轮换开辟了一条新渠道,使其可以通过期货市场进行轮换。在卖出陈粮时,可以等量买进新粮期货合约,实现套期保值,或进行实物交割,从而确保在国家财政规定的储备粮保管、轮换补贴包干范围之内,且补贴费用及时足额到位的前提下,实现储备粮库存管理账实相符,质量完好。
7?有利于粮食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期货市场为粮食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提供了一种新的市场形式。1997年郑州商品交易所推出高于旧国标的小麦品种,吸引全国许多面粉厂进行套期保值。郑州第二面粉厂年生产能力20万吨,库存一般在3万吨左右,1997年底预计小麦现货价格不断走低,便减少现货采购,在期货市场上分批买进小麦合约,使现货库存量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在3月至5月间共减少仓储费、搬倒费、利息共计70多万元。1997年7月,中粮总公司准备出口一批大豆,为防止收购价格上涨,在大连期货市场买进大豆期货合约。随后现货价格上涨加大了公司采购成本,但期货市场的盈余弥补了成本上涨的损失,达到了保值的目的。
8?有利于与国外粮食市场的接轨,积极应对加入WTO后面临的挑战,减少国际粮食市场对我国冲击的负面影响
培育和发展期货市场,可以培养、锻炼人才,使国内粮食企业尽快熟悉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提高国有粮食企业的市场生存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以减缓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过程中产生的震荡。我国加入WTO之后,农产品市场将逐渐开放,农业生产和粮食市场将面临严重的冲击。期货市场成功的基本标志之一是其形成的权威价格。发达国家可以把期货市场及其形成的权威价格作为向欠发达国家进行经济渗透的工具。例如,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形成了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权威价格,由于其国内粮食80%以上出口世界各国(其小麦生产成本50美元/吨左右,期货价格目前在100美元/吨左右),以此获取巨额利益。我国粮食生产和消费居世界第一,同时,还是粮食贸易大国。如果我国的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权威价格一旦形成,即成为抵御国际粮食市场冲击的有力屏障。例如,我国目前最好的优质专用小麦——河北的8901,其品质可与美国2号小麦媲美,但现货价格在1?30元/公斤左右(产区),从美国进口同品质小麦,到岸价一般在1?84元/公斤左右。如果我国形成小麦期货权威价格——1?30元/公斤左右,那么,我们就会用本国优质专用小麦替代进口。即使这种品质的小麦生产量大于国内需求,还可通过向东亚、西亚国家出口,与美国等出口国抗衡。
9?有助于消化粮食库存,疏导粮食流通
世界主要粮食大国的库存水平跃为全年消费量的20%~25%,我国的粮食库存整体偏高,个别品种高达年消费量的50%~100%。我国现存的粮食库存时间长,储存成本高,财政负担较重。现行的由财政资助粮食出口来消化粮食库存的办法也不是长久之计。加入WTO后,国外质优价廉的大量粮食进口,将对我国粮食库存形成更大的压力,如果能够利用期货市场的实物交割加快消化粮食库存,鼓励储备粮食在批发市场抛售,在期货市场保值,期货市场则可能成为消化库存的重要渠道。我国当前的粮食库存主要集中在粮食主产区,新一轮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腾出的主销区空间很容易被进口粮占领,而期货交易所在南方沿海主销区设库,可以引导粮食向沿海主销区流通,在大量进口粮食登陆前抢先占领市场。
10?有利于农业补贴转向直接生产领域
我国现行的保护价敞开收购的农业补贴方式为保护农民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种补贴措施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一是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因长期实行保护价敞开收购的影响而扭曲;二是补贴通过流通环节,中间的“跑冒滴漏”严重,农民没有享受到完全的实惠,而财政负担日益沉重,这一政策也不适应WTO规则的要求。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开展粮食期权交易,当粮食价格稳定时,政府以期权权力金的方式将补贴直接发放给农民。这样做既不影响粮食价格,农民也得到实惠,又符合WTO规则的“绿箱”政策。
二、期货市场已经具备为粮改服务的基本条件
10年来,我国期货市场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粮食期货未能充
分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既有期货市场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原因。一方面因为粮食市场化程度较低,现货市场不发达,粮食企业的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比较淡薄,对期货市场认识不深,需求不足。另一方面,期货市场发展初期法制不健全,监管经验不足,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市场参与主体内控制度不严,缺乏自律,多次出现大户操纵现象,导致市场投机过度及价格扭曲,市场功能难以发挥,使得粮食企业缺乏利用期货市场的积极性。
从1994年起,在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中国证监会对期货市场进行了严格的清理整顿。50多家期货交易所中压缩为3家(上海、郑州、大连),300多家期货经纪公司中只保留了资信程度较高的180多家,实际交易品种从40多个减少到目前的7个。随着《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及一系列配套法规与措施的出台,期货市场法律框架已经形成,基本改变了期货市场无法可依的状况。期货监管体制进一步理顺和强化,监管手段逐渐完善,监管效率明显提高。经过规范整顿,期货市场进入了规范发展的新阶段,已基本具备了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服务的基本条件。
三、期货市场为粮改服务的基本思路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粮食企业对于期货市场的客观需求逐步增加,正是需要期货市场发挥作用的时候。目前我国期货交易规模较小,市场流动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功能的发挥。为进一步发挥期货市场的作用,需要相应调整一些有关政策:
1?应积极稳妥地放开玉米、大米等大宗粮食品种的期货交易
这些品种辐射面广、现货基础好、市场成熟度高,开展期货交易可以分散粮食生产加工企业的价格风险。证监会和有关期货交易所已对玉米期货和大米期货进行了可行性研究,重新设计的玉米期货合约标的物设定为优质玉米,不会对国家有关粮食政策产生不利影响。首先,我国目前优质玉米的主产地是晋冀鲁豫等地区,国务院规定,从2001年新粮上市起这些地区的玉米将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其次,优质玉米价格大约高于普通玉米20%,一般不会出现低于保护价的情况;第三,优质玉米只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1/5左右,不会冲击整个玉米生产和流通。由于类似的原因,建议推出的大米期货合约将以优质大米和退出保护价的早籼米为标的物,主要是产于黑龙江等北方地区的大米和产于南方的早籼米。黑龙江大米虽然在保护价范围内,但其价格要比普通大米高出10%~20%;早籼米是我国大米中的主要品种,已经退出保护价范围,基本用做工业原料。这些品种进行期货交易不会影响粮改政策。
2?应放开国有粮食企业,积极稳妥地参与期货套期保值交易
国有粮食企业应是粮食期货市场的主要参与者。由于期货市场过去运作不规范,加上体制和认识的原因,许多国有粮食企业对进入期货市场存在一定顾虑。目前,郑州商品交易所小麦期货交易进入规范运行阶段,小麦主销区省份的市场价格已经放开,为小麦经营、加工和生产企业套期保值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粮食主管部门及有关方面在促进国有粮食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的过程中,应在支持他们进入规范化批发市场交易的同时,积极稳妥地利用期货市场开展套期保值业务,规避风险,稳定经营。
3?应适当放开进入期货市场的资金限制
目前,国有粮食企业自有资金不足,银行应对这些企业的套期保值需求给予支持。同时,期货市场应注重开辟社会资金渠道,培育机构投资者,以增强市场流动性,保证粮食企业套期保值的顺利实现。
四、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
期货市场在发挥其分散风险作用的同时,必须随时注意加强防范和化解自身的风险。中国证监会要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强监管,保障粮食期货市场平稳运行。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
1?期货监管部门和期货交易所要将为粮改服务作为工作重点
期货市场要为粮改服务,发挥期货市场的功能,除以制度措施作为保障外,监管部门还应该积极与粮食管理部门协调配合,协助贯彻国家的粮食政策,以运行平稳的期货市场作为粮食企业有效的套期保值场所,让粮食期货成为粮改的配套工具。交易所要转变思路,不能追求盈利和片面追求交易规模,要以国有大型粮食企业为粮食期货交易的骨干会员,充分调动粮食企业的积极性,从规则和制度上保证粮食企业顺利完成套期保值;真正树立“三公”原则,在充分竞争的基础上形成具有权威性的粮食期货价格,指导粮食生产和流通。
2?建立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期货市场准入制度和粮食期货交易内控制度
我国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资信状况和管理水平差距较大,粮食管理部门和农业发展银行可根据具体情况对这些企业建立期货市场准入制度。对进入期货市场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可借鉴现有做法加强管理。中国证监会指导建立的期货公司内控制度实施后效果很好,对规范公司行为、严格内部管理起到很大作用。建议中国证监会与粮食管理部门针对粮食期货交易的特点,制定粮食期货交易企业内控制度,提高粮食企业期货交易的内部管理能力,强化规范运作。
3?实行粮食期货套期保值方案备案制
为避免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发生盲目炒作,过度投机,可以要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根据其现货交易量制订具体的套期保值方案,在“现货市场吞吐、期货市场保值”的原则下,针对粮食企业集中收购、全年销售的特点,制定与之相匹配的不同月份合约的套保方案。方案一旦确定应报粮食管理部门备案。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应按套期保值方案在期货和现货两个市场配合操作,规避风险,稳定经营。
4?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进行期货交易的资金纳入农发行封闭运行的框架之内
在信贷资金封闭运行的框架内,允许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根据套期保值量的大小,有条件地挂钩使用部分信贷资金进行期货交易,一般不会产生大的交易风险。在现行粮食收购资金管理体制下,可以指定农发行作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期货结算银行,把粮食企业在现货购销和期货交易两个市场的资金使用和效益都置于农发行的监督之下,强化对粮食资金的监督管理,防止粮食资金体外循环。中国证监会、粮食管理部门、期货交易所应与农发行共同研究粮食企业从事套期保值的挂钩方式和比例,通盘考虑现货购销资金和期货交易资金的合理调配,并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从制度上保障粮食资金的安全。
5?严格管理粮食系统的期货从业人员
中国证监会制定实施了对期货从业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的管理办法,对从业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资格培训、认定和管理已走入正轨,人员素质有一定提高。粮食管理部门可以会同中国证监会,在现有期货从业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管理办法基础上,对粮食系统的期货从业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和资格认定,并加强日常管理,提高粮食期货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道德水平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6?期货交易所修订交易规则,应以有利于粮食企业的进入和套期保值方案的实现为目的
目前的交易规则是针对期货交易的一般特性制定的,应根据期货交易和粮食企业的具体特点,制定符合粮食期货交易和有利于粮食企业套期保值的交易规则,为粮食企业的套期保值交易提供便利,同时还要在规则中鼓励粮食企
业进行理性的套期保值,避免发生盲目投机行为。
以上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如能落实,粮食期货交易可能出现的风险是可以控制住的,完全可以通过管理期货和现货两个市场达到贯彻国家粮食政策,实现政府调控粮食市场,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和粮食资金安全的目的。
经过多年来大力度的清理整顿,我国期货市场的法制化和规范化程度大大提高,市场主体逐步完善,规章制度基本健全,行业自律管理和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人员素质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也有所提高,尤其是政府对期货市场的监督和管理能力大大增强,期货市场已经初步具备为粮食生产、流通和加工等粮食企业提供回避生产风险的条件,可以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提供配套服务。
摘自《中国期货市场品种研究》
【期货市场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服务的几个问题】相关文章:
县粮食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情况汇报08-12
安徽滁州市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近况与难点08-07
幼儿园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08-04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主持词08-15
WTO对我国粮食区域流通格局的影响08-08
粮食流通统计自查报告02-07
区粮食局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总结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