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经济论文>西方经济学>论簇群经济的阶段性演进

论簇群经济的阶段性演进

时间:2023-02-21 19:27:38 西方经济学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簇群经济的阶段性演进

  一、簇群经济的涵义与类型
  所谓中小企业网络化组织形式指的是大量的中小企业在产业和地理位置上的相对集中和集聚。这既不同于一些大企业把生产分工内部化的组织形式,因为中小企业是各自独立的法人实体。也不同于中小企业分散分布、缺乏联系的无序状况,因为专业化的横向联系与纵向联系把一个地区内的中小企业有机地组织起来。在这个意义上说,美国哈佛大学管理学教授波特(M.Porter,2000)把它概括为企业簇群(Clusters  ofEnterprises),意大利学者伯卡逖尼(Becattini,1991)以意大利中小企业网络化发展为背景将其称之为专业产品区(Industrial  Districts)。国内的一些学者用“产业簇群”、“地方企业网络”、“块状经济”等概念描述这种现象。我曾结合现阶段广东省中小企业在行政区域范围内的专业化分布与发展特点,将其称为专业镇经济(王jùn@①,2000、2002)。然而,为使这个概念具有更广泛的解释力和兼容性,本文使用簇群经济这个概念。即簇群经济(Cluster  Economy)是以大量的中小企业在产业上的集中和地理位置上的集聚为特征的地区经济。相对来说,使用这个概念可以更突出地把握地区经济特征。
  簇群经济是由每个企业构成的,而一旦形成了簇群经济,它就成为了每个企业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外部环境。每个企业无法支配和改变这种外部环境的变化,但是,可以借助于这种外部环境获取更多的外部性收益,如获取技术与知识资源,更广泛地交流供求信息,实现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收益等,这就是簇群经济对大量中小企业进入的吸引力所在。而一旦外部性收益降低,企业就会退出,如果退出的企业越来越多,簇群经济就走向了衰落。这也是中小企业十分关注其所在的簇群经济兴衰的原因。
  考察国内外的簇群经济,大约有两种生成机制,一种是地方政府通过设计加以推动的,如创新科技园、出口加工区和经济特区等。另一种是以每个企业的自由选择而自发生成的。如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主要集中在意大利东北部的大约70多个小企业专业区,(注:这个以小企业专业区聚集为特征的意大利东北部被Bechattini等学者称为“第三意大利”,这是相对于南部相对贫穷的“第一意大利”和西北部历史上相对比较富裕的“第二意大利”而言的,即指东北部以小企业专业化的聚集促使意大利东北部的迅速崛起,使其与南部和西北部形成了明显的差别。)日本集中在东京都大田地区的金属制品小企业集群(仇保兴,1999);在发展中国家中,玻利维亚集中在Santa  Cruz  De  la  Sierra的服装企业簇群;集中在加纳Kumasi地区的汽车配件制造专业区;洪都拉斯在San  Pedro  Sula地区的家俱、金属制品专业区、印尼的Aentral  Java地区的棕榈糖加工区、巴西的Sino  Valley地区的制鞋专业区等(UNCTAD,1998);在我国浙江省大约形成的300多个小企业专业区(仇保兴,1999)和广东省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30多个专业产品区等,本文主要考察后一种类型的生成与演化过程。
  当然,在这种类型中,由于内部与外部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还需要对此做进一步分类,如由跨国公司等外部资源进入形成的中小企业专业区,我称其为嵌入型簇群经济。广东省东莞市的IT产品专业区就属于这样一种类型。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台资电脑相关企业纷纷来此设立加工厂,已经逐渐形成了以大企业为中心,大量专业化分工协作的配套企业、关联企业和下游企业网络化入驻的IT制造业格局,并带动了本地一大批生产配套型企业的兴建。方圆25公里以内已形成PC生产95%的配套能力。经过多年的发展,东莞生产的电脑信息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相当的份额:电脑磁头、电脑机箱及半成品占40%,敷铜板、电脑驱动器占20%,高级交流电容器、输出变压器占25%,电脑扫描仪、微型马达占20%。东莞电脑资讯制造业强大的配套能力,反过来吸引了更多国内外的大厂商纷纷将加工厂或采购点设在这里,从而更加强化了东莞作为全球重要PC业加工基地的地位。据统计,目前已有30多家台湾上市公司在东莞投资设厂,港资上市公司更多,达130多家。另一种是内生型簇群经济,即以本地市场和资源为启动,并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而逐步使企业之间走向专业化网络的过程。虽然相对于其它省份来说广东省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比重大得多,但是,从簇群经济角度看,无论是珠江三角洲还是粤北及东西两翼地区,大多数中小企业簇群都属于内生型的,因此,讨论这种内生型簇群经济的生成与演化具有普遍意义。
    二、对簇群经济的演化理论评述
  从现有的文献看,许多学者和国际经济组织都以不同的理论框架解释了簇群经济的发展类型与阶段性过程。最早描述企业簇群现象的学者是19世纪末期的马歇尔(Marshall),他把英国斯塔福德郡的陶瓷生产和贝德弗德郡的草帽生产等产业集聚概括为“产业区”(IndustrialDistricts)。随后,许多学者以中小企业在地理和产业上的聚集着重研究了它的形成、作用和影响。直到近年来,随着企业簇群现象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普遍兴起和多样化发展,人们才开始把它的演化纳入到研究视野之中。
  到目前为止,对企业簇群的演化过程的研究主要从分类角度加以展开。如范迪克(M.P.Van  Di  jk,1999)从企业簇群的内在联系和地区专业化功能的角度将其分为地理位置型簇群、市场型簇群、劳动分工型簇群、创新型簇群、多边联系产业区和技术发展极等6个阶段,并分析了每个阶段的内部机制与地方政府的支持系统与政策取向。塞格列和迪尼(Giovana  Ceglie  and  Marco  Dini)根据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墨西哥和牙买加等拉美洲等发展中国家的经验,从投资项目角度提出了中小企业网络化发展的5个不同阶段,即以少数有影响力的企业家来组织和推动中小企业网络形成的阶段;形成战略计划阶段,包括分析共同的问题和机会、制定共同的工作步骤和组成联合的企业组织等;启动有利于网络组织中的每个企业发展的共同项目,如联合采购原材料、联合推销产品、设计合作组织规则等;选择战略性项目进行实施的阶段;这集中在企业之间以产品和生产过程形成的专业化分工联系、通过新企业进入为其它企业提供共同的配套能力等;自主管理阶段,即保证在联合行动中的企业自主性。联合国贸发组织秘书处(UNCTAD,1998)也根据三个指标将企业簇群分为五种类型,并寻求这五种类型中的发展阶段性联系,这三个指标是网络化中的每个企业的技术水平、市场的扩展和企业之间的合作程度,以这三个指标的组合作为划分企业簇群的依据,将企业簇群分为五类,非正式的合作网络、有组织的合作、创新型簇群、科技园区和出口加工区等,

并从技术水平、技巧、创新能力、信任、竞争、企业规模、出口和学习等因素上分析了这五种类型之间的差异程度和联系。
  虽然这些研究明确地指出了现实经济中企业簇群之间的各种差异,为各级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性建议,但是,严格地说,目前,关于簇群经济的研究还停留在一种分类研究上。因为这些分类是从多个簇群经济案例中概括出来的,任何一个簇群经济的发展可能只经过上述学者们所概括的发展阶段中的某一至两个阶段,而不会从头到尾走完整个阶段的全过程。那么,任何一个簇群经济本身是如何演进的?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理论解释和案例支持。当然,形成这种研究现象的原因直接与簇群经济本身的发展实践程度有关。虽然在19世纪末期这种现象就已受到关注,但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有了较大程度地发展,因而簇群经济的“生命周期”还没有充分地显露出来。
  我曾以广东省专业镇发展的实践为对象,探讨了专业镇本身的专业化演进过程,从而在概括现有的专业镇经济基本上只具有横向联系特征、而缺少分工专业化联系基础上,提出了簇群经济由横向联系向纵向联系演进的理论假设(王jùn@①,2000)。到目前为止,根据已经掌握的文献数据和调查资料,我认为,需要从两个方面进一步补充上述的看法,一是当时我没有找到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实证地证明这种假设。在近期查阅研究文献中,我发现,荷兰学者铙仁嘎(Knorringa,1999)对印度阿格拉地区鞋制品专业区的研究提供了这种实证性支持。他认为,在1991-1996年期间,在60多家企业合作中,83%的企业与后向关联的供应商发生了合作关系,58%的企业与采购商等销售企业发生了合作关系,33%的企业与后向的皮革制品和配件企业签订了稳定的供货契约合同,只有14%的企业与生产相同产品的企业之间发生了横向联系。由此,他得出的结论是,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纵向合作远远超过了横向合作。二是虽然我指出了簇群经济中的横向联合逐步走向纵向合作网络的趋势,但是,对这种演变机制的设计是放在专业镇范围内的,换句话说,在一个行政镇区范围限定内,进行产业链条的重新分工,即由整个镇区范围内的企业从事同一产业的同一部件生产向同一产业内部的不同部件生产转变。然而,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专业镇经济已发生了专业化分工联系看,专业镇经济的演化并没有沿着内部分工的路径实现专业化分工网络,也就是说,许多地区中小企业专业化网络发展并没有按照我曾经设计的专业镇经济内部的产品结构调整来推进专业化分工合作网络,而是在突破行政镇区限制基础上,形成了跨行政镇区的专业化分工网络。这种路径安排需要在一个簇群经济演化过程中加以理论说明。
    三、簇群经济的演进阶段分析
  本文运用Krugman和Venables的纵向连接模型,以广东省正在兴起的专业镇经济为考察对象,来解释簇群经济的演进过程。在Krugman和Venables(1995)的模型中,市场规模是厂商对中间产品的需求而内生决定的。当产业投入产出结构连接时,下游产业就形成了上游和中间产品的需求。此时的产业内市场效应意味着上游产业的企业会选择在有许多下游产业的厂家的地方进行生产,同时,许多上游厂家居于一地有利于附近的下游厂家节省运输费用、运用中间产品之间的替代和因上游厂商之间的相互竞争而更加便宜地获得所需要的中间产品来降低生产成本。这样,上游厂家追逐下游厂家的好处与上游厂家群聚而竞争的好处结合起来,就可能使上下游产业聚集在相同的地方。其中,上游产业生产的中间产品在下游产业生产投入中所占的比重越大,上下游厂商毗邻的好处就越大。我认为,Krugman和Venabales的模型从一个地区需求结构变动对产业链条的扩展影响角度解释了簇群经济的分工联系和发展进程。根据这个理论,具体结合广东方兴未艾的专业镇经济的实践,我们可以把簇群经济分为三个阶段,即专业市场型、纵向配套型和合作扩展型。
  专业市场型簇群经济是一个地区企业形成簇群的初期阶段。这里所说的专业市场主要是指不同规格、档次和质量品种的同类产品聚集,如日常工业用品、非耐用消费品和加工业制品等,一个地区能够形成专业市场是与该地区的市场需求、区位、资源禀赋和技术积累等因素相关。在发展初期,一些地区利用交通运输的便利、本地生产传统、地理区位和信息优势以及政策优惠形成了一些大宗贸易产品的集散地,专业市场便由此而兴。随后,由于本地企业进入能力主要取决于生产专业产品的技术水平,在一些专业产品和生产最终环节的技术水平要求不高和专业产品贸易的盈利空间下降情况下,一些企业家开始从贸易领域进入生产领域,即在专业市场周围投资设厂,生产专业市场所需要的产品。在这些企业家盈利后,本地其他人也会纷纷效仿、跟进,创办同类型企业,于是,在专业市场周围的同类型企业开始聚集。这些企业贴近市场,可以节省运输成本,同时,生产相同的产品也可以形成技术模仿和信息、资源共享,其结果,专业市场就由初期的贸易支撑转变为由本地企业提供。这就是围绕着专业市场形成的企业簇群。如南海市西樵镇的纺织市场、东莞市虎门镇的服装市场、佛山市石湾镇的陶瓷市场等。然而,我们也看到,这些专业镇经济中的企业相互之间由于产品相同而缺乏纵向合作。一方面在这些专业镇经济的企业中,由于缺少“领头羊”性的大企业,也就难以形成大企业生产核心产品,大量中小企业生产配件的相对稳定的契约关系。另一方面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是技术资源的“免费搭车者”,要从生产最终的加工产品转入生产配件,不仅需要调整技术设备和产品结构,从而投入更多资本,而且,如果转入配件生产,需要稳定的定单,其它企业能否给自己足够的定单是不确定的,这也会增大经营风险。因此,在无外部技术和资金资源支持下,任何一个中小企业都不愿意率先这样做。这就是初期阶段专业市场型簇群经济的典型特征。
  纵向配套型簇群经济是指一个地区的本地企业都生产下游产品的同时,对中间产品和上游产品产生了较大需求,虽然本地企业因技术和资金门坎的限制而较少地进入中间产品和上游产品,但是,外部资源和新增企业却受到需求的吸引而进入该产业的上游环节和中间产品,从而与大量的生产下游产品的企业形成纵向合作关系。随着生产下游产品的企业数量增加,它们对中间产品和上游产品产生了集中而规模化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集中的下游生产企业向分散的中间产品和上游产品生产企业所在地迁移远远比后者向前者的越移少得多。因为集中的需求具有市场规模化特征,不仅专业信息多,需求量大,而且采购商挑选余地也较大,这就是越成行成市的市场,专业采购和交易数量越多的原因所在。于是,大量分散的中间产品和上游产品厂商开始选择在有许多下游产品生产厂商的地方进行投资设厂,以满足下游产品生产厂商对中间产品和上游产品的需求。中山市以生产灯饰产品为主的古镇是这种纵向配套型簇群经济的一个典型。这个镇大约有500多家生产灯饰的厂商,古镇生产的灯饰产品已占全国装饰灯产品市场的40%以上。在灯饰产品生产初期,这个镇的大多数企业都是从事灯饰产品的最后几道工序的加工制造,企业各自从外部采购原料、设备和配件,古镇企业之间反而相互很少有业务往来。随着灯饰产品的生产规模和能力不断扩大,古镇对生产灯饰所需要的塑料、玻璃、钢管、电器件等产品产生了大量需

求。于是,生产这些产品的一些内地企业纷纷迁入古镇。到目前为止,大约有3至5家来自浙江的塑料厂商,来自深圳的玻璃器皿生产厂家从深圳迁入中山古镇。这些外来企业技术和资金供应能力都相对较好,可以突破本地企业进入这些领域的限制,同时,外来企业抓住了本地厂商对中间产品和上游产品的较大需求,获得了较好的发展业绩。对于本地企业来说,外来企业进入与灯饰产品相关的塑料、玻璃、钢管和电器件等配套环节,这就极大地减少了运输费用的开支。随着外来企业进入数量的增加,与本地下游产品的生产企业相结合提高了整个古镇地区灯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古镇由中山市的一个相对偏僻、贫穷的地区变为经济居于前列的镇区。
  合作扩展型簇群经济是指专业镇经济内部没有发生纵向合作,但是专业镇之间却形成了上下游产业链条的扩展性合作。这种专业化的分工合作突破了行政性的镇区限制,形成了更大范围的簇群经济特征。顺德市的乐从镇和伦教镇之间在产业活动中的纵向合作提供了这样的案例。乐从镇是全国闻名的家俱生产的专业镇,家俱企业成行成市,构成了全国最大的家俱市场,家俱款式和种类吸引了全国各地采购商到这里定货。同时,家俱设计不断推陈出新,样式领先。对于乐从的众多家俱企业来说,较快的家俱设计需要有成套的家俱生产模具和木工机械设备,不能及时地提供这些木工机械,乐从家俱生产也难以兴旺起来。那么,靠国外进口这些机械设备,价格高,周期较长,难以满足家俱厂商的需要。而毗邻乐从的伦教镇开始专门开发和生产木工机械。到目前为止,伦教镇大约100多家木工机械企业每年产值大约10多亿元,其中60%的产品专门提供给乐从家俱生产企业,还有一部分出口和内销生产。可见,乐从是一个专门从事家俱生产的专业镇,伦教是一个为乐从镇专门提供上游产品的专业镇,两个镇之间又因上下游产业合作而形成了更大范围的簇群经济,这个产业链条的延伸已经突破了镇区的行政界限。事实上,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从南海的纺织到东莞虎门的服装,方圆100公里左右的专业镇经济之间产生着越来越多的上下游产业合作关系。依托于这种专业镇基础上的簇群经济会使过去看起来比较分散的产业在镇区之间甚至在城市之间找到他们的产业内在联系,并形成企业纵向合作的网络关系。这种专业化分工链条的延伸与扩展将成为珠江三角洲未来经济发展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专业镇经济都会经过这样三个阶段,这个阶段性是根据产业链条的长短和延伸程度发展的。但是,产业链条越长,跨镇区的簇群经济就越可能形成。
    四、结论及政策性建议
  上述分析表明,作为一种中小企业发展有效组织的簇群经济类型是多样的,即使每个簇群经济也有一个伴随着产业链条的延伸而从范围狭小的区域逐步扩展的过程。当簇群经济突破了镇区行政界限时,就需要有共同的规划、技术开发和商业服务等中间组织以促进其纵向合作。除了商业性的中间组织需要较大的发展以外,还需要发挥更高层次的地方政府作用加以协调。三年前,我们提出的“关于广东省科技厅以发挥镇区政府的作用来有效地推动专业镇经济的发展”的建议得到了采纳,使得广东省专业镇经济成为乡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专业化发展的基本平台,三年来,不仅广东省专业镇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而且出现了跨镇区发展的势头。为扶持这种跨镇区的纵向合作,我们进一步建议,广东省应借鉴浙江省发展企业簇群的经验,成立一个多部门参与的规划领导组织,指导跨镇区的簇群经济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Peter  Knorringa,"Agra:An  Old  Cluster  Facing  the  NewCompetition",World  
Development,1999,Vol,27.No,9  pp1587-1604.
  2  Giacomo  Becattini,"Italian  Industrial  Districts:Problemsand  Perspectives",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gt  &  Org,1991,Vol.21,No.1,pp83-90.
  3  M.P.Van  Di  jk,Small  Enterprise  Clusters  in  Transition,AProposed  Typology  and  
Possible  Policies  per  Type  Cluster.Working  Peper:1999.
  4  Giovana  Ceglie  and  Marco  Dini,Small  Enterprises  Clusterand  Network  Develop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TheExperience  of  UNIDO.Issues  Paper  of  UNIDO,1999.
  5  UNCTAD,Promoting  and  Sustaining  SMEs  Clusters  andNetworks  for  Development,
Commission  on  Enterprise  BusinessFacilitation  and  Development,Geneva,2-4,Sept.1998,
  6  Michael  E.Porter.Location,Competition  and  EconomicDeve

lopment:Local  Clusters  
in  a  Global  Economy,EconomicDevelopment  Quarterly,Vol.14,2000.
  7  Krugman.P.and  A.J.Venables,"Globalization  and  theInequality  of  Nation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10(4),1995,pp  857-880.
  8  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9  王jùn@①:《论广东专业镇经济的发展》,《南方经济》2000年第12期。
  10  王jùn@①:《产业组织的网络化发展》,《中山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王加君

【论簇群经济的阶段性演进】相关文章:

论刑罚正义观念的演进08-05

论挫折教育的阶段性08-13

论奥运经济08-05

西方制度经济史学的历史演进:评价与思考08-07

论虚拟经济的特征08-05

论“新经济”与网络经济08-05

论经济法的精神08-05

论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关系08-07

论经济法责任的独立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