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摸索新发展的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和东盟经济
在这种情况下,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东盟各国及各地区在全球化加速的世界经济中正在探索新的成长和发展。1998年以后,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支援下,实施了经济结构改革的韩国鉴于危机的教训,一边解决堆积如山的问题,一边以财阀、金融机构为中心进行了经济体质的改善和更新。新加坡和香港则加强研究与开发(R&D),努力实现向知识产业型经济的飞跃(表2)。此外,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和东盟各国在面临这次危机及重建的考验中,分别加强了危机管理和紧急避难的政策措施,同时对经济、财政政策的选择范围也有相当的扩大。进而,以往各国都不太积极参与的签署贸易区所带来的关系密切化和货币、国际金融方面的协调也趋于活跃。
一、货币危机后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及东盟各国、各地区的政策实施
东亚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适应了70-80年代的石油危机及发展中国家累积债务危机等环境变化,至90年代前半期顺利地取得了经济增长。在此期间不仅致力于出口振兴、产业的扶植和升级、投资环境的改善并取得了成果,而且在财政收支及抑制通货膨胀等方面也维持着良好的状态。但是,到了90年代后半期,在持续高增长、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过程中,发生了急速的金融市场自由化、经济过热和泡沫发生、及企业部门债务的迅速增多,这些都对本国经济产生了影响,而针对这种影响的“有效的风险管理体制”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改善。特别是韩国、泰国、印尼对货币、金融危机所采取的对策迟缓(泰国、韩国)、优先处理国内的利害关系等问题致使改革半途而废(印尼)等,因此失去了市场的信任,陷入了深刻的危机。政府的危机管理、领导能力方面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表1 亚洲各国、各地区的实际GDP增长
附图
注:1.实际GDP增长率(与前一年比)、2002年系瑞穗综合研究所预测值。
2.平均值系以各国、各地区的名义GDP额为基准的加权平均值。
资料来源:根据各国政府资料编制。
表2 香港、新加坡的产业高度化政策
附图
资料来源:高木雅一:“将21世纪寄托于信息技术和研究与开发的新加坡”,国际金融,1079期;“新加坡事业环境的变化与产业、企业的重组动向”,日本贸易振兴会,2001年3月;“香港的产业政策与华南的产业动向”日本贸易振兴会,2001年3月。
货币危机后,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东盟各国及各地区在克服危机的过程中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政治、经济改革。就后来基于这些经验所实施的政策来看,与货币危机前相比,以下6个领域出现了政策的深化和新展开的征兆。前面的a-d四项是有助于加强亚洲各国、各地区经济体质的改革,后面的e-f两项将会给今后的整个亚洲地区的政治、经济的结构和动向产生影响。
a.宏观经济、金融政策
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东盟各国及各地区鉴于危机的经验,重视货币和利率的稳定性,注视各指标的健全性(经常收支、财政收支、外汇准备额、官方及民间短期债务水平等),同时谋求经济基础的稳定。货币危机前一直摆脱不了通货膨胀的韩国比亚洲各国、各地区早一步采取了通货膨胀对策,中央银行设定了长期通货膨胀率的目标范围(1.5%-3.5%),实施了金融政策。而且各国和各地区为了稳定经济增长,除了以往对经济增长起到牵引作用的出口之外,支持国内需求、尤其是“个人消费”活跃化的对策开始得到实行。韩国和泰国在2001年经济衰退时,除了出动财政之外,还采取了具体的个人消费刺激措施。此外,马来西亚制定了表明重视国内需求的2003年预算,以备出口停滞和经济恶化。
b.企业部门的改革
以往取得急速扩大和增长的亚洲企业(各国、各地区的财阀及华人企业等)通过危机接受了裁员、事业重组等改革及外资的大规模参与等洗礼。在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东盟各国及各地区,破产的企业和外资收购的企业等全面引进外资企业的经营概念和资本,而受害较轻的企业等则自行进行同样的改革。韩国(三星、LG等)、泰国(暹罗水泥等)的资力雄厚的企业和财阀均自行实施了改革,试图通过向经营资源的核心商业集中、加强具有竞争力的领域、大幅度削减负债等去求得生存。可以说,通过一系列的改革,股东重视、法人支配、企业决算公开等方面也有一定程度的加强。
c.金融体系及基础设施的完善
关于金融机构的经营和监管,各国和各地区鉴于货币危机的教训,不断适应国际基准(不良债权的分类和管理、破产法、存款保险制度的完善等)。尤其(虽然因国而异)为了极力避免不良债权处理的半途而废而进行整顿,并对经营恶化的金融机构进行合并、撤消或国有化等重组,结果现在金融体系危机没有复发。但因危机而变弱的金融中介机能的重建则未必顺利。致力于减轻对间接金融的依赖程度、改善资本市场、加强对新兴资本市场(香港的GEM、韩国的KOSDAQ等)的扶植等也迎合了世界性投资者回避风险的意向。
d.努力解决结构问题
各国在长期高增长期间积累的经济、社会问题正在成为“结构问题”。亚洲货币危机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各国提出的“结构调整方案”未必是符合各国国情的确切的措施,但却成为了各国解决现存问题的契机。而且各国已正式开始建立安全网络(社会保障和保险、失业对策等福利政策)来加以对付。
e.货币稳定化
由于这次危机,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采取的实质上的“美元联动”的货币制度的成本和风险已经表面化。但是,对转而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各国、各地区来说,并非问题已经解决,货币的稳定仍然是重要的课题。关于对本国货币及汇率产生影响的经济、金融政策的制定,各国、各地区都特别慎重地应付,但全球化的市场对象的选择(介入等)是有限的,对货币、汇率体制的整顿及关于亚洲区域内合作的探讨日趋热烈。首先从构筑亚洲区域内流动性的SAFETY NET的观点来看,在2000年5月的清迈会议上,东盟+日、韩、中之间签署了紧急时外汇互惠信贷协议(货币互换协议)。
f.国际协调政策
针对世界经济全球化、中国的存在感增强这样一种大潮流,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东盟和日本、中国等亚洲各国及各地区的协调、合作的动态在贸易、投资、货币等领域有了空前的高涨。其背景有以下这些。
○在这次危机中,一国无法控制的巨额资金流出并流入市场,通过投资者等实行的过剩的避免风险行动,发生了“负面的连锁反应”。对此,即使各国单独采取了对策,也无法应付,从而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面对共同货币欧元的出现(1999年),在各国都坚持健全的国民经济基本条件的欧盟,成功地对抗了投机势力并避免了货币危机。
○随着中国的存在感的极大增强,有必要与中国建立共存合作、互惠互利的新关系。
○在“多国间交涉”中,像西雅图的世贸组织大会所见到的那样,调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利害对立还需要时间,而且对发展中国家强制实行全球标准(会计、劳动服务等领域)的风险也很大。
现在,与新加坡等世界各国的自由贸易区的缔结、东盟与中国间的自由贸易区协议等贸易、投资方面的地区或两国间合作的动态趋于活跃。
二、对新的产业高级化的摸
索
在直接投资和海外生产移动仅集中于中国的倾向越来越明显的过程中,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东盟各国及各地区都在摸索产业的升级和新的发展。在新兴工业化经济体,针对产业升级、高附加价值化及向知识密集型经济转移,实施了政府主导的(尤其是新加坡、香港)计划(表2)。
在实施这些计划时,信息技术、生物工程、超精密技术等的研究与开发及大学等的网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如果没有国外企业和大学是行不通的。可以认为,比起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东盟还拥有作为制造业基地的许多比较优势,但其对中国的劣势领域今后将会进一步扩大,能够单独进行对抗的领域将越来越窄。为此,可以做出如下预测:①致力于进一步提高作为东盟经济圈的一体化程度等;②加速与中国生产基地的分工和共存(东盟向中国提供主要零件等)。对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和东盟来说,如何一边与中国共存,一边确保并加强与世界经济的接轨?如何一边利用外资,一边发展当地企业?这些都是其今后的课题。
表3 新加坡的经济增长率与增长贡献因素的相关
附图
注:不包括贡献度小乃至呈负数的动力因素。
资料来源:新加坡贸易产业部。
政府对成长性强、有发展可能的产业领域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改善基础设施、引进外资、扩大就业机会及出口和投资、进而追求产业升级,这种情况看起来与亚洲各国是相同的,其中走在前面的是新加坡。新加坡在独立(1965年)以后已经具有了作为世界有名的转口贸易港的贸易、服务部门的优势,而且在不断努力振兴制造业。首先利用近邻腹地的石油资源,引进欧美石油资本,发展了以炼油为中心的装置型产业。在70年代的石油危机以后,在出口产业方面,将重点放在电子设备、特别是计算机相关产业,积极地引进日、欧、美企业。就该国经济来看,贸易额对GDP比超过了100%,①外部经济(东盟两国〈马来西亚、印尼〉、日本、美国)的影响力很大,②该国成为生产基地的全球化产业的需求动向变化与该国的成长性密切相关(表3)。
2000年至2001年信息技术产业的不景气带来了负增长等,对新加坡经济造成了很大的打击,但作为避免对信息技术产业过度依赖风险的步骤,已于1999年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即把①电子设备、②化学、③生命科学(生物科学)、④工程技术作为4个重点制造业行业。
表4 新加坡对经济发展所采取的对策
A.基于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重视制造业”的传统
从60年代开始就迅速地引进石油资本,使石油相关产业发达起来,成功地进行了近邻炼油等石油商业。接着在出口主导政策下,促进了日、美、
欧企业的当地生产,这些电子设备及半导体产业对出口扩大和产业升级做出了贡献。进而在90年代后半期,化学产业的扶植出现了效果,其占出口
的比重达到了10%。
B.主要引进具有比较优势的资力雄厚的跨国企业
在制造业部门,不采取本国产业保护政策,而采取了引进具有比较优势的资力雄厚的外资。原则上与其重视自由竞争的环境,扶植当地企业,不
如提供富有魅力的“场所”(基础设施、地区统辖基地等)。
C.重视精通“地价社会、经济”的网络及合作伙伴
由于同属英语地区,因此利用与欧美的商业、研究机构的密切的人际关系,引进大学和企业的研究室,并对外国专家、研究人员的就业实行奖励。
而且在本国的大学充实了作为目前最重点领域的生物科学产业等课程。
D.在扶植生物科学产业方面,政府设置了由相关部长负责的“生命科学部长委员会”,为了反映海外专家的意见,还设置了由欧美跨国企业、研究
所组成的“国际顾问协商会”,加强了这一方面的体制。此外,新加坡一直通过国营企业自行进行直接投资和贷款,致力于政府的技术积累。
现在,化学产业已经占全部制造业生产量的约10%。但是,特别是在“生命科学”等知识密集型领域,美国已经确立了绝对的优势,关于这个领域的产业扶植、创业、企业振兴在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在新加坡,①注重亚洲特有的疾病,力图建成亚洲地区的新药研制及临床中心;②为此,引进世界水平的制药、生物企业等,设定了2005年之前实现产量120亿新元的战略。
一般说来,在知识产业领域,要在短期内完成积累、建立网络、并超过美国等发达国家是不容易的。此外,关于国内的就业机会创造效果也有许多未知的部分。但是,拥有庞大的与欧美之间的网络、并擅长战略性计划的新加坡的努力正在逐步取得效果(表4)。
(原载日本《国际金融》,1096号,2002年12月)
【摸索新发展的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和东盟经济】相关文章:
东盟经济增长的波动及其趋势08-07
新型工业化与县域经济08-15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08-13
汇率波动与亚洲的经济增长08-07
亚洲货币合作的经济条件与设想08-07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创新08-17
从ODA看日本与亚洲经济的互补性08-07
第三世界的兴起和亚洲经济的发展 教学设计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