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经济论文>财政学论文>经济增长中“流动性陷阱”问题的思考

经济增长中“流动性陷阱”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2-08-07 22:26:27 财政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经济增长中“流动性陷阱”问题的思考

一、什么是流动性陷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一般是从利率下调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来认识流动性陷阱的。按照货币—经济增长(包括负增)原理,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改变利率。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假定货币需求不变),资金的价格即利率就必然会下降,而利率下降可以刺激出口、国内投资和消费,由此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如果利率已经降到最低水平,此时中央银行靠增加货币供应量再降低利率,人们也不会增加投资和消费,那么单靠货币政策就达不到刺激经济的目的,国民总支出水平已不再受利率下调的影响。经济学家把上述状况称为“流动性陷阱”。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由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组成。在流动性陷阱下,人们在低利率水平时仍愿意选择储蓄,而不愿投资和消费。此时,仅靠增加货币供应量就无法影响利率。如果当利率为零时,即便中央银行增加多少货币供应量,利率也不能降为负数,由此就必然出现流动性陷阱。另一方面,当利率为零时,货币和债券利率都为零时,由于持有货币比持有债券更便于交易,人们不愿意持有任何债券。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增加多少货币数量,也不能把人们手中的货币转换为债券,从而也就无法将债券的利率降低到零利率以下。因此,靠增加货币供应量不再能影响利率或收入,货币政策就处于对经济不起作用状态。
  从宏观上看,一个国家的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主要有三个特点:(1)整个宏观经济陷入严重的萧条之中,需求严重不足,居民个人自发性投资和消费大为减少,失业情况严重,单凭市场的调节显得力不从心。(2)利率已经达到最低水平,名义利率水平大幅度下降,甚至为零或负利率,在极低的利率水平下,投资者对经济前景预期不佳,消费者对未来持悲观态度,这使得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杠杆作用失效。货币政策对名义利率的下调已经不能启动经济复苏,只能依靠财政政策,通过扩大政府支出、减税等手段来摆脱经济的萧条。(3)货币需求利率弹性趋向无限大。
    二、我国经济是否进入流动性陷阱
  目前学术界对我国是否进入流动性陷阱,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已经完全进入流动性陷阱之中,货币政策已完全失效。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我国根本不存在流动性陷阱。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因为从流动性陷阱的概念及其特点来分析,只能说明我国经济已出现了流动性陷阱的某些趋势或迹象。然而,据此认为我国经济完全进入流动性陷阱就更缺乏根据。
  第一,从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状况来看。经济尽管增长乏力,但并没有陷入严重的经济萧条之中。在面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2000年和2001年我国经济增长仍然分别高达8%和7.3%。2001年的增长速度与2000年相比虽有所回落,但落差不大,也明显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长不足2%的速度。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受世界经济衰退的不利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也出现了减缓趋势。与上年同期相比,2001年1季度GDP增长8.1%,2季度增长7.8%,3季度增长回落到7.2%,4季度增长进一步回落到6.6%。呈现出逐季回落低速走势。投资特别是更新改造投资增幅速度回升不大,将影响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价格没有明显回升,仍在低位运行,消费品市场增长缓慢,进出口增幅都出现了下落的趋势,需求不足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这表明,人民币利率下调的投资、消费和出口效应还在发挥作用,但利率下调的经济效应不十分明显,还远远不够。显然,就利率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正在减弱来看,我们不能不正视和警惕“流动性陷阱”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当然,连续八次人民币利率下调属于被动的降息,带有明显的滞后性。加之,在运行中又受到较多的抑制因素,使利率下降的刺激效应遭到抑制效应的抵消:一是住房、医疗保险、教育体制改革的抵消。二是政府机构和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下岗分流的抵消。三是居民对收入和支出预期不确定的抵消。四是税收政策紧缩效应的抵消。五是物价仍在低位运行的抵消。六是体制改革尤其是金融体制改革深化措施不到位的抵消。七是证券市场的不稳定性和持续低迷影响的抵消。
  第二,从我国利率水平看。在开放的国际经济形势下,资本跨国流动不断提高,使国内外利率水平接近。如果考虑汇率差异,则一国货币利率相对较高,等于本币高估,不利于本国出口。因此,大多数国家都不轻易提高利率,许多国家的名义利率接近零利率,比如日本就是如此。我国已连续八次调低利率与国际社会普遍降低利率有关。过去,我国利率下调的经济效应不明显,与世界各国普遍较低的利率水平有关,这就迫使人民币利率只能进一步降到国际平均水平后,才能通过降低实际利率水平以刺激出口带动经济增长。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的一年期1.98%的名义利率水平,如果再考虑一个-0.7%的通胀率,实际利率已接近或略低于2.5%-4%国际上正利率水平。如果单从利率水平的角度衡量,我国根本不存在流动性陷阱所描述的零或负利率。因此,从理论上讲利率仍有下调空间。但从我国的实际承受能力看,再次全面下调名义利率,就容易触发资本外逃,从而影响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也会影响到居民对未来经济前景的信心和投资与消费的偏好。
  第三,从我国居民对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是不是很大来看。根据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理论,利率已经达到最低时,此时居民对货币需求弹性为无穷大,就会使经济进入流动性陷阱。反之,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小,就越不可能存在流动性陷阱。但从我国连续八次降息的实际情况分析,居民储蓄存款增速放缓,有所分流,但降幅较小。这表明,我国居民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一直都是比较低的。其原因在我国的利率形成机制还没有完全市场化,经济主体对利率的敏感性不强。因而,连续八次降息的政策效应不明显,是与我国没有达到利率和整个经济的市场化有关。
  第四,流动性陷阱概念的前提应该是经济的完全市场化。由于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利率变动的杠杆作用就不像发达国家那样灵敏,这是一个体制问题,而不能简单说我国经济就陷入了流动性陷阱之中。需要指出的是,在流动性陷阱的情况下,利率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调节作用低效或失效,对于像我们正处于体制转轨的国家而言,并不意味着凡是利率杠杆不发生作用的情况都称为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理论尽管已由来已久,但在世界经济史上真正陷入进去的国家只有日本等较少数国家。尽管战后各国货币当局在凯恩斯货币理论的影响下,在需求不足,经济处于下滑时都普遍偏好采取以财政政策为主的需求管理政策。笔者认为,即便是一个国家出现了流动性陷阱的某些趋势或迹象,货币政策仍然是有效的。应该看到,导致我国当前需求不足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虽然利率水平与经济增长有着直接的联系,但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唯一条件。因此,面对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的新情况,虽然我国连续八次调低利率来促进需求的效应不十分明显,单纯依靠利率杠杆确实存在着局限性。但是,我们不应由此否认货币政策的效应,而偏向单纯地只求助于财政政策而放弃货币政策。而应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两者搭配结合起来,才能同时对流动性陷阱的出现起到预防作用,这样才可能防止利率和货币政策低效或失效,以保持经济持续增长


【经济增长中“流动性陷阱”问题的思考】相关文章:

在非公平经济增长中折腾的西部08-17

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考与建议08-12

口语交际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08-17

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思考与调研08-12

××市发展民营经济问题的调查与思考08-12

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思考与调研08-15

新经济增长理论08-14

论公债融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08-08

浅论中国的投资、消费与经济增长08-12

对当前道路管理执法中存在问题的思考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