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新型工业化与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新型工业化与经济结构调整战略陆静超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哈尔滨150080)
文摘编号:1005—913X(2010)12-O010-CA
摘要:新型工业化是传统工业化模式的转型,当代新型工业化应致力于实现三大根本性的转变。新型工业化的推进,以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为前提和保障,当前黑龙江省的经济结构调整应以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中心,注重工业技术创新,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在所有制结构、区域及城乡结构等方面实现根本的改善。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中图分类号:F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 2010)12-0010-02
工业化是指随着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份额的逐步增加,经济发展由以农业经济为主过渡到以工业经济为主的特定历史阶段和发展过程。工业化进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分为工业化的初期、中期和后期,大致对应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主导、资本密集型产业主导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主导阶段。
新型工业化是传统工业化模式的转型,其本质在于转变原有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走集约化、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的道路。新型工业化应致力于完成以下几个转变:一是从盲目追求生产数量、规模的扩张到注重质量和效益提高的转变;二是从以资源的大量投入和环境损害为代价的GDP增长到关注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与环境友好的转变;三是从重生产、轻管理到注重管理效率与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转变。新型工业化的推进,以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为前提和保障。换句话说,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客观上必然要求对经济结构实施战略性的调整。经济结构是一个综合范畴,它涵盖了产业结构、分配和消费结构以及区域与城乡结构等多个组成部分,其中产业结构的调整是重中之重。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一是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的科技要素含量,二是逐步实现经济发展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转变。
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既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党和国家在当前加强与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一方面,随着资源与环境双约束问题的日益凸显,依靠资源高投入与环境高污染的传统粗放型增长方式注定是一条不可持续之路;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也迫使人们开始反思在经济长期高位增长下所隐含的不合理经济结构。产业分工的低端化与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只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角逐中换取微薄的收入,最终必然影响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因此,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抢抓机遇,实施结构性大调整,以培育和增强国家长久的产业竞争力,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战略任务。
(一)工业内部结构的不合理
工业整体科技水平不高,低技术含量与低附加值产品居多。黑龙江省以采掘业或能源工业为主,居于从属地位的制造业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与关键设备,只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2009年,黑龙江省的装备、石化、能源和食品四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2617.6亿元,占地区GDP的90.1%。但四大产业普遍存在着技术水平低、产业链条短和配套能力弱等结构性问题。黑龙江省的装备制造业,无论是经营规模还是获利能力,都无法与领先的广东与长三角地区相比,有些指标甚至低于辽宁与吉林省。
(二)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黑龙江省由于重化工业长期片面发展带来的惯性引发了工业内部的不良循环,不仅使工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受到制约,也使第三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黑龙江省的第三产业长期滞后于第一、第二产业,已成为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关键制约因素。2009年,黑龙江省的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CDP比重分别为47.3%和38.8%,第二产业高于全国水平,第三产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发展重化工业必然依赖资源的大量投入,即便努力改进技术,提高资源效率,仍然无法改变其本身所具有的耗能高、污染大的事实。纵观世界各国的工业化历程,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都是逐步上升的,一些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甚至超过了70%。
(三)黑龙江省的非公经济发展严重不足
2009年,全省非公经济所占比重约为43%,属于全国非公经济比重较低的省份。分析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黑龙江省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久远,导致公民市场意识淡漠;另一方面是由于国有经济历史上长期处于绝对优势,使政府和社会产生重“大”轻“小”思想,对中小企业的经营与发展重视扶持不够。
(四)协调好消费、投资、出口的关系
从国民经济的支出性结构来看,消费、投资和出口被称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这就要求三大动力之间需要协调配合,而黑龙江省的经济则存在明显依靠投资拉动的倾向。2009年,全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29.1亿元,比上年增长37.6%,国际金融危机使本来就不占优势的出口贸易急速萎缩,居民的消费增长长期滞后于经济增长。鉴于黑龙江省对外依存度偏低的情况,目前应在拉动国际国内两大市场上做好文章。此外,黑龙江省各地区与城乡之间还广泛存在着收入水平、科技实力、基础设施以及社会保障水平等方面的显著差异,直接制约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黑龙江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对策
(一)推进工业技术创新,提高工业竞争能力
作为国家在“十一五”时期重点确立的老工业基地,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的发展起步较早,具备一定产业优势,对全省国民经济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因此,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整个结构调整战略的重中之重。工业技术的创新主要包括自主研发、在技术引进和消化基础上的再创新等方面,企业经营模式可以有合资合作,联合设计和引进专家等多种形式。要广开渠道,精细谋划,着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以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现代装备制造业,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进程。要鼓励大型骨干企业与省内外知名院所与科研机构的广泛合作,鼓励与国外大公司开展技术合作,努力形成拥有自主制造能力的知名品牌。政府应加强政策导向,为有利于工业创新的各项活动提供资金便利与信息支持。
(二)规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好用足国家政策
黑龙江省已将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信息和现代装备制造六大产业确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产业不仅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有利于发挥自身优势,而且具有能耗低、污染少,市场前景广阔以及高技术密集性等特点,发展和不断壮大上述产业,将从根本上改善和优化当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特别是工业结构。世界经济已经步入后危机时代,全球产业结构开始进入关键调整阶段,发达国家纷纷加大了对新兴技术与产业的投入力度,以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制高点。目前国家已出台了多项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惠倾斜政策,笔者认为应充分利用好这次契机,力争在自身已初具优势的产业,诸如新能源材料、生物工程以及现代装备制造等方面再上新台阶,实现较大突破。
(三)培育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对于扩大就业,减少污染,提高工业生产效率以及管理者与劳动者素质,都是大有裨益的。要针对省情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合理设置第三产业的发展目标,加大政策引导力度与资金投入水平。在完善基础设施、旅游业与农村服务业等方面有所侧重,制定详细发展规划。黑龙江省地理位置偏远,与内地开展经贸往来多有不利,完善交通设施,建立起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运输线及旅游航线,就显得十分必要;黑龙江省的旅游资源丰富,北国风光旅游独具魅力和特色。要广为宣传,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不断增强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农村服务业属于薄弱环节,存在较大提升空间,要重点发展农村水利、通讯、信息与金融服务业,着力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
(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培育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民营经济是国有经济的重要补充,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后劲,扩大就业,也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坚实基础的形成。如果片面依靠结构单一的重化工业和少数国有企业,就会导致经济缺乏活力,创收渠道狭窄,地方财政必然受到影响。应当充分依托现有优势,重点发展装备制造配套产业与食品加工等产业,在完善投资环境方面,大胆借鉴发达省份的先进经验,不断发展壮大具有自身特色的民营经济;广开门路招商引资,同时培育和扶持本土企业家创业;鼓励知识分子发展科技型企业,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率;通过舆论宣传,典型示范,培育创业致富、创业光荣的社会氛围;此外,还要建立相应机构,为创业者提供市场信息技术以及管理咨询的平台;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发展担保机构,积极兴办中小银行,以解决中小企业在准人与融资方面的受排挤问题。
(五)统筹区域发展,通过培育开发优势产业,打造区域竞争优势
按照“八大经济区”规划的战略部署,合理定位,定向发展;兼顾农业、工业、旅游与生态保护等多项产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黑龙江省的农业优势突出,粮食商品量、绿色食品种植面积以及人均粮食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应当对农业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争取率先建成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在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中,重点发展石化、装备制造、食品加工以及生物制药产业,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建立并运行新型高效的体制机制,使之充分发挥对全省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充分发掘对俄贸易的潜在优势,以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与哈牡绥东沿边出口加工区建设为依托,进一步扩大对俄罗斯、韩国和日本的经贸合作;加强对大小兴安岭地区的转移支付,支持并扶持其规划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
【新型工业化与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相关文章:
新型工业化与县域经济08-15
走新型工业化之路08-05
经济结构调整11-04
浙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考08-12
新型工业化道路具体实践总结08-24
我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思考与对策08-12
营造优良发展环境 推进新型工业化08-12
新时期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考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