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基建行业投融资模式发展趋势洞察
基建行业投融资模式发展趋势洞察
原创: 几何的工程投融资修炼站
谈到对行业的洞察,那一般都是大佬的事情,但今天我也想来聊聊这个问题,主要是也在这个行业待了这么多年,有了一定的底子,加上最近一直在思索,所以想把这个想法提炼出来,与大家分享。
要谈对基建行业投融资模式发展趋势的洞察,第一步一定是对它过去进行梳理,基建行业投融资模式一个基本的发展链条是:施工总承包→BT→PPP→???(目前是一些擦边球模式,今后个人认为是偏股权类的投融资模式,其中EPC模式可以嵌套进每一个模式,故未单独将他们区分开来),今天我就不展开各个模式的历史进程了(改天可以开一个专题),以此为蓝本,我们来聊聊其发展趋势。
首先,我们需要从逻辑上对其系统进行梳理,否则我们的聊聊可能就是泛泛而谈。我认为,基建领域投融资模式至少涉及三个主体:狭义的政府方(甲方)、投资施工方(乙方)、模式本身,其实它的外沿还有很多(比如广义的政府方,即中央政府,以及金融方,下游供应商,等等等等),但今天先粗线条勾勒,不让问题显得复杂,我们先从模式本身开始。
第一部分 模式本身
从模式本身来看,这些模式的趋势是,涉及的产业链逐渐增多,从施工总承包(施工),到BT(投融资+施工),到PPP(投融资+施工+运营),当然,这个也很好理解,任何重资产行业的发展方向,一定是产业链的整合(因为重资产行业强者恒强的现象尤其突出,其整合资产后容易形成滚雪球效应,进而巩固优势市场,另一方面,整合后的效率提升也是整合动力的另一方面,轻资产行业则不一定遵循此规则),另一方面,从需求端来讲,也需要成套的服务内容(也是由重资产行业的属性决定的),所以,从模式本身来看,产业链向前后端移动是大势所趋,那么,从基建领域来看,前后移动的方向是什么?
显然,向前移动,一定是向规划发展(实际上,可以借鉴先进兄弟行业——房地产公司的经验,在房地产领域,从总规着手早已成为行业巨擘的最强武器),向后移动,目前也只能是落实资金来源了,目前PPP的投融资,主要指社会资本方的投融资,但对于政府如何来钱,如何花钱(花到项目上),尤其是如何实现政府方(此处指狭义政府方,下文如无明确说明,均如此所示)来钱(如何花到项目上,这个一般都是刚性兑付,不会有太多空间),一定是产业链后移的核心任务,所以第一个趋势洞察,我的观点是,无论我们从事工程投融资具体哪个行业,必须向规划、政府来钱这两个产业链延伸(当然,具体肯定有所差异,如政府来钱适用于每一个单位,但规划则可能不然)。
第二部分 政府端
站在政府方角度,对产业链的要求增大,这个第一部分已经做过阐释了,那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即政府来钱角度,看看这个趋势会是什么。
首先,从模式趋势来看,从施工总承包(政府现钱),到BT(政府未来3~5年的钱),到PPP(政府未来10~30年的钱),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是,政府逐渐透支未来可变现现金流,那目前这条路还能走么?我个人觉得很难,30年已经是很长的期限(古语有云,30年河东,30年河西,也说明了30年的独特),所以,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想办法。我们仔细观察一下,PPP主要透支的,是未来10~30年的公共预算,从政府四本账来看,还有一个大头,就是基金收入(主要就是土地收入),还有一个小头,国有资本经营,对应的其实就是国有资产,所以我认为,政府的土地和资产(主要是一些有价值、有现金流的资产)是下一步的方向,当然,这两个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相比较刚性的公共预算,其毕竟有一个变现的过程(不是直接的资金外观),所以个人认为,从政府端来讲,如何帮助政府更好的变现土地和资产,是下一步的一个趋势。
为什么帮助政府来钱这么重要,这个要回到基建的本质上看,对于大部分基建项目来说,其外部性(如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外部贡献)是远远大于其内部性(如项目自身可收回的现金流)的,如以一个公园或道路为例,其建成后一定会造成周边土地溢价及经济发展,但从其本身来看,基本没有现金流,所以对于政府来说,对于单个基建项目,只要规划合理,大部分情况下,总体上看做这个事情是利大于弊的,但在项目层面可能算不清,所以,来钱(无论是发债、PPP、或其他形式)一定是需要的,因为它可以解决项目层面与整体层面的错配,并且从整体层面,一定是效益溢出的。
第三部分 投资人
从投资人的角度来讲,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是:从施工总承包(稳收钱),到BT(基本稳收未来3~5年的钱,毕竟有土地定向挂钩或抵押),到PPP(有一些不稳,毕竟时间太长,有政府领导换届的风险),甚至到现在的一些擦边球模式(基本都有或多或少合规性风险),其风险程度是逐渐增高的,所以我认为,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是,投资人应该主动适应风险,加强抗风险能力。具体说来我认为,目前的基建投融资一般属于债权投资(风险低,但收益也低),但需要转变思维到股权投资(风险高,收益也高,收益主要取决于你的能力),其实目前已见端倪,如华夏的园区开发(半股权投资),以及传统的房地产(基本全股权投资,与区域发展共舞),都是这样的例子,这也是为什么经过市场的筛选,园区开发及房地产可以拿到远超传统基建投融资单位的利润(一个一线城市房地产项目动辄几十个亿利润,在基建单位完全不敢想象)。
第四部分 总结
既然这三个方面讲清楚了,那最后的总结就很明显了,当然,这里我不想讲纯理论的东西(理论的上面已经讲清楚了),我讲讲具体的,对我们每个企业、每个人有用的东西。
首先,无论你是在政府、投资人、第三方咨询顾问、金融机构,你一定需要具备产业链的整合能力(当然,金融机构比较特别,受国家禁止投贷一体的限制,但也需要整合资源为自我服务),这种整合,不是说一定要资产整合(如通过收购、并购实现),通过资源整合(如集团层面的整合、或战略联盟、长期合作伙伴等方式)也是不错的方式(条件成熟、风险小、但统筹协调成本略高),在所有的方式里,我个人觉得集团层面的资源整合在现阶段是最优解,所以,至少在母公司层面(没有母公司,则自己是母公司),必须具备全产业链能力。
其次,无论你是在政府、投资人、第三方咨询顾问、金融机构,你一定要解决帮政府来钱的能力,当然,金融机构具备天然优势,但其不是万能的,最近几年的宏观监管也越来越严,金融机构的角色匹配也有限,所以,其他主体(如投资人、第三方顾问)一定要具备帮政府来钱的能力,无论是直接帮助(如投资人拍地、注入产业),或间接帮助(如启发思路、帮助设计模式等)。
最后,针对投资人,一定要主动提高抗风险能力,转变思维,尝试涉足一些股权类投资(可以适当做一些项目组合搭配,进行风险对冲),这个前面已经说过了,道理也很简单,任何行业都有过赚块钱、轻松赚钱的阶段,但往后一定会走向另一个侧面。同时,对于其他单位(如第三方咨询顾问、金融机构)来说,也需要配合投资人完成这样的转型过程,这也是其他单位进一步发展的价值所在。
第五部分 结语
以上是一些核心的想法,限于篇幅所在,也就不展开了,我一直认为,在某些领域,大的趋势是可以被预测的,是否准确,那就让我们拭目以待。
【基建行业投融资模式发展趋势洞察】相关文章:
当代数学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08-17
洞察学生心灵 实施体验教育08-17
投融资平台调研报告08-24
投融资计划书08-17
基建的述职报告03-18
基建述职报告01-09
基建个人总结12-13
谈NMET的发展趋势08-17
台资模式与温州模式之碰撞08-12
基建科述职报告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