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历史论文>怎么上好一节历史复习课:以《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为例

怎么上好一节历史复习课:以《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为例

时间:2022-08-16 13:06:12 历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怎么上好一节历史复习课:以《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为例

  怎么上好一节复习课

怎么上好一节历史复习课:以《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为例

  ——以《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为例

  作者: qchkff_1990

  前言

  中招复习课的开展已有一段时日,而关于如何上好历史复习课,我认为关键是要重新进行课程整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知历史,解读历史和体悟历史。本文尝试以《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为例,探索如何通过课程整合的方式上复习课。

  示例

  近代化的过程,就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经历了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民主化和科学化等一系列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渐进过程。我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课本第二单元、第六单元和第七单元整合在一起,试图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帮助学生理清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一、经济的工业化

  (一)官僚资本主义的发展

  19世纪60—90年代,西学在较广泛的层面传输进来,清王朝面临着内忧外患。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在继承和发展"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基础上,大力创办洋务企业,用西方先进的技术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晚清四大名臣"之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等为代表。其主要活动如下:

  1.      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

  a.      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创办,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兵工厂,是洋务派仿造西式船炮的开端。

  b.      江南制造总局——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

  c.       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是当时远东第一大船厂。

  2.      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

  a.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是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公司。

  b.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的钢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虽然洋务派创办的企业已经采用了大机器生产的方式和雇佣劳动制度,但经费大都由清政府调拨,生产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故缺乏发展的动力。洋务派也没有认识到,不触动封建制度,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是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的。威海卫一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以失败而告终。

  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是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技,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为民族自强做出了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封建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加之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以张謇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民族企业。

  第一阶段:受洋务运动的刺激,中国出现了一些民族工业的萌芽;但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制度的阻碍,难以生存和发展。

  第二阶段: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辛亥革命的影响,提倡国货抵制洋货运动的兴起,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和应用等,中国民族工业达到了发展的"黄金时代".

  第三阶段: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民族工业再度受挫。抗战胜利后,由于三年国内战争的影响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发展总体比较落后、艰难曲折,且行业和地区分布也很不平衡。只有取得民族独立,才能赢得民族工业的长足发展。

  二、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

  (一)戊戌变法——政治民主化的开端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      公车上书(开始)

  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作成上光绪帝的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和变法的主张,并邀请各省参加科考的举人联名上奏。由于外省举人到京是由朝廷的公车接送,故此事件被称为"公车上书".虽然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但却形成了国民问政的新风气,也催生了强学会等议政团体。

  2.      百日维新(高潮)

  从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发布了一些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a.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b.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c.思想文化方面: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d.军事方面:训练新式军队。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故这次变法被称为"戊戌变法".

  3.      戊戌政变(结束)

  由于变法触动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1898年8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屠杀维新人士。资产阶级维新派试图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的努力以失败而告终。

  戊戌变法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维新派着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猛烈地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思想启蒙的意义。

  (二)辛亥革命——政治民主化的推进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后,清政府完成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傀儡,成为帝国主义"以华制华"策略的执行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发动了一系列起义,最终于1912年元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并引起了社会习俗的变化。但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最终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三、思想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一)西化阶段——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

  近代以来,列强入侵,国家危难,一些爱国的思想家认识到要改变现状,必须学习西方的长处。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有魏源和严复。以魏源为代表的近代地主阶级思想家认为"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主张设立工厂,制造轮船枪炮,兴办民用工业,学习西方练兵方法,用新式武器装备军队。为此,他编成《海国图志》一书,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并说明编写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严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他认为要救国,只有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他的译著《天演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也启发了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

  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的欢迎,但袁世凯为实行独裁专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从1915年起,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二)苏化阶段——学习马克思主义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为主要宣传阵地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引领中国革命进入一个新时期。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以改造国民劣根性,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人民对政治事务的关心;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但是,新文化运动中也存在着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对后世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四、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近代以来,我国先后出现了两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科技成果,比如轮船、火车、有线电报、电话等,深刻地影响了近代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西方的照相和电影也传入了中国,还出现了以《申报》为代表的中文报纸,商务印书馆等一批文化出版机构,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近代中国人的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化,比如剪辫、易服、废止缠足,以鞠躬、握手礼取代跪拜礼,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取代"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等。尽管这种变化是有限的,但它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

  五、科技和教育的近代化

  (一)科学技术的近代化

  近代中国诸多科技都是从西方传来的,但在此影响下,也出现了中国人自己的科技发明。比如洋务运动时的第一批赴美幼童留学生中的杰出代表詹天佑,克服了资金不足、机器短缺、技术力量薄弱等困难,出色地完成了京张铁路的设计和修建工作。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经过刻苦钻研制出纯碱,其制碱方法比欧洲的制碱方法,降低成本40%,被誉为"侯氏制碱法".1926年,中国的"红三角"牌纯碱,闯入万国博览会,获金质奖章。以詹天佑和侯德榜为代表的近代科学家为中国科技近代化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尝试。

  (二)教育的近代化

  清朝末年,为了选拔新式人才,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西方,改革教育。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并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培养了一批近代外交、军事和科技人才。戊戌变法时期,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后更名为北京大学。1904年,清政府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并于1905年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民国初年,中国近代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

  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取得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完成向近代化的过渡。一批批先进的中国人在近代化的探索过程中,将近代中国推向独立自主、繁荣富强。

  结语

  纵观近几年的历史中招试题,常常以专题的形式出现,时空跨度非常大,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学过的历史知识进行纵向、横向的联系,增强学生对不同知识体系的对比分析能力、概括总结能力等。所以,我认为梳理历史线索,变换角度归纳,构建专题网络,不失为一种培养学生学习素养的有益尝试。

【怎么上好一节历史复习课:以《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为例】相关文章:

以“乘法公式”复习为例谈谈如何上好初中数学复习课08-15

如何上好期末复习课培训心得05-17

复习课教学有效性例谈08-15

立足课标,探索课改高考复习新思路08-17

如何上好初中思想品德复习课08-20

浅谈一节成功的历史课08-24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复习规律探索08-25

如何上好高中数学复习课08-23

偶然事件不能改变历史方向——以1644年为例08-17

我的第一节历史课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