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绿》教学实录
[作者] 山东省临沂一中/郑晓龙 评析/吴心田
[内容]
师:同学们,咱们先做个对句练习。老师说上句,同学们按照对句的一般要求,对出下句。师:青山
生:绿水
师:桃红
生:柳绿
师: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同学们的对句中,都有一个“绿”字,青山碧水,桃红柳绿,让人感到春意扑面而来。王安石用“绿”字最好的一句诗是——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师:一个“绿”字现出一个生机盎然的江南春天。白居易、王安石喜欢“绿”,朱自清更喜欢“绿”,他曾为“绿”写过一篇当时人称“稀世之作”的散文,文章的题目就是《·绿》。(加点字为板书内容)
师:以一种绿色为描写对象和以“雨中登泰山”为描写对象,哪一种更难写?
生:“绿”难写。
师:难写在什么地方?
生:形态少变,色彩单一,难以把握和展开。
师:对,这叫难写之景。而朱自清先生是一位学者,也是位散文大师,他的散文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是一位“状难写之景”的高手。今天我们学习《绿》,就是要学习朱自清对单一的景物是怎样展开描绘的,是怎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
同学们读课文,数数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生:四个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从四个段落中找出一个能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
生:“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师:我们学过《“友邦”惊诧论》,请解释一下“惊诧”的意思。
生:惊讶、诧异。
师:本句能否把“惊诧”换成“惊讶”?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惊诧”是“十分惊讶”,比“惊讶”程度重。
师:那么是什么东西让作者感到十分惊讶呢?
生:绿,梅雨潭的绿。
师:好,大家读第三自然段。找出两个能概括梅雨谭绿的特征的词语,看什么样的“绿”让作者十分惊讶。
生:·奇·异、·醉·人
师:对,“奇异”和“醉人”正是文章要写的重心。大家看作者在写梅雨潭的绿之前写了什么。读一读第二段。
生:梅雨瀑。
师:既然主要写梅雨潭“奇异”“醉人”,那么写瀑布目的是什么呢?请抓住第二段中的关键语句回答。
生:“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一句,交代了梅雨潭名字的由来。
生:“岩面和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飞花”“碎玉”“白梅”都写出了梅雨潭水“清”的由来。
师:好。在文章第三段前六句话中,还有一句道出了写梅雨瀑的匠心,请大家找出来说说。
生:“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
师:为什么找这一句?
生:瀑布美,使人惊诧;但潭水更令人惊诧。作者用·衬·托手法,突出潭水的“奇异”“醉人”。
师:准确。这样我们把这篇文章的重心和思路浓缩一下,就是:·我·惊·诧·于·梅·雨·瀑·下·梅·雨·潭·的·奇·异·的·醉·人·的·绿·了。师:现在我们看看作者怎样对“奇异”“醉人”展开描写的。大家读第三段第三句到第十句。大家听我的要求,边读边画。先画出描写潭水整体的句子;再画出描绘潭水水面波纹的一句;再画出描写水光、描写水色的句子。
师:现在,我提示,大家依照提示齐声朗读。读描写水面波纹的句子:
生:她松松地……裙幅。
师:描写水光的句子。
生:她滑滑地……那样嫩。
师:写水色的句子:
生:她又不杂些尘滓……碧玉。
师:现在我读每一方面的上句,大家接读下句。“她松松地皱缬着”——
生: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师:她滑滑地明亮着——
生:像涂了……那样嫩。
师:她又不杂些尘滓——
生:宛然一块……猜不透她。
师:现在,我读每个比喻的本体部分,大家合上课本,根据喻体、本体的相似点,背诵出喻体句。
(提示诵读略)
师:大家记得很准确。现在大家根据每组比喻的意义,概括潭水的特征。
生众:细腻。柔美。明亮柔嫩。温润,清纯。
师:概括得不错,但不够全面;因为好的比喻,不只是绘其形,还要传其神,一两个词语往往不能概括尽比喻描绘出的事物的神韵。如“像少妇拖着的裙幅”,蕴含只是“细腻柔美”吗?作者为什么不说“像一条裙幅”或“像少女的裙幅”呢?请大家思考后用“少女……少妇……”的对比句式回答。
生:少女天真活泼,少妇沉静羞涩。
生:少女明朗,爽快,少妇沉默寡言又脉脉含情。
生:少女裙子短,少妇的裙幅长而平展,要“拖”。
师:那么“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一句,除了描绘了潭水波纹的形态的“细柔”外,还传达了哪些神韵?
生:沉静羞涩,脉脉含情……
师:回答得很好。
师:大家齐读十一句至十三句,并思考回答作者是用什么手法进一步描写绿的“奇异”“醉人”的。
生:对比。突出绿的明暗适度,浓淡相宜。
师:请大家想一想,用苏轼的一首诗来描绘一下西湖的波。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氵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作者为什么选劝淡浓相宜”的西湖的波作对比呢?
生:以美衬美,突出“绿”的“奇异”。
师:大家再读这三句话,看看“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在句中作什么成分。
生:作后置定语。
师:作用是什么?
生:突出“绿壁”的“深密”。
师:把这个后置定语还原到正常位置上,再读一遍,说说有什么感觉。
生:句子太长,读着费劲。
师:正是。作者把集中稠密的成分提出来,置于后边,既强调了定语又使句子变得疏朗、清晰、上口。
师:现在听我把这三句话改读一下,大家对比,看效果有什么变化。“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我又曾见过水光潋滟的西湖的波,似乎太明了,我又曾见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波,那又似乎太暗了。”
生:不如原文好,句式重复单调。
师:对,作者正是为了避开单一的句式,才在两个整齐的长句后,配上两个短句,这样长短结合,整散错落,读起来才音韵铿锵,错落有致。齐声朗读两遍,体会这种效果。
生:(读两遍)
师:文章在对“绿”作了一番精雕细刻后,又展开对比,更加突出“绿”的“奇异”“醉人”。大家思考,能否把这两层内容在顺序上颠倒一下?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读者只有先对“绿”有了具体的印象感受后,才能由此联想到别的景物,联想对比才有依托。
师:作者正是按照认识的习惯,变换角度,层层深入地展开描写抒情的。大家听我读这段剩下的部分,思考作者又是怎样变换角度深入描写的,人称感情有何变化,找出你喜欢的句子。
师:你最喜欢哪一句?
生:我最喜欢“那醉人的绿呀……明眸善睐了。”
师:说说为什么喜欢。
生:改用·第·二·人·称,用·呼·告的方法加强了抒情性,并展开大胆·想·像,想像出的形象很美,进一步写了“绿”的“醉人”“奇异”。
师:说得好。作者抓住绿水的轻盈、清澈、含情等特点,大胆想像,用假设的句式,写出了美的形象。请大家模仿假设的句型,抓装绿”的特点,大胆想像,造一两句赞美绿的话。想好了举手回答。
生①: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以你为绘画的颜料,送给丹青能手,他必能妙手天成描绘出世上最美的画卷。
生②:那醉人的绿呀,我若以你作种子,撒播于祖国的江河湖泊,一定会净化污染,整个中华大地成为世上最美的风景区。……
师:是的,“绿”在作者眼里,在同学们心里,已不是少妇的裙幅,也不再是一块碧玉,而是一位天真清纯的小姑娘,是一位婀娜多姿、明眸皓齿脉脉含情的少女,或是神奇的颜料和绿色的种子了。作者“醉”了,同学们“醉”了,为这奇异的“绿”。作者醉意中还送了她一个名字——女儿绿,作者怎么会想到这个名字呢?
生:有一首歌曲《九九女儿红》,歌词意思是:南方米酒之乡,父母生下女儿,便在地下深埋一坛米酒,女儿长到十八岁,蒙上红盖头出嫁时,父母取出淳厚芳香的米酒,招待四方亲朋,送女出嫁,因此这酒就叫“女儿红”。“女儿绿”大概由“女儿红”而来。
师:现在大家齐读这部分,读出“绿”的醉人,作者的醉意。
生:(读,略)
师:现在大家合上课本。作者说梅雨潭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大家想这“融”是“交融”的“融”还是“溶解”的“溶”?
生:应是“交融”的“融”。
师:为什么?
生:“交融”写出蓝天绿水一个整体,给人水天一色的美感,“溶解”的“溶”太实,不美。
师:很对。“挹你以为眼”的“挹”怎么写?
生:提手加个“城邑”的“邑”。
师:怎么解释?
生:舀,“舀水”的“舀”。
师:能否把“挹”换成“舀”。
生:(笑)
师:笑什么?
生:“舀”太粗太俗,不美。
师:“挹”呢?
生:比较雅,有小心爱惜的意思。
师:对,很多同义词,意义基本相同,但情味有异,这种“情味”即词语的附加意义,请同学们平时读书要仔细品味。
师:形态色彩单一的“绿”,在作者的笔下情一样深,梦一样美,让人爱,使人醉。“状难写之景历历如在目前”,这有赖于作者抓装奇异”“醉人”精心设置铺垫,多方设喻精雕细刻,展开联想对比突出,大胆想像升华意境;热爱生活,细致观察,准确生动地选词造句,多角度多层次展开描绘,丰富的联想想像等,正是写好写景文章的要诀,这就是本文给我们的启示。
下课!
[简评]本课教学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①自始至终扣住课文的语言进行教学,这是十分可贵的,这样做,体现了语文课“工具性”的基本性质和“语文教学应重在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这一基本的目的任务。②本课充满了“比较教学”
。有比较才能鉴别,通过语言运用及写作方法等方面的的比较,可以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③整课教学自然和谐,而且逐步深入,避免了教学中常见的生硬牵强、简单化、平淡无味等弊端。④写作教学不是简单化的贴标签;词语、语法教学结合语境,而不是孤立的“死”的教学。⑤从通篇教学看,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比较深,显示出功底比较厚实,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正因为如此,此课在山东省中语会年会上受到一致赞扬。
【《绿》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蒸发教学实录08-17
《养花》教学实录08-14
《窗》教学实录08-16
《春》教学实录08-16
《散步》教学实录08-16
《纸船》教学实录08-16
《匆匆》教学实录08-17
《社戏》教学实录08-16
《狼》教学实录08-16
《爱莲说》教学实录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