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文教学改革刍议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作文教学改革刍议
作文教学改革刍议《中语参》发起语文教学突破性改革的讨论以来,吴心田、陈钟梁、顾黄初诸先生先后发表了全面而精辟 的见解,读后很受启发。我仅就作文教学改革谈两点看法,与同仁们切磋。
语文教学效率不高最显眼的例证,也是我们经常受到的指责是:中学生不会写文章。个中原因很多,我认 为从作文教学自身看,一是写作训练重点不对,重文体训练轻基本能力训练;二是写作训练思路不顺,忽视打 牢基础而热衷于临阵磨枪,陷在恶性循环的怪圈之中。
训练重点:写作基本能力
从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中学堂章程》,即语文单独设科算起,90多年来,中学写作训练的安排 大致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直到1990年国家教委制订、目前初三年级和高中还在执行的《中学语文 教学大纲》(修订本),基本如此。有人戏称为“三级跳”、“两循环”.这种本末倒置的安排可以说是写作 训练的误区,因为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中学写作训练的重点,都应该是写作基本能力。
一、社会应用:看重写作基本能力
现代社会需要中学生具备的,是写作各类文体都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吕叔湘先生曾把“文艺文”(文学 作品)以外的文章统称为“应用文”,并指出文学作品作者想写就写,没有人逼你写;而应用文“叫你写就得 写”.确实,一个中学生走向社会后,不会写诗歌、小说、散文、剧本,无人指责;也没有谁要求他写什么“ 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因为这三个概念并不实指某种具体的文章样式,不过是为了教学方便对 一类文章的统称,应该叫做“教学文体”.社会要求的,是写书信、消息、计划、总结、产品说明书、广告词 等等针对性很强的应用文章。可以说社会最欢迎的是:需要写什么就能写什么,该怎么写就能怎么写,不管写 什么都能写得像样的全方位的“笔杆子”.社会最需要、最看重的,是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写作 基本能力,而普通教育能达此目的即可。至于专业写作能力,则是高等教育的任务。
二、大纲要求:突出写作基本能力
也许正是基于这种反思,国家教委1992年制订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对初中写作 训练作出了新的规定。首先是在“教学要求”中调整了文体写作的难度:“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 文和一般应用文”,四种文体的写作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其次,在“教学内容”的“写作训练”项下提出了1 5条要求。我认为包含三个方面:写作基本能力8条,文体写作能力4条,良好写作习惯3条。其中写作基本 能力可以简单概括为:③观察、分析事物 ④收集、积累材料 ⑤确定内容、中心 ⑥选择表达方式 ⑦安排 先后、详略 ⑧运用联想、想象 (12)选择恰当语句 (13)扩、缩、改写、续写(序号是在15条中 的位置)。
上述规定,吸收了语文教改的最新成果,反映了语文教育专家的最新共识,指出了中学写作训练的战略目 标:把基本能力训练放在首位,要下大气力培养。这对高中写作训练不无意义,因为目前高中生并非都已具备 上述基本能力,而且将从1996年秋起执行的高中语文大纲必将与此接轨,并以此为基点提高要求。
三、教材序列重视写作基本能力
与写作研究的进展和大纲的修订相适应,中学语文教材的写作训练序列也由重文体训练纷纷转向写作基础 能力训练。
先看人教社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试用),总体设计已改为综合—分解—综合的“新三段”,其第一 阶段(第一学期)“着重培养一般的语文能力”,“先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学习和把握运用语文的能力”;第三 阶段(第五、六学期)“着重培养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见教科书“说明”)。可以说基本能力训练与 文体训练(二、三、四学期)平分秋色,打破了只重文体训练的旧模式,展示了重视基本能力训练的新思路。 其中第一册安排的作文训练项目包含内容真实、有条理、表达方式、观察、想象等项,都属于写作基本能力训 练。
再看1988年启用、1990年修订的现行高中语文课本,“单元教学要点一览表”中列出的“写作专 项训练”依次为:第一册,观察和认识,根据材料提炼中心;第二册,联想和想象,安排好结构;第三册,安 排好段内层次;第四册,修饰词句;第五册,综合运用表达方法;第六册,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阅读、写 作综合训练。前五册都在进行写作基本能力训练。此外各册都安排了一次“修改文章”的专项训练,依次为: 中心的深化,材料的选择和剪裁,结构的调整,段内层次的调整,词句的推敲,综合修改。显然也都是为强化 写作基本能力服务的,当然修改能力也是写作基本能力之一。
再看人教社编、1994年秋季起试用的高中语文实验课本,把“写作能力”分为书写、用语、构段、谋 篇、立意五个“能级”,高中三年写作教材依次称作《思考与表达》、《思路与章法》、《思辩与立意》,重 点训练构段、谋篇和立意能力。这套与阅读课本分编的写作教材,彻底打破了近一个世纪以来记叙—说明—议 论三级训练的模式,把写作基本能力训练置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此外,目前正在全国各地试用或实验的十多种 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其写作训练序列也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基本能力训练。可以说,这也是教材编写者达 成的一点共识。
四、教改实验:强调写作基本能力
十多年来,写作教学改革的专项实验,也都不约而同地强调基本能力训练。80年代高原、刘fěi@① fěi@①主持的“观察—分析—表达”初中作文三级训练实验,就是以基本能力训练为主线。近年来“杨初 春快速作文训练”的实验已推广到26个省市的4500多个教学班。这项实验分为五步:①素质训练,②思 维训练,③技巧训练,④速度训练,⑤综合训练。我认为实验班学生之所以能在40分钟内写出600(小学 )至800字(高中)的作文,关键在①②两步基础打得比较牢固。如果没有扎扎实实的基本能力训练,后三 步就成了空中楼阁。写作速度源于坚实的基本功,单纯搞快速训练,必然是欲速不达或者快而不好。写作教改 的实践充分证明:万万不可忽视基本能力训练。
五、升学作文:考查写作基本能力
1978年以来高考作文命题多年采用提供材料写议论文的办法,近年来也有了改观。1985年《给〈 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评分说明中称:(www.fwsir.com)“本题为书信体,或着重于记叙,或着重于说明,或着重于议论, 均不影响其评分。”1988年的《习惯》明确规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1989年“给好友的回信”评 分着重文字表达水平(“语言”项)。1990年的“玫瑰园”,1991年的“圆”,1992年的“候车 亭边”,1993年的“梧桐树下”,均重视考查想象能力等写作基本能力。上海高考的《遥望星空》、《机 遇》、《父辈》等,也反映出同一趋向。由各省、市或市、地命题的中招考试作文,丰富多彩,不拘一格,大 多也都着重考查写作基本能力。
综上所述,中学写作训练的重点应该也只能是写作基本能力,即不管写何种文体都必须具备的书写、选材 、组段、谋篇、立意、遣词、造句、修改等项能力,以及与此相关的观察、分析、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如 果我们能及早从“三级跳”的惯性运动中解脱出来,也许会少付出许多不必要的无效劳动。
训练思路:打桩—盖楼—装修
中学写作训练以往存在两个误区,一个是过分强调“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类文体的个性 ,而忽视它们作为“文章”的共性,因而文体训练费时过多,基础训练用力不足。另一个是教学思路忽视起始 年级打基础,只抓毕业班的填漏补缺,结果是补不胜补,事倍功半。我认为要提高写作训练的效率还必须改变 思路,反其道而行之:打牢基础,再盖高楼,最后装修。
一、基础训练:基本技能和良好习惯
写任何一篇文章,都要根据写作目的,确定中心,选取材料,安排结构,组织语言,然后修改润色,誊清 定稿。这些基本规律是大体相同的。比如文章结构,最基本的无非是“纵式”和“横式”两种。记叙文按时间 顺序叙事即是纵式,如《老山界》;按逻辑关系记人即是横式,如《任弼时同志二三事》。说明文按事物发展 或观察认识顺序写即是纵式,如《景泰蓝的制作》;按事物构成或事理分类写即是横式,如《花儿为什么这样 红》。议论文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思路逐层深入即是纵式,如《反对自由主义》;按事理 的对举、鼎立、分列从几个方面写即为横式,如《想和做》、《义理、考据和辞章》。其他各种结构,都是从 这两种基本结构派生出来的。再如观察人、事、景、物的具体方法可能有所不同,但观察要注意时间、距离、 视角、顺序等则是相同的。可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类文章的“共性”是主要方面,它们的“个性”是 次要方面。相同的、共性的就是基本的,应该首先训练。掌握了写各类文章普遍性的规律,再通过比较来理解 各种具体文体的特殊性,掌握写作的基本技能再求灵活变通。良好写作习惯,更宜及早培养并持之以恒。
初中写作训练,入学伊始就要下功夫落实大纲规定的八项基本能力训练的要求,同时培养书写规范整洁、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认真修改文章等良好习惯。这项基础训练一个学期似嫌太紧,如用一年可稍从容,并应贯 穿三年写作训练的始终。
当前高中写作训练应重视现行教材中的各次“写作专项训练”和“修改文章”训练(内容前已提及)。不 练好写作基本功而盲目追随高考搞模拟练习,我觉得是缘木求鱼或守株待兔的作法。1996年秋季起将执行 新的高中教学大纲,预期对写作训练将有新的规定。
二、专项训练:文体感与语体感
写作训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祖国书面语言的能力。义务大纲对语言表达提出了“简明、连贯、得 体”的要求,这是写作各类文章共同的语言要求,而当前中学生正是与此要求差距较大,尤其是说话、作文不 得体,这就需要加强识体、得体的专项训练。
这里所说的“文体感”,是指义务大纲中规定的“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比较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几乎没有一篇文章是仅仅运用一种表达方式的。即使以“说明”为宗旨的广告,也越来越多地渗入了叙述、描 写甚至议论、抒情的成分,运用了谐音、双关、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设问等各种修辞方法,近年来的广 告词多姿多彩,琳琅满目。但是另一方面多数文章又往往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其他表达方式穿插配合。文体 感,就是根据写作目的和读者对象,能敏感地选择主要表达方式和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而不是简单地套用 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刻板模式。
这里所说的“语体感”,是指义务大纲中规定的“根据目的、对象、场合,选择比较恰当的语句”,包括 选择词语、选择和变换句式。一般来说,叙事语体要以情动人,语言求生动,词语的运用带有作者的个性色彩 ,句式可长可短,可整可散。科技语体以知教人,语言要准确,用词宜平实,句式有时较长。评论语体以理服 人,语言须严谨,用词讲究分寸,句式不妨短点。公文语体,须遵守公认的格式,多用习惯词语,不宜自出心 裁。行文时的称谓、语气、详略,甚至书面语成分多一点还是口语成分多一点,都须根据目的、对象、场合等 ,作适当的调整。
“文体感”和“语体感”的培养要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正确与错误,恰当与失当 ,得体与过度,只有通过比较才能辨别、品味出来。
文体感专项训练如安排得当,两个学期即可。语体感的训练则应贯穿于写作训练的全过程,并始终与阅读 训练相辅相成。
三、综合训练:实际应用与应试“八股”
在初三和高三年级,为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社会需要或升学深造,需要进行两方面的综合训练:
一是多数学生将进入社会,参加祖国现代化建设,参与市场经济的运作。这些学生应该学会写新闻报道( 消息、小通讯、广播稿等),写书信(包括各种专用书信),写产品说明书,写经济合同或协议书,写会议纪 要,写演讲稿,写诉状……如果前两年学生已具备扎实的写作基本能力,有了相当的文体感和语体感,写这些 应用文字就重在掌握具体格式。吕叔湘先生指出:“写应用文受种种限制”,也正因为格式比较固定,所以“ 写应用文似难而实易”(吕叔湘:《介绍〈应用文写作知识〉》)。只须把最常用的应用文分为几个大类,各 举一二实例认真练习就可以顺利过关。其余上百种应用文字,只须准备一本比较权威的应用文常识之类的工具 书,用到时翻一下,是不难掌握的。
二是相当多的学生要参加中考或高考,希望进一步深造,因此考场作文的模拟训练也是初高中毕业班不可 回避的教学内容。我认为“应试八股”不可不练,但要研究练什么,怎么练。
“五四”以来,“洋八股”、“党八股”、“帮八股”似已成为“陈词滥调”、“陈腐旧套”的代称。其 实,“八股”原是一种文章形式的名称,它起源于唐代,如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 ,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开头破题,摆出要批驳的论点。“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 雄耳!岂足以言得士?”第二句承题,针锋相对提出自己的观点,否定世俗之见。“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 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第三句用假言推理指明孟尝君门客三千并无一人能“制秦 ”而称得上真正的“士”.最后,“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指出真正的“士”不至的原 因。全文90来字,四个长句,起、承、转、合,结构严谨,一正一反,议论透辟。二、三、四句都是复句, 且都是前一个分句肯定,后一个分句否定,都把士与鸡鸣狗盗之徒对举。这篇文章短小精悍,曾被誉为驳论文 的“千秋绝调”,八股文的开山之作。
明清时期,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钦定体裁,其基本形式是“破题”、“承题”、“起讲”、“入题”、 “分股”和“收结”六个部分。其中“分股”又分为“起二股”、“中二股”、“后二股”、“束二股”,故 称为“八股文”.八股文的可恶,首先在于内容必须“代圣人立言”,阐述“四书”、“五经”的所谓“微言 大义”,其实尽是封建的教条。其次是程式僵化,规定越来越烦琐,一篇几段、一段几句甚至一句几个字都有 限制,束缚人的思想。但它的行文思路来自写作经验的积淀。启功先生认为,八股文“本身并无善恶可言”, “因为文体来自语言次序,某种常见的次序又多是实践中选择出来的。选择的标准又常是由效果好而定的。” 他举例说:无论一百分钟的“两节课”,三小时的“大报告”,小组会的即席发言,乃至酒席之间评论一项菜 肴的烹调做法,或运动场上解说员对某项比赛的实况解说,导游员对某处风景名胜的介绍,大都遵循“破题— 承题—起讲—收束”即“起承转合”的基本思路。启功先生认为,“八股”这种文章形式,就像律诗、“十四 行诗”一样,是由陆续沉淀积累而成的,本身并无功罪可言(启功《说八股》,《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 1年第3期)。中学生学习一点应试作文的技巧也无可厚非,完全置高考中考这个现实于不顾,也未必符合目 前的国情。
另一方面,又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学生一味搞“应试八股”训练则有害无益。其一,一篇作文的内容、结 构、语言、卷面四项要素中,内容要靠平时积累,语言有赖长期积蓄,书写凭借良好习惯。只有结构需要在备 考阶段作点练习,无非是根据题目要求安排好文章各部分的内在联系,起承转合,使文章结构完整,首尾照应 ,过渡自然,浑然成为一体。其二,起承转合的文章基本思路又不应成为僵死的教条。“文章写作是有规律和 法则的,但如果把某种规律和法则当作一成不变的程式和教条,只会束缚人们的思想。文章有法,而又无一定 之法。八股文之所以没有生命力,从形式上说,就是因为它违背了‘文无定法’的法则。”(王凯符《八股文 概说》,中国和平出版社1991年8月版)。我们发现,不少中学生越写脑子越空越僵,越练思路越窄越死 ,形成思维定势而丧失应变能力。比如1994年高考作文《尝试》,明明要求“写一篇记叙文”,有的考生 还在“记叙文”下面画了横线,可是许多作文写成了议论文。这恐怕是一味练“材料作语文”的后遗症。可见 ,“应试八股”即使在高考中考中作用也极其有限,何况还可能重蹈老八股束缚思想的覆辙!因此我认为初三 高三年级应多写实际应用的各种文章,目前常见于课堂的“应试八股”练习,只在最后阶段作些指导即可。
综上所述,基础训练—专项训练—综合训练,或者说打桩—盖楼—装修,从单项到综合,从“有法”到“ 无定法”,从借鉴到创造,似乎是中学写作训练的基本思路。
【作文教学改革刍议】相关文章:
作文教学改革刍议08-17
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08-08
思品课教学改革刍议08-17
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改革刍议08-07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刍议08-17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刍议08-07
[思品论文]思品课教学改革刍议08-17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刍议08-17
新课改背景下高三物理课堂有效教学改革刍议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