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以语文能力为中心的教与学的思考

以语文能力为中心的教与学的思考

时间:2023-02-20 10:47:52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以语文能力为中心的教与学的思考

  以语文能力为中心的教与学的思考
  
  赵镜中
  
  一、关于学习的思考
  
  仔细回想一下到目前为止你所学过的事物,它们是如何学会的。例如:你如何知道遥控器可以开关电视?你如何知道火是热的、冰是冷的?水煮开了会变成水蒸气,冰块放久了会化成水?你又是如何学会骑脚踏车、开车的?如何学会有关三角函数、有关郑和下南洋的这段历史?
  
  从上面这些例子,可以帮助我们重新了解学习这回事。学习似乎有许多的类型:有的学习很简单;有的却很复杂,有些学习是为了获得知识;有些是为了技巧的精熟,有些学习可以无师自通;有学习就必须要有老师的教导。但是在大部分的情形中,有「老师」的从旁指导或辅助是相当必要的。
  
  为什么学习会有这么多类型?这些不同的学习类型,能不能归并成某一种一致的类型?而这种一致的学习类型是不是能解释一切的学习行为?并对学习提供良好的模式?这些问题不应只是在专业教科书中由专家学者来探讨,事实上它对每一位身在第一线从事教学的老师而言是既实在而又困惑的问题。专家学者可能将某一学习类型视之为典范,据此而发展出一套学习的理论。例如: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完形主义的学习理论、问题解决理论、认知结构理论、社会互动理论等。
  
  但对一般教师而言,学生具有不同的特质与潜能,这是不言而喻的。而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历程以及意愿,都有所差异,这也是老师们心知肚明的。但也许是过度的理论崇拜,也许是跳不出自己的学习经验,也许是学校制度的限制,使得老师在课堂上所进行的教学,或所带领的学习,往往忽视了前述老师所熟知的学生学习差异的现象。
  
  身为一位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肩负的是发展学生智能的责任,而不是成品加工、大量生产的工作。所以专业教师应该眼光远大、宽广,一方面要能关照各种学习理论;一方面还要能关照学生学习的各个层面。并能审视和反省不同理论间的差异,思考各理论在教学实际工作上的意涵。这样的专业探究与宏观调配,应当是教师获得专业自主与尊重的基础。
  
  基于不同的学习理论以及课堂教学的实务状况,可以归结出两种教学的模式,作为教师教学的参考。一是传送模式,一是沟通模式。这两种模式的特色与差异在于(Weaver1990):
  
  传送模式──重视直接教学,学习是由课程和教师所控制,学习是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的复制过程,不鼓励冒险,强调正确习惯的养成。
  
  沟通模式──又称交易模式,重视学习者本身,教师是协助者而非控制者。强调有意义的、整体的学习,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步调和方式来发展。
  
  归结出这两种模式,目的不在比较两者的优异,而是希望老师在教学时能视学生的学习状况、教授的科目,弹性的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以最有利学生学习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再者,回到学习者本身来看,学习是人类的天性,学习意味着人的自由度逐步增加。但是这并不意指每个人的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学习效果是一致的。特别是在一个社会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已不再是个体自身的事,它还受到同侪的影响与压力,而社会、家庭也会赋予一定的期望。这一切都将学习逐渐扯离自然的状况,反倒使学习变得艰难而无趣,甚至连人最自然的语文学习,都成为孩子生活中的梦餍。所以,应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儿童的学习,是每位教师与家长所必须深思的。其实,每个人都有学习的经验。不论是成功的经验或是失败的经验,在过程中,我们都希望别人能接受我们所犯的错,毕竟错误是学习的必要过程。此外,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希望得到的是协助,而不是指责与指导。我们期望的是在一次一次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出自己的学习能力与策略。凡此种种几乎是每个人共同的心声,所以只要能将心比心,教师与家长自然能扮演好诱发者与鹰架的角色与功能
  
  二、关于语文学习的思考
  
  以下将以语文科为例,来探讨以“语文能力的发展”为中心的教与学。对于一门学科而言,不论是教与学,首先必须弄清楚的是:这门学科的特质是什么?学习的主要内涵是什么?然后才是如何去学它?换句话说,就是要问:为什么而学?要学什么?怎么去学?
  
  就语文的学习而言,语文是人类沟通的主要工具,藉由语文人类得以累积经验、形成知识、文化,语文能力也是人类得天独厚的一种先验能力。但随着经验、知识的不断发展、更新,原先仅止于沟通功能的语言,也逐渐复杂化、多样化,由单纯的工具性衍生出丰富的文学性与文化性意涵。因此,语文的学习至少应包括语文的这三个层面(工具性、文学性、文化性)。但在教学上,应先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其次才是文学性与文化性。因为一方面这符合语文发展的真实历程,另一方面,对学生而言,生活实用才是吸引学习的主要动机。
  
  再者,语文本身是有机的,会发展、会改变。因此,语文的学习应重视过程的发展与理解,以及创造性。也就是说语文学习的目的,在于能适切的运用语文来表情达意,而不在于牢记某一种固定的形式与规则。
  
  由于语文是生活必要的工具,每一个人都是活在一个充满语文的环境里,在这样的环境里,语文的学习是自然而容易的。所以,语文学习愈自然、愈生活效果往往愈好。换个角度来说,由于语文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因此语文也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与思维方式。所以,语文的学习不单是学习有形的字、词、句、文法规则,更重要的是,要学习语言背后无形的思维内涵(即文学与文化)。
  
  综合以上所述,语文学习的基本理念,可以下列数点归纳之:
  
  思维是语文的基础。
  
  语文学习应是自然的、生活的。
  
  语文学习应是过程性重于知识性。
  
  语文学习工具性应优先于文学性与文化性。
  
  文学是语文学习重要的媒介。
  
  掌握了语文学习的基本理念以后,接着要来思考的是,语文教学的内容是什么?重点在哪里?由于学科特性的关系,语文教学的材料多半是一篇一篇的文章,许多教师往往将语文教学等同于文章教学。其实,这样的看法也不能说错。但是,问题出在教科书的限制上,教师如果抱着教科书不放,以为将教科书中的课文教完、读完,学生就学会了语文,这是非常错误而危险的观点。要知道教材只是媒介,媒介本身并不是学习最终的目的,学科教学的目的,是希望透过教材的媒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科能力。以语文科来说,一般所谓的语文能力包含听、说、读、写、作等语文知识与技能。由于是母语的关系,学生在入学前已有相当的听说能力,所以,学校教学的重点多半放在阅读与写作教学上。在此,也以读写教学为论述要点,探讨如何将读写教学的重点,回归到以能力发展为中心的教与学。
  
  三、关于阅读教学的思考
  
  首先谈到阅读教学,阅读能力是什么?阅读能力一般来说主要指的是认读与理解能力,传统的语文教学者认为阅读就是认字和组合字、词或句的过程。学生在面对一篇文章的时候,要先能念出字音;了解字义;把字组成语词、句子,才能了解文章的意义。因此,一个尚未能认识足够字量的学生基本上是无法阅读的。所以,阅读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朗读、学写生字以及课文的讲解上。但是近年来,新的阅读研究提供了另一种不同的看法,新的阅读理论认为,阅读虽然需要认字,但主要还是一个推理猜测的过程,需要运用一些技巧和策略(洪月女译民87)。也就是说,读者在面对文章时,会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先备的语言知识去思考、推测,他们会利用上下文的语境做猜测,帮助推断、记忆生字语词的意义;他们也会整理句子和段落的意义,从而理解全文。因此,一个能念许多字却掌握不到意义的学生,并不是真正的阅读者。换言之,阅读的重点是在文章的理解,有效的阅读并不是精确的知觉、辨认文章中所有的文字,而是了解意义(吴敏而。民83)。
  
  再者,阅读也不是一个被动的理解过程,而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古德曼教授即指出,阅读其实是一个动态的历程。阅读时所获取的意义是读者与文章交易时建构出来的,读者从文章读懂的意义,取决于读者带到文章里来的意义。因此,影响阅读能力的因素不单纯只是认字的问题而已,只要是能影响意义摘取的因素,都是影响阅读能力的因素,诸如语文能力、先备知识、情绪因素、阅读技能等,而其中又以阅读技能相对的是语文教学应当特别重视的内容。
  
  阅读活动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必须采取一些特殊的技能。阅读技能包括各种阅读方式(朗读、默读、精读、略读、速读)思维技巧(分析、概括、想象、联想、推理、评价、判断)和一般的理解策略(如认字的策略──运用上下文猜测、分析字形部件猜音义、利用音义猜字形,理解的策略──利用文章的结构、逻辑关系、关键句及先备知识来帮助理解)。这些技能并不等于阅读能力,但是它对阅读能力的发展有促进的作用,同时它也可以反映阅读能力发展的水平和个别差异,这些技能的自动化程度越高,越能有效的达成阅读的理解。所谓自动化,就是不须意识也能做到的技巧。通常在某一时间内我们只能专注于一件事,例如:刚开始学习开车时,要一边操控方向盘一边踏离合器换档,就会发生很大的困难,如果还要一边调整音响就更麻烦了,但是对一个熟练的驾驶人而言,这一切都已自动化了,不须思考就能操作顺利。在阅读时,从眼睛提供视觉刺激给大脑开始,到大脑建构出意义来,其间包含一系列复杂技能的操作,这种自动流程的顺利与否对阅读能力提升是很重要的。当读者能很迅速的浏览一篇文章时,代表他已具备很好的自动化程度了。
  
  口语与阅读学习不同,口语学习需要的是实际运用的学习环境,而阅读学习则需要各类书面文字数据作为阅读对象。透过阅读各类书面文字数据的实作中,才能逐步发展阅读能力,这涉及到阅读教学中教材使用的问题。阅读教材不论是文学性的作品,亦或是知识实用性的材料,在评估教材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上是否有帮助,仍需回到这些教材文章本身的一些基本特征来思考,这些特征包含了字词、句子、文章结构。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扣合教材与教学达到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目标。
  
  阅读能力是很复杂的,因此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必须以阅读能力的构成因素为基础,配合不同的教材加以适当的引导,把教材的讯息和读者的认知基模连贯起来。一方面着重读者的兴趣;一方面强化技能策略的自动化,才能真正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不单具有良好的阅读技能,而且还能因应不同的阅读目的及材料,采取适当阅读策略的真正阅读者。
  
  综合以上所述,可归纳出阅读教学的重点为下列数项:
  
  了解文字的功能用途
  
  在阅读中学习字词句的用法
  
  在阅读中发展阅读的策略与技能
  
  在阅读中培养鉴赏能力
  
  在阅读中培养批判思考的能力
  
  四、关于写作教学的思考
  
  写作能力是整体语文程度的反映。它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表现。学生一般反映在写作上的问题,首先是欠缺写作动机。写作的目的对学生而言,明显的是一种能力的考核,而非意念的表达,这往往扼杀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其次,从学生的作品上来看,内容千篇一律、错字连篇,以及句子过于口语化或缺乏句子的概念,则是另一大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很大的因素是出在对写作观念的错误认识,以及对写作过程的缺乏练习上。确实,创作历程可说是个黑箱作业,为何有人能下笔成文;有的人却只能简短的写一两句话而已,更甚者连一点东西都写不出来。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从教学的观点来看,如何帮助低成就的写作者成为一个好的写作者,是语文教育(写作教学)重要的目标之一。也许创作历程及心智活动的黑箱不易曝光,但从作家创作的外显行为还原着手,或能给予我们在写作教学上若干启发。
  
  还原作家的写作历程,可知写作历程大致包含资料搜集、思惟活动、叙写等三个部分:
  
  从这样的历程分析来看,当作家受到某种刺激或兴起了某种感受(不管是客观的事件、现象,亦或主观的心情、感受,甚或二者兼有)时,引发了他创作的动机。于是,他开始进行数据收集与整理的工作,进一步把事件、现象或心情、感受相关的资料、线索加以分类统整,深化创作动机。这一步骤有赖敏锐的五感及充分的联想力,当然也包含利用各种信息及摘选数据的能力,方能完满。资料收集充足后,接着就要开始心智思惟的活动,在这个步骤中包含对数据的取舍,建立每个点的关系,想一些适切的譬喻或论证、组织结构整篇文章的架构等等的心智活动,而后得决定表现的形式,每一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与强调的写作技巧,下笔时得多加考虑、运用。在叙写的过程中,即使是一位写作高手也往往无法一次完成,一篇好的作品通常会经过若干次的修改。修改的目的不外是更能表现创作者的想法,以及使读者更容易更清楚感受到创作者的意念。
  
  在这样的过程中,有些部分可以透过练习,加强运作的能力,而且成效显著;有些部分则混淆不清,虽可透过练习加强,但成效不一,这似乎关系到各人的才情,但透过大量阅读、勤加练习,相信对写作仍会有一定的帮助。
  
  透过以上的分析,可大略得知写作所包含的若干历程。在每个历程中,我们发现需要不同的能力与策略。在写作教学上即可针对过程中每一个步骤所需的能力与策略,让学生练习。
  
  以上的分析纯就创作的历程来说明,忽略了创作的动机,或者说忽略了语文的功能性意义。何谓语文的功能性意义?简要说就是交际、沟通和抒发情感。换句话说,写作和说话一样都是沟通的一种方式。而写作与说话都是一种发展的过程(由涂鸭到画符号到写作,由随意发音到有代表性、有意义的语汇),在这一连串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合地位的乃是写作意识及说话意识(通俗的讲就是我有话要说、要写),作家多半是写作意识强的人。所以在写作教学上,不可忽略了对写作意识的关照,帮助学生将他想要传达的讯息传达出来,进而帮助他写得更清楚、更妥切。基于以上写作意识的关照,在实际的写作教学上,鼓励学生为实际的需要而写作,写出来的成品有真实的读者阅读,也就成为合理的要求。否则写作将沦为无目的的练习活动或口是心非的胡诌大赛。这也是当前写作教学上严重被忽略的一环。
  
  顺此写作意识的合理要求?写作是为了沟通、作品应有真实的阅读者,合作学习和同侪订正的模式应纳入写作教学中。事实上,一篇好的文章不是一蹴可及的,需要经过不断的修改,有的修改幅度较小,可能只是文字的调整;有的可能需重新思考整个布局,从头开始。至于,是否修改以及修改的幅度,一方面得视作者自己的反省判断,另一方面也需依赖读者的回馈。在这样的修订过程中,借着同侪之间的合作、帮助,可以提升彼此写作层次,同侪除了可以协助检修、订正文句外,也可以一起构思内容、收集数据、选择素材、模拟真实阅读者、发表评论。
  
  综合以上所述,我们可以将写作意识与写作历程作一结合,形构出一个写作过程模式。
  
  写作能力的发展一般可划分为准备、过渡以及独立写作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其发展的目标以及练习的方式,分述如下:
  
  1.准备阶段
  
  练习口述,练习的方式有:口头造句、看图说话、复述与讲故事。
  
  2.过渡阶段
  
  (1)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语言练习方式有:造句与看图写话。
  
  (2)阅读向写作过渡
  
  练习方式有:模仿作文、缩写与改写。
  
  3.独立写作阶段
  
  独立思考、立意、选材、构思布局、写文。
  
  而以上三个阶段分布在各个年级时所应设定的基本能力与写作目标为:
  
  综合以上所述,写作教学的重点可归纳为:
  
  了解写作的功能
  
  了解写作的历程
  
  在写作中学习语词句子的用法
  
  在写作中发展各种叙写的策略语技能
  
  在写作中培养美感与说理的态度
  
  五、结语──关于学习途径的思考
  
  提升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可从以下几个方向来思考:
  
  1.利用学生已有的语言能力来发展其读写能力
  
  语文学习的情境不应脱离真实环境,教学活动的设计安排应尽量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利用学生真实的生活境况来设计教学活动。课文教学只是学习的一种方式,而课文的选择也应符合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主题、事件、知识、技能等来设计教学活动,选用相关文章搭配学习。
  
  2.语文的工具性应首先被考虑
  
  学习除了是一种本能外,实用性还是很重要的动机因素,如果学会一种工具,生活因此而增加了一些自由度或方便性,相信学习的主动性必然会提高。所以,教学上应多安排一些实用性的活动,让学生领会语文的工具性对生活的影响,如写信、填表格、作备忘录、写书、分辨广告、看食谱、菜单等。
  
  3.拟定教学目标使教学有重点有方向
  
  教学目标(或学习重点)不是学习的限制,虽然拟定了教学目标但教学不一定完全要按目标来作,它只是教学的一个大方向,使学习能逐步往前发展。教学目标可大可小、可粗可细,须适学生状况来调整设定。可以一学期一学年,甚至年段来设定,在大架构下再来设计一周或数节课的教学目标。
  
  4.提供并重视能力与策略的学习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会学习,那是一种能力与策略的学习。教师教学时应多透过有声思考方式,让学生了解思考的轨迹,并经由过程的练习发展策略的学习,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的要领,例如经常作比较、对照、举例、综合等的学习活动。
  
  5.大量读写是语文学习的不二法门
  
  语文学习只有在丰富的语文环境中才能学好,丰富的语文环境自然能提供学生真实而多样的听、说、读、写活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读写活动应是在有意义、有策略的前提下进行的,而不是为读写而读写。再者,学习往往是在错误中逐渐改进、逐渐精熟的。所以,在大量的读写过程中,学生自然会犯错,如果教师过分要求正确性,不能包容学生的错误,那大量读写反而会造成学生学习上的退缩与畏惧,或是敷衍了事、无心学习,那一番美意反而适得其反了。

【以语文能力为中心的教与学的思考】相关文章:

儿童美术“教与学”的思考08-07

新课标下高三英语教与学的几点思考08-19

以成果为目标促进作文的教与学08-17

以思考为话题作文09-12

思考为话题作文05-02

以思考为话题的作文08-09

自主学习的教与学07-30

《皇帝的新装》教与学08-16

以换位思考为话题作文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