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打开学生的“状态”之门
打开学生的“状态”之门曾记得窦桂梅老师来我校上绘本课《我的爸爸》一课时,窦老师在宣布下课以后,没有一个同学站起来,大家都还沉浸在老师创设的情境里。直到老师又一次提醒学生:“孩子们,下课了。”孩子们才恋恋不舍地从座位上站起来,磨磨蹭蹭地离开座位回到教室去。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那是因为孩子们进入“状态”了。什么是状态?有人说:“状态是一种情绪,一种氛围,是人在活动中作为主体时才有的一种精神形态。教育者说:”状态是一种教育资源,是一种生成性的精神资源。“没有状态,其他的资源就会像蕴藏着的丰富的金矿一样,虽然存在,却是沉睡着的。状态是新课堂之”门“,正如《学习的革命》指出的:”这个学习之‘门’必须打开,否则真正的学习无法发生。“怎样打开状态之门呢?我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披情入文。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流眼泪,读者才能受感动;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可见让学生进入状态最根本的还是在于教师是否进入状态。教师进入状态的程度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能源储备,包括知识的、能力的、方法的、情感的、理念的。如在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教师必须对作品有深入的研究,要深刻解读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文章的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入剖析作品,进入角色,以饱满的精神,将文中的情与自己的情融注于讲解之中,洋溢在讲台之上,流入学生的心田,唤起学生的情感。
请看一个教学片断:
(学生初步理解诗句后,教师出示课件,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这样一幅景象:浩荡的江水,孤帆渐行渐远,即将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
师:此刻,你就是站在江边的大诗人李白,你的好朋友孟浩然就要和你分别了,你们不能再在一起谈古论今、吟诗作赋;不能再在一起痛饮美酒、畅叙友情了。你久久地伫立江边,遥望那一叶孤帆,不想对老朋友说些什么吗?
(学生略作思索,便举起了小手。)
生:孟兄,今日一别,我俩何时再见?愿你早日归来,你我重叙友情!
生:老朋友,你孤身远行,一路上要多保重啊!
生:小船啊,你慢慢地行,让我再看一看老朋友的身影!
……
(学生说得滔滔不绝,渐渐进入意境。)
师:真是难舍难分啊!所以,李白深情地吟诵诗句,以表离别之情。同学们,哦……不,诗仙李白,此刻,你就通过吟诵诗句来表达情感吧!
(学生一个个争着朗读,读得投入,读得动情。一位学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时,越读越轻,越读越慢,到最后几个字,只留下微弱但还清晰的声音,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看了上面的教学案例,不禁为这位老师巧妙的朗读指导所折服。教师没有作多少朗读技巧的指导。她所做的主要是自己先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努力创设情境,将作者的情感转化成学生的情感,设法使学生从旁观者的角色转为当事人的角色,让学生进入大诗人李白的内心世界,去体会诗人的情感。学生仿佛已不是学习者、朗读者,而是那黄鹤楼下江边的李白,他们的心完全沉浸在古诗描绘的意境中。正是因为学生已感受到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浓厚情谊,感受到分别时的惆怅,才能深情地吟诵。学生在吟诵中所表达的是自己的真情,朗读时的声音、气息,和谐地融入他们发自内心的情感中,是内心情感的自然外化。
二、载悦入堂。
学生能否进入学习状态与精神是否愉悦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状态,必须保证学生所处的课堂是有”悦“承载的课堂,要让学生有”悦“的体验。其实,就语文来说,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它本身就是美的,是一种感性的存在,能带给人愉悦感。所以,要让语文课成为有”悦“的课堂,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引领学生感性地学和体验尝试成功的快乐。
首先,我们要给学生思考的自由、说话的自由和抒情的自由;教师要放弃”话语霸权“、”情感霸权“和”价值霸权“,平视学生,用温暖的眼神关注每一颗敏感的心灵,用真诚的心聆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
其次,教师要学会用幽默、风趣、诙谐的语言调节课堂,用生动、有趣、益智的活动组织课堂,用技巧控制课堂,用智慧驾驭课堂,让我们的课堂充满和谐。和则美,美则愉悦;谐则畅,畅则通达。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营造出来的和谐情绪和氛围,会影响课堂的整体状态,而这种整体状态往往会成为一个精神的”场“,产生状态的效应,反过来会激发个体的学习状态。
再次,教师要让学生体验成功所带来的愉悦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更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教师不仅在善于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更要善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发展自我。当学生独立思考获得新颖独到的见解后,往往会产生”我的想法会得到同学的认可吗?“;”老师会不会批评我吗?“;”我回答错了,同学会不会笑我?“等心理,结果欲言又止。鉴于此,我都采用表扬,热情鼓励,以促使学生探索精神和行动的发展,燃起学生创新的火焰。
三、布白入境。
”布白“是艺术创作中常用的手法,是指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留出的空白。”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十里出山泉“,都是有名的”布白“之作,目的是留给欣赏着遐想的余地。阅读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可在知识的衔接处,或讲授高潮时,或提出问题之初,或得出结论之后,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咀嚼,反复品味。通过创设的”空白“,引领学生进入一种思考探索的状态。当然,教师不能为布白而布白,所布之”白“,必须能使学生出”实“来。
如教学《生命的壮歌》一文,我在课文的结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布白:猎人们个个惊得目瞪口呆,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此时,猎人们会想些什么?学生们通过与文本对话,各自有了不同的体验。有的说:”猎人看到了这动人心弦的一幕,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有的说:”老羚羊为了年轻羚羊的生存,自愿献身 的壮举太令人敬佩了!“有的说:”猎人们看到这些小羚羊,想到了自己的孩子,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不忍心再去伤害无辜的生命“……
四、设奇入神。
现在的课堂非常关注和提倡动态的生成,但并不意味着否定预设的重要性,相反,”生成“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预设“的质量。那些奇妙的、灵动的预设,会使我们的课堂亮点闪烁,精彩迭出。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教师的课异彩纷呈,除了他们驾驭课堂的娴熟技巧外,课前预设的”新“与”奇“也是最直接的因素。他们或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或在课堂操作上另辟蹊径。如王松舟老师上《万里长城》一课时,以题词导入教学,又以题词结束教学,首尾呼应,结构精致,将一条横贯东西、逶迤曲折的人工长城演绎成了融会古今、坚强刚毅的人文长城,令学生沉迷其中。
五、评价入木。
在课堂上,只要使用得当,教师短短的几句或寥寥数语的评价,便能在第一时间内对教学进行调控,不断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出发,评价语要充满人文关怀,渗透阳光和爱意,要真实、科学,能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给学生的正确的信息以及认知行为的指导。比如有一位老师在上《海滩上的小姑娘》一课时,让一学生板书课题。那学生非常用心地写,字写得很端正,可惜她不知怎么的,把题目写成了两行:”海滩上的“为一行,”小姑娘“又另起一行写,而且,”海滩上的“这四个字写得很大气,而”小姑娘“三个字却后继乏力,写得很小气,缩成一团。那老师见了不由得乐呵呵地说:”你写字就像画画,还讲究一个意境呢!一看到你写的题目,我们就可马上联想到一个‘小小’的小姑娘在那一片‘大大’的海滩上的情景。接下来,请大家快速读课文,想一想,这小姑娘是不是真的只是一个‘小小’的小姑娘?“老师这么一说,学生们的读书热情马上就被激发起来了。后来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这个海滩上的小姑娘的表现证明她是一个具有美好心灵的人。人虽小,可心眼儿却不小。最后,老师又请那位学生上来把写小了的”小姑娘“写大,”还她以本来面目“,让大家牢记小姑娘的高大形象。这位老师做得多么巧妙!他抓住了学生在板书时不经意中出现的疏忽,以此为契机,破题导读,并把它作为贯穿整堂课的主线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打开学生的“状态”之门】相关文章:
打开阅读之门的金钥匙08-20
借助意象解读打开虚构之门08-16
欣赏——为孩子打开音乐之门08-24
让故事打开孩子的心灵之门智慧之窗08-17
十把钥匙帮你打开快乐之门08-17
打开记忆之门作文三篇07-04
有效简历为你打开成功之门08-15
“读”是打开儿童智慧之门的金钥匙08-19
制作有效简历将为你打开成功之门08-15
赏识-----开启学生心灵之门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