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讨
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讨[关键词]动手操作;策略;小学数学
在如火如荼的课改实践中,动手操作使得小学数学课堂风生水起,看似繁花似锦,但很多动手操作的运用和处理,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应该找准切入口,用在思维困境处,才能有效发挥动手操作的作用,使数学课堂呈现柳暗花明的精彩。
一、设疑处,激发学习热情
在数学课堂上,往往有教师煞费苦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但意外的是,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被操作活动吸引,无法将思绪拉回到问题思考中来,这种得不偿失的课堂预设不但不能发挥动手操作的作用,而且还破坏了学生思考的完整性。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而定,设置疑问,用在疑问处。如在执教“认识乘法”一课时,学生习惯了用点数法来数数,计数也习惯使用加法,在引入乘法的概念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使用准备好的学具进行拼摆,摆出3个小棍一堆,再摆出4个小棍一堆,让学生思考怎么算更快。学生根据摆好的小棍,进行有序的加法,不知不觉过渡到乘法。在以上环节中,通过拼摆,学生一步步从毫无头绪的数学观察中走出来,兴致勃勃开始了乘法学习的旅程。
二、难点处,引导探究
所谓数学教学的难点,是以学生的视角来判断并确定的,突破学生的难点,这是数学教学的关键,也是数学课堂的精彩所在。教师要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数学经验,准确把握难点,进行引导探究,进而获得突破。那么如何突破呢?充分利用动手操作,便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如何让学生将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为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进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是本节课要突破的难点所在。为此教师可动手操作的分层要求:
1.过A, B两点画一条直线。
2.过直线AB外一点C,画出直线AB的垂线。
3.过直线外一点C画直线AB的平行线。
4.以线段AB为底,以C点到直线AB的距离为高画一个平行四边行。
学生在画完交流后发现规律,这样就将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建立了连接。学生讨论:平行四边形向左移动,与长方形的一部分重合,如何看出他们之间的大小关系?(www.fwsir.com)由此体验平行四边形向长方形转化的割——补——移的过程,而后推理出同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使新知获得巩固和提高。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到,动手实践要在学生学习的难点处运用,通过操作让学生突破困境,在实践中探究。
三、新知处,拓宽思路
数学知识具有关联性和系统性,学生在学习时,从旧知发展到新知,需要一个激活和积累的过程。要将新旧知识有机连接,采用动手操作,便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如在教学“三角形”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知识的系统化,笔者特意从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旧知复习入手,让学生动手画过点外一条直线AB,然后作点到直线的垂线段,再过点A作平行于AB的直线,这样以来,学生对以往多学的平行线,垂线有了巩固和强化,并被放在三角形的特定图形中来理解平行线和垂线,加深了知识的联系,同时也更能够真切体会到知识的系统性。而后根据平行线间的垂线相等这一定理,让学生动手作底边长AB的任意垂线段。
在以上环节中,学生根据实践,发现当垂足与C点重合时,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垂线段即三角形的高,是三角形ABC的一条直角边;而当垂足在C点的左边时,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垂线段(即三角形的高)在三角形内;而当垂足在C点的右边时,三角形变为钝角三角形,垂线段(即三角形的高)在三角形ABC之外。
如此,学生不但掌握了垂线段、平行线间的距离、平行线的作法等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而且获得有关三角形的特点性质等新知,拓宽了数学思维,对数学有了整体的把握。显然,这样的一个过程,动手操作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使得知识的融合变得自然、流畅,学生也能够直观理解。
参考文献
[1]张志勇。动手操作与数学学科整合的思考与探究田[J].中小学电教,2004,(9) .
[2]杨清娣。以动手操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2,(4)。
[3]韦贵阳。浅谈动手操作与学科整合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4)。
【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讨】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动手操作 探究实践08-17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关于有效提问的实践方法08-16
动手操作 探究实践08-17
给动手实践插上想象的翅膀08-08
财政国库改革实践与探讨08-12
文化视野中的 小学数学教育实践与思索08-08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讨08-08
小学语文阅读拓展教学实践探讨08-24
剖析实践活动中的数学教学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