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头一炮”轰开“闸门”
[作者] 张洪欣
[内容]
“头一炮”就轰开学生思想感情的“闸门”,使学生写作热情从此源源不断,并在全班形成一个爱好写作的热潮,说来似乎耸人听闻,难以置信,但这确是我亲自做过、亲身经历的事实,决非吹嘘。
许多同行在新生入学或新学期开始时,爱命的题目是:“入学第一天”、“在开学典礼大会上”、“寒假见闻”、“暑假一日”等等,随便出个题,让学生“写写看”。我却认为,第一篇作文至关重要。“头一炮”就必须轰开学生思想感情的“闸门”。几十年来,我在这方面摸索积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能不能“头发炮弹”就轰开这个“闸门”呢?从实践上讲,几十年来,我教过中学的快班、慢班,中师的普通班、艺体班、成人班等不同类型的若干班级,事实证明完全行得通,而且效果都颇为理想。
那么,“头一炮”究竟怎样轰开学生思想感情的“闸门”呢?
一、“头一炮”用哪发“炮弹”?语文的“头一课”应该怎样上?
人们通常总是跳不出“常规”:讲课本的头一课呗!讲完第一单元,单元练习便附有一个作文题嘛!殊不知,要想让学生有话说,就得生活——阅读——写作“三结合”,而教材的第一课的内容,未必是跟学生生活结合最紧的;第一单元练习的作文题,也未必是学生最有话说的。譬如:第一单元是状物散文,或游记散文,就不如直接写生活甘苦的文章那样容易激起感情的波澜。更何况教材的范文,有的是时代与学生有距离,有的是地域与学生有距离,当然,我们决不能要求教材只编贴近生活的范文,那样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不应该的。但这里要说的是,“头一炮”要打开学生思想感情的“闸门”,就要教师去选择一些“时文”,“时文”在这方面的效能远比书上的范文更高。这样,就要分析你面临的新学生,哪种生活最熟悉?哪样感情如同岩浆急于喷发?“第一课”就应该围绕他们最熟悉的生活、最急于喷发的感情去阅读和写作。
我的“第一课”就是上成一个“读写结合”课型:先命一组最切合学生生活范围的叙事抒情题目,然后围绕这组题目去选读范文,讲解写作知识。
这样做,岂不是打乱教材的顺序了吗?殊不知,语文教材的顺序只是个编排的顺序,而不是个“使用”的顺序。教材的编者早已提醒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改变它的顺序。这正如学兵法用兵法一样,兵法书的头一章,不一定是头一仗非用不可的,头一仗用哪一章,还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二、“头一炮”务必选准突破口
“头一炮”要选准突破口去“轰击”,这就是我们平日常说的分析学生的“甘苦”以及最想说的话,也就是叶老所说的“钻到学生肚子里”去命题。
我曾教过1987届的体育班,这是一帮复习多年的高考落榜生,主要按照其体育成绩录取到我校来上高中中专。中师的大部分文选课文,他们在高中听过多遍,感到不新鲜;他们大部分时间在操场上体训课,十分疲劳,所以作文根本不交,有的甚至“看穿世事”,玩世不恭,对老师采取调笑态度,一嘻二哈。我接手这个班后,他们已是二年级上学期,该学中师语文第三册了。第三册第一单元,课文有《难老泉》、《长江三峡》、《内蒙访古》、《上天都》、《威尼斯》、《蒲松龄故居访问记》六篇,单元作文是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游记散文。我想,刚开学没有组织参观游览活动,即使少数同学有过游览活动,写起来讲起来也未必最动情。所以,我决定先不讲这个单元的课文,而选取最能激起体育生豪情状志的文章打“头一炮”。体育班不写体育,岂非咄咄怪事!于是,我头一堂用整整一节课时间表情朗读理由的报告文学《扬眉剑出鞘》(边读边板书段落提纲及重点词语)。栾菊杰带伤为国争光的事迹,激励了全班同学,这节课他们自始至终屏息静气听完了。第二节,又读了《少年文艺》(1988.3期)上的《体育照顾生》一文,内容是说一对体育照顾生被录取到某市一中,平日被歧视冷落,唯独开运动会时从上到下拿着当人,这样,他们运动会上负伤后拼死也要夺第一,否则就无立足之地(如果以后再给体育班讲课,我必定要读中国女排事迹及《乔波,您依旧辉煌》)。朗读中间时插入寥寥数语,点拨章法,读完后,我对这个班的同学说:你们不乏聪明才智,但因多年为集体训练比赛而学习受到影响,被人“看扁”了,你们应该写出你们的甘苦,写出你们的聪明才智和为集体拼搏的精神来。然后是一组围绕比赛和拼搏的作文题:《决赛中的智和勇》、《拼搏》、《奖状(锦旗)后面的汗和泪》、《知耻而后勇》、《我在××米跑道上》、《冲线的时候》、《好球》等44个题目,并允许自由命题。又给他们发下《中国体育报》、《体育世界》,人手一册阅读。第三、四节连堂作文,当天学生交换批改完毕,次日教者全部复审,写下批改记录,写出评讲教案,找出各种表扬类型(以下各种班级的作文都是这样快速处理)。结果写出了一大批好作文,让他们吐出了久积胸中的“气”。如王松同学写自己参加五千米决赛的甘苦,写得波澜迭起。马玉平同学写自己一年前赛场失利,蒙受奇耻大辱,尔后一年间卧薪尝胆,刻苦训练,终获1500米决赛冠军。读过的师生一致反映:体育班的作文选生活气息浓,且剪裁得当,有一种悲壮的美,他们的文章质量,决不在普通班之下。这是对于写。同样,对于读,我也注意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入手,如对于《文选》中的课文,我让他们每两人给一课书编提纲、考题,经我修改、补充后,让他们自己刻出蜡版,全班合成一集,从而使学生的读写积极性倍增。报名参加语文兴趣小组的达75%,许多同学用塑皮本写日记,不少同学有读报剪报集,由于大家主动读体育报刊,理论水平、表达能力迅速提高。他们还自己出了作文选。语文课堂也认真听讲,气氛十分活跃。两周的时间下来,全班形成了一个“语文”热,讲课(甚至第三册的议论单元)、收作文(以后的各种体裁文章,甚至议论文习作)都是一顺百顺,痛快极了。
我还曾经给90、91两届民师班教写作课。他们绝大多数原是中小学的数理课教师,平均年龄近40岁,“成年论辈子”不写什么文章,来校后也明确对文选和写作课教师说:“你要作文,俺也写不出来。”我的第一课就用二节时间给他们读《壮哉,中国民师!》(文章写了几名全国民办教师劳模含辛茹苦办学的感人事迹,1991.2.5《中国教育报》)、《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1977北京考生闫阳生的文章)、《灯如红豆寄相思》(《中学语文教学》,如果再教,我一定先给他们读《凤凰琴》),读完后我说:“同学们!你们民办教师担子最重,最辛苦,贡献最大,待遇最低,吃苦的滋味最多,现在就写写你们的甘苦和拼搏精神吧!”接着是一组命题:《我这××年》、《我没有迟到》、《黎明静悄悄》、《接到录取通知这一天》、《耕牛与青草》……共51个题目,并允许自由命题。第三节课发下并讲解了散文写作常识讲义两页,第四、五节课连堂作文。结果又是作文大丰收,涌现出一大批内容十分具体感人泪下的作文!袁克海的《难忘的1990年》,傅其法的《难忘的一夜》,尹元站的《我没有迟到》,都在千字上下,善于选取“动情事”,成为散文中的精品。两届民师班出作文选《不惑集》共四集,深受师生和青岛市教委领导的好评。1992年《中师生报》第164期还出过专版,这二届民师都由不爱作文而到形成“作文热”。
92年普通班的小同学大都来自农村,同农民父老乡亲息息相关,关心农村的改革。农村自然环境的幽美,农村生活的情趣,亲人生活的甘苦,改革的纷纭复杂,无不激起他们感情的浪花。大多数农民的生活起了根本性的变化,但也有一些地区和农户未解决温饱;一方面党正领导群众努力改变农村面貌,一方面不正之风一时难以根除。应当通过写作课恰如其分地表现农村改革的本质和主流,所以开学后的第一课,我没有按教材的顺序先讲第一单元《石榴》、《牵牛花》、《海燕》、《八只小猫》、《珍珠鸟》五课,第一次作文也没有按单元练习的要求让他们写“五六百字的状物短文”,而是这样打“头一炮”:
第一堂课表情朗读并评析了《乡场上》,第二堂课是《卖驴》、《内当家》,第三、四堂课连同语文课外活动时间,朗读或复述《村长》、《燕赵悲歌》、《花市》、《万家诉讼》、《一厘米》。头一星期里,每天的普通话半小时训练时间,就让普通话推广小组长组织大家轮流上讲台朗读《北京农村小小说选》(1985年1月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刘绍棠作序),引导他们认识农村的改革变化。即使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他们不忘师生情谊,珍惜同学友谊,诸如竞争、比赛、考试、过生日、课外小组活动、交学费,也有许多扣人心弦的好故事。我给他们读了《两分钟生活故事》和《少年文艺》几本书中的几十篇文章,也同样第一炮就轰开了他们思想感情的闸门。第一次作文后,即形成语文热,第一周全班46人有34人参加语文兴趣小组,占74%。该班同学三年来编印《春草集》三集,在校、市级获奖者甚多。苗伟卫同学的文章《叫行》,写农民科技种田后竞争承包果园的事,写叫行场面,环环相扣,一浪高过一浪,气氛热烈,被《作文通讯》1993年10期刊登。孙明明同学的《第一次打工》,刊登在1994年7、8期合刊的江苏版《师范教育》(国家教委师范司委托主办)上。
十几年来,在普通中学慢班、快班都试用过此法,效果同样理想。
总之,“炮弹”来源应有四个方面:1.课文;2.报刊时文;3.教师下水文;4.学生习作。范文的作用则应有四个方面:1.激情;2.激趣;3.开拓思路;4.摹仿。一般人只用它来实现第4点,我则通过恰当选择,实现了第1、2点。第一课要选准学生最关心、最切身的生活范围,让他们写出其中最动情的事,而且要用最贴近学生生活的范文(而不是课本上的“旧”教材)去“点燃”“这一炮”——激发他们回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酸甜苦辣,掀起他们心中感情的波澜,引发他们对自己生活中类似事件的联想,使他们信心百倍,感到范文中所写的事“我也有”、“我也能”、“我也要写出来”。第一课选准了贴近学生生活的范文,而且形象极为鲜明,结构巧妙集中,语言优美生动,便于充分发挥教师表情朗读的特长,使学生感到语文课原来有如此广阔的天地,有如此美妙的文章,听来那么“过瘾”,从而有利于优化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造成一种心理定势:读写结合课好!体育班、民师班这些有一定阅历、不容易动感情的大龄青年、中年人也说:“老师,你非常理解我们,体谅我们。”从而对老师的工作也十分理解和支持。普通班小同学上完第一课后,也热爱老师而与老师亲密无间。
三、“大丰收”之后紧跟的是“大表扬”
上好第一课之后,必然是一个大丰收。好文章常常占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这就为把评讲课上成大表扬课创造了有力条件。把那些反映了真实生活、感情充沛、结构巧妙、语言精美的作文马上加上批语,在班内墙报上张贴(墙壁不容许玷污,后面水泥黑板报又不便于张贴,我就让学生每人出1元钱,买一块1米宽、6米长的大白布,每次作文都把三分之二以上的作文加批语,用大头针别在白布上,鼓励学生,并切蹉交流),并出作文选(讲明统一规格要求后,由学生自刻、自印。我每年出一集作文选,加上评语、小序,有目录、插图。九年共出九集,不为表扬、记功。我认为语文必须这样教,不能为“图什么”去做事情);还有一些从各个角度看有优点(或取材好、或立意好、或某段好、或语言好、或书写认真)的,也展示、朗读或口头表扬。这样,第一次作文评讲课的表扬面就几乎囊括了全班同学的习作。从得分看,多数也比较高。从而在第一课之后,就会立即形成一个爱学语文,爱写作文的班风,出现一大群(约三分之二至四分之三)写作积极分子。不但课内作文写得好,而且课外写作常年不懈。假如“慢慢来”,这种局面是需要半年乃至一年才会形成的。
设若第一次作文教者不是刻意全力以赴,那么,第一次“好作文”的比数肯定只是每班三、五人,七、八人,判分数和评讲课要想“实事求是”,许多同学的自我评价不会迅速升高,要想形成一个积极有趣的学风是很不容易的。
四、反差何以如此巨大
为什么“头一炮轰开”与“慢慢打开”效果反差会有如此之大呢?
这里头确有一个写作心理学的问题。
我曾对历届不同类型的班级作过调查,并与学生的作文做出对照、核实、每逢接手一个新班,在采取我的一套系列教法之前,学生爱作文的人数为20%左右;“给老师作文”(应付作业)的人数为55%(因为作文是个苦差,费时费力);害怕作文的约25%。这三部分人在中师普通班,第一部分高于平均数,可达30%;第三部分低于平均数,可在15%上下。而民师班、体育班的第一部分低于平均数,仅10%;第三部分人则高于平均数,达35%。
但是,事在人为,这个比例数是可以改变的。我认为,“会写”与“爱写”之间有一个辩证关系:“会写”了才能“爱写”,而越“爱写”就越“会写”。“头一炮”选准学生思想感情的突破口,就能迅即使他们“想写”、“爱写”。“头一炮”就运用大量典型例文作“炮弹”,又能迅即帮助他“会写”。众所周知,在同等生活条件下,是否“会写”,又与阅读量有极大关系,凡是多读的同学,绝大部分都“会写”。而由于当前我国较普遍的“作业成堆”,时间控制过死,学生穷于应付,根本没有阅读时间与阅读条件(学生根本无暇看报纸、电视新闻与课外书刊,师范学校书报条件虽好,但时间同样控制得很死),这样,包括我们的一些语文“尖子”,实际上也基本不是真正“会写”。这种“国情”决定了我给学生提供大量典型例文时,不仅第三部分、第二部分同学热诚欢迎,就是“第一部分”同学也极为欢迎,如久旱之望云霓,形成了一个全班同学屏息静气聆听时文之势。
即使将来“愉快教学”遍及全国,学生的课业负担真正减轻下来,“有领导地阅读”也还是必须的,因为书海无边,学生课程门类较多,时间有限,所以只能由教师先费神挑选一下。按照当代世界先进教学论的观点,选题、选文即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一种体现。
这实在是关键的“一炮”。本来,我们的命题一般是不脱离学生的生活范围,学生应该有东西写;要求不高,也应该会写。但现在偏偏是“常常感到没有东西写”,有了又“不会写”。实际上“生活”是有,就是写不进作文中去,这中间就是因为少了阅读这个“中介”,从而不会选材、组材,因此,提供范文就成了关键一着。而有了这样一批“重磅炮弹”、“子母弹”、“集束弹”、“排炮弹”(喀秋莎),不仅感情上轰开了“闸门”,而且大量的范例使学生联想起无数平凡小事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样,“没有东西写”的问题,在这一个命题范围内就一下子解决了。可是,学生往往在打开“闸门”之后,又任“水”(素材)奔流,不加节制,尤其是民师班,容易写成流水帐,而提供的大量的范文则可以给学生一个共同的启示:要选择、组织材料,尤其要集中(不但短小的散文如此,短篇小说乃至中长篇小说、剧本同样要集中),这样,一批范文既解决了取材问题,又解决了怎么写(会写)的问题。
在这种读写结合课上,原来“爱写”的同学增长了“会写”的本领;原来“应付写”的同学,既产生了“爱写”(急于倾吐心曲)的心态,也增加了“会写”的本领,他们在这一命题范围内的文章就升入了一类文章的行列;即使原先“为难”的同学,由于消除了不“会写”(取材、组材)的障碍,也就“爱写”起来,也常常写出较好的(甚至一类)文章。而且在大表扬课上,这些同学的文章或全篇、或片段、或佳句、或书写认真而受到表扬。于是,全班的学生水平“普提一级”,他们的潜能都普遍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写出了具体、动情、集中的好文章,分数普遍较高,普遍有了自信心,也普遍迅即建立起对老师的敬仰与信任。学生的心理往往是:你老师认为我的文章好,我就认为你这个老师好,也愿意为你这个老师完成作文,并且爱好你教的语文。于是,写作积极分子队伍一下子形成了,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还多(由历届报名参加语文读写小组的人数推断,还由课外主动写作的人数测知);原先的第三部分同学多数也升入了一、二类,只有极个别同学语言不通或思维混乱(普通中学有之,中师的体育班、民师班有之,中师的普通班则绝对没有),教师个别帮也好帮;个别人“起哄”、“发牢骚”的“情绪传染”也可杜绝。教师的整个教学工作都处在主动地位。
反之,设若第一课是“慢慢来”,许多原先二、三部分的同学处在不爱写、不会写的状态,写出来的文章平平,教师即使想划高分也没法划,只能实事求是判个中、下等分数。许多学生第一篇作文往往是尽了最大努力,也亟盼老师给自己个好的评价,老师只马马虎虎命个题目叫他们“写吧”,他们事先未得到任何教诲帮助,只是“各自为战”,一旦他们的“第一炮”分数不合乎心意,就再也不想认真作文了,甚至根本不交作文了。于是就会出现一种教师催逼作文,学生应付作文的局面。有的一直三年不爱作文。若是班里多数学生是这种心理状态,那么老师本身语文水平再高,再苦口婆心“教育”也没有用。可见,这个“头一炮”是至关重要的。
五、“炮弹”运用之妙种种
1.历来作文指导有两种途径:一是范文示导,一是理论指导。有人说:还是两者结合好。其实,两者结合还有个谁先谁后,谁是基础的问题。我认为:应该范文先行,然后再归纳几条写作常识。这首先是由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决定的:在感性认识(范文示导)的基础上去上升到理性认识(如何取材、立意、集中),十分易懂,讲来省力,而且有具体楷模可以模仿。其次是由中师学生的年龄阶段和写作前的条件准备决定的:这个年龄阶段(十五、六——十八、九岁)还是处在形象记忆往理性记忆过渡时期;而且他们原先并没有大量的阅读基础(前已分析)和写作基础,不像大学文科生那样读过若干、写过若干,教师只需讲授理论就行了(实际上他们讲理论课时少了例证也不行)。许多中师生、中学生在你的命题范围内实际还只是一个初学者,有的文体见所未见,所以有些同仁不拿出具体的范文作示导,理论尽管讲得头头是道,学生还是写不出。
2.关于课文与“时文”关系的问题:
课文绝大部分极为典范,这是学生学习“怎样写”的楷模,应该切实讲好学好。但它们所反映的生活年代,不少是古代、近代、现代的;即使是当代的,最近的也要离编写课本的时间有一、二年。因此,要让学生迅速联想起自己的生活实际,最有效的还是“时文”。“时文”能有效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这一点是课文所大大不及的。而对多数学生(包括好、差生)来说,作文的障碍之中,“写什么”远比“怎样写”要难解决得多,常常是有了丰富的材料可写,“怎样写”就比较容易解决。因为我们的大纲要求中学生写作首先是“言之有物”,然后才是“言之有序”、“详略得当”,即使所谓“立意深刻”、“结构巧妙”的好文章,要求程度也不同于艺术家的戏剧小说创作。所以每个单元的写作,既要在讲课文时有意点拨如何仿写,做到读写结合,又必须补充同体裁的若干时文。如中师《文选和写作》第一册写事的单元,五篇文章之中就有两篇是写参加鲁迅先生葬礼的。不但年代较远,而且学生写记事文章岂能多写葬礼?即使课本编者再编入一些“时文”,也没有报刊上的“时文”新。所谓“时文”有哪些呢?它有近期报刊上的,更有近年的获奖作品,有的是名家名篇,有的则是后起之秀的佳作,甚至“第三流作家的第一流作品”。所以,千万不能以为“时文”就不典范。除了文中上述举例之外,再如1991年短篇小说选中的《一厘米》、《村长》、《万家诉讼》,和《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对引导学生写好社会生活,《少年文艺》、《儿童文学》的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对引导学生写好学生生活,都是足以解决“怎样写”的楷模,有的日后也必将由“时文”荣升为“课文”。所以,我选“时文”,主要从上述书刊中选取。
课文与“时文”必得相互为用才好,而目前首先应解决教师不找时文的偏颇。语文课若不补充时文,“语文”就失去了“生命”。语文教师若不补充“时文”,只爱讲“古文”,那么,你的教学成绩就很难提高。语文教师这个劳动特点也是由文科的特点决定的,来不得半点侥幸省力。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中学语文除规定必讲课文外,还留有一定比例的时间,允许教师自选时文讲授,我们如果现在一味死守课文,实在是一种倒退。
3.关于范文篇数的问题:第一课是一个单元(我常常是记事或散文单元)。除了堂上读的一两篇之外,还要加点评语,张贴一些范文,再利用每天二、三十分钟的普通话(或读报)时间,读上它三、五篇,这样,每个单元教师连续加贴的例文就有十几篇、几十篇。根据高等数学上的组合原理,一篇范文只能学出一个样子(这就是“千篇一律”!),二篇范文则可以仿出三个样子,三篇作文可以仿出七个样子……八篇范文则可以仿出324个样子。当然语文上不可能是这样用确切的数字计算,但原理是一样的。所以这样指导出来的作文,决无雷同之处。
4.时文使用的时间问题:
(1)课堂上读那么多“时文”,课本的“进度”怎么办呢?这就要靠大胆处理教材:文言文采用古文、注释、译文三行对照的本子,让学生自学,教师辅导答疑,而不是从头到尾逐一串讲;说明文由教师概述讲完单元知识后,让学生自学,编提纲,在编提纲中领悟根据事物特点决定说明顺序、方法和重点的写作特点;一般记叙文、议论文,讲透第一类课文,二、三类课文让学生围绕单元重点编提纲。这样课堂上可以腾出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扩大读写范围(我们这里所说的“多读”决不能以挤占他科的时间为前提),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分析能力。
(2)普通话朗读时间(不少中学有半小时读报时间)也可每日范读(或学生提前轮流准备读)二、三篇。
(3)读不了的则张贴、传阅或印发人手一份。
(4)集中时间读时文,是从头一次“指导课”开始的一至二周天天这样读,这就是围绕题材和命题范围去“有领导地阅读”,直至作文动笔前一天。如果要加深重做,那就可以读三、四周。重做前的阅读除去报刊上的时文之外,还包括有学生第一次写出的若干佳作。
(5)以上是说的配合单元教学补充时文,但只是这种“近水解近渴”还远远不够。因此,应该有学期的阅读计划与书目,一年至三年的阅读规划与书目。书目中标有时间先后及必读选读符号。学生照书目自己提前读,就主动了。九年来,我给我校同学编印过三次《中师生阅读简目》(内含报刊)。
六、打好“头一炮”的纵横联系谈
第一课应极为审慎缜密,因此备课要早,早在开学前几周,乃至在新班一接手时,就立即分析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酝酿第一课作什么题目,选读什么文章。
上好第一课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以后的课上不好,也会使积极性夭折。因此,教师只能不断努力,不断积累。散文、诗歌、通讯、演讲稿……都有相当数量的积累,每种题材各有堂上重点范读的篇目,有一般展览阅读或读报时间朗读的篇目,还要随时注意新书、新报刊。报纸、书有记录,散篇则有档案登记册。头一遍的积累虽很累人,但第二遍起就轻松多了。
除去范文的积累和准备,还有单元文体知识的准备和积累。如果每次作文只是“老生常谈”地“指导”几句,那么肯定满足不了中师生(尤其是民师)的需要,他们希求的是更集中、更深入、更全面的文体知识,尤其是紧密结合例文的讲解。讲解时,我把大专教材的要点也融入讲授给他们听,既适合中师生的求知欲,也符合对中师生“有较宽知识面”的要求。每学期可有2-4次这样的讲解,通常编印讲义全面深入讲,讲解与例文结合,用例文作引导,稳扎稳打,打“歼灭战”,决不可浮皮潦草。
【“头一炮”轰开“闸门”】相关文章:
撬开活力的闸门08-13
记忆的闸门作文01-08
简历的信头08-06
蜡烛头作文06-05
幸运过了头02-27
华北工控机在水电厂闸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08-06
《头口 目 手》08-15
抬起你的头作文08-22
疤头三记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