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中学生作文心理调查及对策

中学生作文心理调查及对策

时间:2023-02-21 20:13:55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学生作文心理调查及对策

[作者]  岳秀峰/秦胜   荣成市实验中心 

中学生作文心理调查及对策

[内容]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为了全面掌握学生作文的心理情况,我们在初二和高一两个年级分别进行了学生作文心理调查,结果如下(见附表)。

    [附表]类别              项目                      初中       高中作        老师只出一个题目                   6%      2%文        老师出几个题目由自己选            50%   18%题        给材料作文                        14%   38%目        自由拟题                          30%   43%对        写个人的生活志趣                  20%   58%作        写同学间的事                      48%   18%文        写个人家庭的事                    6%       6%题材的    写社会中的事                      14%   14%爱好      写自己不熟悉的事                  12%     4%作        没什么可写                        52%   46%文        不知从何写起                      10%     8%中        有话写不出表达困难                18%   16%的        老一套没意思                        8%   12%困        绞尽脑汁,太费力气                  6%     6%难        喜欢作文,不怕作文                  6%   10%教        教师不提要求,不作指导                       8%师        教师只提要求,不作指导              4%   12%作        教师帮助审题                    16%     10%文        让同学讨论审题                  12%     10%指        教师提供材料启发                64%     42%导        教师读同类作文开导                4%     18%作文      老师直接全批全改                48%     36%批改      老师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批改      52%     64%作文下    看分数不看评语,即使看评语也不  78%     66%

          修改发后      看分数,看评语,并修改          22%     34%

    调查中,我们尽量扩大调查领域,力争涉及作文教学和训练的各个环节。调查对象有初中生和高中生,带有一定的普遍性。针对调查结果,下面着重探讨一下作文教学,训练中几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请同行斧正。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和厌烦心理十分严重。喜欢作文的少(初、高中分别是6%、10%),对成绩不在乎的人多。作文教学的确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难在哪里?一是作文本身难。写作过程中需要运用字、词、句、段、修辞、逻辑等“硬件”,还要调动社会阅历,生活感受,写作情感等“软件”,这对中学生来说确实有相当难度。二是教师指导难。作文环节的纷繁,令教师颇有“老虎吃天无处下口”之感,缺乏系统性、针对性。三是教师作文指导的失误导致作文越学越难。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作文教学的特殊性,侧重于传授作文知识,讲作文技巧,而对写作体验不多的中学生来说,那些所谓的技巧很难排上用场,反倒使学生无所适从。而且,由于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作文指导就无法做到有的放矢,学生胡编乱造,被动应付,必然产生厌烦情绪。

    要克服目前普遍存在的学生怕作文,老师有劲使不上的状况,对中学生作文水平的正确认识是一个前提。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眼里,作文最大的困难不是作文技巧,而是题材的匮乏。这当然不是说学生已经掌握了写作技巧,而是对他们来说,首先要解决写什么,然后才会想到怎样写。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相当部分的学生对写作技巧或是无暇顾及或是根本没有体会。如果学生连文章都写不出来,那些技巧之类岂不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吗?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讲”作文,“教”作文的作法,把解决作文题材作为突破口,把克服畏难情绪作为前提,把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作为主线,全面提高作文水平。

            一、“以我为中心,以真为基础”——提高学生的作文积极性

    中学生生活经历有限,生活空间相对狭小,写作文往往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以我为中心”,即在作文训练中贯彻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紧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学生熟悉的事为基本内容,在作文选材、立意等方面,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可以发挥想象的氛围,激发学生的作文积极性。

    学生无话可说的另一种情况是有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达能力尚可,而写起作文来却苦于无从下手,这除了书面表达能力欠缺之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文中顾忌太多。“事件要有意义,观点要正确”往往成为教师的口头禅。学生只好牵强附会,讲空话,讲假话,而自己的真情实感却被压抑,因而也就失去了作文兴趣。“以真为基础”就是鼓励学生写真事,抒真情,畅所欲言。对作文中涉及到的一些消极东西,教师应加以引导,不应因此一棒打死。

    “以我为中心,以真为基础”是两个各有侧重互相贯通的概念,这一原则的核心是解决学生无话可说或有话难说的问题,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在这个基础上,再进入下一步。

            二、“由粗到细,从放到收”——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

    “由粗到细,从放到收”不是简单的由易到难,而是一种可操作的激励手法。宋人谢枋说这样做的好处是“初学熟之,开广其胸襟,发舒其志气,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之高论笔端不窘矣。”学生由于不会作文,不免有畏难情绪,老师鼓励他们大胆写,发挥其想象,抒发其胸臆,会打消他们的畏惧心理,此谓之“粗”“放”。

    具体实施中,一,题目要松绑。在一定范围内,教师把作文要求及目标确定好后,鼓励学生自己拟题,甚至可以尝试在定出大范围之后——如记人或记事,立论或驳论——把其它大权全部下放。当然,要提供适当的材料。最低限度,教师的命题也不应是唯一的。二,对结构安排中的伏笔,照应,承转启合等等技巧性的东西也不应强加给学生,刻意追求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对学生反而有害。三,对主题的要求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不能拔高,更不提倡上纲上线。四,对语言的锤炼要循序渐进,不能赶鸭子上架。在此基础上,当学生的兴趣培养出来后,再逐步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去粗取精,加工提炼,以达到更高的境界。用清人王筠的话说就是“作文必须放,放之如野马,dì@①跳咆哮,不受羁绊,久之必自厌而收之矣。此时加以衔辔,必俯首乐从。”此说,虽有偏颇之处,但的确值得借鉴。

            三、把作文技巧变成学生的需要——作文指导的成功之道

    作文教学教什么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应该说,作文教学面对的不仅仅是课堂,课本,它涉及到学生的生活空间,并且,对这个空间的体验程度关系到作文的质量。因此作文需要生活的积累。尤其重要的是,作文过程中需要情感的投入,这是作文有别于其它学科的重要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写作能力仅靠教是教不出来的,而现行的作文教学中仍存在着误区,很多教师只是讲,怎样开头,怎样结尾,倒叙顺叙、插叙……把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搬进来。作文知识、作文技巧当然要讲,但更重要的一点是怎样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把写作技巧真正变成学生的写作需要,让学生在写作中揣摸、运用,才能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这就涉及到作文教学中教师的地位问题。教师要当导演,更要当剧务:搭好舞台,提供材料,设置场景,制造气氛,想方设法调动演员的情绪,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然后让演员们去发挥。这应该是教师的一个重要角色。

    学生只有产生了创作冲动,有情感需要渲泄,而在写作过程中他们的情感表达受到制约,这时,老师传授的作文技巧才会变成写作需要,他们掌握作文技巧的主动意识才会产生。但对学生来说,掌握写作的过程有抒情言志的成分,更侧重于学习掌握写作技能。学生作文的确不同于作家创作,但写作规律是不能违背的,违背写作规律来谈培养写作能力是荒唐的。作家与学生的结合点在哪里?就在于创作的主动意识。

    上述三个环节是一个过程中互相关联的三个组成部分,循序渐进。应该注意的是,虽然学生是主体,但老师的主导作用更不能忽视,无论是“放”是“收”,当“导演”当“剧务”,教师都应做到“形散而神不散”,高屋建瓴,收放自如,方能保证作文教学的健康发展。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足加是

【中学生作文心理调查及对策】相关文章:

中学生对作文产生消极心理的原因及对策08-08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08-13

中学生学习数学的依赖心理及对策08-24

中学生心理调查报告09-05

幼儿德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08-07

幼儿德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08-08

幼儿德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08-17

考试中的心理对策(1)08-16

考试中的心理对策(2)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