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漫谈朗读教学

漫谈朗读教学

时间:2022-08-08 00:35:42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漫谈朗读教学

[作者]  王贻远

漫谈朗读教学

[内容]

 

    注重课文的朗读,是我国的语文传统教法,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回顾语文教学的历史,古时候,无论是京师的太学,还是乡野的私塾,在语文教学上都特别强调一个“读”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从孔夫子到陶行知,几千年来,他们便是让学生认真朗读范文。在这朗读的过程中,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从而受到了审美的教育,陶冶了精神情操,发掘了知识瑰宝,提高了鉴赏与成文能力,解放后四十余年,语文界的名师高手们也常常提醒我们,要把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视为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主要途径。我在教学实践中恪守其训,的确受益非浅,并屡屡发现:我所教的学生中,凡朗读能力强者,其思维活跃,阅读表达能力也较高。事实证明,注重朗读教学,这个为古人沿用千载的传统教法,不仅不可摈弃,而且应该很好地继承发扬。鲁迅先生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在往外泼洗澡水时,连同坐在浴盆中的婴儿一齐倒掉,这做法是最愚蠢的妇人也不取的。当今的语文教改,对传统教法中有生命力的“婴儿”,非但不可横扫,而且应该倍加钟爱,并促使其成长。

    怎样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呢?我在这方面的做法主要是,遵照语文界名师指点,着重从如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一、力求字正腔圆:

    所谓字正,就是吐字清晰,发音准确,合乎普通话要求;所谓腔圆,就是要读得流利自然。为此,我时常在范读课文时,故意错读一些字词,破读一些语句,让学生起来更正。这样每教一篇诗文,学生在朗读方面均有新的收益。

            二、确定朗读基调

    朗读基调,是由贯穿全文的情感色调决定的。要确定朗读基调,就要分析诗文的思想内容,感情色彩以及作者的写作动机。例如,同是以海燕作为题材、篇目的两篇抒情散文,高尔基的作品,用象征手法热情讴歌革命先驱者渴望革命、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郑振铎的作品则以细腻的笔触写景状物,借托海燕抒发了绵绵乡思。读前文,应给听者以昂扬热烈、乐观向上的感受。对于郑振铎的作品,因其思想内容、情感色彩、写作意图与前文迥异,所以朗读时语调适当地舒缓低沉些,方能造成一种清幽宁静、柔曼怡人的意境。

            三、理出变化层次

    朗读中,应该理出感情变化的层次,使通篇形成不同的音色对比。让我以毛主席《忆秦娥·娄山关》的读法为例,说明这个道理。“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似海,残阳如血。”这首词是红军在长征途中的一次战斗失利后,毛主席在马背上哼成的。贯穿于这首词中的情调起伏迭宕,变化较大。词的上阕,以凄风、哀鸿、晨霜、冷月几种景物构成一个凄紧萧杀的意境,再用杂沓的马蹄声,如咽的喇叭响,渲染了悲壮苍凉的气氛。朗读这一段时,声调应是低缓凝重的。词的下阕,感情变化较大。“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两句,表达了红军将士蔑视困难、飞跃关山的雄心壮志,可谓是声震五岳,气吞万里,读的音调应该高亢激越,给人以力的感受。最后三句:“从头越,苍山似海,残阳如血”,可以说是对漫长征途的展望。这不单是景物的描写,也是对革命战争艰巨性残酷性的艺术概括。读这样的几句诗,须把声调降得稍低些稍慢些,给听者以沉稳刚毅的质感。

            四、读出抑扬顿挫

    要从句子内容出发,确定语调的处理手段。所谓语调,就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抑扬顿挫的调子。其内容比较复杂。一般说来,主要包括重读、停顿和语气升降等几个方面,应向中学生介绍这方面的知识,训练他们掌握这些技能,以提高其朗读水平。此类常识,有关专论已作详述,中学语文界的同仁们均已了如指掌,恕不在此赘述。

    总之,朗读是借助语音形式生动、形象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语言活动,是一项十分复杂的语言艺术,也是一种最基本的不可废弃的教学手段。中学教师可在不同学段针对不同篇目有所侧重地选讲有关知识,训练有关技能,以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同时,要求教师努力提高朗读修养,做好示范,认真指导。

【漫谈朗读教学】相关文章:

朗读教学教学反思08-30

朗读教学的反思01-20

漫谈边教学边研究08-17

小学英语“情趣教学”漫谈08-08

漫谈关于教学课件的运用08-22

关于朗读的语文教学论文 训练朗读增强语感05-01

朗读教学的创新设计08-16

谈谈朗读与语文教学08-17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08-17

朗读教学五法论文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