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谈高校语文教学中的生态环境教育

谈高校语文教学中的生态环境教育

时间:2022-08-08 00:45:21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谈高校语文教学中的生态环境教育

  谈高校语文教学中的生态环境教育
  
  品味优美诗歌,带领学生融情入境“没有感性基础的理性认识,只是稀薄的理性,对于体悟性很强的诗歌鉴赏而言,应该走从感性到理性的路。”[2]在鉴赏着名的现代诗歌《再别康桥》时,注意将感性的诗歌与理性的环保结合起来,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先和学生一道寻着诗人那一行行充满色彩、跳跃着阳光的文字,去想象康河的模样和人与自然互为灵动的美妙意境,在学生们沿着春意阑珊的青春之河溯流而上,屏息感受这份醉人的美时,因势提问:如果康河也像我们见过的某些河流污水横流、垃圾遍野、臭气熏天、死鱼翻身……,我们还能来一个心灵“SPA”吗?还能“沉醉不知归路”吗?问题一下子击中了学生的环保神经,学生们深刻认识到:呵护自然,刻不容缓,美化环境人人有责!
  
  1潜心选择生态教育话题,为写作教学张本
  
  “我们的祖先捕鱼打猎、穿行森林,与大自然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感,今天我们越亲近自然,就越接近生命的原点。”[3]224作为塑造人的艺术,作文教学必须使学生能够与大自然保持经常的联系,只有让学生不断地接触亲近大自然,他们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人”.
  
  1.1激发学生写作的情感本源“观察实物及生活的目的在于形成鲜明的表象,产生写作的激情,有助于独立思考事物之间千丝万缕的相互联系。”[4]高职学生有着较为丰富的旅游体验,如何将这种体验流露在笔端、形成文字,是笔者在写作教学中着力思考和实践的问题。(www.fwsir.com)在多年的高职语文教学实践中逐渐探索出“触景—模仿—反思”的教学方法。如曾在一个雨过天晴的周末约学生秋游南山,在学生融入自然、阅览美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倾心研读王维的《山居秋暝》,让学生在诗中秋凉、月照、泉声以及浣女、归舟的动态和美中,感受清新秀丽的山水画,欣赏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遐想田园牧歌的生活图,写作的冲动就此激发,行文的路径就此找到。
  
  1.2锤炼写作的思维本质“生活是具有灵动生命的主体人,人在生活中舒展着自己的生命,体验着自己的生存状态,享受着生活的快乐,而后焕发理性的光芒。”[5]写作教学中,笔者十分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经常将现实的生态问题作为写作话题,以此引导学生作为社会主人,行使权利,担当责任。比如针对当前越来越严重的空气污染,在班级里开展以“保卫蓝天”为题的作文竞赛,并不断扩展竞赛的边际效应,将写作行为引向更深层次,让学生在对蓝天白云的向往与怀念中,冷静思考美与真之间的距离、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学生思如泉涌,对理想环境的向往与现实状况的不满汩汩流露,思想的闸门就此打开,环境保护意识也再次得到了强化。
  
  2精心设计生态教育活动,为语文实践搭台
  
  利用活动的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动机,使之产生心理需要,在此基础上,用情感染学生,使之产生一种神往的心理需求,而后教师用情感染,使之由情绪上升到情感的水平。由于在参与策划过程中强化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大家在系列活动中就有了明确的环保目标[6].
  
  2.1设置辩论模拟训练“语文教育旨在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能说会道,谈吐不凡,写得一手好字,写得一手好文章,往往被人看作是颇具语文素养的标志。”[1]56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笔者通过开展“辩论”活动,在系统性的训练中强化环保意识,提高高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1)结合社会热点和关注焦点选好辩题,根据调查研究撰写辩论稿;2)围绕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教给学生辩论技巧;3)根据双方优势、强项确定正反方;4)学生代表点评,教师总结深化。通过严格系统的辩论训练,学生对环保重要性的认识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正如一位学生在发言中说道:“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是造就人才的土壤,而人又能动地作用于环境,有人用自己的愚昧和野蛮让环境雪上加霜,有人以自己的责任和付出为环境锦上添花。我们一定要自觉维护环境,自觉努力学习,让学校更加美好。”
  
  2.2举办有关语文知识的参与性活动以问题为中心的活动课程,是当前中小学语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活动课程是在与语文学科课程的共存共荣相辅相成中发展起来的。”[1]329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7].“为了使学生深刻认识并体验到知识的价值和作用,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可以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加以具体运用,不断探讨和设法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既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引起去掌握新知识的渴求和热情。”[8]为此,笔者经常在国庆、元旦等节庆日前夕,举行猜谜、抢答竞赛活动,把环保的内容贯穿其中,收到良好的效果。此外,笔者还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和积累语文教材以外的生态环境素材,如中央电视台“第九频道”、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动物星球”等栏目,让学生利用合适的时机进行介绍和讨论等;或者组织全班学生,学习续写游记,将旅途所闻所见所感以接龙的方式串成“班游地图”.这些活动身体力行,寓教于乐,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宣传和强化了生态环境理念,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关注现实、解决问题、回馈社会的能力,升华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尝试开展生态教育研究性学习,为乡土语文开源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独霸话语权,形成教师说学生记的一维模式,课堂教学如一潭死水。有鉴于此,新课程改革倡导研究性学习,尤其倡导那种“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9].“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没有现成的教学经验、模式,也缺乏得心应手的教材与参考资源,因此只有具备自主意识,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自觉性、积极性和自控性,积极探索课程与教学改革,实现自我超越。”[3]35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镇江既有丰富厚重的文化底蕴,又有无与伦比的山水资源,这本身就为语文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比如,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亲自题写的“城市山林”,如今高高悬挂在南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入口,带学生去踏青时,有学生念“城市山林”,有学生当即反驳,说这是米芾的笔误,应该写作“山林城市”,到底谁是谁非?笔者因势利导开展了一次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指导学生查阅典籍、搜寻资料、比对印证、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有了一次零距离接触学习家乡历史文化的机会,既深入详细了解了米芾、米友仁父子“米氏云山”与镇江的关系,又全面梳理了自南朝以来,林木幽深、风景如画的南山接纳的文化名人和其在此创作的不朽佳作,还通过对“城市山林”和“山林城市”两个词语的流变过程感受到生态环保理念与时俱进的发展脉络。在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中,从来就不乏生态文化的基因,从“阴阳五行”到“天人合一”到“道法自然”,生态理念源远流长,特别是到了商品经济高度发达、个体意识迅速觉醒的明代,文人学士更加向往闹中取静、曲径通幽的生活,山水清音自然成为“化物心游”的人生知已,镇江的南山也因此结缘更多的文人雅士。
  
  如今,享有“天下第一江山”美誉的镇江,正秉持“生态立市、文化发展、绿色崛起”的理念,调优产业结构,改善人居环境,推进绿色发展,加速建设令人向往的山水花园城市,脱胎于“城市山林”的镇江正越来越呈现出个个可感可触、人人得而享之的“山林城市”的现实模样,只要拥有善于发现的双眼,就可挖掘出生态教育的素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一定要跳出语文来教语文,尤其要注意找准课堂与社会、理论与实践、人与自然之间的结合点。在社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环保意识愈发强烈的今天,作为高职语文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态环境元素,时刻关注现实中的环境问题,积极实践教学中的有效方法,既是应有之意,更是必行之路。

【谈高校语文教学中的生态环境教育】相关文章:

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08-13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08-17

谈语文教学中的感悟08-17

谈语文教学中的过渡08-24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08-18

试谈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08-17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五心”教育的渗透08-17

谈语文教学中的思维拓展08-17

谈语文教学中素质的培养08-17

谈语文教学中的写字课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