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探高考语文试题的能力考查原则(上)
[作者] 徐秉政
[内容]
(四川 徐秉政)
1994年以来的连续三年的全国普通高考语文试题,充分体现了《考试说明》中“按照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有利于促进中学教学的原则,突出对语文能力的考查”的精神,注重考查考生的语文学习的实际能力和应该具备的语文水平,框架稳定,内涵丰富,不偏不怪,层次分明,标志着高考语文命题日臻成熟完善,对中学语文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有力地促进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其意义是不容忽视和低估的。现根据布鲁姆“知识及知识运用”的有关分类标准,从记忆辨识能力、理解分析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等四个方面,对高考语文试题的能力考查所坚持的原则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记忆辨识能力的考查,坚持了多向性和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
记忆辨识能力的考查,一般包括字(词)的形、音、义辨正,文学文化常识的记忆,名言名句的默写填充等。从分数分布来看,语文试卷共150分,在除去作文60分外的90分中,这类试题一般为10分上下,占90分的10%左右。
记忆辨识能力的考查目的在于考查考生扎实掌握语文有关基础知识,再认、重现语言现象的能力。但从近三年的语文试题情况看,记忆辨识能力的考查题目涉及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层次、思维的容量,已不再是较为浅层次的和单一的,单纯记忆的考查已被淘汰,考查点增多,辐射面很宽,注重对语言现象的本质理解,注重于综合考查考生的整体语文素质。
例1、(1996年卷1题)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绮(qǐ)丽 箴(jiān)言 乳臭(xiù)未干
B、擂(lèi)台 皎(jiǎo)洁 卷帙(zhì)浩繁
C、戕(qiāng)害 璞(pǔ)玉 塞(sài)翁失马
D、踪迹(jì) 姊(jiě)妹 载(zài)歌载舞
这道试题考查字音辨识,正确选项是B。此题要求很高,多方位地综合地考查了考生的多音字知识(臭、塞、载)、古代文化知识(箴、璞、帙)、日常生活知识(擂、姊)、容易读错的汉字知识(绮、皎、戕)等,试题具有相当的难度和广度。
例2、(1995年卷9题)“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
A、曹操、曹丕、曹植 B、苏洵、苏轼、苏辙
C、班彪、班固、班超 D、杜甫、杜牧、杜荀鹤
这道试题考查文学常识记忆,正确选项是B。试题新巧,诗句提供了三个信息: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与峨眉山有关,符合这三个条件的只有B项。这道试题记忆范围很大,12位古代文化名人,上自汉代,中跨三国,下迄唐宋;既有史学家,又有诗人,还有散文家。考生既要明身世,还要知籍贯,多向辐射,强化了试题的综合性和灵活性。
例3、(1994年卷20题)写出下列各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三句):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小雅·鹤鸣》)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
(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这道试题考查名句默写,考生答卷情况较差,难度系数理工类约为0.68,文史类约为0.65。考生失分原因在于:一是试题内容基本上是出自课外的古代典籍中的名句,考生“见所未见”,无法填写;二是似曾相识,但记忆不准,如(1)句写成“可以改错”,(3)句写成“吾所不欲”等;三是不解句意,写错别字,如(2)句写成“必先利其气”,(5)句写成“下自成溪”等。这道试题不仅多向性地考查了考生的课外知识面,而且考查了考生的正确理解和书写汉字的能力,的确是一道产生了良好导向作用的综合考查考生语文素质的试题。
通过以上简析,我们不难看出,近三年来的高考语文试题对考生的记忆辨识能力的考查标准较高,始终坚持了多向性和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也就是基本废止了单一的、孤立的、分散的、狭窄的知识记忆考查,而通过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试题,要求考生形成有系统的有结构的相对完整的知识、能力结构。这类试题启示我们,对于语文基础知识,必须由点及面,形成系统,学得扎实,用得灵活。舍此,别无什么捷径可寻。
二、理解分析能力的考查,坚持了灵活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
理解分析能力的考查,范围包括理解语句的含义和作用、分析标点运用的正误、辨别句子有无语病、理解文段的行文思路、掌握诗文的主要表现手法等。从近三年的语文试题来看,这类试题在“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两大部分中均有体现,在试卷中占有较大比例,一般为40分上下,占除作文外的90分的45%左右。这类试题命题灵活,重视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性,考查考生实际的语文能力和水平。
例4、(1996年卷7题)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在专业研究、实验方面有优势的单位,有派出讲学人员、接受访问学者、举办训练班以及对其他协作单位提供帮助的义务。
B、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
C、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D、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这道试题考查分析病句的能力,试题取材涉及科研、教育、林业、执法等部门,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生活性,要求考生学以致用,考查在具体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的语言理解分析能力。试题的正确选项为A。B项中“能不能”和后面的“根本任务”不一致,属逻辑问题。C项中“气愤”的问题表述不明确,造成语言歧义。D项中“事件”可以“处理”却不能“批评教育”,明显是语言搭配不当。这道试题多角度多侧面地考查学生分析病句的能力,显示了命题者注重语言实用性的意图。
例5、(1995年卷5题)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宛延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B、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C、他从报上看到某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文化》编委会联合主办《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习班》的招生启事,立刻写信去报名。
D、“唉!”作家叹道,“红尘之中,人海茫茫,要找出个不知姓名的陌生人来,这不是大海捞针吗?”
这道试题考标点符号的使用。它针对当前一些书籍报刊中出现的误用标点符号的问题,考查了考生对顿号、冒号、分号、引号、书名号等的理解程度,涉及面广,实用性强,难度较大。试题的正确选项是D。A项中“三、四里”是概数,中间没有明显的停顿,不必用顿号。B项中“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是总括上文的,前面应该用冒号,不能用分号。C项中“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习班”是这个讲习班的特定称谓,应该用引号,不该用书名号。这道试题也充分体现了命题者注重语言实用能力的苦心。
例6、(1994年卷14题)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
{
希禄本在养亲,不在为己。
每有赠鲜肴者,……则不肯受。
{
每至哭踊,顿绝方苏。
A、两个“亲”字相同,两个“每”字不同。
B、两个“亲”字相同,两个“每”字也相同。
C、两个“亲”字不同,两个“每”字相同。
D、两个“亲”字不同,两个“每”字也不同。
这道试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这道试题,要求考生既要有文言文一词多义的扎实知识,还要有阅读浅近文言文的实际运用能力。试题的正确选项为C。联系《宋书·孝义传》的这则选文,“亲故所知”的“亲”与“故”连用,意为“亲戚”,“希禄本在养亲”的“亲”,从“唯有养母一身,而妻子不犯一毫”可知意思是“母亲”,两句的“亲”字含义自然不同。两个“每”字都是“每当”的意思。试题颇具干扰性和迷惑性,考生没有文言文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是无法选出正确答案的。
总之,理解分析能力的试题,命题灵活多样,取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突出了语言的实用性,考生必须在掌握扎实的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对在社会生活中的交际和传播信息中起着很大作用的语义现象引起足够的重视,把记忆、理解、分析、判断等能力结合起来,才能准确无误地答题。
(未完待续)【浅探高考语文试题的能力考查原则上】相关文章:
浅探高考语文试题的能力考查原则(下08-08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策略浅探08-03
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浅探08-17
语文活动教学浅探08-05
浅探农村小学语文识字教学08-03
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浅探08-05
谈高考英语试题中“省略”的考查08-08
“质疑导读法”浅探08-17
浅探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