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渡船》一课的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作者] 凤城市教师进修学校/卢学锋
[内容]
一、教学要求:1.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角色,从中受到纯朴乡情的感染。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情和外貌特征表现人物内在情感和个性的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角色。
2.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或词语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材分析《渡船》一文,写的是发生在渡船上的一件事。着重描写人们围绕一个有病的孩子而展开的议论,表现出乡亲们互相关怀、热情相助的纯朴情感,文章是按着看病回村——谈病献策——问病诊病的顺序写的,人物语言质朴、真实感人。全文共有15个自然段,按大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前三自然段)写年轻的妈妈抱着生病的孩子去城里看病回来刚上渡船的情景。
这一段开篇采用白描的手法,对“妈妈”的表情和动作用了“愁眉不展”、“噙着泪水”、“泪珠直落下来”、“贴在胸口”等词语,从细微处表现“妈妈”为孩子担心的焦急心情,一下子吸引住读者。接着,作者又通过“奶奶”这位老年人爱“唠叨”的个性特征,道出了“妈妈”为什么“愁眉不展”而且“噙着泪水”的缘由是:孩子不知生的什么病,得去杭州大医院看病,又不敢作主的矛盾心理。学习这一段教育要在阅读前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去想像船上的情景。
第二段(从“渡船上的人纷纷议论起来”到“渡船已经渡过了河心”。)主要写船上的人们谈论病情并热心介绍儿科医生的事。
作者所写众多人物个性鲜活,跃然纸上,恰到好处,连续用了四个“有的说”,说明关心的人多;“一位中年妇女突然嚷起来:‘哎’!”把人们议论的话题转到了出主意介绍医生方面上来,使议论的气氛达到高潮。教者要着重指导学生第5、6、7自然段的读法,把握“嚷起来”、“几乎同时叫起来”等处朗读语气的程度,从中体会人物性格和心情。“村干部”的例证说完以后,“妈妈”的表情是“流露出希望的喜悦”,“陈大夫经常外出巡诊不在家”的可能又使“妈妈的额上聚拢”“愁云”。这一处要抓装茫然若失”这个词理解“妈妈”神情变化的原委。指导学生学习这种通过人物表情变化来反映内心情感的写法,并运用到习作当中去。
第三段(从“村干模样的青年人坐在船头”到“谢天谢地”)写人们看见大夫时高兴的情景。
这一段既可以划归第二段理解,也可以独立成段,本段有三层意思:一是见到陈大夫,二是陈大夫的外貌描写,三是人们各自不同的喜悦心情。教者要通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一动人场面。还要引导学生通过“眺望”、“神采奕奕”等词语来理解课文,让学生说说“奶奶忍不住喊了声‘谢天谢地’”一句的含义。还要学习作者抓住特征三言两语把陈大夫外貌描写得生动形象的写作手法。
第四段(从“船还没停妥”到最后)主要写陈大夫问病诊病的情景。
这一段通过“那个青年人”跳——扶——搀的一系列动作以及“每一个过河的人都欢欢喜喜地”“踏上跳板”“上了河滩还不时回过头来看看”等句,把人与人之间热情相助的纯朴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恰如其份。“还没等过河的人全下船,渡船·已·经成了临时的门诊部。”这一句要指导学生读好“已经”一词,加深理解陈大夫高尚医德的内含。课文结尾一句“年轻的妈妈脸上已经露出笑容”说明陈大夫果然医术高明,“妈妈”的愁眉终于舒展开了。结尾写得含蓄微妙,令人回味联想。课文写“妈妈”脸上表情的四次变化,两愁两喜,即:愁眉不展噙着泪水——流露出希望的喜悦——愁云聚拢茫然若失——脸上露出笑容,波澜起伏,把人物特征、内心活动和人与人之间的高尚情感写得恰到好处,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学习这种写法。
四、教学建议1.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主要靠教师引导读懂课文。建议用一课时。
2.导言后可先检查预习效果,分两方面:一是指出“议论什么,怎样议论的,结果怎样”;二是出示生字、词、提问读准字音。
3.在阅读全文前教者要精心设计几个自学提纲,出示幻灯或小黑板,如:①用一两句话概括全文大意;②分段,讨论归纳段意。③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理解课文:刚上船时人们怎样议论的,过了河心看见大夫时人们心情怎样,靠岸以后人们又有哪些表现。重点词、句用笔勾画。
4.在阅读中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旨在运用到习作之中。
5.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在读中体会人物角色,分析、理解、模仿、阅读与习作相结合。
6.板书设计:刚上渡船——看病回村——愁眉不展过了河心——谈病寻医——希望的喜悦靠岸以后——问病诊勃—露出笑容(时间顺序)(事情发展)(妈妈表情)。
【《渡船》一课的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相关文章:
“口语交际”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08-17
《威尼斯的小艇》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08-15
《开国大典》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08-16
《渡船》教学片断评析08-16
单元教材分析08-16
《雨中》教材分析及设计08-15
对机械制图教材教学的几点建议08-12
正确分析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学尺度08-17
新教材练习设计的变化及教学建议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