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耳闻得来终觉浅绝知文道要躬读
[作者] 陈庆远
[内容]
——语文教学必须改变少阅无读的局面
(华东输油局中学 陈庆远)
一、并非深奥的道理
“文革”结束后的二十年来,语文教改的气氛十分活跃,新的“理论”、“观点”、“主张”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法、课型、模式层出不穷,大有使人——特别是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应接不暇,无所适从之感。然而,学生的语文能力却并不能令人满意。“耗时多,效率低”几乎成了对语文教学众口一词的评价。语文教学处在困惑之中,必须认真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寻找新的出路。
那么,语文教学到底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呢?这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第一,阅读的一般规律。拿到一篇文章,怎样才能解其道悟其文呢?显然只有读。首先,通过语言文字理解内容,这是解道;在此基础上,再下一番细读深思的功夫,加深对形式的理解,这是悟文。中学语文教学就是指导学生读一篇篇文章,自然不能违背这一规律。
第二,中学语文教学的特殊情况。中学语文教学面对的是学生,他们对教材有理解不透,领悟不深之处是必然的,正常的。因此,教师的讲是不可缺少的,这正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人所共知,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独立读书(当然还有听、说、写方面的目的)不用教师讲而能解道悟文,即达到叶(圣陶)老说的“用不着‘教’”的境界。显然,这种读的能力只有在反复读的历练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因此,让学生读也就有了特殊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应该读讲结合,以读为主。读应是首选的方法,凡学生能读懂(达到教学要求)的,就要让他们认认真真去读;凡经教师启发点拨后能读懂的,就要在适当启发点拨后让他们读;即使教材的难点,需要重点讲解的地方,也要在讲解之后让学生通过读加深理解,尽可能地把教师讲的内容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认识、体验和感受。读,应该是学生课堂上最重要最基本的活动。基于此,不少人把语文教学(作文课除外)叫做阅读教学。至于讲,当然是不可缺少的,但必须做到两点:一是准。首先,是何处讲要选准。一定要讲在学生读不懂的地方,学生能读懂的,万万不可以讲代之。其次是讲的广度和深度要把握准。不足固然不好,过了头,讲得太多,太深,代替了学生读,限制了学生思考,也不好。二是要有启发性,要以“讲”激起千层浪,使学生的思维处在十分积极活跃的状态,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大脑去解道悟文。
当然,强调学生读,绝不意味着教师撒手“放羊”,听之任之,而是要给予有效的指导,从而提高读的质量;读也不仅仅是放声念,而应是包括吟咏背诵在内的多种形式的灵活运用;读更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而应是读中有思,读后再思,思后再读,反复玩味,不断加深理解与领悟。
二、少阅无读的教学
“文革”后的二十年来,语文教学的方法课型模式虽然繁多,其中也不乏确有实效者,但就多数而言,有一个共同的致命的弱点,那就是重讲轻读。讲成了课堂的主角,乃至独角,读被严重削弱。阅读教学,少阅无读,名存实亡。其实,这种情况并非始于“文革”之后,可追溯到白话文刚用做教材的时候。这里,对建国后的情况略加分析。
五十年代,有以讲析课文内容为主的“红领巾”教学法;到了六十年代,在“左”的思想影响下,进一步发展的对课文政治因素的架空分析;“文革”之中,大讲特讲阶级斗争,课堂成了大批判的“战场”;“文革”之后,强调“双基”教学,字词句章,语修逻文,写法技巧等成了讲的主要内容。近半个世纪之中,讲的内容虽随政治形势的变化而有不同侧重,但讲的地位没有改变,语文课堂始终是讲的一统天下。这种情况从高中到初中乃至小学高年级概莫有外,只是程度轻重不同而已。
三、难得文道真谛
以讲代读的危害是多方面存在的,根本的直接的危害便是难得文道真谛。请想,文章的精妙之处,深层次的东西,如细腻的感情,深刻的哲理,严密的逻辑,强大的感染力,传神的描写,语言的风格,作品的韵味等等,等等,这一切是能够讲得清楚,说得明白的吗?在这里任何讲都是无力的,多余的,甚至是有害的,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读,琢磨,玩味,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这才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所谓只可默会,难以言传,即指此而言。教师面对的是学生,在他们理解不深,领悟不到的地方,当然必须进行讲解,但讲解之后,仍要让学生去读,去琢磨,去体会,绝不能一讲了之。用以讲代读的方法教语文,犹如把梨子放在学生面前,只是喋喋不休地讲梨子的味道,却不让他们亲口吃一吃。不论你讲得如何生动形象,最终他们还是不知道梨子是什么味道,梨子与其它水果有何不同。
无须多言,由于难得文道真谛,必然产生以下连锁反应:
厌学语文。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的源泉在于深处。”难得文道真谛,兴趣自然无从产生。再加上相当多的所谓讲,基本上是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教师用自己的语言(难免重复luō@①嗦)重述课文内容,二是用繁琐的提问肢解课文,前者并无多少新意,后者则或严重破坏了课文意境,或把血肉丰满的人物变成只有共性毫无个性的“僵尸”,学生听来如同嚼蜡,度“课”如年,这就更要使他们产生厌恶情绪。人们常说学生爱看语文书,不爱听语文课,原因就在于此。根据调查,在所有各门学科之中,语文是学生最少感兴趣的。
写作能力差。读是写的基础,读不能解道悟文,怎能写好文章?
降低练的质量。对课文理解领悟不深,自然难以很好地完成相应的练习。讲得多,把练挤到课下,既无教师指导,又无时间保证,这便产生了极其严重的负面效应,使学生养成许多不良习惯,有的要带之终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写字姿势不正,便是其中之一。
等等。
种种危害的最后结果,便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低下。
四、原因分析
以讲代读这种违背语文学习规律的教学方法所以长期而普遍地存在,必有其深刻的原因。
(一)对教师作用的片面理解。
不少老师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讲书,讲得越多越深越细便是责任心越强,否则,就是误人子弟。有的甚至觉得上课不讲就无事可做,不像个上课的样子。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上述认识可能源于此。千年之前,古人对教师作用做出如此的概括,其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都不容低估。但是,历史发展到今天,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因此,对教师的作用也必须有新的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那就是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做知识的探求者,结论的推导者,真理的发现者,而绝不能把他们视为被动的接受“成品”的“容器”,一句话,要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最终学会独立学习,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进取探索创造的精神,这是科技高度发达,竞争日趋激烈时代教师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是教师作用中必不可少的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比前更为重要。如此理解教师作用,自然不能让讲独霸课堂。
(二)夸大讲的作用
热衷于讲的老师,不论自觉与否,都极大地夸大了讲的作用。对此,叶(圣陶)老讲过一段极其深刻而形象的话,他说:“我还要说教师只管‘讲’这回事。我想,这里头或许有个前提在,就是认为一讲一听之间事情就完成了,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我交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显然,这种认识是违背学习语文的规律的,叶老是不赞成的。他强调:“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切中语文教学的痼疾。
(三)对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机械因袭
讲,是我国古代教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文言与口语有很大的距离,不讲,学生不理解,所以叶老说:“是文言,就得讲。”后来教材变成了白话文,“教法也有所变更,从逐句讲解发展到讲主题思想,讲时代背景,讲段落大意,讲词法句法篇法,等等,……可是也可以说有一点没有变化,就是离不了教师的‘讲’,而且要求讲‘深’,讲‘透’”。(叶圣陶)显然,这是对文言文教法的机械搬用,违背了学习语体文的规律。教学文言文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那就是读(如何指导学生读语体文当然与读文言文不同),却被丢掉了。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从广泛的意义上论述学习,富有哲理,给人教益。如果专门谈论学习语文,则应该说:“耳闻得来终觉浅,绝知文道要躬读。”鉴于此,笔者愿借贵刊向同行们呼吁:讲独霸课堂的局面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出路在于少讲多读。果能如此,语文教学必走出困惑,步入柳暗花明的境地。
我们期待着。*
字库未存字注释:
【耳闻得来终觉浅绝知文道要躬读】相关文章:
纸上得来终觉浅作文11-19
[精品]纸上得来终觉浅作文11-19
绝知美育要躬行03-11
赴杨善洲干部学院学习心得体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08-06
“自读文”教学浅探08-08
身 在 福 中 要 知 福08-16
浅读庄子作文05-29
文道结合,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08-05
关于我们终要成长的优秀作文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