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江西省大余县池江中心小学 黄学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教学本质决定了“数学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切不可在课堂教学中独揽课堂、过多限制、剥夺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重结果,而轻过程。那么教师应该怎么处理好“结果”与“过程”的关系,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多启发引导,少灌输传递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能够由其他人代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是学生在学数学,他们应当成为主动探究知识的“建构者”,决不只是模仿者。在教学中,应充分启发引导学生,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观察、实验、讨论等数学活动中掌握知识。但是今天的数学课堂教学,仍有许多教学跳不出学生围着老师转的怪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经常只是简单的传递和灌输知识,压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如“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一课教学,许多教师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出示例题,让学生计算,然后直接要求学生观察分母并进行分解质因数,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虽然学生在老师的强制灌输下,能够机械的模仿知识,但对知识并不能获得深刻地理解。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这课时:在学生完成 、、、化成小数的计算后,并不急于让学生观察分母,先让学生讨论能否化成有限小数跟分数的分子还是分母有关系呢?引发学生猜测和争论,有的学生就提出用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来论证,如:(能)(不能)得出结论后再让学生观察分母,最后让学生自己举例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课堂中,这位教师敢于放手,善于启发,不越俎代庖,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测、争论、交流、验证等数学活动;学生敢于探索,敢于评判,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数学的学习活动应当赋予学生最多的思考、动手、交流的机会;课堂教学,教师不要一味单调重复性讲解,事无巨细、面面俱到,把课堂变成学生接受知识的地方。老师的角色要做出改变,通过有效的启发、引导、合作,让学生在民主平等、信任、宽容的氛围中探索新知、点燃智慧、树立信心,感受数学的魅力,以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二 、多联系生活,避免生吞活剥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知识,学习数学。
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一课时,我让每位学生准备了一个空火柴盒,提出两个问题(1)火柴盒的表面积是多少?(2)用纸板制作这样一个火柴盒,至少要用多少的纸板?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同学们摆弄着手上的火柴盒,开始了测量、讨论,甚至争执,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两个问题的对比,学生切实地感悟到表面积含义的内涵。在解决火柴盒制作的问题时,有的同学就发现了火柴内盒的长、宽、高与外盒不同,必须再次测量。同时,内、外盒的计算,又为学生提供了关于长方体5个面,4个面等面积计算的典型案例,有了上述的经历,再让学生自学课本的例题,自然是“水到渠成”。脱离实际,缺乏过程的学习,学生往往感到抽象、乏味,更难有精彩的发现。
数学教学不是简单地把结论告诉学生,让他们生吞活剥,要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具体的事物出发,化抽象为具体,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经验知识化,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运用数学,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三、多关注差异,鼓励不同的学习历程
传统教学,为了实现结果目标,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这样做,往往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中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两头”实施分层次教学,鼓励不同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位学生在不同的学习历程中收获成功。我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一课时,先让学生填空,想一想,你们的根据是什么?(板书:15÷5=()÷()=()÷()=()÷()=…….)接着出示今天要研究的1.5÷0.5这样的问题,通过引导观察发现这道题除数是小数,该怎么办?启发学生思考.得出新知识与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商不变性质两方面的知识有关系。放手让会计算的学生尝试计算,请还不会计算的同学上台和老师继续研究。这时,我结合生活实例:铅笔1枝5角,1元5角可买几枝?(3枝)让学生列出算式(1)15÷5=3(1元5角=15角)(2)1.5÷0.5=3引导学生观察发现1.5÷0.5=15÷5让学生说说他们为什么相等,这时在启发学生发现:左边是今天要学的算式,右边是已学过的知识.实际上根据商不变性质把除数是小数转化成除数是整数就行了,这样学有困难的学生也会做了.相同的结果,不同的学习历程,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特别是两头学生(尖子生、中下生)的发展,是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的重要体现。关注差异,鼓励不同的学习历程,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多组织参与,在亲历中建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标准》强调:数学学习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亲历中建构知识对学生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多数老师都会采用演示法引导学生学习新知,但还是老师讲得多,动得多;往往没有留给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一位老师在数学这一课时,先是指导学生画出一个底20厘米,高10厘米的平行四边形,用剪刀剪下。然后提出能否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换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呢?接着是学生的小组合作与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只是适时的点拨、引导、合作,没有太多的示范和言语,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亲历中建构知识,学生的学习过程似乎有点“烦”,但在“烦”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就发现每人手中拿的是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他们的形状不一定相同,但能拼成相同的长方形,面积相等,对知识有了深层的感悟。数学知识的获得,要多组织学生的参与,不能事事代替,要不厌其烦,注意有序引导。“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有了“经历”“体验”“探索”的学习过程,才能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义务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必须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所“为”、有所“不为”,把课堂还给学生,重结果,更要重过程;让学生走进学习、走进生活、经历过程、尝试失败、体验成功,在亲历中建构知识,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最终实现“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相关文章:
在自主学习中如何关注学困生的学习08-17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主动学习08-08
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08-22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实践活动走进课堂08-13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08-08
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法指导08-16
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