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正文】在新课改这种大环境下,作为小学的数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那么,该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呢?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直观、形象、新颖的优势,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好的导入方法,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课导入一定要新颖,有吸引力,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精心设计的课件,演示各种与教学有关的文字、图片、声音、表格与动画等等,并且内容尽量让学生感兴趣,如有关国家大事、媒体热点焦点、名人资料、美丽的家乡、校园文化等等,让学生欣赏,使学生处于优美的想象空间,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最后顺势导入新课。好奇心是人们对新奇事物积极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强烈的好奇心,会促使人们产生一种积极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这种求知的欲望如果反复地表现出来,就形成了一个人对某一事物或活动的兴趣。在学习活动中,兴趣不仅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甚至会导致具有重大意义的发明或发现,可以说兴趣是促使学生创造性活动的主要动机,现代教育技术在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图像、动画等教学信息的展示上,以其形象逼真、新颖别致、跨越 时空限制的巨大优势,对学习者的各种感官提供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强烈刺激,创设出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为其创造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刺激和内部感受的环境。如:在中国足球队实现44年的中国梦,打入世界杯决赛圈时,我针对实事,把学生们崇拜的足球明星照片扫描入电脑里,并制做成课件。我问学生:“你们喜欢哪些体育明星,你们想一睹他们的风采吗?老师也是个足球迷,为大家请来了你们最想见的,可是,你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见到他们,有信心吗?”学生们,特别是男孩子简直兴奋得无法形容,整堂课学生都积极的投入学习研究中,效果出奇的好。最后见到他们心目中的英雄后,连我都被深深的感染了。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大信息量、开放、交互的优势,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兰本达所倡导的小学教育的“探索研讨”教学法,把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探究。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与所学的概念相联系的材料,让学生自己去操作,通过川这些具体的客观材料进行探究,从而感知材料中与科学概念有关的结构。第二阶段是研讨。即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研讨,让学生讲出自己在探究中的发现。通过同学之间分析,交流,集中大家的智慧,使每个学生所获的形象更丰满和完整,使探究中所观察到的形象内化成概念。
生活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切合实际的讲解,会让学生更易理解接受和信服。教学尝试中,我领略到了信息技术对低龄儿童的独特魅力。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作为老师应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在教学中巧用生活中的实例,形象地比喻的方法最容易被学生接受。比如:在讲《商不变规律》一课时,我制作了“小猴分桃”的课件,学生们看到栩栩如生的小猴,立即提起了兴趣.“谁愿意扮演猴妈妈帮他们分一分啊?”“我,我……”学生们争着到黑板前来,在分的过程中我不时的变换课件,把学生分的方法进行了演示,我惊讶的发现了学生居然会想到那么多的分法,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探究式学习过程中,通过“探究——研讨”,以小主人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学习的方法,特别是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也体现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形式的整合-----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扩大了学生的兴趣幅度,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欲望.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主体保持浓厚的兴趣,使之在最佳的状态下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从而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心理研究表明:七至十二、三岁的儿童思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的思维方式向抽象的逻辑方式过渡,但其大部分仍是具体形象思维。这就决定了小学阶段学生的兴趣点落在形象事物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概括的语言具体化,间接的问题直接化、抽象的文字形象化,符合学生的兴趣要求。比如:教学“圆形的周长”时,对于“周长”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不易理解的情况。教学设计时,我在屏幕上先出现一个圆形,然后让一只蚂蚁沿着它走一圈,问,小蚂蚁爬了多少米?它爬的路就是圆形的什么?然后,让学生照小蚂蚁爬的路线用手指在空中学画一遍。充分感知,建立了“周长”的表象,为学生由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架起了桥梁。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参与为主,通过媒体演示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收到了较好效果。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扩大了学生兴趣幅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学习情境的整合-----现代教育
技术的应用,为学习主体提供了学习实践的可能
民主、平等、自由、公正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德国的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提出:“教师凡欲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力,就必须在他们班上倡导一种合作、社会一体的作风,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良好的教育必须建立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既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又给学生以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对学生少一些严厉,多一些微笑;少一些指责,多一些宽容;少一些约束,多一些尊重:真诚地融汇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欣赏他们,鼓励他们。现代教育技术以其网络化的优势,构建了民主、平等、自由、公正的教学氛围,教师只需坐在终端机前就可以了解全班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情况,借助信息传输网络及时地对某个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帮助其解决困难。同时,由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其他同学听不见,也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对其个性的尊重,对于那些学有余力或有独创见解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受好,选择有利于个性特长发展的内容进行学习,也可以和教师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阐述自己的观点,进行交流,这样的氛围不仅有利于实施因材施教,也是对学生想象力和创新的尊重和爱护。这种创新教育的环境和氛围,改变了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如:我在讲授《圆的认识》一课时,利用动画课件展示了这样一个情境:唐老鸭和米老鼠在滚动同样的圆形铁圈,米老鼠的滚的均匀极了,而唐老鸭的却上下颠簸,为什么呀?孩子们被生动的动画感染了,也被随着出现的问题牵住了心,他们在小组内合理分工,在做了详尽的观察探究后,他们发现了症结,唐老鸭的滚圈支点不在圆中心,所以造成了上下颠簸.那原因是什么呢?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呀,你们愿意帮助它吗?一系列的具有挑逗性的问题,尤其针对某些反映较慢的学生,老师可反复放映演示,鼓励他们参与到积极的讨论探究重,使整个群体都处于无拘无束的气氛中去创造,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呼吸”,在民主、平等、自由的环境里,感觉到爱和尊重,从“客体”变为“主体”。乐观而自信,才能不“唯书、唯上”,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质疑;才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蓬勃的创造力.
【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实践】相关文章:
艺术教育与小学英语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08-17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08-07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08-17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研究方案08-19
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学科整合研究08-17
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08-17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探索与研究08-07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探索与研究08-17
数字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