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
内容提要: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以它特有的魅力,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可以说,现代教育与多媒体已密不可分。多媒体教学,以其无可争议的技术优势,已经广泛地渗透到大学、中学、小学以及社会教育的各个层面。多媒体技术以其形象直观的表达特性,为学生的学习内容提供了精彩纷呈的展现形式,达到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的目的。关键词:信息技术 自主能力 探究能力 。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技术的作用越来越广,尤其是与学科整合后,教师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为学生的学习内容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呈现形式,可跨越历史长河,缩短时空距离;可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精神,在动态的演示过程中理解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达到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如果问题独立存在,那它是孤立、抽象的。只有把问题赋于生活情境中,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演示,通过听觉、视角,才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我们知道,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问题情境不仅包含与数学知识有关的信息,还包括那些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生活背景,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创设不同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从生活原形中提出数学问题,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如在教《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我先拍摄生活中有关三角形的实物图片(如自行车、房屋顶、电线杆上的三角架等)制成课件。课始,让学生观察带有音、画的课件,提出观察的要求:“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你发现什么共同特征?”一会儿,学生异口同声说:都有“三角形”,再通过动画效果,从这些实物图上抽取数学模型“三角形”。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三角形”。你想了解“三角形”的哪些知识?有的学生说:为什么自行车、房屋顶都有“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作用?”有的说:我们学过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三角形”又有什么特征呢?有的说:“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和周长?”……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一下子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也为主动参与提供了可能。”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因此,好的问题情境,不仅在新课导入时,而且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些理念都特别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的平台,让学生尽情地发挥他们的探索欲、好奇心和创造潜能。杜绝教师一手包办,端“现成的饭”给学生吃。
如:在解决“为什么自行车、房屋屋顶都有三角形?”这一问题时,我让学生用学具中的小棒搭一个长方形,再搭一个三角形,分别用力拉一拉这两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动手操作、比较,学生马上就会发现:“三角形不容易变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征。
又如:在解决“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呢?这一问题时,我让学生在游戏中探究原因,先让学生将一根吸管任意剪成三段。问:你剪成的三小段能摆成三角形吗?有的学生大声回答说:能!。也有的学生却小声说:不能。这时我说:“为了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请将剪成的三小段在桌上摆一摆吧。”让学生利用学具,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寻找答案,如果遇到困难,同桌可以讨论,商量解决。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这时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探讨,对学困生给予及时的点拨和指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讨有了新发现,争着汇报。再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当两边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时,围不成三角形;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或三边相等时,能围成三角形,通过演示验证学生的探索结果,在演示中修正操作方法,在交流中完善自己的观点和论述。著名数学家波亚利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着科学的探究方法感受着成功的喜悦与合作学习的快乐。
三、展示过程,突破难点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约15%,从视角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约25%。如果同时使用这两种传递知识的工具,就能接受知识约65%。”因此,在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时,一定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声音、动画,把教师讲不清道不明,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一一展示出来,才能加深理解、便于记忆,达到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的目的。
如:在教“圆的面积公式”推导一课时,我先将三个大小一样的圆制成两种不同的颜色(一半红色,一半蓝色)。再平均分成16等份,32等份,64等份后,依次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再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边就越趋平直,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半径。从而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如果没有现代信息技术,靠教师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枝粉笔,学生是很难理解长方形面积与圆面积之间的关系的,只有通过课件动态演示割、拼过程,学生才能一目了然,这其间既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信息技术,对教师来说确实是一种多功能的教学工具,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先进的认知工具。它以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为我们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等方面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广大师生拍叫好!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只有用得适时、恰当,才能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08-17
以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08-15
探究英语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08-20
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08-17
关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论文08-17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08-17
在专题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08-15
信息技术环境下后进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探究08-07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探究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