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新知”引入七法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历来是小学的主要课程,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基础知识和工具。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新知”引入七法,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新知”引入七法
恰当地引入新知(即新的知识),展示知识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通过 引入、创设情景,刺激学生的求知需要,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从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来引入新知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现有知识出发,展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让学生在需要中 进入新知学习。
例如“分数初步认识”的教学,先让学生做等分除法,4 个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几个?2个饼平均 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几个?当学生列式解答说出算法后,老师提出:把一个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几 个?怎么表示?在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需要中,引入“分数”。
二、从知识的类比中引入新知
类比法是由旧知去获取新知的一种重要方法。小学数学中的很多知识是与已有知识进行类比而产生的。教 学中,在引入这类知识时,教师要善于从新知的类比原型出发,引导学生去提炼原型的类比因素。在类比中萌 发推出新知的思路。
例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先引导学生复习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再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再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强化面积计算中 的转化法。然后让学生思考:能否象寻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一样,通过割补(或拼接)把三角形的面 积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几何图形的面积来计算?学生不难由推导方法的类比而获得公式。
三、运用归纳法引入新知
在引入新知时,提供学生新知背景中的一些个别对象,让学生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诱使学生萌发 猜想,引出规律。这样引入,体现了编者的意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小学数学中的定律、法则、性质等规律 的教学常常沿着这种思路来引入。
例如:“加法结合律”的教学,先出示如下两组练习。
第一组 第二组
(1)(8+27)+13 (1)8+(27+13)
(2)85+17+83 (2)85+(17+83)
(3)72+(28+57) (3)(72+28)+57
把全班同学分成甲乙两个比赛组,分别作第一、二组连加练习比赛。当乙组获胜甲组不服时,师生讨论: 第一组算式到底能否象第二组算式那样进行简算?当学生发现,每组的第(1)题、(2)题、(3 )题结果分 别相等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结果相同的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提出:通过比较,你发 现了什么?
四、在知识分类中引入新知
从上可知,在教学相比较而存在于某属概念之中的种概念时,常常先让学生对属概念进行分类,然后分别 对各类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在学生全面感知各概念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的基础上引入概念。这样引入背 景突出,整体性强,学生思维连贯,认识自然。因而对所学的知识理解最深刻,知识结构最完整。
例如“质数、合数的概念”教学,这样引入:让学生求出1,2, 6,7,9,11,14,各数的约数换引导学 生按约数个数把上述各数分类(教师提示分类标准)→学生列举一些分属于各类的其它自然数→引导学生分析 比较每一类中各数之间有什么共同点(都是自然数且约数个数相同),不同类别中的数之间有什么不同(约数 个数不同),→比较中引出质数、合数概念。
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引入新知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新知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经验之上。尤其是小学数学中那些相对独立、 前后联系少、本质属性较隐蔽的知识的学习,更是依赖于儿童的生活经验。教学中,教师善于提供多种感性材 料,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记忆表象。从中提炼出新知“生长点”。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比较中 引入新知。
例如“圆的认识”的教学,学生认识“两定”即定点(圆心)、定长(半径)是重点,也是难点。一位老 师这样引入: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硬币、钟面、饼干、车轮……)→从中设疑:所列举的物体哪些一定要做 成圆的?为什么车轮一定要做成圆的?(学生为难)→提供学生正、反面体验材料,国外为了训练自行车运动 员,设计出前后轮均为椭圆的自行车(出示示意图)。假如你骑上这种自行车会有什么感觉(学生体验到:会 产生上下颠簸。进一步分析颠簸原因是:车轴心到地面的高度随车轮转动而不断变动,即轴心到轮边各点线段 长短不一)。骑上圆形车轮的自行车为什么平稳(轴心到车轮上的距离处处相等)。→在释疑中引入圆心、半 径的概念。
六、在操作演示中引入新知
抽象的数学知识广泛地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数学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数学教学中引入操作演示的可能和 必要。教学中,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把新知的发生、发展过程寓于学生的操作或者教师的演示之中来引入新知 ,符合学生的认识心理特点,以及情感需要。
例如“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三角形实例→请学生用自备的3根小棒搭三角形(要 求搭出各种形状的三角形),并说出搭的方法→让学生画三角形并说出画的过程→比较所画出的各种三角形的 异同→在分析比较中引出三角形的本质属性。
七、在创设情景中引入新知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重的情绪色彩。数学教学中因数学知识抽象,情感因素隐蔽而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 单调。要克服这一不利因素,从新知引入起,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把知识发生的背景,置于一幕幕 使学生喜爱、令学生惊奇的情景之中,从而先声夺人,引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例如一个教师在教“求平均数应用题”时,这样来设计“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唱歌,谁为大家唱首歌?(同学们兴致很高推选了一位同学唱歌)。
师:这位歌手唱得怎么样?怎样来衡量她的唱歌水平?(生:让评委来打分)对,老师请4个小朋友和老师 一起担任评委, 给这位歌手打个分数(4个小评委把打好的分数分别写在黑板上, 老师也打了个分数)。
师:同学们看,5个评委意见一致吗?按谁的意见办? (有些学生说:听老师的。另一些同学说:不行, 那么还要其它评委干什么?)
师:对,不能仅凭老师说了算。要解决这个问题,等学完“求平均数应用题”之后,大家就知道用什么办 法来给这位歌手定分了。……
这里通过模拟电视上歌手大赛评委评分的情景,使学生兴致高涨,同时在情景中揭示了“求平均数”的必 要性,使学生以渴求的心理进入新知的学习。
小学数学相关扩展
导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课堂为什么必须要有导入?作为一名基层数学老师,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只有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才能促使学生乐学、爱学。
2.导入可以为新知做铺垫:人的认知思维是由简单、形象、客观到复杂、抽象、主观,使新旧知识自然过渡,浑然一体。
3.导入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导入通常可以给学生留下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知欲望,启发学生从不同的方向来思考问题,发散思维进行思考。
4.导入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良好的导入能充分活跃课堂气氛,打破沉闷的传统课堂。
小学数学课的导入教学方法
(1)开门见山导入,一针见血
在讲授新课前,教师直接把课题的的学习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告诉学生,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诱发其探究新知的兴趣。如在教学小学二年级上册《6的乘法口诀》时的导入:“孩子们,我们这堂课学习《6的乘法口诀》,在前面学习中,我们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本堂课要求大家用同样的方法自学,然后老师再检查自学情况。”
但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理解思维不够发达,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加工能力不强,这种方法更适用于具体、形象课题的教学。
(2)知识迁移导入,升华旧知
从旧知到新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充分利用这些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高效地对知识进行迁移,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在旧知中掌握新知!
例如,在教学《口算乘法》时,教师可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板书3个5是多少的习题,待学生口答后,再让学生回答3个10是多少,最后再让回答3个15是多少,学生根据以上回答很快就能口算出正确的结果。
知识迁移法有利于学生搞清新旧知识的区别和联系。但要注意新旧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不能为了迁移而迁移。
(3)激发情趣导入,妙趣横生
激发情趣导入一般是采用谜语、儿歌、故事、游戏、录音、录像等形式,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导入新课的方式。
1、游戏导入法,寓教于乐
低年级儿童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游戏导入法与其年龄特点非常符合,而且游戏的过程既能告诉孩子科学道理,又具有强烈的趣味性,很适合这个年纪的儿童吸收消化。
例如“认识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个数的倍数的基础上,让全体同学报数,并分别请报数为2的倍数、3的倍数的同学站成两排,结果报6、12、18......的学生不知道该站在哪一排,因为他们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从而得到公倍数的概念,并让这些同学按顺序依次站成第三排。在第三排中,引导学生发现公倍数有一个最小的,但是没有最大的,引入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研究。
这种导入方式更适合低年级的学生,在设置游戏时,需要考虑知识的融入方式,以及学生的接受方式。
2、谜语导入法,激发想象
谜语导入就是教师用让学生猜谜语的方法导入新课。这种方法可以迅速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并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中。
例如在学习《1-5的认识》时,可出示:1,2,5,6...猜一成语(丢三落四),进而再展开3和4的学习;在学习数位“万位”时,可出示:十、百、千...猜一成语(万无一失),进而展开“万”数位的认识!
3、故事导入法,身临其境
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讲述富有趣味性和波折离奇的故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授《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好吗?生:好!师:西天取经路上天气热,八戒找到一个西瓜,悟空把它拿来师徒四人每人分四分之一,八戒眼一瞪:“这样分法可不行,西瓜是我老猪找,我应多吃才合情,我吃六分之一。”悟空一旁偷偷笑,连忙拿刀把瓜分。八戒接瓜说:“怎么我的最最少,准是猴哥又使坏。”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是怎么回事吗?生:六分之一比四分之一少。师:这就是我们将学的新内容。
在讲述故事等实例时,注意氛围的营造以及语言的生动、准确性,针对新知讲述重点,时间不宜过长。
4、编制儿歌、妙趣横生
小学生都要经历一个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学习过程,唱儿歌成为了学生从小学习知识经常采用的方法之一。把新知识编制在儿歌里,以比较轻快愉悦的方式唱出来,在快乐的气氛中更能让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中去,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位置》一课时,一开始,我出示相关儿歌:我的小手拍拍,上拍拍,下拍拍,前拍拍,后拍拍,我的小手举起来!然后,让学生一边唱歌,一边小手跟着歌词拍动起来,这样在歌曲的欢快中,他们便能更容易记住这些方位词。
(4)联系生活导入,生动具体
当学生的材料来自于现实生活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备加高涨;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新课标也明确指出:“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涵丰富的课程资源,远离生活就意味着让学生们失去课程的另一半世界。”所以,从实际生活出发,寻找新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会使学生更易于接受。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首先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生活中的问题:爷爷明年过第16个生日,而孙女明年过18个生日(出生那天不算),爷爷和孙女今年各几岁?这样能够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导入新课,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引导学生去思考,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注意事项
(一)导入的内容要尽量贴近生活。教学的内容既要源于生活,有得回归于生活,贴近生活实际的知识,才会让学生觉得有用、有价值。
(二)控制好导入的时间。导入仅是一个引子,而不是内容铺开的讲授,故导入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3~4分钟为宜。
(三)导入语要简洁精练。绝佳的导语应力求自然、巧妙、有趣,不但要短小精悍,而且要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启发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新知”引入七法】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新知”引入七法 论文08-08
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规律的引入02-21
“引入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08-08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六法08-17
数学课堂教学该如何引入08-13
[小学数学]数学课堂创新“引入”08-17
“探究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一]08-17
有效情境引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03-03
语文课堂教学中背景资料的适时适度引入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