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数学论文>转换分析问题角度加强数学思维训练

转换分析问题角度加强数学思维训练

时间:2022-08-07 23:04:29 数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转换分析问题角度加强数学思维训练

 小学数学教学中,与概念、分式、定律、性质和法则并重的,无疑要推解题计算了。我们以为,解题教学 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在掌握一般解法的同时,还应当教会学生标新立异,破常规,换角度,重分析,讲创新, 学用结合,强化思维训练,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谈谈解题教学当中,如何转换分析角度,加强思维训练。
    一、四则运算中,要通观全题,转换思路,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简洁性。
    四则运算中同样要讲究思维的灵活和简洁,要防止僵化,避免繁琐。
    例1、计算55/3514×5/7。
    分数乘法,按法则学生常常不加思索,先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尔后再乘。但观察本题,63与5/7,49/55与 5/7分别可以约简和约分,因此结合学过的知识,有
    原式=(63+49/55)×5/7=63×5/7+49/55×5/7
    =45+7/11=502/11。
    整个计算灵活而简洁。
    例2、计算(11-11/36)+(9-11/36×5)+(1-11/36×3)+(5-11/36×9)+(3-11/36×7)+(7-11/36×11)。
    要是按部就班先算出每个小括号内的结果,是麻烦的。但分析比较每个小括号内的被减数和“减数”,马 上会使我们想到去括号,并灵活地将被减数和“减数”重新组合起来,于是有
    原式=(11+9+7+5+3+1)-11/39×(11+9+7+5+3+1)
    =(11+9+7+5+3+1)×(1-11/36)
    =36×25/36=25
    此处思维的灵活性还体现在乘法分配律对减法的通用。
    二、应用题求解中,要抓住数量关系,转化思路,训练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
    抓住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探索问题的实质,积极主动地发现新路子,提出新见解,为最终创造性地解决问 题服务。
    例3、一杯牛奶,甲第一次喝了半杯,第二次又喝了剩下的一半,就这样每次都喝上一次剩下的一半,问甲 五次一共喝下多少牛奶?
    这道题本身不难。把五次所喝的牛奶加起来即出结果。但要是这样想:甲喝过五次后,杯中还剩多少奶? 一杯牛奶减去剩下的,不就是喝下的了吗?这一思路的有新意。如果再以一个正方形表示一杯牛奶,则右图中 阴影部分就表示已喝下的牛奶。而不带阴影的部分为所剩牛奶。那么1-1/32=31/32(杯)即甲所喝牛奶。以上 思维就比较深刻且数形结合,富有创造性。
    (附图 {图})
    例4、某筑路队计划6天铺900米水泥路,结果提前一天完成了任务。问工作效率提高了百分之几。
    常规解法不成问题,其综合算式及结果为:
    [900÷(6-1)-900÷6]÷(900÷6)=0.2=20%。
    变换思路:提高工效后5天铺好,原计划6天铺好。也就是说现在铺一天相当于原计划铺6÷5=1.2(天), 因此,现在的工效是原来的120%,从而工效提高了20%。其综合式是
    6÷(6-1)-1=20%
    这一解法别开生面,独到而巧妙。
    三、面积计算中,转化着眼点,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和有序性。
    小学几何的面积计算中,学生常常苦于思路闭塞。教学中应采用辅助线或图形变换等,启发学生分析。分 析的着眼点不同,解题思路也不同。解法也会不一样,这种一题多解或一法多用正是思维广阔性的体现。
    例5、正方形的边长为8厘米,求图1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方便计,取3作π的近似值)。
    (附图 {图})
    要求阴影的面积,就图1,思考路子不很明显。一旦作出正方形对边中点的连线(图1─1),思序就容易入 轨。
    (附图 {图})
    析解1 从图形可以看出阴影的面积就等于大直角扇形的面积减去①、②、③三块图形面积所得的差。即
    S[,阴影]=S[,大扇形]-S[,①]-S[,②]-S[,③]
    =π/4-8[2,]-(4[2,]-π/4×4[2,])-4[2,]-π/4×4[2,]
    =48-(16-12)-16-12
    =16(平方厘米)
    析解2 观察图1,连对角线,并作适当割补(图1─2),由图1─2,很快可发现阴影的面积就等于大直角 扇形的面积减去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的差,所以
    S[,阴影]=S[,大扇形]-S[,直角三角形]
    =π/4×8[2,])-1/2×8×8
    =48-32
    =16(平方厘米)
    (附图 {图})
    析解3 就图1,再作一个对称的直角扇形(图1─3),我们把阴影块标(一),其余三块分别标上(二) 、(三)和(四),从图1─3看出,S(一)=S(二),S(三)=S(四),而
    S[,三]=S[,四]=S[,正方形]-S[,大扇形]=8[2,]-π/4×8[2,]≈16(平方厘米)
    (附图 {图})
    析解4 分析图1─1,可以设想将图1─1中的图形①迁移到扇形③的右上角而正好填满所在的小正方形,见 图1─4。这就是说,图形①、②、③的面积之和恰好等于大正方形的一半。于是有
    S[,阴影]=S[,大扇形]-(S[,①]+S[,②]+S[,③])
    =S[,大扇形]-1/2S[,正方形]
    =π/4×8[2,]-1/2×8[2,]≈48-32
    =16(平方原米)
    (附图 {图})
    综上可见,不同的着眼点将产生不同的解题思路,也因此可以较好地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和有序性。

【转换分析问题角度加强数学思维训练】相关文章:

数学思维训练08-16

加强说话训练培养学生思维品质08-17

从艺术和思维的角度欣赏“数学美”08-23

数学活动中的思维训练 论文08-08

创新,必须加强创造性思维训练08-17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儿童思维能力08-17

经济角度分析劳务派遣法律制度问题08-18

思维训练08-17

思维训练08-11

关于加强物理课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的建议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