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情感才能与道德教育
情感才能的提出近年来,在究竟什么因素决定一个人日后能否成材这个问题上,以往一直被人们信为神明的智力决定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人们发现,那些在学校中最为聪明的学生,日后并非最为有成就。我们也常见,在面临工作、学习中的问题时,有的人就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而另一些人则会举足无措,捉襟见肘;有的人总会有良好的社交圈子,招人注目,而有的人则不善交际,默默无闻;在面临困难挫折时,有些人仍能积极乐观,激流勇进,而有些人则意志消沉,缺乏活力,等等。在这些问题上,显然仅仅用智商理论来解答,是无法令人满意的。然而,以上这些因素却是与个人日后的成功有着密切关联的。那么这些是什么因素呢?最近,有人提出这些与个人成功有密切联系的是一种被称为“情感才能”或称为“情感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te)的心理因素。最初,这一词是由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德·萨洛维和新汉普郡大学的约翰·迈耶在1989年提出的,随后这一概念又被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戈尔曼进一步推广,并在其编写的《情感才能》一书中,初步形成了该理论的体系和核心观点。
情感才能的理论内涵
关于情感才能,戈尔曼在其《情感才能》一书中提出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和核心观点,其理论内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情感才能界定的问题上,萨洛维和戈尔曼等人员然提出这一概念,却未给“情感才能”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但他们在描述这一概念时,一致认为“情感才能主要指那些基于社会阶层、神经系统等经历了漫长人类进化过程的因子。主要表现为对自我情感的理解、对他人的同情以及旨在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心理调节机能。”按这种表述,情感才能因素多为先天的,并且是由种族文化积淀所造成的一种“获得性遗传”,而且情感才能是在对情绪的自我意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情绪的自我控制来实现对个人心理调节的才能综合。实际上,就其表现来说,就是曾被我们称之为“品质”的性格结构中的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以及部分的态度特征所组成的表现。
第二,在情感产生的机制问题上,戈尔曼等人引用了传统心理学关于情感机制的理论,认为情感活动产生于脑内的边缘系统区域,并在与大脑皮层中枢协同活动下形成的。欲望产生于边缘系统,而爱则产生于大脑皮层。两者联系的越多,情绪反应的可能性就越大。戈尔曼等人还认为情感才能是依赖成熟的,虽然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在他们脑内就有一扇“神经病学意义上通向机遇的窗口”,即脑内的额前通路,它控制我们对情绪的意识。而这一额前通路需要到青春期才能充分发展起来,这也说明了产生于大脑皮层的自我意识实现着对情绪的控制作用。
第三,自我意识是情感才能的重要基石。该理论认为情感才能对人成功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就是,人能否通过自己的情感才能实现对自己情绪的有效控制,而这些控制得以实现又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人们能否对情绪有一个清醒的自我意识,也就是说要能够敏锐地领悟到自己的“感觉”。这里的“感觉”也就是我们的情绪反应。戈尔曼等入延袭了阿德勒和萨特关于意识对情感作用的观点,认为一旦情感反应进入了意识领域,或从生理角度讲,通过大脑皮层的处理,那么恰当处置情感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因为当人能从消极情绪状态中恢复过来,首先就要对这一消极情绪有充分的自我意识,进而才能产生妥善处理问题的心理讥制。如可以采劝转换到另一种心态,打破主导情绪的消极循环”的心理机制来改变自己的消极情绪。
第四,情感才能的突出表现是对情感机能的自我控制。一个人情感水平的高低,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消极情绪进行有效控制。因为人们控制自己情绪的水平决定他们发挥自己智力能力的效度。如果一个人能随情境的变化适当地调节自己的情绪而非自我压抑,并且能在有适宜对象的情况下,以合适的方式表达出被人所接受的恰当情绪反应。那么,这样的表现更容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被人所爱戴,敬仰,也更易从逆境中昂起头,充满乐观,自信,做到“胜不骄,败不馁”,无疑成功的机率就大大增加了。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果汁软糖效应,其结果证明,那些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对情感非凡控制力的儿童,长大后往往显得较能适应环境,受大家欢迎,有冒险精神、自信、可靠。相反,缺乏控制能力的孩子成人后,易受挫折、固执、孤僻、受不了压力、逃避挑战,当然也就多半与成功无缘了。
情感才能理论的意义
戈尔曼等人不仅详尽地阐述了情感才能理论的中心主旨,而且还列举了大量的成功人士来验证他的理论,其中有科学巨人、商业领袖、政府要员,以及各行各业小有成就的人士等等,发现他们都具有明显的自我意识、易情感共鸣,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控制冲动以及其它一些品质。换句话说,这些人都具有高度的情感智商(EQ)。如果说高度的情感才能是取得杰出成就的先决条件,那么智力(IQ)是否对成功就毫无作用呢?实际上,情感才能理论认为EQ并不是IQ的对立面,EQ与IQ在决定一个人成功的过程中是互补的。同时认为在获得成功的诸因素中,IQ仅占20%,取决于社会阶层、运气和情感因素,其中大多数是情感才能因素。在处理问题情境时,人们运用“情感才能”判断事情,调解心态,同时能运用智力来聚精会神地处理事情。而智力在处理问题时效能如何,又受到情感才能的控制调解。
情感才能与道德教育
综上所述,情感智商的高低与成功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我们必须注意这样一 个关键因素,如同智商一样,“EQ”也是个中性词,不存在绝对正确的评判标准。
一个高智商的天才能够运用其才华为他入治好绝症,同样他也可以制造出某种致人死命的病毒;一个具有非凡领导才能的人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成为世界的罪人。由于缺乏必要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们,情感才能就可以不加选择地应用于正邪两方面,这就使得我们在培养学生情感才能的同时,不能忽视道德教育在其中的关键作用。我们知道,人们之所以非常重视孩子的情感才能的培养,都有一 个共同的目的,就是希望有朝一日使之成为祖国的栋梁,能用其才华造福于人类,而不是成为人民的敌人。因此,如何在情感才能培养中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了。那么如何进行道德教育呢?我国心理学家李伯黍等人提出了一系列道德教育模式,为我们更好地进行道德教育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
情感才能培养中的道德教育
具体讲,我们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道德教育工作。
第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理想。目的在于使学生将获得的道德观念系统化,确立道德信念,成为一个自己所向往的具有道德理想的人。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是以道德认识为基础的,只有正确的道德认识才能有正确的道德观念,从而对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起到指导作用。因此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德育工作者可以运用心理学基本原理对学生进行道德观念的教育,可以从查询学生对社会道德问题的看法入手,因为在他们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并非完全相同的,而且与成人的想法也不尽相同,所以只有弄清楚学生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后,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还可以通过学生反醒自己的道德经验,使之能把当前的道德情境与自己已有的道德经验相联系。道德教育工作不可能超越学生道德发展内在规律的制约,只有在学生已有的道德经验基础上进行辨析与内省,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第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道德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把自我观念的各个方面抽象概括成为一个内部一致性的整合系统时期,学校德育工作者应该善于洞察他们的价值观念发展的特征,采用适合的价值观辨析策略,通过典型人物的人生历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其中道德价值观的作用尤为突出,有人发现学校中的许多问题行为,绝大多数是由于缺乏正确的价值观所致。因此,了解学生有一些什么样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是如何冲突的,以及如何去辨析它们,将有利于学生在面临矛盾冲突的道德情境时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人们不难看到,人的行为确实是受他的价值观念所支配的,人总是在价值判断和价值决策中行动,这样情感才能的表现也就是在价值观支配下来实现的,从而使情感才能的表现符合正常道德行为规范。
第三,利用情感智力来促进道德水平的发展。情感智力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情感共鸣,也就是移情。移情能力的培养也是道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总会面临大量的关于他人情感状态的特定情境,面对这些情境,个体能否作出相应的道德行为,这就依赖于个体对他人情绪状态的意识,并能分享对方情感的能力。这也就是我们前面阐述的情感才能。如果一个人有较高的情感智商,他就能从当事人的角度看待其所处的情境,了解当事人的情绪所表达的意义,并做出与此相应的情感体验。在这种移情体验作用下,个体更易于做出亲社会行为,有利于道德水平的提高。可见情感才能与道德教育既是相互促进,又是互补互益的。
此外,通过提高学生对道德因素关系的认识,明辨产生某一道德事件的原因及其造成的后果,也是道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行为的训练、运用榜样的示范、自我调节等,不仅是道德教育的方法,而且也是情感智力的培养方法。另外,通过角色承担、角色扮演都可以有效地进行道德教育,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总之,只有通过道德教育,完善学生的道德修养,学生情感才能的培养才有意义,也才能与我国的教育目标相符合,为祖国的建设培养出品学兼优的人才。由此可见,道德教育是情感才能培养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情感才能与道德教育】相关文章:
情感才能与道德教育08-17
情感才能与道德教育08-08
识才·育才·用才·容才08-13
识才·育才·用才·容才08-17
传统道德教育08-17
家庭道德教育08-17
传统道德教育08-08
家庭道德教育08-08
班级文化的功能与建设08-11
班级文化的功能与建设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