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化学论文>浅谈政治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培养

浅谈政治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培养

时间:2023-02-21 19:24:56 化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政治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培养

南海市桂城中学 晏 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异常激烈的世纪,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的背后是人才的较量,即人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较量。而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以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为目标。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时期,主体性的培养既是素质教育的特质,也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和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就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什么是学生的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是指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主体性是一个综合概念,既包括人的能力方面,也包括人的情感和意志方面,其根本特征是从人本体方面呈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中创造性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它是个人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是人的主体性的灵魂。学生的主体性则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性。其含义也有三个方面: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主,是指学生要有“主人翁”思想和独立的意识及见解;主动,是指学生要有积极的心态和主动精神;创造,是指学生要有创新意识、创新品格和创新能力。
二、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主体性不仅是人的现代化的根本点,也是现代人和传统人的根本分界。现代化的人应该具有开放性、创造性 、进取心和开拓精神。竞争观念、信息观念、时间观念、效率观念及重视现实、面向未来等特性都是根植于主体性并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在一个缺乏主体性的传统人身上,开放、竞争、效率等特性都难以体现出来。正如柏拉图说过:奴隶之所以是奴隶,乃是他的行为不是代表自己的思想,而是代表别人的思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经济主要是建立在生活个体主动行为基础之上的,是以生活个体(由个体构成的生活群体)参与经济竞争的积极性和效益为主要推动力的经济。从这个意义上看,市场经济就是一种以个体为本位的自主性经济。它要求充分解放个性,增强人的主体意识,培植人的主体性;它要求每一个公民都要对自己负责,人人都应当成为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体。没有主体意识的公民,将在社会、经济变革中被淘汰。而我们现在的学生——未来的社会主人,能否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不断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当前素质教育中的主体性培养。
  加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是时代的要求。放眼世界,21世纪是以知识创新和运用作为重要标志的时代,在知识经济凸显的社会中,高创新性是核心。创造是促进社会变化的动力,创造是获取竞争胜利的重要途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在竞争中赢得主动的关键因素。因此,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有着特殊的使命,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造人才的摇篮。”我们应该看到,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以主体意识的培养为基础的。学生能够有独立的、有自己特色的思考本身就非常有意义,它的价值不是表现在结果上的新异,而是表现在形成思想的基础以及过程的个性方面。
  加强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是对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反思的结果。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针对他们“被动学习,死板读书”的现状,强调学生应该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应该重视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学习意志的培养而提出来的。我们培养的是新世纪的建设者,我们的教育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帮助学生创造自主谦爱和朝气蓬勃的人生,教育和完善学生的主体人格。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价值观就是将学生当作听命于教师指挥下消极而被动的对象,使我们的教育走入了种种误区:在教育目的和价值取向上,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对立起来,过分注重教育适应社会的价值而忽视教育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当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一味牺牲个人价值去迎合社会需要,不重视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盲目地急功近利地跟在社会需要的后面跑。在教育的过程中,仅仅把学生当做教育的对象和客体,重老师不重学生,重传统而不重探索,重管教而不重自觉,重统一而不重多样,片面强调学生受动的一面,抹杀学生能动的一面,既压制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也束缚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鲁迅先生曾说:“驯良之类并不是恶德,但发展下去,对一切无不驯良,却决不是美德,也许简直倒是没出息。”“中国一般的趋势,却只向驯良之类——‘静’的方向发展,低眉顺眼、唯唯诺诺,才算一个好孩子……活跃、健康、顽强、挺胸仰面……凡是属‘动’的,那就未免有人摇头。”
教育的基本价值不仅仅表现在增加个体科学文化知识的积累,更在于使个体的基本素质获得全面的发展。我们对学生的主体性认识与国际上相比,仍然显得较为肤浅。当今国际教育崇尚以人为本,即注重学生主体性,承认学生自主发展的可能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强化学生主动探索精神与能力,强调理解个人与他人,改变学生学习的成人化,加强教育与学生的社会实际的联系,理解学生学习的非同质性,正视学生的情意教育与情意发展,将认知学习与主体探索统一起来,将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统一起来,将科学的认知侧面与情感侧面统一起来,在强调训练、努力与逻辑组织的同时,强调学生的自由、兴趣与心理组织。
为此,我们迫切需要改革妨碍学生主体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主体精神和创造精神的培养,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开发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人的主体性不是天生具有的,而是通过人自觉能动活动而获得和创设的。正如法国著名作家孔巴兹所说:“未来的学校应该是培育灵魂,锻炼精神,优化情感,使学生成为热爱世界的主人。” 学校教育,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和弘扬学生主体性的主要阵地。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解决得好与不好,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从认识和智力开发来说,学生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从道德教育来说,学生既是受教育的主体、又是健康成长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是辨证统一的。学生的主体性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将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不但要教学生“学会”,还要教学生“会学”,突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是学生主体性发展和发挥作用的基础。
  现代教育论认为,课堂教学是由五个要素构成的,即: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效果。在这五个要素中,最活跃的要素是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这是教师能够控制的主要变量。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应当是:以建构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为教学宗旨,突出学生参与,突出学法指导,突出启发方式,突出教会学习,突出师生情感交融等。教师应该紧紧围绕培养学生主体性这个核心,自觉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安排较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在课堂上自主学习、能动学习的组织形式。
1、设置学习目标
针对学生“自我目标”缺失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在自愿、自主的基础上建立学习的目标。
(1)变“教纲”为“学纲”
从高一年级开始,师生共同学习课程标准,使学生初步了解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在识记、理解和应用方面的基本要求。
(2)了解每册教材的要点和能力培养的要求
教师抽出专门课时组织学生自己学习教材体系,让学生了解每册教材的内容、要点、重点和难点。
(3)实施“先学后教”的教育理念
教师在教学之前,把每个框题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重点和难点告诉学生,便于学生自学。
2、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创设各种情境,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去表现、展示自我,从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变“讲堂”为“学堂”
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更多的自由去学习,去讨论,不要让“教室”成为教师一个人的“专利”。
(2)开展各种活动
让学生自己组织各种社团和兴趣小组,去探索和研究问题,去发布新闻、出墙报、出刊物、进行社会调查和从事各种社会实践。
3、增强参与意识
学生的参与程度越高,主体性地位就越明显。针对学生“参与意识”缺失的情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展示自我,积极参与的机会,调动他们内在的潜能。
(1)培养课文预习习惯
努力改正课前不预习,课堂被动听讲的弊病。力求做到“学生带着课本走向教师”。
(2)强化课文自学意识
教师讲课前要求学生自学课文,充分利用一般工具书,结合国内外时事热点等钻研课文,完成力所能及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课,以此培养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
(3)建立“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
大胆改革课堂结构,实施“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内化”过程。如:教师先提出问题,学生自学思考,发表意见,教师点拨归纳;教师印发讲义,学生自学答题,组织讨论,必要时可开展辩论,最终达成共识等等。
(4)写好每课知识小结
指导学生掌握每课内容的目的、要求、重点和难点,并把阶段知识形成结构体系;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对知识加以补充或深化,让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
4、培养良好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教师要教会学生“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良好习惯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居于主动地位,成为学习的主人。
(1)培养阅读的习惯
帮助学生养成阅读报纸、收看新闻的习惯。具体要求是: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阅读习惯;养成认真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阅读习惯;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阅读习惯;养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阅读习惯。
(2)培养训练口才的习惯
第一,课前一分钟即兴口头演讲。对自己所学的政治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进行再组合、再加工。
第二,课堂上进行辩论训练。要求学生主动答题、相互质疑、明辨是非,做到政治术语运用准确、得当,并注意表达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5、培养方式
改变旧观念、旧习惯,尊重学生的主体,注重评价(成绩评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具体操作形式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放手。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特长,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不断提高自信、自强、自理、自控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质疑、积极讨论,真正做到“我要学”。
(2)缓判。在评价学生的作业或课堂口头回答问题时,凡属学生有主见而又无明显错误的,一般应延缓裁定,以鼓励学生深入思考,通过其他方式求得最终正确的答案。
(3)存异。对学生中存在的不同见解,应允许求同存异,使之既能显示出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之间理解和认识能力上的差异,又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探讨和友好协作,进而推动优生对后进学生的帮助,以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中的主动性和整体性。
总之,主体性是全面发展的个体的根本特性,它集中了人的一切优秀品质和个性特征,是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得到合谐发展的综合体现。只有当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把学生看成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学生真正发挥其主体性时,教育才会取得成效。因此,我们应该怀着历史的责任感,用理性来把握今天和未来的教育,选择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自觉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作为当代教育的主流。

【浅谈政治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培养】相关文章:

浅谈政治课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08-17

浅谈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08-02

[初中政治]浅谈政治课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08-17

浅谈初中政治课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08-02

浅谈在中职政治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08-13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培养08-17

浅谈政治课堂案例教学08-15

浅谈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双赢”思维08-12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研究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