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体育论文>对当前中小学体育课程建设中热点问题的探讨

对当前中小学体育课程建设中热点问题的探讨

时间:2023-02-21 19:07:24 体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对当前中小学体育课程建设中热点问题的探讨

    当前,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是学校体育界论及的热点问题之一,不少学者就如何改革中小学体育课程发表 了意见。特别是1992年国家教委颁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和1996年颁发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正式将活动课程列入课程计划以后,对体育活动课程的探讨更加 活跃,这些探讨和研究对于加快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体育课程改革是学校体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又是一项十分艰巨和复杂的研究课题。这其中迫切需要研 究的是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性质问题,以及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的关系问题。
    一、关于体育课程的性质
    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性质是什么?人们的认识是不一致的。有的人认为,体育属于活动课程,它是以身体实 践活动为基本特征,具有活动课程基本属性的学科;有的人认为,体育虽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它是需要经 过严格、系统学习的学科课程;也有的人认为,体育既有实践性强等特点,它又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型 课程形态。如何看待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性质,涉及课程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与排列等一系列问题。
    关于体育课程的性质,虽然人们已做过不少的探讨,但至今未取得共识。其原因之一是研究者看问题的角 度不同,得出的结论难免有所差异。只有在研究的方法论方面坚持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全面、辩证、历史、发 展地去观察分析问题,才能使我们对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性质有个科学而准确的认识。
    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性质加以分析。
    (一)从课程分类的角度研究体育课程的性质
    在学校课程发展史上,课程有多种分类形式。每一种类型的课程都受一定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反映了课程 编订者对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材组织排列的指导思想。目前通常采用的几种课程分类方法见表1。
    表1 课程分类表
    学科本位 儿童本位 二分法 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 四分法 分科 综合 轮形 活动
    课程 课程 课程 课程 六分法 分科 相关 融合 广域 轮形 活动
    课程 课程 课程 课程 课程 课程
    (此表摘自吕达著《中国近代课程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体育学科长期以来是以学科课程为主作为编订课程的主体。这种课程形态是把体育作为科学看待,认为体 育是一门科学,它既包括体育的科学理论,也包括运动科学实践活动,在课程设计中以体育的科学理论和实践 为依托,根据教育的需要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和排列适宜的教学内容,组织起体育学科体 系,从而达到学校教育的目标。这种课程设计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在课程目标、教材分类、内容排列、考核 评价等方面不断地改进、完善,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课程体系,对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 用。
    把体育作为学科课程进行设计,其优点是:
    1.课程计划给予学科课程以重要的保证。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学科的授课时数一直居于重要的地位(小 学排语文、数学之后居第三位,中学排语文、数学、外语之后居第四位);
    2.承认体育是一门科学,并按照学科课程模式加以设计,有利于确立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3.学科课程模式对于科学、系统地安排教学内容,保证全体学生掌握基本的和系统的体育知识、技术、技 能有重要的作用;
    4.多年来形成的体育学科教学论体系,使体育教师已习惯于按学科教学模式组织、实施体育教学。
    把体育作为学科课程设计也存在缺点和不足。例如,由于过分强调体育知识、技术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造 成教学内容偏多,课程设计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兴趣不够,特别是如何培养学生能力,并与终生体育目标相 联系,在教材中也难以体现。
    (二)从体育的科学属性角度研究体育课程的性质
    就体育学科来说,一方面它是社会文化现象,是构成社会文明的组成部分,从社会文化角度研究体育,涉 及哲学、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人才学等社会科学。从这一角度看,体育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另一方面,体育运动要作用于人,要科学地促进人的身体发展,因此还要运用自然科学知识,比如人体生 理学、人体解剖学、保健学、营养学、卫生学以及运动生物化学、生物力学、体育统计学等等。从这一角度看 ,体育又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既是直接的自然存在物,同时个人又是社会的存在物,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 和,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体。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现象最终作用于人,要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 理论与方法完成教育任务,因此体育是一门综合科学。
    科学与学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学科是为了教学的需要,而把一门科学的内容加以适当的选择和排列,使 它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和某一级学校教育应达到的水平。这样依据教学理论组织起来的科学知识的完整体 系,就叫做学科。体育学科是由多门科学综合而成,它本身既包含体育科学理论还包含体育运动实践,因此要 根据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设计体育课程就十分复杂,从这一意义上说,体育学科又具有综合课程的 性质。
    (三)从体育学科特性的角度研究体育课程的性质
    特性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不同点。关于体育学科特性(或特点)在许多专著中已有论述,这些论著 既有共性的认识,也有因为分类方法或研究角度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笔者认为,体育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 基本特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身体运动实践与认识活动相统一
    以往研究体育学科的特性,以身体运动实践作为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最鲜明的特性之一。实际上,身体运动 实践是外在的特征,学生作为实践的主体是通过身体运动的外在形式直接参与身体实践活动,在这同时,还伴 随着丰富的认识活动(有些情况下认识活动占主导地位,身体实践活动为认识活动服务),学生是在练中学、 学中练,既有身体活动,又有心理活动,这种身心一元、身心统一的实践过程,是体育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 基本属性。
    2.认识自我与改造自我相统一
    学生在体育实践中,是在不断地认识自我与改造自我的统一中不断地完善自我。运动规则的限制、导向和 激励机制,使学生不断地认识自己身体和心理上的不足,以适应规则的要求,从而锻炼和改造身心,完善自我 。因此,体育实践活动既可以使学生的身体得到全面、积极的锻炼,同时也可以使思想、道德、意志、情感、 人际关系等等方面受到教育。这是体育学科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中具有多种功能的基本依据,也是区别 于大多数学科以智力培养为主的主要不同之点。
    3.竞争性、冒险性与安全性的统一
    竞争与冒险是体育的又一鲜明特性。几乎所有的运动项目(我国传统体育中的养生功法除外),都具有竞 争性或是冒险性。体育是人类向自然界和人类自我挑战进而战胜自然、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这也正是人类把 体育作为教育组成部分的重要原因之一。竞争就带有冒险性。为了避免伤亡,更好地竞争,要求人学会自我保 护,注意安全。因此,竞争、冒险与安全的统一也是体育学科的重要特性之一。其它学科虽然也具有一定的竞 争性,但这种竞争多以智力活动为表现形式,而不是身心直接参与。
    4.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
    承受适宜的运动负荷(以生理负荷为主),使学生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得到提高,加速新陈代谢过程, 促进身体发展,增强体质,这是体育学科独有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5.要考虑学生的性别差异
    身体发展的性别差异大于智力发展的性别差异。男女学生在身体发育的不同时期,在身体形态、机能水平 、运动素质、运动功能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别和各自的特点;而且男女学生在运动中的心理状态也有很大的不 同。因此,体育学科的课程设计,在选材、教学组织等方面,要考虑男女学生的特性差异,使男女学生在各自 的身体基础上都得到发展。这也是体育学科与其它学科的重要区别。
    以上分析得知,体育学科在完成全面素质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是其它学科不能替代的。这种多元和独 特的作用使体育课程具有多元性和独特性。
    (四)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研究体育课程的性质
    有的课程专家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将学校课程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是作为文化科学基础课程,有些国 家称之为“学术性课程”,包括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自然、物理、化学、体育、音乐、美术等传 统的学科课程。第二部类是与社会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的实用性课程,包括劳动教育、技术教育、职业教育、 经济教育等方面的课程。
    学校课程两大部类的分法,是从学校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功能来划分的。其中体育作为基础教育(包括普 通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学校教育中的文化科学基础课程。
    体育作为文化科学基础课程的分法比较适合我国基础教育的性质。
    1.有利于体育学科在学校教育中准确地定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的规定:“义务 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的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 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和《九年义务教育全 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培养目标,即“按照国家对义务教育的要求,小学和初中对儿童、少年实施全 面的基础教育,使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基础”以及《全日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对高中性质规定为“义务教 育基础上的高层次基础教育”等一系列规定,基础教育阶段中的体育学科,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学校教 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现实中,常有人把学校课程划分为文科课程、理科课程、艺体类课程和劳技类课程,甚至把体育列为“ 小三门”。这种划分方法是很片面的,带有明显地歧视和贬低音、体、美学科的意思。我们只有明确体育学科 是文化科学基础课程,是基础教育中的组成部分,在完成全面素质教育任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才能为体 育学科准确地定位。
    2.有利于向学生传授体育文化。体育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积累起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文 化科学基础课程的内容也包括体育文化。这样认识,有利于加强体育课程的文化含量,改变以往只偏重于技术 (只把技术理解为为了提高运动能力,没有重视技术也是一种文化)的编排倾向。
    3.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基础教育阶段,体育作为文化科学基础课程,主要应该为学生 打下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基础,打好体育基础文化、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基础,打好体育的行为、习惯的 基础,为终身从事体育奠定基础。“我们的教材应该是基础的。如何体现基础的特色呢?我们强调两个基本, 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中小学生在校时间那么长,因而要把最基础、最基本的东西教给学生”。只有真正 打好体育的基础,才能真正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可能。
    4.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对于学生当前的成长以及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是一种物质的基础, 没有健康的身体就不可能有美好的未来。基础教育是为终身体育打基础的阶段,体育的习惯、能力、意识的养 成要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而且终身体育不仅仅是一种意识、习惯,也不仅仅是为了过健康、文明的生活,终 身体育要以身体锻炼为手段,以身体健康作为物质基础。因此,基础教育阶段,重视学生健康,加强体育基础 文化、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学习对于学生终身体育是十分重要的。
    当然,体育课程重视学生的基础,不能只重视课程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系统性,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 展,忽视与社会体育文化生活的联系。因为,为学生奠定体育的基础,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未来,为了将来更好 地发展。
    从学校课程两大部类的角度看,体育学科在学校教育中属于文化科学基础课程,因此它具有基础性。
    以上从不同的角度简要分析了体育课程的性质。通过分析,笔者认为,不能仅从某一角度的考察就简单地 判断体育课程的性质。从历史发展来看,体育是以学科课程的模式来编订课程的,这种编订方法有其优越性。 因为无论体育课程属于什么性质,体育在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按照学科课程编订的体 育课程已形成了系统,经过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也反映了它的优越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只按学科课程模式编 订体育课程也暴露出一些弊端,这些弊端影响着体育课程的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它有一些弊端,就不加分 析地把它否定掉,这对于体育课程建设是十分不利的。
    从体育学科的科学属性来看,一方面我们应该确认体育是一门科学,同时也要看到体育学科与体育科学的 区别和联系。在课程编订中,怎样把以综合科学为依托的体育学科编订的更适合不同年龄阶段中小学生的实际 ,仍然需要进行长期的研究和实验。
    从体育学科特性来看,它的一些特性与活动课程的实践性强、开放性大,以及自主性和多样性等特点有密 切联系。但是,不能简单地说体育学科就属于活动课程的性质,因为从以上分析看,体育学科还有本身的特点 。从活动课程的编排和教学实践来看,体育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性质还不完全一样。特别是活动课程目标的 社会性,以及教学组织、对教师和学校条件的要求等方面,有其不好克服的弱点,因此完全按照活动课程模式 设计体育课程也是不理想的。
    体育在基础教育中属于文化科学基础课程,它具有基础性。这种分法比较符合基础教育的性质,有利于更 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目标。但是,不能因为把体育作为文化科学基础课程,就看不到体育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具 有的优势,更不能因为强调了基础性,课程的体系就过分地强调完整和系统,把课程看成是固定的封闭的。
    在课程发展史上,各种课程都有相对合理的成分,也有其不足。当前,课程改革的趋势是各种课程相互借 鉴,相互融合,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适合学生特点。研究体育课程的性质,一方面要全面、辩证、历史 、发展地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要借鉴各种课程的优点,使中小学体育课程科学化和完善化,更好地为学生的全 面素质教育服务。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体育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体育课程是具有综合性的文化科 学基础课程。
    二、对体育课程改革的几点管见
    (一)适应课程发展趋势,改革单一课程模式
    长期以来,体育学科是以学科课程为主编订体育课程的,如前文所述,它对于确立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 位,形成体育学科体系,保证全体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 时也为体育课程的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可供发展的基础。单一的体育学科课程模式在课程内容的容量方面,在照 顾学生的兴趣、爱好方面,在培养体育能力方面,在与社会生活活动的联系等方面,确有不足。改革体育课程 模式,吸收各种课程理论的优点,逐步形成体育学科的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但是 ,我们应该对这一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有充分的估计。课程的改革既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也要考 虑国情;既要保证全体学生有共同的、必要的体育基础,也要为学生的自主、自立、适应未来工作和生活做好 准备;既要考虑体育课程的规定性,也要增强课程的弹性,在保持体育学科的科学性、系统性的基础上,使课 程内容更加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照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加强内容的选择性。具体来说,在 体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上,应有如下一些转化。
    课程价值观的转化
    ────→
    单一课程结构 结合课程结构
    学校时代 终身教育
    封闭式 开放式
    较少与社会联系 紧密与社会相联
    单一功能 多元功能
    生物观 生物、心理、社会观
    竞技项目为主 竞技、文化与生活结合
    单一分类 综合分类
    多种内容模式 选择性内容模式
    考虑技术学习 提高学科能力
    考虑竞争 考虑竞争与合作
    单纯考虑个体满足 考虑个体满足与集体荣誉
    服从规范 鼓励不同意见
    集中学习 参与意识
    计划性 计划性与选择性结合
    外部动力 教学的“双部性”动力
    现实满足 冒险、探索
    完成这些转化,一方面要加大对现有体育学科课程改革的力度,另一方面,要在课程结构上进行改革。这 其中增加体育活动课程只是完成转化的一种方法。课程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已证明,多种课程模式相互交融、优 势互补是课程发展的必然,我们应该对几十年来建立的体育学科课程体系进行认真、系统地总结,扬长补短, 同时注意吸收各种课程理论的优点,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加以改造,逐步形成科学的体育课程体系。
    (二)加强体育活动课程研究, 进行多种体育活动课教学实验
    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学课程计划中增设活动课程,是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体现 之一。在体育活动课程和体育活动课教学实验中,有必要认清以下几个问题。
    1.课(教学)和课程是有区别和联系的,应避免把课程混同于教学。课程是观念的东西,说到底它是国家 教育意志的体现,课程集中体现教育的要求,具体反映教学内容,是实现教育目的、教学目标的手段。而教学 是实践层次的东西,课程要靠教学得以实施,学生和课程内容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教学的基本特征,不是课程的 基本特征。课程作为教学的指南,是预期的教学结果,而不是教学本身。在课程改革中把课程问题和教学问题 加以必要区别,有助于弄清改革的侧重点,否则,混淆课程与教学的区别,很难使体育教师弄清改革的重点, 甚至造成无所适从之感。当然,作为学校体育工作者,应该明确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而且只有当广大教师理解 了体育课程的意义和要求,参与到课程改革中,体育课的教学改革才会有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发展。
    2.体育活动课教学实验,根本问题是处理好体育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如前所述,体育学科的性质 有其自身的特点。以学科类课程为例,它既不同于其它学科以课堂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也不能简单地定义为 体育就是“活动课”,它本身的体系具有鲜明的特点和复杂的背景。目前我们理解为学科类课程多侧重于对学 生共性发展的要求,在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中是学校课程的主体;活动类课程多侧重于对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 ,在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中是学校课程的辅助形态。从课程的共性与个性关系看,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从课程的主辅形态来看,两者也是互补的;从课程的优劣来看,两类课程又都有可以相互借鉴、吸收的长处, 因此,两类体育课程的优势互补,才能更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目标。当然,为了对活动课程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在看到它与学科课程的联系时,也要看到活动课程作为一种课程形态还有它相对独立的方面。
    具体说体育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以及两类课程在教学中的区别与联系详见表2。
    表2
    学科类 活动类
    服从于学校教育总 服从于学校教育总体
    目的 体目标 目标
    传授人类积累的体 获得体育的最新信息
    目标 育基本知识、基本 和个体的体育经验,
    技术和基本技能, 培养兴趣,获得才干, 课 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习得特长,提高能力 程 编排 体育文化知识、技 有教育意义的学生活
    术的系统性、基础 动的系统性,当前实
    性 际需要的、感兴趣的、
    与生活活动相联系的
    内容 评价 侧重考察学习结果 侧重考察学习过程
    教学 教师教授活动和学
    过程 生学习活动相统一 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
    的过程,教学练相 主
    统一
    教学 班级教学、分组教 组织形式灵活多样, 教组织 学为主 班级教学、个别教学、 学 分项教学等
    教学 以教师传授和学生 强调学生主动练习方
    方法 多种练习法为主, 法为主,教师的指导
    结合启发、发现、 以启发式、发现式、问
    问题教学和学习指 题教学、学习指导法
    导法等等 为主
    师生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 强调学生主体作用,
    关系 生主体作用相结合 自主学习、教师是学
    生学习的引导者,辅
    导者和调控者
    教学 由教师制定并组织 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
    计划 实施,少数情况下 同制定,在教师引导
    由学生参与组织 下由学生组织实施
    教学 着重学生掌握系统 侧重学生当前解决的 教 评价 的基础的体育知 问题,兴趣有无增加、 学 识、技术的结果,培 增广,发展能力,培养
    养能力、发展技能 意识,提高体能
    学习 以主题单元、运动 以学生现有水平为出
    单元 技术单元为主,以 发点,逐步扩大学习
    掌握基本的知识技 单元,以增加已有的
    能为主 兴趣、爱好、发展特长
    为主
    认清两类课程的区别与联系是搞好体育活动课教学的关键,体育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从总体目标上是一致 的,在实施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中两者相辅相成。但是,体育活动课程有其相对独立的体系,它与学科课程是同 一促进学生发展的两个不同侧面。
    3.活动课教学模式的设计,应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拓宽知识技能、发展特长,使学生学会实践、获得 才干、习得特长、提高体育能力,从而以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为目标。处理好体育活动课教学的师生关系, 是活动课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的角色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情境设计者和调控者。由于体育 活动课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不同,活动课的教学模式也应有多种。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小学体育课程作为综合性的文化科学基础课程之一,在编订全国通用教材时,应 以学科课程为主作为编订体育课程的依据,这在历史、现实和未来中都是可行的。但是,为主不是唯一,体育 学科本身的许多特点为我们吸收各种课程理论的长处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这些条件是其它许多学科不具备的。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体育学科的特点,吸收、融合包括活动课程在内的各种课程理论,形成我国自己的体育课程 理论与课程实践体系。
    当前,在进行两类课程的试验中,应该说对两类课程的划分,以及它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意义与作 用都是赞成的。但是,在积极主动地进行两类课程试验中,应该辩证、客观地看待活动课的作用,不能把它的 作用无限扩大,特别是根据体育课的特点,如何确定活动课的目标、内容、组织方法和考核与评价等等,都还 有待进一步在试验中总结经验,逐步摸索其规律,同任何其它事物一样,体育活动课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1.《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 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
    2.《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
    3.《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教学方案》(试行)。
    4.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年第1版。

【对当前中小学体育课程建设中热点问题的探讨】相关文章:

探讨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趋势08-17

调查:农民对当前农村热点问题的评价08-12

当前高中体育“后进生”转化策略探讨08-17

理清热点问题 推进体育课程改革05-11

高校体育公共关系课程探讨08-18

当前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缺陷探讨论文08-17

对当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探讨08-01

对高校体育课程“学生学习评价”改革的探讨08-12

探讨当前非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