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信息时代的教师角色的转换与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信息时代的教师角色的转换与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信息时代的教师角色的转换与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论文 篇1
摘要:本文以中国知网期刊为信息来源,运用统计分析、内容分析等方法,对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整理,对当前研究现状以及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分析,对研究中的问题进行了评述,并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未来研究思路提出了见解。
关键词: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文献综述
一、研究现状概述
课题组以中国知网为文献信息来源,以“信息素养+高校+教师”为关键词共有215篇文献。根据对这些文献整理与统计发现,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研究始于1997年,此后的十年内,对此领域研究较少,只有16篇相关论文。自2007年起,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逐年增多,2017年达到最高峰(28篇),占总量13.02%。从刊源分布来看,主要涉及高等教育、教育理论、图书情报、职业教育等专业期刊。从期刊层次来看,发表于核心期刊37篇,占总量17.21%;发表于CSSCI期刊19篇,占比8.84%。从文献研究对象来看,对高职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研究67篇,对高校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研究28篇,对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研究19篇,分别占比31.16%、13.02%、8.84%。从文献作者地域分布来看,中东部地区的研究占据主流,特别集中在江苏等地。
二、研究内容分析
从研究内容分析上述相关文献,发现对已有研究可归类为如下五个方面:
(一)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内涵研究
理论界对信息素养的研究起步于对其内涵的研究。保罗泽考斯基(1974)率先提出了信息素养这一名词,他认为信息素养是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的信息技术和技能。Doyle(1992)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总结报告》中给出了如下定义:信息素养是确定对信息的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式,从基于计算机和其他的信息源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用于实际的应用,将信息与原有信息进行融合,在使用信息的过程中,以批判的眼光解决问题。复旦大学媒介素养小组指出:信息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陈彦平(2013)认为信息素养是信息意识、文化积淀和心智能力、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能力系统。杨红孺(2013)认为高校教师信息素养除了具备信息素养基本内涵之外,还应具有特殊姓的内涵。林聪(2016)认为高校教师所具备的信息素养主要指在专业发展中具有的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使用媒介信息建设教育资源的能力,以及有效利用媒介教育功能的能力和素质。王涛涛(2017)认为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就是高校老师发现、检索、分析、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包括基本信息素养、科研信息素养、特殊信息素养、学科信息素养。
(二)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构成研究
在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内容以及构成体系方面,不同学者有不同的阐述。秦美娟和何广铿(2009)将大学英语教师的信息能力细化为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处理、信息管理、信息整合、利用信息技术交流、利用信息技术研究等7类能力。陈彦平(2013)认为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内容和指标主要包括:是否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基础知识、多媒体系统、多媒体创作工具以及信息应用的综合能力。解岩(2016)从信息爆炸与媒介融合的角度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构件进行了研究。林聪(2016)认为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由师德和教育责任意识、媒介的认知和使用技能、注意力和信息辨别能力、信息批判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习社区组织能力构成。马静(2017)提出信息素养可以划分为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以及信息道德三个维度。王涛涛(2017)认为信息素养就是要培养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化行业应用能力、信息化自我发展能力、信息化交流合作能力、信息化就业创业辅导能力、信息道德及信息辨别能力。
(三)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水平及现状研究
在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分析方面,问卷调查法是相关文献中常用的分析方法。曹志梅(2007)、周建忠(2009)、王红梅等(2012)、潘光照(2015)、马晓婧(2016)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陈彦平(2013)利用调查问卷,从师生两个不同视角调查了学生和教师对大学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不同期待以及教学效果,调查表明高校英语教师的信息应用及效果都与学生的期待指数存在差距。王立柱(2016)采用了分层次分析法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评估方法进行了研究。张一春、王宇熙(2016)对江苏74座高职院校进行调研,分析了我国教师信息化教学存在问题;。李继燕(2017)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调查对河北、山东两省高校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归因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高校英语教师信息意识年龄差异显著;信息能力的性别、教龄和海外经历差异显著。
(四)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现存问题研究
在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现存问题上,相关文献的主要观点有:吉学武(2012)认为高校教师存在信息意识薄弱、信息知识匮乏、信息能力较弱、信息道德有待提高等明显。潘光照(2015)通过问卷等调查方法,发现高校教师还存在着对信息素养技术掌握的不够全面、对新技术运用能力较弱等问题。王涛涛(2017)认为高校教师缺乏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提高氛围;缺乏完整的教师信息素养提高规划;缺乏“互联网+”背景下对信息素养的正确认识。赵志宇(2018)认为当前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最主要的问题是信息素养提升认识不足、信息化教学和科研能力较低、信息素养提升途径单一。
(五)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在如何提升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方面,主要的文献观点有:程琳(2010)从JITT(Just-in-TimeTeaching)的视角提出了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定位、分流培养模式。吉学武(2012)提出要加强高校教师自身信息素养;加强信息环境建设;建立多层次的培训机构等。陈彦平(2013)认为应当树立全面信息素养观、加强培训、提供使用信息的条件、完善评估考核机制、学习了解与信息相关的政策和法律、加强软硬件建设,构建信息素养提高平台。马维平(2014)认为需要从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学习现代教学媒体的主要内容、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包括网路技术、视频声音编辑录制技术、文字图像处理技术、动画制作技术、课件制作技术等方面提升。徐博文(2014)认为应从教师培训、搭建平台、积极主动等方面提高教师的整体信息素质。高海燕(2015)认为应当创新信息素养培训体系,建议高校安排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培训,同时还可开展师生互助式培训。林聪(2016)认为:把师德作为信息素养的核心要素,建立师德长效机制、从技能到素养,转变教师信息能力培训的目标、加大资助力度,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教学改革专项、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王涛涛(2017)提出应构建信息素养持续提升体系、进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构建教师信息素养持续提升生态圈、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李继燕(2017)提出要促进信息素养培训的`网络化、个性化、针对性、持续性。陈献辉(2017)认为应该通过加强教学支持以及加强实践能力等方面,构建教师信息素养提升耦合机制以及理论范式。
三、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研究总结及展望
(一)研究评述
由文献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教师信息素养提升问题得到了教育理论届的关注,对高校教师的信息素研究近10年来虽有逐步增多迹象,但研究成果总数与教育信息化其他方面的研究相比还较少,特别是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比例较低。在这些研究中,对高校英语、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专项研究比对其他专业教师的研究要多,对高职教师研究也占较大比重。中东部地区高校教师对信息素养关注度较高,特别是高校资源发达的江苏等省份。理论界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定义虽在表述上有一定的差别,但是在内涵界定上基本趋于一致,均认为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是高等院校教师发现、检索、分析、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但在相关文献中,缺乏与最新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新内涵的界定。在信息素养构成方面的研究中,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大部分学者认为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内容。但是,对信息素养构成内容的阐述过简单、趋于表面,并且研究中少有见到对高校教师这一特殊群体所具备的信息素养构成要件的研究。亦或是在文中提到,但并没有深入研究在当前科技发展趋势以及互联网发展趋势下,高校教师应当具有的信息素养具体是什么?在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和问题的分析中,多采用问卷调查、面谈调查等方法,这类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发现当前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和差异因素,但是也容易出现调研样本不明确、抽样方法不合理等问题,易使调研结论受到干扰。另外以问卷调查作为主要研究方法略显单一,可开发其他更多样的研究方法。在对存在问题的分析中,信息意识薄弱、信息应用能力偏弱等问题是理论界公认的主要问题。但是随着新技术的出现,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提升又面临了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应进行阐述和分析。此外,在现有文献中,还缺乏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在提升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研究中,能够针对现存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从提升教师信息意识,树立教师信息道德,加强教师信息应用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但是在现有文献中,除了对英语教师和体育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研究较多,高校其他专业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的研究还比较少见,然而不同专业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要求应该是不同的,自然提升策略也应有区别。另外,多数论文提出的信息素养水平提升建议也比较笼统,不够具体,也没有与最新的信息技术相结合,在这个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充分。
(二)研究展望
通过对已有文献研究现状分析,预测未来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研究可从如下三个方面开展:(1)新技术影响下的信息素养新内涵的界定。应结合当前科技前沿技术以及国家信息化水平新要求,提出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新内涵以及构成要素。(2)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影响因素实证分析。通过建立模型分析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影响因子。(3)分学科、分专业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展开研究。通过缩小研究对象,将高校教师分解为不同专业,结合专业特点分析应当如何提升专业教师信息素养水平,使研究结果更具指导性。
信息时代的教师角色的转换与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论文 篇2
摘 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学前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提高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已被提上了改革日程。本文对现今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和改善策略进行重点解析。
关键词:幼儿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探讨
幼儿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传授给幼儿知识,提供信息资源,并且组织幼儿进行各项活动。幼儿教师是幼儿在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帮助者和管理者。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幼儿教师的职责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这些方面,还要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对幼儿进行更好的辅导和教育。
一、信息素养
1.信息素养的概念。信息素养这一词汇最早出现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是由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提出的。信息素养实际上是人们所需要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现如今我们对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在这种信息化时代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要有能力从各个渠道中获取最有效的信息,并合理的运用这些信息。
2.信息素养能力。信息素养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基本能力:信息素养其实是一种基本能力,它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这种基本能力包括基本的学习技能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和创新实践精神。(2)综合能力:信息素养的涉及范围较广泛,它包括人文、技术、经济、社会等众多因素。
二、培养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必要性分析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教育领域的创新,不同的教学媒体模式在每个阶段的教育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传播。尤其是多媒体的出现,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改变也与幼儿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幼儿能够对事物产生直接的认识,多媒体教学恰好利用了这一特点,使幼儿能够更好地学习并发现新事物。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幼儿教师的工作量,同时也满足了幼儿喜欢玩耍的天性。因此,提升幼儿教师信息素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在幼儿教师提高自我修养与技能的过程中,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力能够帮助幼儿教师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并拓宽知识面,还能帮助幼儿家长对幼儿进行科学的指导,提高幼儿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三、当前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缺失的原因
1.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目前已经把对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提上了工作日程,但是依然有一些学校领导没有给予重视,而且政府和学校没有相关的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2.幼儿教师的参与不够。幼儿教师在选拔时是经过了层层挑选的',因此,幼儿教师往往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信息素养的知识和能力,再加上没有专门的培训,使得他们对信息素养的认识十分片面。
3.幼儿园基础设施薄弱。许多幼儿园由于资金不足等问题,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比如幼儿园里很少能见到多媒体室、电子阅览室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幼儿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的提升和培养。
四、培养幼儿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的有效途径
1.构建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为提高幼儿教师信息素养能力提供外部环境。信息化环境是影响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学校应该加强构建信息化建设,提供完善的硬件设施。教育主管部门也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来配合学校,加强信息资源化配置,提供优质教学资源。
2.加强培训,促进教师信息素养不断提高。幼儿园领导和主管可以基于以下两个培训方法开展教师培训:(1)园本培训。园本培训是幼儿园自主培训的一个重要措施,园本培训是立足于教师岗位,针对幼儿园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培训的一种形式。(2)集中培训。集中培训是教育部和各级省市教育厅共同组织的对幼儿园开展的培训,集中培训的主要对象就是幼儿园园长和各级幼儿园教师,目的在于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我们可以将这两种培训模式进行整合,先进行集中培训培养出信息技术能手,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可以让老教师带领年轻教师进行学习,年轻教师也可以帮助老教师进行信息素养的学习,利用优势互补的方式达到幼儿教师信息工作的全面开展。另外,在培训内容上也可以根据幼儿教师的能力分为基础班、提升班,保证不同层次的幼儿教师都能更好地学习,以此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3.建立健全奖励机制。幼儿园在进行幼儿教师信息素养培养计划时,也应该建立健全奖励机制,调动幼儿教师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对能力较强和优秀的幼儿教师给予晋升、提高工资等奖赏,使教师更有积极性,激励教师自觉地投入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中。
对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这不但需要幼儿教师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幼儿园、教育部门的全力配合,协同工作,以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同时幼儿教师也要自觉主动地进行信息素养的学习,让多媒体教学贯穿到教学的方方面面,使幼儿能够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金丽.信息化时代下对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24).
[2]刘丹,刘凤娟.信息化环境下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4(5).
[3]刘世勇.幼儿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研究[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4(10).
[4]高艳.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现状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4(1).
信息时代的教师角色的转换与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论文 篇3
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逐渐融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其中包括教育领域。教育信息化必然要求教学信息化、教师信息化,因此数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成为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信息化教学是指教育者和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利用信息资源,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综合能力。
1 数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性
国家《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理念中提到:“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同时,组织数学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活动,其中包括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职前培训是针对师范生开展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以及Intel未来教育的培训课程,着重提高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职后培训是针对在职教师进行的相关培训,提倡信息化教学、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由此可见,数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传播,已经在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2 数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
2.1 外在因素
(1)社会影响。社会的政策以及国家对信息化教学的提倡度与信息化教学能力成比例,在社会政策上,鼓励支持多媒体技术在学校的引进,同时给予技术指导。在提倡度上,加大数学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的渗透和能力的培训,提倡将以往数学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合作型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利用多媒体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并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标进行多媒体教学。
(2)学校影响。学校物理环境是影响因素之一,在省市中学,由于多媒体设备完善,数学教师可以制作多样化的数学课件以减少不必要的板书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教学中,利用几何画板可以制作动态的变化效果,不仅形象有趣地展示了课堂内容,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知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一些乡镇学校,由于资金匮乏或者信息技术的学习不够,多媒体教室安排不足,导致一些原本对信息技术教学有意向的教师放弃多媒体教学,信息化教学能力就显得相对薄弱。
(3)教师之间的影响。教师之间的互相支持、资料共享、经验共享会给予数学教师积极的影响。同事之间互相研讨,将各自信息化教学中的经验分享给大家,经验不足的`教师就会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扬长避短,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
2.2 内在因素
内在因素对数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是最主要的方面。其中包括:(1)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自我效能感强,教师会增加信息化教学的意愿。主动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反之一些教师因为信息化教学进行不顺利便对自己运用信息技术没有信心,从而不愿意使用多媒体教学。(2)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的原动力,也是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必然要求。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有研讨会、省市培训、专业进修等。通过螺旋式渐进学习过程使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升。
3 发展数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途径
通过对信息化教学能力必要性的阐述我们了解到,发展数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每一位老师的必修课。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
(1)国家和社会支持,包括完善多媒体设施、普及信息化教学课程。计算机、网络、教学应用软件等是发展数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基础性设施。国家可为学校硬件环境的完善提供必要的帮助。如免费为中小学提供必要的多媒体设施以保障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同时,国家相关部门通过开发信息化教学课程对教师进行培训和考核。
(2)学校支持并为教师提供各种帮助。学校配备专业人员帮助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如给教师定期进行培训,鼓励教师分享信息化教学心得,帮助教师完善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同时,学校有责任引导、组织学科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教学研讨、教学观摩,开展教师间的信息化合作教学如信息化教学集体备课、集体讨论、集体教学研究等。充分的教学协作与交流,有利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经验共享。
(3)教师自身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内部动力。数学教师需要形成新的信息化教学理念。信息技术无处不在,数学教师应积极关注相关信息,学习信息化教学知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形成新的信息化教学理念以提高自身的教学信息化能力;数学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式,这是数学课程改革的要求。信息化教学方式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教师在各类学习、交流和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信息技术整合于数学课堂中,不仅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也提高教学效率;数学教师需要信息化专业发展。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都需要教师在信息化专业发展中实现。通过专业学习和教学实践的反思以提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从而提高数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教师教育,2012(5):103-109.
信息时代的教师角色的转换与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论文 篇4
一、问题的提出:
时代的推进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已经不再仅仅是为学生建立扎实的知识基础,而是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新世纪人才的综合素质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面对突发事件或全新领域的信息保持冷静,做出及时准确判断并快速妥当处理,也就是对信息的归纳概括并分析判断的能力。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引起了教师角色的转换,而建设一支优良、精干、高效,适合信息时代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是推进技术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的根本保证。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并把此作为实施优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力求将信息素养的培育融入有机联系的教材、网络以及各种教学资源的开发之中,以形成教师和学生对信息的需求,培养教师查找、评估、有效利用、传达和创造各种信息的能力,并由此拓展教师对信息本质的认识。
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活动。随着网络环境下教育教学应用研究的开展,教师的信息素养正在成为教师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成了现代教专业成长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然而,目前我国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并不十分乐观。有调查发现,甚至相当多的骨干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较差,这为教师教育敲响了警钟。时代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承担人才培养重任的教师更应走在时代的发展的前列。由于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将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支柱和核心,信息社会必然要求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技术人才,因此,教师的信息素养在教育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素养已成为当代教师的必备素质!
二、课题的界定
1、基本概念
信息素养是在信息社会中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开发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利用信息并解决问题,并进行创新的修养和能力。
另:“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必要信息的能力。”(美国图书馆协会,20xx)
2、素养构成的相关概念
1)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基础素养
2)信息问题解决能力——独立学习能力
3)信息技术人文修养——人文素养
4)辩证的信息技术价值观——价值观导向
5)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和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对信息素养的界定主要集中在教师的信息基础素养、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感三个方面。
●信息基础素养--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独立学习
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
●社会责任--能认识信息对社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能实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能积极参与信息获取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 在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过程中,着力培养教师对任务的确定、搜导信息的策略、检索和获取信息的使用、集成、评价等能力。
网络环境下的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是指: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全面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过程。
三、研究的依据和假设
1、 关于理论依据:
(1)、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为新的教学观的提出提供了心理学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已经成为美国教育改革运动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它不但在教育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在如何开发人的潜能上引发人们做出新的反思。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培养并提高教师专业化的能力和素质。
(2)、可持续发展理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综上可见,可持续发展理论能直接支持本课题研究,且为课题提供操作的方向和思路,从而稳定有效地指导实践。
2、实践依据:我校有先进的硬件设备,并通过近一年的网络环境建设,有一定的硬件基础;我校青年教师占全体教师的98%以上,他们爱学,接受能力强,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准,这是人力资源基础。
3、理论假设: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的一般规律,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在实践研究过程中,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四、研究目标: 如何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全面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五、研究内容:
1、重构信息技术培训内容。
由于信息技术飞速地发展,教师基本信息素养的外延也会随之改变,依托网络环境下的培训内容必须在现有的常规培训教材中有所筛先与补充,来构建新的培训模块以适应新时代的信息技术教育。
2、激发教师自主学习能力
课题界定中,第二项内容就是教师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信息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完全依靠被动的培训能达到的,因此,如何构建一个适当的环境或建立有效的学习机制来激发教师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是本课题要研究的重要内容。
3、构建教师信息素养评价体系
教师信息素养是否得到提高,用什么方式来评价或检测,是本课题的基本问题,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师信息素养评价体系无疑也本课题要研究的内容。
六、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摩等方法,一方面了解学生对课堂的需求及他它对课堂中呈现的媒体的态度;另一方面,收集一线教师在实际使用媒体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他们良好的见意与心得。
2、行动研究法。通过收集与整理调查研究中的线索,认真分析当前媒体设计与运用中的问题,采取改进措施,拟定改进计划,并结合文献研究法,制定出我校课堂教学媒体评价标准。
3、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的教育教学书籍,以及兄弟学校运用媒体教学的经验与总结材料,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及可资借的优秀经验。通过文献研究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
4、培训。通过内培与外培相结合,对全校教师进行教育理念与信息技术的培训,使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做到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以理论指导行为,以实践检测理论的良性循环。
七、研究策略
尽快在广大教师中普及现代教育技术,尤其要注重传播信息时代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意识和教育观念。在传统模式下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观念应该改变,应创造新的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探讨新的学习模式。
●在校本培训中研究:在学校信息管理部门的组织下,开展网络技术和网络能力的培训活动,包括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和网页制作技术及网络教学能力,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术和网络教学能力,并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
●建立信息化的教师培训中心:在教师全员培训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建立教师培训中心,使机网络环境达到信息素养培训的要求。
● 保障网络模拟软件开发基金:学校提供一定数量的经费网络模拟软件开发项目。
● 建立信息化的网络学习的平台
八、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xx年5月20xx年12月):课题论证阶段,准备阶段,制定课题的实验方案。
第二阶段:(20xx年1月20xx年5月):课题的开始阶段
1、主要研究内容是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构建信息化的网络学习的平台,为网络学习提供基本环境。
第三阶段:(20xx年6月20xx年6月)课题的实施阶段
1、重构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内容,建立培训机制,对全员进行基础信息素养的培训。
2、定置或开发一定数量的网络模拟软件,促进教师网络应用能力与网络设计能力的提高。
3、确立老师信息素养的评价体系,检测教师信息素养的水平。
第四阶段:(20xx年6月20xx年12月)课题修正阶段
在培训内容、网络环境、评价体系不断往复循环实践的过程中,修正三者的相关变量,以全面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第五阶段(20xx年1月20xx年4月):课题的验收阶段。请专家和总课题组对本课题进行鉴定验收。
九、课题管理
1、聘请专家顾问:成钢 王锋 宋超群
2、成立课题组。组长:朱育红。副组长:郑权。组员:何利、李红伟、
王军、洪献珍、杜鸥。参与对象:学校全体教师
3、成员分工:朱育红:宏观规划与理论指导,课题研究方案设计,研究报告撰写,课题研究策划。洪献珍:侧重教育理论培训,并负责课题效果检测。王军:网络环境的构建及负责网络与网站技术培训。彭海荣:侧重交互式课件开发、模拟软件开发培训。全体教:参与实践。
4、课题经费管理。本课题预计发生经费10万5千元。主要包括调研、资料、文印、会议、专家论证指导、结题、培训、软硬件配置等方面。
5、预期成果形式:
《网络环境下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研究报告)
【信息时代的教师角色的转换与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论文】相关文章:
信息时代的教师角色转换与教师信息素养培养08-07
信息时代的教师角色转换与教师信息素养培养08-07
浅析信息时代教师角色转换和信息素养培养08-07
从“主演”到“指导”:浅谈信息时代教师角色的转换与定位08-07
信息时代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08-07
论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教师的综合素养08-07
浅谈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08-07
新课标下英语教师角色转换与创新能力的培养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