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信息技术论文>以人为本,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运用

以人为本,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运用

时间:2023-02-21 19:06:56 信息技术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以人为本,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运用

南昌市北湖小学  万利平

  北湖小学因位于南昌市风景如画的北湖而得名。2000年,我校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新的领导班子以新的教育理念带来新的工作氛围,确立了新的办学总体思路:以国家级课题研究为龙头,以科技普及教育和双语教育为两翼,以信息技术为突破口,以规范课题管理为重点,实施精品战略,提高办学品位,形成办学特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中,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层层建立领导机构和指导机构,全方位、多层次推进教育信息:以人为本,通过重塑校园文化,促进观念转变。
我们以申报承接国家级课题《多媒体教学软件在艺术综合课中的运用策略研究》为起点,通过探索和实践,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中的运用,采取任务驱动式的培训方法,促使全校干部、教师信心百倍,人人参与科研,个个投身教改,在不长的时间里,取得了较多的成绩,使学校整体教育质量得到提高,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受到学生及其家长、上级领导的高度好评。仅近两年,我校教师的样本课、课件、论文,学生的电脑作品(绘画、网页)等屡获国家、省市级殊荣40余项,学校切实形成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工作格局。现在,我校承担 3项国家级信息化教育课题研究任务,成为东湖区政府命名的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南昌市政府命名的科技普及教育示范研究学校,中央电教馆重点课题实验校,教育部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信息化理论及实践模式”研究基地,中国教育学会成员单位,全国基础教育整体改革委员会成员单位等,也骄傲的跻身于省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的行列。
我校目前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形势是:校园网建设稳步推进,资源建设初见端倪,管理与培训适度超前,整合研究日益深入。
  具体工作中我们切实以人为本,本着因地制宜、队伍建设先行的策略,保证了硬件投入的有效和应用的效益,使我校教育信息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一、转变观念,抓先导,从“硬件为本”向“以人为本”推进。
  关于教育信息化是什么,现在有好多种解释,但还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定义。不过有一点大家是基本认同的,那就是把信息化当作一个过程看待。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教授黄荣怀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
  教育信息化是长期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学校领导在推进教育信息化中应该起先导作用。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和均衡式发展,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我们认为要使教育信息化在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作用,要做到“领导要通,骨干要精,全体教师要会”。“通”指的是了解技术,能够管理,观念超前。如果学校领导不重视,不引导,不实践,不研究,教师也只能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过去有些学校领导把配备了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当成学校的装饰品和珍藏品,当成参观检查的道具,自己不用,也不鼓励教师使用,观念是典型的“硬件为本”。我们认为必须使学校领导班子统一思想,认识到教师、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短期的培训,远不如天天应用有效,必须用“以人为本”的观念推动教育信息化。必须鼓励教师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积极为教师创造相应条件。所以我们提出“网络未通,领导先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要求学校领导要具备三个先导作用:示范的先导作用,管理的先导作用和建设的先导作用。认识到这点后,我校从三个方面进行“硬件为本”向“以人为本”推进的引导。
  第一方面,从行政领导做起,校长室每人配备一台计算机,为校长们创造学习应用计算机、上网的条件,并对校长信息技术水平提出要求,要求正副校长都要有自己的电子邮箱,建立个人的电子文档,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必须自己亲自使用以及要求所属工作关系的教师都使用计算机及内外网络。学校教导处等部门所有教育教学、管理资料及文档均以信息化为手段及评价依据,以行政领导的示范作用营造出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导向氛围。
  第二方面,从管理制度入手,通过制定鼓励应用、引导创新的教育信息化规章制度,通过在校园内部网络考勤、发布学校通知、明示重要公告、布置各项活动的无纸化管理方法,以管理的先导作用创设出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应用氛围。
  第三方面,从信息化环境建设出发,围绕“以人为本、应用为先”的原则,通过学习借鉴、专家论证等方法,合理规划、设计信息化环境,开通INTERNET网、建设内部校园网、适当购置各种现代教育技术软硬件,为学校发展搭建最佳的信息化教育平台。
  二、重需求,抓培训,从“技术为本”导向“以人为本”。
  计算机知识的普及,从整体上提高了教师的信息意识,而要使计算机进入课堂,既成为教师的教具,又成为学生的学具,教师使用计算机的目的又成为关键。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克瑞格•贝弗特博士说:“如果说教师不了解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技术,所有与教育有关的技术都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这段话强调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教师作用的关键。
  “以人为本”是指充分尊重教师的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发展的需要。“以人为本”的信息技术培训环境,指政策的制定,内容的选择、时间的安排、环境的建设都充分考虑教师的需要,学生的发展。荀子《劝说》中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善假于物也。“意思是说凭借船桨渡河的人,并不会游泳,但却能横渡江河,原因是善于借助客观事物。”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效果,有些知识使用常规手段很难达到,借助信息技术能够达到化抽象为具体,增大教学容量的效果。教师仅“善假于物”是不够的,还要“能假于物”,“有物可假”。教师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信息素养高低,计算机、网络作为一种文化已经渗透到生活当中,作为教师不应该拒绝计算机,更不应该拒绝网络。为此我们提出“骨干要精,全体教师要会”。
  按照这个原则,我们组织学校全体教师根据需求和专长,参加层次不同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校园网建设与使用常识培训,并通过专家讲座、专题报告、到教育发达地区参观考察等形式,从基本操作、思想意识、观点理念、视野眼界等多方面帮助全体教师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从“骨干要精”的理念出发,我们借助市级培训,打造骨干“节点”,培训教师300多人次。精通业务的骨干教师后在学校中又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通过他们学校扎实开展校本培训,通过教师间的互教互学,从而形成实施教育信息化的广泛群众基础:现在我校90%以上的教师可以熟练地使用音视频设备、计算机和网络,利用多媒体资源备课、上课。在教师们能完成基本的教育教学工作后,学校又多次组织了学生及教师参加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和使用能手,网站制作能手,动画制作能手,网络使用能手等各种层次的竞赛,以赛促用,促提高,以至于参加师生电脑作品比赛的人逐渐增多,课件制作水平逐年增强。不仅如此,教师在培训中把“以人为本”的观念渗透到教学中,在掌握有关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技术的基础上,学习设计思想和原则,以多姿多彩的多媒体课件,在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探索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提供便利空间。现在这些经过培训的教师,已经成为学校制作、应用教学软件的带头人,在省市有关软件评比中,多次获奖优秀成绩。具体工作中,我们注意了以下方面:
  1.抓住“学”字
我们大力开展校本培训,把教育理念、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知识、课件制作知识作为校本培训的重要内容,使全体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做得出成绩,讲得出道理,铺就基础“网络”。现在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还是广大教师学习和实践研究的场所。学校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不仅把学生机房对教师开放,学生不上课时教师使用,提高设备使用效率,而且每个办公室也都配备有一台以上的电脑,解决了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奔波之苦,减轻了教师的经济负担,加强了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愿望。教师们现在基本已习惯了用计算机网络的学习、工作方式,很方便、也很乐意地进行自身资料的累积,由此大大增加了学校能够拥有的教育教学资源,主动改变了当初的目的性学习,学习的内容也从过去的技术应用层面变为理论探讨层面。学习的形式有所改变,比如每个学校都开展的师徒结对活动,我们变单边为多边,变被动为主动,提出每个教师自己申请师傅的方式,不规定学科,不规定年龄,不规定校内外,能者为师:你有没有可以当别人的师傅,你是否愿意拜师,拜谁为师,怎样传帮带,都自己决定,学校起服务沟通作用并最后对师徒活动成果进行监控,使学校学习风气清新自然,成效显著。
   2.突出“研”字
  学校发挥网络优势,每周规定从网上学习的内容、方向,以组为单位进行网络简报,然后汇总到学校的网络简报,并不定期进行理论的抽测。在拥有了大量的资源的情况下,学校明确把开展课题实验列为工作中的主要工作,要求教师认真根据实践、探索、反思规律,浓厚较高理论层面研究活动。如《北湖小学课程改革实验阶段性计划》中明确要求教师要广泛浏览课改的最新信息,教学札记中要求结合实验课题精神进行议论,反思。
  除了每个学校都会开展的中心组等集体教研活动外,我们还开设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沙龙,由学校在开学初期确定一系列指定主题,分别由各个教研组自行推荐教师主持,全体教师在一种民主平等的气氛下自由阐述自己的观点与体会,取得了较好效果。如学校以江西师大钟志贤教授的《深呼吸》一书作为依据,通过个人自主学习及沙龙探讨,力求从深层次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新课改的理念,提升我校教师整体素养。,
  3.做好“结”字
    “结”即要求教师在观察和积累了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予以理性的升华,提炼出更具普遍性和指导性的教育思想精华。这种总结和归纳科研经验的能力,是教师从实践型向实践+研究型转化所必备的一种发展能力。总结的过程是以实践为基础,对教育教学规律再度探索的过程,更是教师超越自我的过程。我校提出要求,每位实验教师(逐渐是每位教师)每天写一篇教后记,每周写一篇教学心得,每季度写一份思想汇报:以素质教育为内容,或针对一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叙述一个或几个教育教学案例,经过分析,得出规律。这样,使教师由逼着写,学着写,逐步发展到自觉写,坚持写。最后,对每位教师的总结报告要认真审阅,给以具体指导,共同商议,进行修改提高,以此提高广大教师的认识能力和总结能力。同时,对好的总结报告,推荐在有关教育刊物上发表,使教师获得成功感和喜悦感。
   我校曾经有过这样一件事:校长听了一位教师的《小数除法》,与课任教师就“把小数除数化成整数”一语提出了问题。教师跟校长引经据典,争论不休,结果,共同对权威的教科书产生了质疑,教师最后一句话:校长,等我到网上开展了讨论,找到了新理由在跟你继续研究。
  所以我们觉得:通过几年课题研究的努力,我们让教师实现了:思想境界不一样,理论素养不一样,信息技术不一样,也就是“人变了”。
三、促整合,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抓应用。
  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培训是手段,应用是目的。建设强化“以有为本”,增强建设的计划性;管理强化“以人为本”,增强管理的规范性;培训强化“以人为本”,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应用强化“以人为本”,增强应用的发展性。
  (一)资源建设 黄云万里动风色
  面对浩如烟海的因特网资源,近两三年,我校规范建设,努力让全体师生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我们不仅创造条件使师生们在因特网上如鱼得水,更大力建立了学校特色教育资源中心,鼓励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倡导共建共享,采取网上搜索、广泛征集、精心选购、积极自制等多种途径,为师生们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我校上学期开展了“科学家与我同在”活动,要求全体学生每人在学校及家中通过以网上搜寻资源为主的方式找到自己最崇敬的一位科学家的资料,再通过写一篇文章、开一次班会进行班内辩论,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民主投票确立本班科学家学习对象,再通过年级、校级的竞争,在自己要求的前提下最后由学校明确授予每班一个科学家班名,如“爱迪生班”、“李四光班”,要求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领会这位科学家的科学成就,科学创新精神以及伟大人格力量等人文贡献,并以此丰富自己班的班级主页内容,英语特色班的孩子还被要求用英语进行演讲、在校园网上办宣传英语小报等形式参与此次活动等等。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校园网络 数字弄舞天地间
北湖小学各种工作的出发点是基于“重塑校园文化”的工作措施。我们认为校园文化应该是学校大多数人在校园中表现出来的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放现代教育技术这一块来讲,应该是大多数北湖小学师生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运用水平才能体现北湖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程度。
80年代第一台计算机进入学校时,人们就说教育要发生革命了,到现在革命也没根本性的全面发生,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没有新思想。必须用新的观念指导计算机教育,用旧观念、传统模式来指导,这场变革不会实现,只能造成资源的浪费。
  有专家指出:CAI的概念要改变,以前的定义是用计算机辅助传统的教育模式,而现在的提法是创造新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探讨新的学习模式 ,这个学习模式是高效的。那么这两种教学模式差异在哪?第一,传统模式是以教师授课为主,新模式是以学生探讨为主;第二,传统教学是说教式的教学,信息时代是交互式的学习;第三,传统教学是分学科的定时教学,信息时代是真实的多学科交叉的问题解决式的学习;第四,传统模式是集体化无个性的个体学习行为,信息化时代是多样化个性化的多种学习行为;第五,教师的地位不一样了,传统教学下老师是知识的垄断者和传播者,而现在不是;第六,教育组织形式变了,传统教学是按年龄成绩分组,新模式是按意愿分组;第七,教育评价也变了,传统教学是对分科知识和分离的技能的评价,新模式是以行为为基础的综合性评价。
   将来或者说现在已经开始怎么评价一个学校的优劣呢?信息化程度是非常重要的指标,机器的多少不是衡量的标准,应关注如何提高效益,怎么创造新的环境和新的模式。我们觉得要把这些认识成为我们北湖小学教师的共识。为此,我们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学校未来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中,提出“学校与社会共同建设,管理与培训同步推进,软件与硬件协调发展,应用与建设相互促进”的发展思路,确定了“数字北湖、人文校园”的发展目标。为此,我们大力建设校园内部的电脑网络、电视网络,提高了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数字化程度,为教师的备课、课件制作、教学演示提供必要的网络环境和素材;通过电视网络及时发布学校的信息,增强了学校的导向作用;通过电子邮件、留言板和电子公告牌的方式实现学校与社会、学校和学生家庭之间的沟通,提高工作效率和教育管理水平;通过及时、准确地收集、处理学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实现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三)校本教研 渔梁渡头争渡喧
  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过程表明,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观念的转变和教育信息化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要把新的理念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需要经过反复的探索和实践。建立以校为本的信息化教育科研制度是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必由之路。
  我们认为学校是信息化教育的基本单位,教师是信息化教育实施的最基本的队伍,以校为本的信息化教育科研体系的建立,对我校信息化教育的深入发展会起推动作用。为此,我们建立了促进以校为本的信息化教育科研进程的激励机制,如《信息化教育研究成果考核评价与奖励办法》……,采用逐级自评考核的动态评价办法,把考核结果与奖惩、晋升、职务评聘、教师进修等挂钩,促进教师依托信息技术,不断进取,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信息素养,从而推动以校为本的信息化教育科研向新的进程迈进。
以校为本的信息化教育科研制度,我们做到以学校自身为主体,充分利用本校的教师培训和教育科研资源,对本校教师实施全面的信息技术培训,并将教师培训、教师参加教育科研项目与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以促进教师和学校的发展。我们针对教师培训的现状,开展以校为本的信息化教育科研,将集中的培训活动与以学校为本的平时的培训活动和教学研究活动结合起来,我们多次组织的多种形式的培训与教研,如教学技能培训、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教学观摩、外请专家报告、案例交流、教学反思、写教后记、课例评析、说课评课沙龙、教学竞赛、课题研究、问题探究、教法研究、专题讨论等,使教师和学校得到共同发展。
  建立以校为本的信息化教育科研制度,教师应结合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开展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使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所以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机构中不仅有专职的硬件管理人员,更重要的是有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研究中心组,并有相应的制度保证,
  以校为本的信息化教育科研制度的转变了教师培训与教育科研模式。我们觉得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成效很大:
1、以校为本。我们把教师培训、信息化教育科研、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新课程改革等作为系统工程来抓,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学校统筹安排培训、教研、课程改革、人事奖惩制度等,有力地保障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实施。
2、专家指导。我们聘请了多方面的专家,聘请了江西师大专业研究生作为校长助理,组成小组深入到学校基层,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在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的基础上实施实时的培训和教研指导,极大地提高了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水平。
3、参与式培训。以校为本的信息化教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实效育科研的关键是要转变教师培训模式,确立培训者与被培训者是平等合作的关系,培训者从过去居高临下“传授”新知识、新理念的角色转变为教师培训项目的组织者、向导、参谋和学习伙伴的角色,主讲教师与参加培训的教师共同合作进行探讨研究。我们开设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沙龙,由学校在开学初期确定一系列指定主题,分别由各个教研组自行推荐教师主持,全体教师在一种民主平等的气氛下自由阐述自己的观点与体会,取得了较好效果。如上学期学校以江西师大钟志贤教授的《深呼吸》一书作为依据,通过个人自主学习及分年级主持沙龙探讨,力求从深层次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新课改的理念,提升了我校教师整体素养,。
4、任务驱动式培训。信息技术的培训往往在有明确的任务驱动下效果明显。如我校在装配完校园电视台后,能及时反映学校师生生活的节目资源非常短缺。为此,我们运用学校团支部的力量,要求每位团员教师每人承担一星期的节目,并请来相关技术人员对他们进行培训,因为任务的驱动,全校20余位团员在很短的时间就熟悉了视频节目的拍摄、非线性编辑、电视有线播出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5、反思性研究。教师在教育研究中通过对自己以往熟悉的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反思。例如,我校开展要求教师以课件制作和传递知识为中心的运用教育技术的模式与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和启发式教学进行对比,从而自己总结和发现过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引发思想深处的震动,有效的增进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理论高度。
6、结对共享、教法研讨。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遇到的典型问题进行“头脑风暴”,教法研讨,集思广益,使教育科研的过程变为教育改革与创造的过程,逐步改变教研组的研究氛围,组织跨学科的教研组活动,扩充了我校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广度。
7、转变学校教师教育科研模式。过去教师在教育科研中比较关注论文的写作,容易导致教师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文献和理论研究中。我们发现,这恰恰是中小学一线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短处,在这方面,一线学科教师们很难与专业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研究生和专家教授相比,中小学教师们的文章往往比较难于在学术性刊物上发表。而结合自己日常的教学改革进行研究是学科教师的科研长处,因此,我们提倡教师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开展行动研究,使教育科研真正与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日常教学工作结合起来。
 (四)课题研究 吹尽狂沙始见金
  教育信息化一切工作,最终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我们说:与时俱进促“整合”,是指在信息技术普及的基础上,在“整合”的实践形成主流的基础上,我们以课题研究,学术报告,成果交流等手段促进“整合”,形成应用的新层次。几年来我们以科技教育和双语教育为载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利用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环境(学校100多台计算机全部通过宽带接入校园内部网及INTERNET网),开展了几个基于信息技术的国家级课题研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如我校国家级课题《基于信息技术的科技教育》中提出“像科学家工作那样学习”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倡导学生像科学家工作那样学习。各学科教学确立了培养科学探究方法的教学目标:培养初步具备探究精神,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科学地管,科学地教,科学地学,构建了北湖小学科学教育特色。比如我们学校一个班的主题班队会《寻找第二家园》,通过学校搭建的网络平台,让每个学生亲自动手在校园网及INTERNET网上搜寻有关宇宙尤其是太阳系九大行星资料,自己探究寻求为什么需要第二家园,能否找寻到第二家园等答案,自己建构知识体系,提升能力,并形成科学的理性的世界观。这节队会在南昌市科技节的主题活动获得一等奖。我们通过诸如这种每年不同的有特色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系列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学会了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发展了具有创新倾向的个体,培养了追求民主平等和尊重、做正直的人等较好道德品格,,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五)课程整合  课堂因此而精彩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和均衡发展,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目的。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课堂教学改革,“以人为本”是实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归宿。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过程中,学校还逐渐改变一人上课一人备的做法,利用计算机的优势,充分发扬学科教研组的团队精神,在各学科各年级推出一节精品课,精品课以贯彻课题研究精神为宗旨,要求教研组长发挥每位老师的特长,组织好组员做好查找资料、备课、做课件、说课、反思、再修改等各项工作,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竞赛,并以集体奖的形式发给教研组。上学期我校组织的北湖小学“课改精品课”评选活动,就是以骨干带动全体,有效地帮助了全体教师形成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理念,从实际操作、课堂实践中深切感受到信息技术条件下课堂教学的效果。

  先进的信息技术与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联手,科学的教育理念与教学管理结合以及教育观念的更新,使得北湖小学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道路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
  在推进北湖小学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构建“以人为本”的环境放在首位,边建设,边培训,边应用,赢得大家的支持和理解,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今后,我们将更加深入的理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继续贯彻“学校与社会共同建设,管理与培训同步推进,软件与硬件协调发展,应用与建设相互促进”的发展思路,努力实现“数字北湖、人文校园”的发展目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北湖小学信息化教育的均衡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开创北湖小学教育的新局面。

【以人为本,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运用】相关文章:

政府信息化:推动信息化应用的关键是领导08-05

崤底学校教育信息化之路08-17

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总结05-28

国培信息化技术运用心得09-05

运用信息化技术加强青年工作的研究08-12

学校教育信息化自检自查报告03-15

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自查报告04-12

双网运用和信息化展示经验交流05-31

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自检自查报告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