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与组织教学的认识
九江市双峰小学 於斌【摘要】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理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关键词】信息技术 任务驱动 设计 建构主义
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如:操作法、演示法、边讲边练等教学方法。很多教学中只重视操作或技术本身,而忽视了应用。计算机课堂教学应该采取以重自主、重环境、重实践、重创新为特点的教学模式,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重自主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学习;重环境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活动空间和相互交流的氛围;重实践就是要强调学生多动手,多上机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自去探索,去体会;重创新则是指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独特的优势,通过各种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理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其中的新知识,然后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抓住信息技术学科特点,以信息处理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对象,改变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一个个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 “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
一、明确课堂教学过程,精心设计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带动学生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理论联系于实践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独立探索及协作精神。因此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过程如下:
(1)提出任务
任务是计算机课堂教学的“导火索”,是问题提出的关键,把所要讲授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因此,设计任务是教师在课前备课的重头戏。这就要求教师纵观整个课程,统筹安排教学内容。
针对学生的特点。每节课的任务不能太大,任务中的新知识、难点不能太多。通常任务的形式可以分成三种:
一种是任务的要求非常明确,有统一的样板,要求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给出的样板去做,这种形式比较适合于初中学生的教学,我认为学习的最初阶段需要“照猫画虎”。
第二种形式是任务中的一部分内容是教师明确要求的,另一部分内容是允许学生自由发挥的,如:在讲发送电子邮件时,就可以设计一个“给上课老师发邮件”的任务,在任务中“给教师发邮件”这是确定的内容,而邮件的具体内容可以由学生自由发挥,这种形式比较适合于每个模块的中间教学阶段。
任务的第三种形式是,教师只给出一些原则上的要求,大部分内容由学生自由发挥去实现,这种形式比较适合于每个模块的作品设计和高年龄段学生的教学。
(2)提出问题
给出任务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即提出问题。这个时候应该是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提出的问题中,一些是以前已经学习过的,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最好都是由学生提出,最初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还没有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
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问题时,要采用先粗后细,逐步求精的方法。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某些任务,在这一步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一次都提出来,对于一些任务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只有亲自做到那一步才有可能提出问题。这种情况下,就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再去提出并解决相应的问题。
(3)问题解决
问题提出之后,就需要开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这一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的过程。老问题一定要由学生自己提出解决方案,新问题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探索得出。
(4)完成任务
问题及解决方案讲座清楚,下面的事情就是学生通过上机实践完成任务。
任何时候,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差异。因此,尽管我们已经把问题讨论清楚,但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一些学生还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教师要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帮助学生完成任务。
(5)检验任务
既然给出了任务,就一定要检查任务完成的情况。我的做法是,每个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都必须由我亲自检查是否符合要求,达到要求在记分册上做记录,这是我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最深的一点,要想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益,必须把好上机这一关,必须对学生的上机情况做出及时的反馈。我们也是可以采取更为活泼的形式,如:奖励小红花,盖印章等。
(6)自由活动
我们教学的宗旨之一是,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主学习,每次
的任务不宜安排的太满太重,应该以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完成,并在时间上能留有一定的余地为准,争取每节课都给学生留一点“自由活动”的时间。这段时间用来干什么。在我的课堂上,我允许学生做他们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使用其它一些软件,当然也允许玩游戏,不过所玩的游戏是由教师提供的。
二、促进学生主动建构,合理组织课堂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知识的获得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知识,让学生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进行创造。信息技术具有内容浩瀚、广博,瞬息万变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只能引导、帮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让学生用其技于学习、生活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应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找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地位的接合点。
1、创设情景,提出任务。创设情境的主要作用是使学生了解学习任务的必要性和与学习任务相关的学习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完成任务的动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营造自我学习、探索、协作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培养信息素质和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导入课前设计好的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思考和学习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在此过程中还要注意任务的细化,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学习。
2、指导分析,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包括:①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学习内容表是指,为完成与给定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清单);②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知道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去获取所需的信息与资料);③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
3、强化实践,解决任务。通过实践探索,协作学习,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激活思维状态,传授思维过程,训练思维策略,提高思维能力,进一步促使学生的意义建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4、点拨评析,扩展细化。学生通过对学习任务的分析,对学习情境的有效利用,建立自己的思维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以个人成果(如独立完成的作业、一个研究报告或是一个电子作品)的形式出现,这时学生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认知结构,但还不完善,必须通过教师对其学习成果的分析、评价,以达到完善认知结构、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总之,一堂“任务”设计精巧的信息技术课能大大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促进学生主动建构,从而使知识、能力与人格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浅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人民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教育室
2.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