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论高效课堂须以学定教的方法

论高效课堂须以学定教的方法

时间:2022-08-07 20:34:19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高效课堂须以学定教的方法

  论高效课堂须以学定教的方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定教正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的教学理念。这里的“学”指学情,即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把教学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然而,在课堂教学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同程度地存在忽视或脱离学情的一些现象,以教参定教、以教师定教或者以名师的经典教学案例定教,不顾及学生的实际基础、能力水平的差异,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和体会,学生只是在配合教师的“表演”,教学低效甚至无效。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应站在学生“学”的角度,研读教材,关注学情,对应课程标准中相关学段的目标要求,围绕“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任务,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生长点”,从而做到以学定教,构建高效课堂。
  
  以学定教,教师需要课前预设学情。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即“学情”)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因此,了解学情是教师备课的一项重要内容。
  
  教学的起点在哪里?这是很多教师把握不准的。有相当多的教师教学往往从零起点开始,他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只注重自己对教材的研读,只是站在教师视角下,以成人的思维设计教学过程,忽视了学习的主体——学生,忽略了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把握,即使有也只是非常简单地分析一下学生的年龄认知特征。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研讨活动中对其执教的语文出版社S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七颗钻石》的课前学情分析为:学生是10——11岁的儿童,思维活跃,(www.fwsir.com)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在学习中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喜欢看童话故事书,对课文内容比较感兴趣。这样的学情分析显得粗略模糊,缺乏针对性。
  
  我们认为,“以学定教”的“学”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学习主体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的学段认知水平;二是指学习的内容分析,包括学生要学什么、学的过程会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等。对这两方面的分析不能孤立分开,应糅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即教学的起点不过低或过高,在恰当的起点上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从而使教师的指导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让每一位学生达到最优化的发展。
  
  据此,我们对本课教学的课前学情分析做了如下修改:
  
  1.本课是一篇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内容比较浅显,多数学生能体会到文中小姑娘对小狗的怜悯之心和对妈妈的孝顺之心,但小姑娘在干渴难忍的情况下,仍毫不犹豫地把水罐递给素不相识的过路人,这种无私的爱更难能可贵。这一点学生较难体会到,教学时可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加以引导。
  
  2.课文第二自然段对小姑娘怎样找水有比较具体的描述,多数学生能从中体会到找水的艰难,但对于文中怎样通过具体的语言来表现“找水的艰难”,还需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
  
  3.三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过童话,但对童话的文体特点还不了解,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渗透相关知识。
  
  以上学情分析明确了哪些教学内容是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哪些教学内容是需要教师帮助引导的,这就关注了大多数学生的现有水平(即通过自学所能达到的程度)和发展水平(即教学目标)的差距,从而找准了学生学习本课的“生长点”,之后再聚焦这几个点展开,课堂教学才能更为集中、更有针对性。
  
  以学定教,教师还要在课堂上把握学情。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需求,还应考虑到学习的动态性、生成性。教学中教师的注意力应转向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状态。因此,学情把握不仅要关注预设的学情,还应关注动态的学情,教师应机敏地发现、及时地捕捉这些来自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但可能稍纵即逝的学情信息,将其筛选整合成课堂教学新的“生长点”.
  
  下面是一位教师执教语文出版社S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麻雀》的一个片段:
  
  师:对课文第四自然段中的“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这句话,谁来谈谈理解?
  
  生1:我从“扎煞”体会到老麻雀因为紧张而把羽毛像针一样竖起来,要保护自己的幼儿。
  
  生2:我从“绝望”体会到对老麻雀来说,要战胜猎狗是根本没有希望的,因为猎狗那么庞大,而老麻雀太弱小了。
  
  师:为什么一点儿希望都没有,老麻雀还要飞下来呢?这不是白白送命吗?
  
  生3:老麻雀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被猎狗活活吃掉。
  
  生4:为了孩子,老麻雀决心冒着生命危险,与强大的敌人进行一场没有胜算的生死搏斗。因此,它用“尖叫”来向对手示威。
  
  生5:我体会到老麻雀太爱自己的孩子了,宁愿用自己的命来换孩子的命。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那么该怎样读这句话呢?(指名读,学生评议)
  
  生6:他读得太激动了。老麻雀紧张极了,扎煞起羽毛,就像人全身起鸡皮疙瘩一样,不应该读得那么响。
  
  师:请你试着读一读。
  
  生7:我不同意他的意见。我认为就应该读出激动,因为老麻雀内心很绝望,也很气愤,它肯定会激动,这是一种明知送死还要拼一拼的激动。
  
  师:请你也试着读一读,看能不能表现出你所说的……
  
  在教学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深入感悟,从学生的读后感受中,教师敏锐地抓住“为什么一点儿希望都没有,老麻雀还要飞下来呢?这不是白白送命吗?”这个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学情信息,进一步引导学生谈感悟、个性化朗读、读后评价等,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在评议、争辩和朗读中,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这种理解是积极的、自觉的,因而也是深刻的,学生在理解内容的过程中也领悟了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因言语的交锋及思想的碰撞而不时产生智慧的火花,把文章中诸多的感性因素牵引出来,共同品味体验,使丰富多彩的人性感情得以充分表现,使知识在互动中生成,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心,真正体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