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新理念下,因“材”施教
新理念下,因“材”施教
——在过渡的旧教材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理念
浙江温州 林垂佳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已经感受到它的震撼。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要求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有新准备、新姿态,以便能迅速适应新课改。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在大多数城市学校已经使用,但大部分农村小学的高年级目前使用的还是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为了配合新一轮课程的改革,在过渡的旧教材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理念,是对每位担任第一线教学教师的一次考验和挑战!下面就此谈谈几点认识体会。
一、旧教材向新教材转变
我们数学老师大多数习惯了拿着教材教,习惯了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地讲,习惯了把概念、定义、定理和重要例题背来背去。教材成了限制数学教师自由发挥的桎梏,教参成了诱导老师不用动脑故步自封的鸦片。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材则赋予了新的内涵,它指出教材不是圣经、不是宝典。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采取扬弃的态度,合理利用,灵活利用。完全可以大胆地对旧教材内容作必要的调整再编排,也可以适当采纳一些当地社会生活的实例或添加有地方特色的教学内容。每一位数学教师要明确认识:我们是在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目前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在内容上的要求是基本的,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但综合性,弹性不够,这对于一个班组中不一定适合于每一位学生。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旧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让课本中德例题,文字说明和结论等书面的东西,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为此,在教学设计时,应对下列问题引起注意:(1)旧教材内容是不是达成课时教学目标所必须的,应删去或从略哪些学生已学过或者已经认识的内容?哪些数学知识的素材不够充分需要补充?(2)在校内外和网站上可利用哪些与旧教材内容密切的课程资源?(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怎样定位比较恰当?(4)结合哪些内容进行数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教育?结合哪些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态度?(5)在练习中如何处理好基本与提高的关系,为水平不同的学生得出不同的数量和质量要求?这样,教师以旧教材为基石,改变旧教材为新教材,不仅可以更新课程理念具体地落实到旧教材的处理中,而且也使自己成为新教材的积极实践者和创建者。
二、内容枯燥向富有情趣转变
由于旧教材具有一定的封闭性,有的教师又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仍是以书教书,势必让学生感到数学内容枯燥无味,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应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永远对学生都有一种魅力。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先出示“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的画面,然后富有激情地说:“2003年10月9时9分50秒,我国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是我国航天发展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是中华民族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途上完成的一个伟大壮举!请记住这令人难忘的时刻。在这些时间单位里,哪些时间单位还没学过?”新颖别致的课程,简洁明快的话语,创设出一种浓郁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了不起!
一些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仍把教材当成学生学习的唯一对象,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听得很乏味,“闷课”仍是较为普遍现象。现在,课程设计将有“给予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知识,而是通过活动获取知识,获得体验。如《连减》这节课,我一开始设计一个“抢椅子”的游戏活动:8个学生上台,抢坐6把椅子,第一轮下去了2人;第二轮6个人抢坐4把椅子,又下去了2个人。活动结束后,先让学生说一说活动过程并提出数学问题,然后讨论列式,计算过程和计算方法。结果不论是连减的意义还是连减的计算方法,学习效果都出乎意料地好。这完全得益于课堂教学内容富有情趣化地设计,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愉快地学习。
三、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数学教学是数学教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教学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利息》时,我改变了传统的封闭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得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可前事先让学生到附近银行收集有关“利息”地资料,进行社会实践。这样把数学学习由课堂转向生活,不但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基础有了了解和准备。课中我先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汇报。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老师、同学提出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接着引导学生自学看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最后得出:“利息=本金×利率×时间”的计算公式。课后,我要求学生向父母介绍利息和利息税的有关知识,并与家长商讨选择哪种办法存款得到的利息会多一些。这样将书本数学改为生活数学,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时时处于亲切愉快,思维活跃的主动探索活动之中,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就来自于现实生活,数学知识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四、操作工向探究者转变
《数学课程标准》就如何实现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例如小学数学第十册《长方形的体积计算》,以往的教学方法是:学生在老师安排下6人小组一起用规定的小方块摆成一个长方体之后,让学生数一数这个长方体方块总个数和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接着教师反复强调“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来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式,最后就是层层的巩固练习。很显然这样的设计教学活动是以让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只是以会用公式计算体积为目标的。应该说,学生虽然有操作,但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是在老师指令下的“操作工”。如何体现《新课标》的新理念教学,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对此我进行了尝试。我同样把全班学生按学习情况组合成6人小组首先要求学生动手“搭积木”并明确:用几块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方块拼出来的长方体体积就是几立方厘米。然后让学生自己取“积木”,自主搭长方体并填写下表:
长(厘米)
宽(厘米)
高(厘米)
体积(立方厘米)
长方体1
3
2
2
12
长方体2
4
3
2
24
长方体3
5
4
3
60
……
接着要求学生观察探究表中数据(每个长方体长、宽、高与体积数据之间的关系),(1)让学生猜想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2)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3)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小组1汇报说:我们认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因为我们摆出的多个长方体的体积正好与它们的长,宽,高的乘积相等。小组2说:不管长方体的长、宽、高是多少厘米,用长×宽都可以算出它的最下一层的面积,它的高是几厘米,就可放几层,再乘以高,就可算出它的体积。所以,我们组认为这个公式是正确的,……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再一次用摆拼“积木”去验证。可见,上述整个推导公式的过程全部由学生自主操作、观察、猜测、交流、总结、检验。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主人——探究者,亲身经历探索知识的全过程,同时掌握学习科学探究方法,既培养了科学探索的精神,又提高自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算法统一向算法多样转变
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特点。算法多样化是学生在学习中自行探索,独立思考带来的结果。算法多样化不要求为个学生都掌握多种算法。例如,教学小学数学第八册《乘法运算定律》,传统的教学,教师是严格要求学生分别找5与2的乘积结合为10;25与4的乘积结合为100;125与8的乘积结合为1000这一规定的统一算法。这样要求统一,既不符合不同层次学生认识水平的多样性,也体现不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理念。为此,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先在大屏幕上出示实物课件,请学生按图示列出乘法算式。接着用尽可能多的方法算出:25×16的结果,然后要求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到台上实物投影仪展示汇报。于是,同学们就有以下多种解法:
(1)25×16=25×(4×4)=(25×4)×4=100×4=400;
(2)25×16=25×(2×8)=(25×2)×8=50×8=400;
(3)25×16=(5×5)×16=5×(5×16)=5×80=400……最后,引导学生自学看书(例题),让学生通过多种解法对比,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解法。这样再放手让学生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建构过程,并且通过让学生展示多种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寻找自己喜欢的解题方法。可以说,正是这种关注个性体验的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数学成功的愉悦。
总之,再认真深刻领会新课程的精神理念下,来促进对旧教材的教学是现行阶段所必须掌握的一种教学手段与方法。
【新理念下,因“材”施教】相关文章:
关于思考题因“材”施教的几点思考08-08
因“材”施教,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8-17
随文识字因“字”施教08-16
新理念下的音乐教学07-25
新理念下的备课十要08-17
让学生的思维在新理念下闪光08-16
新理念下备课十要08-17
新理念下的快乐作文教学08-17
新理念指导下的古诗教学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