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监控学生学习活动 促进主体主动发展
加强农村完小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监控, 培养
学生综合学力,促进主体主动发展的策略研究
内容提要: 监控学生学习活动,不仅反映了学生主体性的特征,也反映了教师的主体性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只是向导、引路人,更应成为参与者、活动者。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引”和“导”,另一方面要参与到学生中去,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活动,参与其间,监控学生的学习活动,去解破学生学习的密码。我们围绕情感、认知、合作探究、差异这四个维度进行监控整合的实践和研究,从而充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学力,发挥和施展了学生主体积极参与活动的才能,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真实和富有个性的共同全面的发展。
关键字:监控 活动 主体 发展
一、现状分析:
多年在中心小学工作,造成了对完小教学情况的知之甚少,甚至于一片空白。因偶然的原因,接触了完小的教学工作,却意外的发现了完小教学研究具有很广阔的天地,并且有其必要性,是可行的。
在当今众多的论题中,有关教与学方面的内容是很多的。其中涉及到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容也不少。然而,对于那些偏远地区的特殊学
校、特殊学生却关心不够。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校体制方面的;有社会环境方面的;有家庭素质方面的;有教师和学生方面的等各种原因。
< 1 >
在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完小的学生比起中心小学的学生(更无法与城市的学生相比)更缺乏自信心、学习被动、学习方式单一、参与意识不强。作为教师,虽有满腔的热情、认真的态度、努力的投入,但缺乏新型的民主的教学法,缺少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监控,从而导致了学生 和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和学的失控,学生综合学力低下,埋没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才能。为此,我们对本课题进行了实践和研究,并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绩。
二、 监控学生学习活动,促进主体主动发展的策略研究
(一)、监控学生情感参与度,促进学生积极发展。
情感,人生来俱有,在这里,我们所说的情感度是指在学习数学
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数学学习的一种投入程度。对于良好情感的形成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涉及到好多方面的内容。本课题主要就学习环境、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方面给以阐述。
1、 以“境”激情
(1)、现状及影响。
家庭:完小的学生(特别是我们那些比较偏远地区的学生,)受到各方面学习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多。如我们学校有61.5%的学生来自于四川、贵州、河南等地,家庭生活条件差,住所不安定( 对 于 学 生 来说,就没有固定的学习场所)。作为家长,又很不重视小孩读书,更
< 2 >
不支持学校的工作,学生在上几年级、上了什么内容、他们在学些什么、是怎么学的,一概不知。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学习个别生“吃不饱”、部分生“吃不好”,大多数“吃不了”。学习很不系统,特别与当地学生相比有很大的落差。
社会:有特殊的学校,必有特殊的原因。象我们学校,地处偏僻,经费缺乏,缺乏优良的学习场所,缺乏必须的设备。这是其一。其二是学校生源以外地生为主,以农民子女为主,学生家庭住所又很分散,交通不便。导致了学生之间交流环境差,学生见而不识。
学校:学校偏僻,设备落后,生源质量差,师资力量就薄弱(特别是象美术、音乐、体育等课奇缺),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更谈不上,学生学习数学或者其他学科也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总的来说,大多偏远的农村完小,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以上这样的一些问题。无论是学习的硬环境上(地理、生活条件、住所、学校设施设备、教学师资),还是学习的软环境上(学生家人、周边或者说社区环境、社会影响、校风、学风、班风等学生学习的时空条件和学生学习环境中的人际关系),都造成了完小学生的“三心二意”:“上
课听讲感到‘恶心’;做作业有‘惰心’;上课做小动作有‘惯性’。有点成绩‘得意’;观察事物‘随意’”。他们厌恶学习,更讨厌要动脑筋的数学及其作业。这种情况给数学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改变、提升学习环境的质量。
< 3 >
学习环境的质量是学生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为此,我们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操作:
为了数学教学,我们在校长的领导下,对于校园环境进行了改造,增加了校园文化方面的一些内容,更注重了有关数学内容的因素在校园中的挖掘。
在教室中增设数学角,几周中开设一次数学会,努力充实学生学习数学的空间,给学生创造交流数学的机会。
教师和学生之间: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要能有移情性的理解(对那些学习困难、生活困难的学生的种种体谅和理解),不威胁、不引诱学生,给学生一个真实的老师、可信赖的老师、可接近的老师。总的来说,就是给全班学生创造一个充满安全感的人际环境。课堂是一个学生躲避风雨的港湾。
只有这样,学生的种种不足才能暴露出来,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有效的教学。
同年级学生和学生之间:多创造学生交流数学的时空条件。在课堂教学中,留出10分钟来谈谈学生学习数学的感受,对课程进行一些整合,去掉多余的练习,增加了一些现实和开放的数学题。
< 4 >
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创造学生之间交流的机会,开一些数学学习交流会,谈谈两个年级之间学习数学的一些想法和方法;高年级给低年级的数学辅导课;低年级对于高年级同学的学习汇报课等等。
基于对学生发展观的认识,我们认为,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尽可能的多创造一些我们老师力所能及的良好的物理环境、文化环境和人际环境。从而能进一步的去影响学生的“人性”,愉悦学生的“身心”,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个性”。从心理健康学这个侧面来说,那就是良好的学习环境能使人“舒心”、“变心”(改变心态)、“完心”(完善人的性格)。
2、 以“动”激情
学习动机是非认知因素的核心因素,它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控制系
统,在学生能否主动学习中起到核心的作用,他是学习的内驱力,其外显行为是通过情感而表现出来的(想学或不想学,积极主动或消极被动)。
(1)、完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见表1-1)
(2)、培养和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正象中国足球队外籍教练米卢所倡导的那样:不要为赢球而打球,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的态度。也正是这个“快乐足球”的理念的指导下,米卢实现了中国人四十年的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也要有这种理念,要让学生能在正确的动机支配下,逐渐养成了一个
< 5 >
表1-1 完小学生学习动机类型及表现特征表
类型
家庭情况和动机特征
情感表现形式
学习行为和结果
百分比
自感堕落型
家庭贫困,无人管教;家庭条件较好,父母无法管教。此类人做事非常任心。
自感学习已经落后,于是在三、四年级开始丢三拉四,破罐子破摔,学习随意性强,不团结同学,不相信自己,不规范自己。
作业少做、不做,甚至于抄袭,即使有作业也是很不清楚。回家不拿书包,从不看书。
10%
随遇而安型
家境中等偏下,做事没有主见,更没有显性的正确动机。
从不主动要求什么,从不举手回答问题,可谓是不闻不问,两袖清风。
成绩一般,学习被动,作业能够完成,但从不主动校对。
35%
心动行止型
家庭情况一般,有正确的学习动机,但缺乏外显的表达,在一定的情境的作用下,也能表现其积极的行为,但持久性不长。
上课中举手持观望的态度,人云也云,人做也做,有积极的向往,但胆小怕事。
学习方法单一,效果欠佳。
45%
冲锋陷阵型
家庭条件较好,或中等以上,有正确的动机,良好的学习愿望。
上课积极发言,师生、生生间善于交往,但学生容易骄傲。
学习方法丰富,思维敏锐,作业超前。
10%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从而能够快乐而丰富多彩地学习数学。
< 6 >
了解自己,帮助纠正: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解剖学习动机的正确与否,以便对症下药。要长期的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换,行与行的交流。
制定目标,明确任务:教师要帮助学生指定近远期的学习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能够努力的让学生在目标的指导下,带着问题去学习数学。
要求自己,实现目标:目标能否实现,关键之一在于对自己的要求有多高,只要有正确的态度,如果能够实现从小的到大的、从少的到多的、从低的到高的转变,不管有多少,点滴也行,那就是一种成功,就是一种快乐。作为教师,不要刻意的去追求分数或等级,分数也好,等级也罢,那都将会或多或少的给学生一一种排位置、评档次的感觉。所以教师在作业批改中,可以采用给全优的学生打优,而其余的学生则是一种“?”式的批改,等到他改正后再评价。可以让他们先评价自己(评价自己的动机、态度、习惯以及学习行为),去体验到成功后失败的苦涩,体验到失败后成功的乐趣。也可以进行师生间的评价(权威式),但不要太频繁,主要应以生生评价、自我评价为主。这样可以减少更多的学习带来的痛苦或影响他们自尊的一些因素。从而可以进一步的去培养和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3、 以“美”激情
数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它来自于生活,成熟于实践,又服务于生
< 7 >
活和社会。而数学教学实则上是学习前人的生活经验,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较为抽象的思维过程,是思维训练的最好体操。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无不闪耀着数学美的光辉,如数学本身知识的简洁美、数学图形的对称美、数学的书写美、计算结果的确定性的美、语言叙述的简洁流畅美。如果学生能够发现这种美的存在,体验了这种美的乐趣,那么其就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学习数学的动力源,就会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我们认为,数学就是为这种美而存在,而发展的。而学生就会因为这种美而在情感上更加的投入。
(1)、为教学而美,为美而教学。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为实现这个美的教学,需要教师以课堂为抓手,把每一堂课都设计成一幅幅的美景,并以美促成教学的成功。而数学的点滴又来自于生活,体现了数学的种种美的因素,所以我们的教学应该朝着为了实现心中的美,创造出更多的美而进行。在教学中,我们设计的各个环节要体现知识发生发展的真实美,要挖掘知识内在的各种美育因素。
47÷9=5……2
A、 9×5+2=47 B、被除数÷除数=商 因数×因数=积
(47-2)÷5=9
< 8 >
让学生体会到算式中彼此间的联系和变化是数学的一种美。还如数学中图形美的感受,主要是让学生多观察生活,如房子、稻田、模型设计等,从中去感受数学中的对称、均衡、变化美。
充分体验数学思维过程的美。如在教学比例应用题之后,对原先的归一应用题进行了综合比较,从中找出了许多种解法:
小华3次搬砖15块,照这样计算,18次搬砖多少块?
归一法 倍比法 比例法
15 X 3 18
3 18 15 X
注重思维的训练,提高思维的水平,突出解题方法法的多样化,这是数学思维过程美的最好体现。
(2)、美在动手实践中。没有动手实践,很难发现数学真正的
美。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强调学生动手实践,努力的创设一种积极动手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如:在教学长方体这一节的内容时,我就让学生去做一做、想一想怎么做长方体,有什么特点。并能说一说:你觉得它好看吗?好看在哪里?通过这样的挖掘,学生懂得了长方体内在的结构,发现了长方体中好多美的东西,也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为美而教学,为教学而美应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教学中,我们努力渗透美的理念,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都应努力去感受数学美的存在和味道,去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并享受美所带给的乐趣。
< 9 >
(二)、监控学生知识累积度,促进学生真实发展。
对数学实现再创造,使数学顺应人类学习的需要,走向生活,走向大众,以其开放的体系再现数学的基本过程,再现数学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本节所想表述的知识累积度包括两个层面:知识累积的程度和速度。在课堂教学研究中,我们主要从情景入手,设计数学现实,给以学生思维的对象和思维的空间,从而进一步学习数学、体验数学、理解数学,达成知识的有效迅速地积累,促进学生真实发展。
1、先用后学,呈现真实的问题情景。
数学是什么?似乎很难回答:数学是模式的科学,数学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数学是一种语言,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是一种精神。面对学生,我们说数学更应成为一个真实的生活、一个现实的问题。
数学取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否则,数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事实上,我们完小的学生比较接近于农业生产劳动,有过农业生产的点滴经验,但对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却往往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无法把平常的事作为课堂中的素材,其学习方法
单一,割裂了知识与现实的联系。如三年级数学作业册中有这样的题:(1)、301班有学生46人,302班有男学生21人,女学生22人。301班比302班多多少人?在教学中就出现了以下的方法;301-302=?(2)、甲、乙两辆汽车运化肥。甲车运4260千克,乙车第一次运100千克,第二次运1980千克。甲车比乙车多运多少千克?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要求把这件事能够在课堂里重现一下,
<10>
让他们体会这样一种情景。然而,还有一个学生不能把情景展现出来,演不好,也做不好。
这样一种情况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很不丰富的。所以我们在课堂里想法创设一种应用的情景,现实的背景,促使他们去操作,并掌握知识。
所以,我们倡导先用后学,能够在应用中,想到需要学什么;在情景中,去体会怎么学;在活动中,去感受为什么学。
引导学生去感知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去探求数学问题的解决趋势和途径。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鼓励学生去大胆运用类比、归纳、猜想,并凭直觉去解决问题。
2、学后质疑,解决现实问题本质。
疑是问的基础。学后有疑是必然的,解决疑问是巩固学习、发展
学习的结果。
学后无疑,疑而不问,问而不决,决而无果,是当今完小教学的
最大缺陷。所以有关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学的当务之急。在教学中,我们把三四年级学生分成了两个阶段进行训练和教学(见下表):
表2-1
三年级(第一阶段)
四年级(第二阶段)
1
做到能够倾听老师对于学生的质疑。
1
对于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质疑。
2
创造教学情景,对一定的材料进行质疑。
2
对于自己所回答的问题和练习进行质疑。
3
做好记录,进行整理。
3
形成学生间讨论或者辩论的氛围。
〈11〉
质疑是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在课堂教学中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3、 疑有所思,实现知识的后继发展。
解决了疑问,找到了答案,实现了生活问题的数学化后。很重要
的一步是反思。我们采用了看一看、想一想、猜一猜、改一改的做法,提出他们自己独到的见解。如在四年级数学教材中,有这样的一个例题:一台抽水机3小时抽水420吨。照这样计算,5小时抽水多少
吨?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学,然后师生一起用列表的形式总结了第一种方法:(见下表)
表2-2
1小时
2小时
3小时
4小时
5小时
420吨
?
接着,我让他们一起根据表来分析以下的问题:
(1)、先说一说3小时和420吨有什么样的关系;
(2)、找一找5小时会和谁有关系?
(3)、列出式子:420÷3×5
(4)、再想一想还会有其他的方法吗?
从上表中,学生可以很容易的知道总量和时间的对应关系,时间和时间之间的倍比关系,从而列出另外一种方法420×(5÷3),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12>
从应用到学习,在学习中产生疑问、提出问题,根据问题进行反思,进一步解剖学习过程,并最终解决问题,回到现实。可以说这样一整套教学的思路,是我们取得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
(三)、监控学生合作探究度,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完小学生的活动能力、交际能力较差,导致了学生间不善合作,
无法合作。所以在数学课堂中就不善表达,更不会动手操作。好多时候,往往是教师唱独脚戏,学生只是观众、听众,甚至于是局外人。为此,我们倡导在活动中合作,合作中探究的教学方式。
1、 活动中合作。
没有活动,就没有交流,更没有合作。反之没有合作就没有交
流,就没有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促使数学活动的进行。
小学生处在自制力较差、注意力不能集中的年龄段。由此我们尽力挖掘教材中可以进行数学活动的因素,加大活动的力度,激发他们的各种器官进行协同作用。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公式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组,然后带领他们到操场去进行实地测
量。当他们完成了测量、统计、计算以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就加深了。并最终取得了教学的成功。
2、 合作中探究。
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是一种探究型课堂教学的很好形式。有活动,
<13>
就有合作,就有探究的存在。通过合作交流、活动探究,可以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最终学习任务的完成。
合作性的探究学习,促进了学生间、师生间的众多参与,为他们之间的互动发展提供了可能,培养了活动的能力,提高了合作交流的水平。
活动中合作,合作中探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整体快速向前发展。
(四)、监控学生学习差异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学生的学习是有差异的,这中间有智力上的差异,有非智力上的
差异、有男女生的差异。差异的存在也是必然的,主要是我们如何去缩小差异,而不是如何去加剧差异。当前,有好多人是这样去教学的:把班级中的学生进行分层,给优秀的学生“吃好的”,中等的学
<14>
生“吃中的”,后进的学生“吃少的”;对于他们的评价也是要求不同:优秀学生要求高,中等学生要求一般,差等学生要求低。概括地说就是进行了分层教学、分层评价。殊不知,这样却导致了更多的、更大的差异。有人作过这样的调查:有人对一个贫困县在金钱上给予支持,但是几年以后,这个贫困县却依旧贫困。这人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有人跟他说,因为那县自从有了金钱资助以后,就有了一种坐享其成的想法,不再动脑想改革,求发展的路子。从这件事上可知对于学生的教学也是这样的:你对他降低要求,他对自己的要求就越低,就与其他学生差异越远。为此我们想在教学中不提倡分层,不降低要求。而是采用目标具体化、内容形象化、方法格式化的教学指导方针。在具体的教学中,为了减轻差异生的学习负担,又要求达到同样的学习效果,我们提出了重在对学生的合作指导,而不是分层教学与评价;重在矫正学生心理偏差,而不是造就心理的落后定势;重在精炼教学内容、方法,提高教学效益,而不是单纯的为减轻学习负担而删减内容。如在教学文字叙述题时,我首先对题目进行了形象化的描述:244与46的和,除以2,商是多少?“过河(和)就上(商)”
然后再列式计算,并总结出两个字:一找,二换来帮助列出综合式。
最后归纳了几句顺口溜:“天平两边,半斤八两,一找二换,和差先算,括号不忘”。
当然,因为有差异,所以势必对差异要进行分析和研究,主要是给以指导帮助,而并不是减免“税收”,在心理上进行较多的辅导,
<15>
矫正其心理偏差,不断的给予鼓励和要求,在学习上给予较多的帮助和指导。分析差异,缩小差异,在差异中求得共同的发展,是我们研究的宗旨。
三、理论基础:
英国著名学者高尔顿认为:“我认为不存在热情的智力,也不存
在没有智力的热情”,推孟对800名超常儿童的研究表明,获得卓越智力成就的个体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只有良好的智力,热情、自信心等情感因素在他们的成功中也具有十分良好的作用。日本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泷泽武久在谈到发展学生的智力时强调指出:“不能无视情感的作用。情感交织在人的思维中,或成为刺激,或成为障碍”。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促成情感对学习的刺激作用,而不是障碍作用。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强调学习过程中顿悟、组织以及理解的作用,主张在学校教学中,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重视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认为“内部的力量大于外部的力量;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变化;在认知学习中,重要的是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及教学内容与背景材料的关系,而不是个别的零星的材料。
所以,我们在实施操作策略时,对学生知识的积累程度,对认知
结构的调控都非常重视。
心理学家加里培林认为“学习中的定向环节直接制约执行环节,而对学习成效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做数学”(Doing mathematics)是目前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观点,它强调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
<16>
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数学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
学习差异理论认为:学习是有差异的,其差异是不可避免的,首先来自于其家庭。因为家庭的差异,造成了学生在群体中的差异,其次,即使我们用考试的方法将学生按学业成就水平分班,也会出现教学法专家A.A.已大尼伊在研究后所指出的:几乎每一个班级中,总可以挑出学习能力不同的三类学生。分班可以减少差异,但不可以消除差异。
四、一些探讨的问题:
学生是人,是一个可塑的、活动的、思想的、发展的一个整合人。在教学中,各种途径和方法都是综合的统一的有机整体。把学生看作主体也好,还是教师为主体也罢;以学生为中心也好,还是互动为灵魂也罢;以学生情感为基础也好,还是以动机作为保证也罢。这一切都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现在有好多人认为,数学或者是其他的一些研究课题要切口小,
易操作,从而把课题研究切得很小很细,导致了研究的支离破碎,根本无法适应时空以及人为因素等诸多条件。只为研究而研究,推广价值不大。
笔者以为,任何一种内容的研究,不管是何种模式和方法,还是策略都离不开具体的“因材施教”的这个“材源”“材质”、“材
<17>
量”。在教学过程中谁也离不了谁,所以我们认为研究课堂教学的课题要进行整合:对课程结构、教学方法、主体活动等方面进行整合;对情感参与、认知策略、个性发展等方面进行整合。今想以此观点与大家共同探讨。当然,本课题的研究还是较为肤浅的,有很多方面的不足,我们将继续在这方面进行实践和研究,将进一步研究整合课方面的内容。
参考书目:
《小学儿童如何学习数学》孔企平著
《教学论》李定仁著
《教学心理学原理》骆伯巍著
《数学教学理论》唐瑞芬著
《学生的学习活动》张爱华 孙毅伟著
《学习策略的理论与操作》张向葵 关文信著
《培养能力艺术》王增昌 王敏勤著
《学法指导艺术》蒋宗尧著
《学与教心理学》邵瑞珍
【监控学生学习活动 促进主体主动发展】相关文章:
提供参与空间 促进主动发展08-08
培养创新能力,促进主动发展08-09
培育语文素养 促进主动发展08-17
培养创新能力,促进主动发展08-17
引导主动参与、促进自主发展08-17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研究08-17
运用多种媒体技术促进学生主体发展论08-17
激活课堂教学气氛 促进学生主体发展08-17
优化游戏环境,促进幼儿主动发展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