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议探索创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议探索创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张 平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谁也不能代替,教学应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想学、能学、爱学、会学、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探索
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状态不断遭到破坏,并又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导入新课是新授课的首要环节。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好“开讲”,一开始就充满趣味,使学生兴趣盎然,产生强烈的欲望,在愉快的心情中跨进知识的大门,一定能促进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动机并持久保持。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老师一开始先帮助学生复习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接着让他们猜能被3整除的数可能会有什么特征?许多学生不加思索地猜“个位上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老师没有马上对学生的猜测作用评价,而是接着引导:“你能自己举一些例子来验验一下吗?”通过验证,学生很快自己就发现了这一结论是错误的。
二.鼓励质疑问难,使学生能探索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动力和发现的钥匙。心理学研究表明,保持问题意识是产生创新思维的条件,问题意识强,大脑就会处于高度的敏感状态。这种状态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讲究教学民主,倡导课堂讨论,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并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勤于分析,善于思考,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揭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出示例题13-5=?后,他没有按教材例题提供的算法直接讲解或讨论怎样算,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先想办法算一算。这样的设计,给学生的自主探索留出了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排除思维定势,使学生爱探索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活动中成功的体验,会产生通过积极学习获得成功并再次体验成功的需要。空势思维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其不利的一面。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突破空势思维的局限性和消除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更要给学生创设较多的训练发散思维的机会,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异,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题方法。使学生不但善于单向思维,而且在寻求多向思维方法的过程中,经历创新学习的过程,从而增强思维的创造性。
例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时,当学生都能助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再创设一种情境,看哪个小组不用这种办法,利用已有的知识推出梯形面各积计算公式或者由学生提出:在学习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为什么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看哪一组答得最好,等等。这就再次把同学们引入了思考、探究、创新的情境之中,学生一完会再次迸发出新的思维火花。
四.转变主导角色,使学生会探索
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彻底改变居高临下主宰课堂的局面,树立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意识,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例如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先拿教具在讲台上演示,然后一步步的讲解计算方法和过程。而是变“教”为“导”,变“教具”为“学具”,让学生人人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并写出算式。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抽象概括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余数比除数小这一规律。整个过程教师只作相机引导,学生在一次次的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获取新知。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通过适当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其找到摆脱困境的办法;当学生取得独立进展时,教师应给予及时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前进的方向
【浅议探索创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相关文章:
浅议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08-20
浅议课堂教学中的数学阅读08-19
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08-16
浅议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语文学习中的运用08-12
创新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08-18
多媒体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创新运用08-15
浅议法律援助中的服务创新08-19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培养创新能力08-20
浅议听证在社会矛盾治理中的具体运用08-12
浅议色彩在企业形象设计中的运用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