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数学论文>例谈有效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几种方法

例谈有效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几种方法

时间:2023-02-22 02:26:47 数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例谈有效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几种方法

  例谈有效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几种方法
  
  盱眙县旧铺实验小学     叶科俊
  
  【内容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求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注意选择合适的操作时机、安排有序的操作步骤,选择合适的操作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关键词】小数课堂   操作能力   有效   优化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开展实际的教学活动时,要尽量的让学生参与各种对培养操作能力有帮助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利用自己动手操作获得的直接经验,与数学知识构建起因果联系,从而感知抽象的数学知识、思想与方法,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养成积极动手、动脑学习的良好习惯,为他们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应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优化课堂操作的过程呢?笔者认为至少应做好以下三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操作欲望
  
  教学成功与否,学习效果如何,取决与全体学生的有效参与程度,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积极思维的情境。把枯燥的数字、符号、抽象的概念公式变成具有实用性,愉悦性的材料。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特长,提高素质,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无形的引力。让学生产生一种新奇的感觉,进而产生一种主动探索的欲望。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时,教师引语:老师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一件礼物,想把它送给这节课最爱动脑筋,最爱发言的同学,老师觉得这个礼物的盒子不够精美,你们能不能给老师出出主意?(让学生说,当学生说到礼物盒子包上包装纸,教师说你的想法和我的一样)这样,将学生自然地带入求知的情境之中,为探索新知识做好铺垫,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时,让学生利用桌面上的长方体、剪刀,开动脑筋想一想,看看能不能通过剪一剪、摆一摆,找出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剪开的纸盒发现前、后面的面积都是长×高得出;上、下面的面积都是长×宽得出;左、右面的面积都是宽×高得出;再把前、后、左、右、上、下面的面积加起来,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同学们有不同看法吗?学生议论纷纷,即:(前面的面积+上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或者:前面的面积×2+上面的面积×2+左面的面积×2;你们认为哪一种比较简便呢?这样教学让每个学生亲身经历表面积计算公式的全过程,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多种感官协调合作下获取知识,化解重点,并突出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设计方案,引导学生有序操作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同样的操作内容,同样的操作过程,引导的方式不同,获得的操作效果也是不同的。因此,在安排操作活动之前,教师应根据操作的内容和操作的材料,设计合理有序的操作方案,以取得最好的操作效果。完整的操作方案应包括:时间,材料,要求,步骤以及操作的最终目的。
  
  如“小时、分、秒”这一抽象数学概念的教学,是低年级小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教学时我设计了分层次的动手操作步骤,使学生实现对“小时、分、秒”的理解。
  
  (1)首先让学生动手制作钟面,感知将圆周等分60份的方法(先用折纸法将圆周分成12等份,再将每份等分5小格),并且要求学生依照时钟每五格标注一个数字,让学生在动手制作活动中形成对时间概念的表象。
  
  (2)在动手制作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观察时钟钟面,熟悉其中的秒针、分针和时针,理解它们每走一格或每走一圈所表示的时间。
  
  (3)观察秒针和分针、分针和时针的转动情况,注意前者转一圈时,后者转几小格,从而弄清时、分、秒的进率。
  
  (4)学会看钟面,能正确说出指针在钟面上所表示的时间,并且学会将指针拨到具体时间所在的位置。
  
  (5)体验时间概念,联系实际感知一分钟、一小时时间有多长,先让学生说说,跑60米,从家里走到学校,做一次广播操、上一节课等,大约各需要多少时间,再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一下,数一数一分钟自己的脉搏跳几次,一分钟大约能做几道口算题,一分钟大约能写几个正楷字等。
  
  再如教学《统计与可能性》一课时,我安排了多次的操作活动,在摸球游戏环节,学生操作之前我提出了这样的操作规则:
  
  1.从袋中任意摸一个球,看清是什么颜色后放入袋中搅拌一下继续摸。每组摸20次。
  
  2.明确分工:组长负责记录、副组长数次数、一人摸球、一人搅拌、一人读数。
  
  3.记录的人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
  
  4.摸完后,组长填写统计表,其它同学负责校对。
  
  5.活动时间为3分钟。
  
  可以设想,如果在活动前没有设计好活动方案,课堂将会成为什么样:也许有人只是将它当成一次游戏,也许有人摸完了20次却并不记得摸球的情况,也许有人会很忙而有人却很闲,也许有人……而在明确了活动方案后,每个学生都有了参与的机会,都在参与中找到自己可做的、能做的,都能在活动中有所发展,有所收获。
  
  三、优化方法,操作效果事半功倍
  
  操作方法虽然没有统一的模式、统一的要求,但随心所欲、信手拈来、草率从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经过精心设计,合乎逻辑联系的操作方法,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更容易,而且有利干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我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一方面,为了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为了使学生能深刻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来龙去脉,我采用了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方法来进行引导教学。
  
  课前,我要求每个学生准备好纸和一把剪刀,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上课一开始,我就启发学生,用两个剪出来的梯形去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如平行四边行),然后与学生共同讨论,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上底+下底)×高÷2 接着,如何只用一个梯形,通过剪、拆、分、拼等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问题一提出,课堂上气愤顿时活跃起来,各人动手想出了很多不同的方法。如:第一种,把一个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第二种,把一个梯形剪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第三种,把一个梯形上下底重合对折,出现了一条折痕(即中位线),然后沿折痕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梯形高的一半。
  
  通过不同的思路,不但使学生掌握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发展,可谓一举两得。
  
  而在认识“圆的周长”时,我则采取了小组操作的方法进行学习。众所周知,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是多样的:可以采取用线绕一圈后再量的方式,也可以直接在尺子上滚动一周,还可以将圆形物体剪开再量……如果让每个学生把每种方式都尝试一遍,显然是不合适的。而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既可以实现操作的多样性,又节省了时间,还获得了有效的知识。具体操作时,可以将组内的成员合理分工,让学生先讨论方法,确定方案,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最后将各小组的结论收集、分析、总结,从而发现规律,归纳方法,得出结论。
  
  而有的操作活动则需要全班同学的共同参与,如认识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时,推导一些较为复杂的规律时,探究一些较为深刻的定理时,则可发动全班的力量,共同参与,在班级学生的共同参与中获得知识的升华。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兴趣激发、有意识地引导、有步骤地组织。对小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应渗透于整个数学甚至其它各学科教学过程中,甚至延伸到学生的课外生活当中去,这样,定能真正实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参考文献】
  
  1.皮亚杰,《儿童心理学》,商务出版社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4.黄菊,数学课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操作能力,《成功?教育》2009年第3期
  
  5.吴晓咏,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中国校外教育》 2011年第9期

【例谈有效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几种方法】相关文章:

例谈随堂练笔的有效运用08-16

例谈高中历史教科书内容优化的几种方法08-19

例谈创新思维的培养08-24

课外资源有效运用例谈08-15

复习课教学有效性例谈08-15

例谈估算教学的有效策略论文06-03

例谈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08-17

例谈作文选材的方法08-19

初中生说话能力培养例谈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