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在教学中完善教材----谈“比和比例”单元的教学安排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更应该向研究型的方向发展,不能一味地照本宣教教,在实际的教学中要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完善。
在一线的教师都会发现,现在的教材有很多地方值得改进,但苦于没有权利参与教材的编写,也没有机会和编教材的人谈,所以教师既是有好的想法,也往往是藏在自己的心里,时间一长,原有的想法也渐渐被遗忘。的确这是我们做教师的无奈。
在小学数学十二册的教材中,有一个单元,有这样的教学安排:比—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正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在教学完成后,让学生写一个比例出来,学生会很容易地写出类似:2:3=4:6;14:7=42:21这样的比例。叫学生写一个反比例出来,学生往往会写出: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反比例;这样的文字表达式。
本人认为在“比—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正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这个教学链中如果加入一个内容“反比例”,使之变成:“比—比例——反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正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会使整个教学内容变得更完美,使学生学的更轻松。
为什么呢?
我先来讲一讲教学链中“反比例”的内容:首先是对反比例的定义:表示两个积相等的式子叫做反比例。这个定义和比例的概念类似,区别在于一个是“商(比值)相等”,一个是“积相等”。如7×8=14×2;9.6×2.8=3.2×8.4……这些都是反比例的实例。
接下来说说“反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区别,可以举两个例子:A、7×8=14×2是一个反比例;B、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这讲的是反比例关系。从这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的区别,“反比例”讲的是一个数字等式,“反比例关系”讲的是两个量的关系;一个是数字表达形式,一个是文字表达形式。像刚才讲到的“叫学生写一个反比例出来,学生往往会写出: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反比例;这样的文字表达式。”事实上,学生的回答是值得商讨的。
其一、使学生的认识变得全面。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表示商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表示“两个积相等的式子叫做反比例。“积”“商”是一对完美的组合。
其二、使学生增加对“比例”“反比例”名字的感性认识。因为除和乘是相反的运算,那么除叫比例,乘理所当然叫反比例。对教师的这一解释,学生无不点头称是。
其三、使学生的认识过程变的自然流畅。因为如果不讲这个内容,那么在讲“反比例关系”时对于这个“反比例”的名字,无疑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给人的感觉就是老师说叫什么,那么它就是什么。讲了这个内容之后,学生认识到根据这两个量的变化,可以列出反比例,那么对于这两个量成什么关系,给他取什么名字,好多学生都会给它取“反比例”关系这个名称。学生自己取的和老师给取的哪个效果好呢,我想谁都知道。
其四、来个言简意赅。没有加入“反比例”这个内容,书上在讲到第三部分“比的基本性质”时后面有一个练习,意思是根据比例,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表示两个积相等的式子。我们可以看到,它上面的要求可以说给人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那么加入“反比例“这个内容后,我们就可以把要求写成:根据“比例”写出“反比例”,使要求变的言简意赅。
总之,改变“比—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正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的教学链;使之变成“比—比例——反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正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的新教学链,我在教学中充分感受到了教学的流畅性,没有了以前我不说不行,我不教不会的情况,老师教的尽性,学生学得顺心。
所以作为我们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现状,合理运用教材,完善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教学中完善教材----谈“比和比例”单元的教学安排】相关文章:
谈新教材的编写体系和教学模式08-08
比和比例教学反思08-24
比和比例教学反思02-24
JEFC教材单元小结课的教学08-17
把握教材特点搞好单元教学08-17
谈中专数学教学中的分层教学08-18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教学反思03-13
《狼和小羊》教学谈08-08
谈新课标教材中“名著导读”的设计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