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班主任论文>新课标下的深思

新课标下的深思

时间:2024-09-05 11:12:59 赛赛 班主任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新课标下的深思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药芯焊丝小编整理的新课标下的深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课标下的深思

  课余时仔细翻阅了滕州市下发的《新课程标准》,心中感慨万分,再细细品味这几年来,天天喊课改,月月学课改,自己真正学会了些什么,应该从那些方面下手,感觉自己真的是找到了方向,在这里想把自己这些年对课改的一点浅薄的认识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教师要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大家都知道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各行业都在讲创新,教育行也不例外。讲课时硬搬教材,教材上怎么说就怎么讲,是不能体现创新的。教材是素材,是我们教学的资源,但不能成为教学的主力,这就要求教师本身要具有创造教材,改变教材的能力,教材里要融入个人风格特点。教学的路线是新课标,把"三维"教学目标带入课堂,所谓"三维"是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师还要具备组织学生倾听的能力。现在的学生胃口越来越叼,通常上公开课时学生的表现欲极强,而平时上课时,少数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是在被动接受,这时就要求教师虽不能像上公开课时把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设计好,但至少要有一、两个闪光点,让学生由被动变接受为主动参与,真正提高课堂的效率。

  三、创设情境。咱们学校的老师还不太适应,在去年参加的枣庄市的数学年会上展示的课例中,情境教学已成为家常便饭。但是从几次外出的听课中,也有让人感觉到不尽人意的地方,创设的情境与主题无关,而是在绕圈子,说废话,让学生无从下牙,胡猜瞎编,这是个人理解的误区。创设情境不是单纯的对白,而应是给枯燥的教材增光填彩,可以创设生活的情境或创设对比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学习,例:课例《倍的认识》课件展示的是小老鼠棒棒结婚的场面,有2只刺猬、2只小鸟、4只蜗牛、6只老鼠,老师问:"小朋友,根据画面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看到这个题目,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踊跃发言,这就是典型的从情境中获取信息,同时,学生的注意力也被集中起来,为新课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四、小组讨论。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节新授课中都应该有小组讨论,而且应该把小组讨论都落实到实处,不是在做表面文章,而是确实要小组讨论,先有小组成员独立思考,然后带着问题去讨论,去探究,教师不能做旁观着而是要加入到小组讨论中,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双向的,小组汇报时,小组长代表的是全组人的意见,不是个人的意见。以后的课改中,老师们要注意强化师生间的交流,弱化小组汇报,教师要在交流后再去讲解问题。

  五、对习题的处理上,不在强调按巩固→练习→变式→练习→综合→练习这个步骤去做,而是看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是否具备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堂教学中六环节中又多了一条:课堂评价。评价内容包括:生生、师生、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其实我们每一节课都应该有课堂评价。

  这是我在读完本书后,思绪还未完全平静下来的情况下的有感而发,不一定正确,望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作用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是纯粹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人们对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作的主观反应。因此,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不仅决定了一定社会中的教育是否要进行改革,而且也从根本上决定了改革的方向、目标乃至规模。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充分地说明了上述论断。

  整个教育发展史的事实表明,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都将引发学校教育的重大变革。刚刚过去的20世纪之所以被人们称做教育改革的世纪,其原因也在于此。

  工业经济时代的学校教育模式的功能或价值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生产者和劳动者,成为生产和消费的工具。学校教育孜孜以求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价值。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人力资本理论。其专注于经济增长、不顾人的发展的教育模式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然而,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关注,要求对教育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如果不着手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将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世界各国之所以不约而同地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原因也在于此。

  同过去时代在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等方面的社会发展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或物资力量相比较,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则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义。所谓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即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二是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只有这样,他才能具有能够生存下去、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才能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并能终身学习。

  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既往的七次课程改革,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对于促进中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承认,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反差。中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其原因如下。

  第一,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第二,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及产生的不良影响,都足以说明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针对性。

  特点

  第一,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据弃了以往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向。这是课程目标和教育价值观的重大改变。

  第二,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各学科都力求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作为课程主干内容;各学科在保留传统课程内容中仍有价值的基础知识的同时,特别强调从当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中吸取新的基础知识,增加新的具有时代性的内容,体现时代特色,剔除陈旧过时的知识;各学科都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努力面向生活实际并服务于生活实际,从而使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形成互动的关系;各学科都力求与相关学科相互融合,使课程内容跨越学科之间的鸿沟,最大限度地体现知识的“整体”面貌。总之,新分科课程内容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从而与课程内容存在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统分科课程有显著区别。

  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综合课程是一种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强调不同学科的相互整合。单从学科本身的发展来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两种课程组织形式各有其存在价值,因为学科的发展呈现分化和综合并驾齐驱的趋势。

【新课标下的深思】相关文章:

值得深思的句子03-09

让人深思的语录01-12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的“三忌”与“三宜”02-22

一则令人深思的广告02-21

朋友圈让人深思句子07-10

令人深思的一幕作文12-03

期中考试引发的深思05-04

“千金一笑”的深思作文01-02

新课标培训心得12-04

语文新课标心得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