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与创新教育
新课程与创新教育关鸿羽
主要内容:A 新课程
B创新精神培养
C 学习习惯培养
D全方位指导学生学习
A 新课程
新课程的提出
国际背景 国内背景
现实性、迫切性、必要性、重要性
美国
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在课程方面提出:
“美国学生在 4、 8、12 年级毕业时有能力在英语、数学、 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方面能应付挑战” .
最近特别强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英国
英国1988年颁布《教育改革法》,首次提出推行国家课程,制定程标准。1999年英国颁布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强调四项发展目标:
v 精神方面的发展:自我成长,发展自己的潜能,认识优缺点,具有实现目标的意志;
v 道德方面的发展:明辨善恶,理解道德冲突,关心他人,采取正确行动的意志;
v 社会方面的发展:理解作为集体和社会一员自身的权利与责任,人际关系的能力,为了共同的利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v 文化方面的发展:理解文化传统,具有理解和欣赏美的能力。
日本
v 日本每十年更新一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和提高国际意识;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为学生掌握本质的基本内容和个性发展创造宜人的教育环境; 鼓励每所学校办出特色和标新立异.
韩国
韩国1997年开始的课程改革,强调实验、学习、讨论、自由活动、社会服务等亲身体验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入“区别性课程”, 从1年级到10年级,数学、英语、朝鲜语、科学和社会等五科设置分层课程;
11年级到12年级,大量引入选修课程。
新加坡
2001年新加坡课程改革提出:
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成为勇于革新、善于获取信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以适应21世纪的需要。
文盲大国:世界文盲总数87500万,中国占到10分之1 ,全国老百姓平均受教育水平为6·02年,刚刚小学毕业。大学生比率低下:美国是我们的30倍!25岁以上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仅占2·1%
v 教育面临的世界发展潮
› 终身化、社会化、大众化、个性化、国际化、信息化……
› 德国专家预测:普通教育的教学五大要素:跨学科性学、 联系实际学习、 自我控制学习、 借助媒体学习、 集体协作学习
新课程的变化
v 教学目标
v 教学行为
v 学习方式
v 教与学评价
v 课程内容
态度
v 观念要更新,
v 态度要积极,
v 步骤要稳妥。
策略
v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v 创新与继承相结合
v 管理与研究相结合
v 典型与普及相结合
重点
v 课改的方向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v 课改的前提是观念转变;
v 课改的基础是教师提高;
v 课改的关键是评价改革。
发展
v 只有发展了才能更好地传承文化
v 学校要为学生的发展搭好平台
v 教师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实践类学习
研究性学习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
4.学会分享与合作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6.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B 创新精神培养
摘自关鸿羽著作: 《提高智力的方法》
一、培养创新精神的意义
1. 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重点: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差 距
哈佛大学:100分
清华大学:17.2分,世界排名200名以外
北京大学:15.6分
杨振宁博士说:
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
诺贝尔奖
1900年至今,美国有230多人获诺贝尔奖,而我们得诺贝尔奖是零。 德国一个大学就培养了20多个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而我们这么苦学,全国13亿人口一个也没培养出来,这很值得我们深思。
国外课程
俄国开设了为培养创造力的“思维课”
美国开设 了“思维技巧课”
保加利亚开设了“思考课”
法国“ 激发好奇心课”。
素质教育
我们给学生的教育,能管学生 一辈子,是使学生终身受益的教育。
素质教育要求
v 四个为了:
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为了学生的一生。
2.经济发展的需要
知识经济的核心:知识创新
知识军事的核心:军事创新
知识就是力量、主意就是金钱
创造可以满足人类的一切需要
二、提高创造力的方法
1. “不听话度”法
美国旺尼苏达大学教育心理学主任托伦斯研究
创造力高的儿童多数具有三个让人讨厌的特点:?
——顽皮、淘气、荒唐和放荡不羁;
——所作所为时逾常规;
——处事不固执,较幽默,但难免带有嬉戏态度。
对不听话要具体分析
①属于道德问题的不听话——坚决反对。?
②属于天真活泼的淘气——宽松一点。?
③属于思维上的不听话,有独到见解——支持鼓励。
“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
行为上要严,思维上要宽
小时要严,大了要宽
关键期
所谓教育的“关键期”(也叫关键年龄、最佳年龄、临界期、敏感期),是指人生学习的最佳时期。如果在这个年龄段对孩子实施某种教育,可以事半功倍,而一旦错过了这个年龄段,再进行这种教育,就会事倍功半,甚至终身难以弥补。
美国总统尼克松
中国的教育制度可以为群众提供很好的教育 ,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过分强调每个人要样样都好, 样样搞统一,从小把他们训练得十分训服,从小灌输要听大人话的思想,不允许有独立见解 ,更不允许象爱因斯坦自称的“离经叛道”,这样只能培养出守业型人才。
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淘气”,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遐想、去活动、去创造。
2.“爱的效应”法
美国有个科学家用母猴做研究,母猴的孩子分成二组,一组跟母猴身边,一组见不到母猴,最后把二组猴做对比,发现有母爱的猴子能力增强,而没母爱的猴子能力下降。
一项实验还表明,即使是本来较为聪明的孤儿,受到9个月没有母爱教育的管理,智力也要下降21分;而本来不大聪明的儿童,受到9个月低能智力但热爱儿童的妇女的照料,智力会上升33分。
感情与智力
促进儿童的学习方面,不能无感情的作用 ,感情交织在人的思维中,或者成为刺激,或者成为障碍。
卢梭说:
热心可以弥补才能的不足,而才能不能弥补热心
罗申塔尔效应
心理学家把一份“最佳发展前途者”名单交给校长,预言这些学生将来肯定会出类拔萃。8个月后,罗申塔尔重返小学验证他的测验结果,又搞了一次智力测验。结果,当初列入名单的学生。智力发展都达到较高水平,有几个真是出类拔萃。校长钦佩心理学家慧眼独具,而罗申塔尔却微笑着直摇头。原来,这些“最佳发展前途者”,并非心理学家精心筛选,只是他信手随意圈定的
二热爱
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学生
热心+爱心+精心+诚心+耐心+恒心+信心+细心+……
对后进生要厚爱、勤妈拙闺女、要把溺爱变成“逆爱”、 严爱结合、刚柔相济
3. 民主法
要有宽容的气氛
不要让学生生活在“半封建”的环境里。
不要使用语言的刀子
不要向人格开炮
服务意识
Wto: 教育是12项服务行业中的第5项
v 三服务:
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为家长服务(尊重、指导)
为社会服务
教师的多重角色:教师+家长+朋友+学生+心理辅导员+……
既要民主,又要权威
有民主空气,但也要有权威。这种权威不是靠打骂,而是靠教育者的人格,靠科学的方法,靠民主作风。
在民主的基础上建立的权威,才是真正的权威。
4.标新立异法
v 一要允许,二要鼓励,三要引导。
v 允许孩子“胡思乱想”,就是不允许“胡作非为”
v 主张标新立异并不反对常规的思维方式,只是不能用它去限制标新立异。
5.挑战法
v 要保护孩子“不畏权威”的思想
v 压抑式,越教育挑战精神越差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对牛顿力学的挑战,伽俐略的学说就是向地球中心论挑战。
v 任何发明创造都是对已有的事物,已有的结论的突破。
v 没有批判精神,没有挑战很难有重大突破。
v 有一个船上有23只羊和15头牛,请你计算一下老船长的岁数?
v 我们的民族有两大弱点:一是想象力不足,一是挑战精神不够。
v 我们必须让孩子树立这样一种意识:任何现成的东西都是不完美的,都是可以再创造的。
v 一切现成的知识除非经过自己确认,都是可以怀疑的。?
保留一个“敢”字
教育孩子不要迷信权威
敢想、敢说、敢干,敢于思维、敢于想象、敢于创造。
要挑战,不要胡闹
我们主张向权威挑战,并不是鼓励孩子胡反胡闹。
传统的东西要继承,要教育孩子尊敬老师、孝敬父母
6.发散法
v 美国的哈佛·卡德提出“多项智力理论”,他认为人有多种智力能力。(数学家与球星)
v 国外的教育特别注意发散思维的训练。(猫)
v 我们的教育过分强调集中思维,不允许学生的想法与教师稍有不同。(船)
聚合思维也很重要
我们主张培养发散思维,并不反对聚合思维,聚合思维很重要,特别是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教育中更多的是聚合思维,但也不要忽略了发散思维的训练。
思维多元化
v 归纳思维.演绎思维.批判思维.集中思维
v 侧向思维.求同思维.求异思维.求证思维
v 逆向思维.横向思维.递进思维?形象思想
v 分解思维.推理思维.逻辑思维.对比思维
v 交叉思维.转化思维.跳跃思维.直觉思维
v 渗透思维.反省思维.统摄思维.幻想思维
v 灵感思维.平行思维.组合思维.辩证思维
v 综合性思维……
培养创新精神的多种方法
v 故事法.探讨法.活动法
v 兴趣法.榜样法.变废为宝法
v 综合创造法?逆向突破法.组合法
v 中山正和法.缺点巧用法.类比法
v 聚焦法.特性列举法.头脑风暴法
v 缺点列举法.希望列举法.威廉氏法
v 怀邦法……
详见<提高智力的方法>一书
三、创新与考试
1.全面素质提高
抓学习:加强双基,发展智能
升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
要文凭更要文凭里的含金量
靠什么提高升学率:靠教育规律、教育科学、教育艺术,而不是靠考死记硬背、加班加点
要重视结果也要重视过程
2.认清考试方向
高考要为课程改革服务、 知识立意转到能力立意
趋势
v “学历社会”转向“能力社会”、“素质社会”。
“人事制度”要逐步转向“人市制度”。
考试与成才不一定是线性关系
有一位教师跟踪调查他教过的小学生十几年,最后得出结论:考试前几名的学生后来成绩平平,反倒是考试在第10名左右的学生后来大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这个“第10名现象”说明考试名次与成才不一定有直接关系。考试10名左右的孩子没有被名次束缚,学得比较活,有时间发展除死记硬背以外的一些能力,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所以最后成才的机遇更大
四、创造性思维的简易自测法
v 请按你平常的情况和想法在给定的答案中,选一个你认为最切合实际或最接近 答案。
1 与别人发生意见分歧,你是:
①立即作出结论并付诸行动 S
②冷静地从多方面进行考虑 N
2.平时你喜欢:
①打桥牌、下象棋、下围棋 K
②看侦探小说,惊险影片 N
③看滑稽有趣的闹剧 S
3.对老师和长者的意见,你是:
v ①原封不动地接受 S
v ②有些疑问和想法 N
v ③同自己原有的想法结合起来 K
4.你买东西回来后:
v ①总是直接使用 S
v ②常稍作改变后使用 N
5.针对眼前的某种东西(例如烟灰缸),你能想出它还可以有其他几种新用途?
① 3个以上 S
② 10个以上 N
③20个以上 K
6 .休息时上公园,你喜欢:
v ①总是上某个公园 S
v ②经常变换场所 K
③听听家人的意见 N ?
7 .你对智力游戏:
v ①无所谓 N
v ?②不喜欢 S
v ?③很喜欢 K
8.工作学习有困难时,你是:
v ①放弃初衷 S
v ②请教别人 N
v ③冥思苦想 K
9 .刷牙时发现牙出血后,你是:
v ①怨牙刷不好 S
v ②担心是牙周炎出脓症 N
v ③想法使牙不出血 K
10. 当有人向你提出没有用的提案时,你是:
v ①告诉他这个提案的缺点和错误 S
v ②看看这里有没有可取之处 N
v ③问他还有没有别的提案,鼓励他多提 K
评价说明:
v S=1分,N= 2分,K=3分,
v 10至15分创造性较差;
v 16至20分一般;
v 21至24分较好;
v 25至28分最好。
五、关于创造力的基本理论
1.培养创新精神的内涵
创新精神; 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技能。
2.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
知识≠创造,智力≠创造
吉尔福特对这些研究的结论是:
v ?第一,从一般趋势来说,智力高的人,他们的创造力也是高的。
v ?第二,智力越高者与创造力的相关程度越低。也就是说,那些高智力者,其创造力不一定是高的。
v ?第三,智商在130以上者,创造力测验所得分数甚为分散,有的很高,有的很低。
3.创造的基础
v 知识;信息
v 学知识是手段,目的是创造
4.创造的动力
理想;需要
5.创造的条件
民主;宽松
6创造思维的特征
v 独创性 、变通性、发散性、重组性、迁移性、流畅性、逆向性 、质疑性
7.创造型人才的个性特征
v (1)独立性 (2)批判性(3)探究性(4)冒险性(5)幻想性 (6)竞争性(7)求新性 (8)投入性(9)幽默性 (10)敏感性(11)类比性 (12)表现性
8.不利于创造的个性特征
v 1?缺乏敏锐的观察力。2?缺乏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狭窄。3?缺乏冒险精神,害怕失败。4?习惯于定势,思维刻板。5?固执而闭塞的心态。6?有始无终,做事没恒心。7?缺乏想象力,性格古板。8?不开放,不活泼。9?认为凡事没有问题,害怕问题过多。10?墨守成规,不善变通。11?缺乏自信心,不敢尝试。12?缺乏从不同角度看事情的习惯。13?缺乏深思的习惯。14?自我设限,态度消极。15优柔寡断,没有主见,从众心强,爱迎合别人?16?过分依赖权威与传统,服从长辈和同辈的压力。观察力:8个方法 p8
记忆力:36个方法 p26
思维力:22个方法 p146
想象力:10个方法 p184
注意力:13个方法 p208
课程功能(目标)
v 知识 技能
v 过程 方法
v 态度 情感 价值观
C 学习习惯培养
摘自关鸿羽著作:《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训练法? p62
v 1?训练必须持之以恒
v 2?训练必须严而又严?
v 3?训练中要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做到五个结合
v (1)激发兴趣与严格训练相结合?
v (2)明确要求与具体指导相结合
v (3)检查评比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v (4)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相结合?
v (5)反复强化与积极疏导相结合?
言教法 p75
v 1.切忌讽刺、挖苦,要以理服人。?
v 2.切忌唠唠叨叨,要简练、深刻。
v 3.切忌空话、大话,要有情感性。
v 4.切忌盲目性,要做到“事先备课”。
v 5.切忌脱离实际,要符合孩子年龄特点
身教法 p88
v 以身立教
v 1 以德育德?2 以学促学?3?以趣激趣?4?以情动情?5?以意炼意?6?以性养性?7?以行导行?
学习习惯培养的内容
与生理卫生有关的学习习惯?
科学用脑习惯;?科学用眼习惯;?写字握笔习惯;?看书坐姿习惯;?
有规律的作息习惯等等。
与学习方法有关的学习习惯
认真预习的习惯; 专心听讲的习惯; 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独立思考的习惯; 勇于提问的习惯; 乐于研讨的习惯; 阅读的习惯; 自学的习惯; 总结的习惯等等
与学习态度有关的学习习惯
专心的习惯;
?仔细认真的习惯;?惜时的习惯;?讲求效率的习惯;?勤学的习惯; 虚心的习惯;?独立学习的习惯等等
把作业当考试?
v 给孩子限定作业时间,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完成。到时就收卷,不管他做完没做完。
v 1.认识时间的价值4.小闹钟5.节约时间归己6.管理时间
马虎-----错题集
v (1)建错误档案(2)找到错误之处(3)找出错误原因(4)写出正确答案
v 1.马虎的来历2.马虎与成柴?5.不用橡皮6.草稿不草7.注意埋伏8.解剖习题
矫正不专心坏习惯的策略与方法
v 1.小猫钓鱼·学奕·阿基米德
v 2.任务·责任·紧迫感
v 3.阅读速度实验·难度·疲劳度
v 4.弗力查价测定·绿色·鲜花?
v 5.阿纳斯实验·早餐·营养
v 6.纪律·意志·专注?
v 7.欲望·兴趣·专注
v 8.抗干扰训练·专注
v 9.书法·禅练
v 10.多米诺骨牌·迷宫·十三拍
v 11.泥人张·剪纸·插花
v 12.纪昌学箭·体育·棋艺
D 全方位指导学生学习
v 摘自关鸿羽著作:《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v 学习目的 :17个方法 p36
v 学习态度: 14个方法 p68
v 学习兴趣: 23个方法 p109
v 学习习惯: 35个方法 p152
v 学习方法 :95个方法 p211
学习的基本过程?
——六先六后
v 1.先计划后学习
v 2.先预习后听讲
v 3.先复习后做作业
v 4.先调整心态后参加考试
v 5.先独立思考后请教别人
v 6.先打好基础后灵活思维
学习的具体方法 89个
边读边想“九设问”
(1) 为什么是这样??(2) 为什么不是那样??(3) 增加条件行吗??(4) 减少条件行吗??(5) 哪些是重点? ? (6) 哪些是难点? ? (7) 哪里还有疑点??(8) 哪些知识与旧知识有联系 (9) 怎样联系的?
重点和难点
提高声调; 加重语气; 放慢速度; 表情丰富; 板书或用颜色粉笔标出; 反复强调; 将重点直接告诉学生。
抓要点,听“三基”
(1)基本概念是重点
概念的含义(内涵);
概念所包括的范围(外延);
这个概念与其它概念的区别,从而掌握这个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根本特征。
(2)基本规律是重点
规律性的知识统称为原理,规律往往用定理、公式等反映出来。
(3)基本思路是重点
老师课上是怎么分析问题的;
怎么把各种概念、原理综合起来说明问题的;
怎么进行推理的。?
课堂笔记“十记”?
(1)记纲要,掌握知识结构。
?(2)记疑难,有待扫清障碍。
?(3)记补充,有利知识扩展。
?(4)记教师讲课的重点、难点。
?(5)记老师的板书。
?(6)记老师所画的图表,它往往是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7)记老师提出的观点和推导过程。
?(8)记老师讲课的思路和思维方法。
?(9)记听课过程中自己头脑迸发出的思维火花
?(10)记学习困难的地方。
v ·重点要理清;·难点不放过;·疑点做标记。
过电影
老师讲了一个什么题目?
这个题目里分哪几部分?
这几部分的关系是什么?
中心是什么?
结论是什么?
抓住“六基”
基本概念要牢记;基本公式要熟练;基本规律要理解;基本体系要形成网络;基本例题要吃透;基本疑点要攻克
理解消化“五要素”
弄清来龙去脉;沟通相互关系;掌握推证过程;注意表达形式;明确主要用途。
自我检查九法
(1)正向检查法(2)逆向检查法(3)常识检查法(4)单位检查法(5)特例检查法(6)化简检查法(7)数形检查法(8)条件检查法(9)逻辑检查法
考场调节八法
(1)主动意识(2)调整呼吸(3)放松(4)短暂休息(5)喝饮料(6)涂风油精(7)自我暗示(8)转移注意力
审题“五要”
审题“五要”
(1)审题要“全”(2)审题要“细”(3)审题要“准”(4)审题要看“懂”
(5)审题要“稳”
.检查试卷“十四项”
(1)检阅卷头
(2)检查是否看错题?
(3)检查是否漏有试题未作?特别是试题较多时,要逐题号核对。
(4)检查有没有违反解答规则的现象?
(5)检查答案与试题的要求是否一致?
(6)检查是否抄错了答案?
(7)检查有没有看错了问题的意思?答案是不是“答其所问”
(8)对于特别熟悉的试题,要审查试题是否改变了条件,换了问法?
(9)检查问题中的已知事项,是不是运用无误?
(10)检查是否按照教师的口头要求或书面文字要求的补充勘误答题。
(11)检查有没有写错字或别字?
(12)检查是不是遗漏了什么?算错了什么?
(13)检查该验算的试题是否验算了。
(14)对于论述题,检查答案是否全面,有否缺项,关键字词是否写对了。
【新课程与创新教育】相关文章:
新课程与创新教育08-17
创新课程心得11-25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创新教育08-13
创新课程的心得体会10-07
从创新教育走向教育创新08-17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创新能力培养08-05
教育管理 - 教育与创新08-17
在新课程实施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