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暗示:班集体建设的有效途径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暗示:班集体建设的有效途径
班集体建设历来是学校德育工作中任务最重且繁杂的一项工作。班集体建设中存在的多变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以及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不断提出的新要求,给班集体建设也带来了动态发展的新课题,需要班主任或教育工作者长期、细致、耐心地工作。各个班集体建设的途径不同,在此,笔者就暗示在初中阶段班务工作中的作用和利用暗示建设班集体做途径做一些粗浅的探讨。一、暗示对于班集体形成的作用
暗示是指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交往中的语言、手势、表情、行动或某种符号,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发出一定的信息,使他人接受所示意的观点、意见,或按示意的方式进行活动,是社会和人际影响的形式之一。暗示的形式可分为直接暗示、间接暗示、自我暗示和反暗示四类。暗示不具有压力成分,不要求别人非接受不可。海德认为,当一个人的观念使他人接受时为暗示;当一个人的情绪使他人感受时为同情;当一个人的行动使他人也要如此做时则为模仿。就暗示和模仿而言,两者的区别在于:在暗示中,刺激是被控制的,对暗示者来说,虽常以含蓄和间接的方式,但一般都是有意识的;而模仿过程,模仿者的行为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但被模仿者一般都是无意识的、非控制性的。模仿者的仿效行为一般都与被模仿者的行为相同或相似,而受暗示者则不一定作出与暗示者类似的行为。
显然,在教育活动中,班主任的角色不仅在人格上应成为学生的楷模,做学生的模仿者;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的人生观形成给予启迪,做一个暗示者。即有目的地设计教育活动,并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到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而暗示的方式往往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易形成民主协商的教育气氛,从而一改传统的指令式的班集体建设形式。
在教育活动中,班主任或教师若能正确把握暗示的方式和契机,可使自己的教育成效达到事半功倍。原因在于,暗示作为一种心理上的沟通,在外在表现上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它是直接发生于处于主动层面的教师和处于被动层面的学生个体之间的一种潜在交流,这种交流的方式在师生的心理上构成一座桥梁,通过双方的会意达到教育的效果。亦即暗示的过程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一种深沉的情感体验,在这种情感体验中,饱藏着教师的热爱、理解、尊重、依赖、坚信、鼓励、严格要求、期望在内的复杂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反映为教师的一种心情。它通过教师各种暗示的方式——语言、表情、动作等,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来,会有力地触动着学生的心灵,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引起学生对教师作出积极的应答。它不仅能诱发和鼓舞学生克服困难、积极向上的激情,并且对学生的毅力、品德和个性的发展都会产生直接影响。这对一个优秀班集体的形成显然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利用暗示建设班集体的途径
初中阶段是人的生理发展处于童年期和青春期的交替阶段,生理的发育使其心理发生了重大变化,童年期天真、幼稚的心理表现与日渐少,心理的成熟度逐步提高,成人感趋于明显,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建立。也昭示着这一阶段是人生最难把握的时期,有人认为这是人生的第一个危险期。在这一阶段,学生对外来的各种信息都持有很大的热情,能否使其有所选择地接受其中正确部分并形成正确的自主意识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建设班集体,用集体的感召力去同化每个个体的思想认识水平则是一条重要途径。
暗示的外显:建立班级发展的目标体系
班级能否形成一个健康优良的班集体,正在于班级的各个体目标与集体目标之间的差距,班主任工作的着眼点就在于将各个体目标在存异(尊重个性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精心设计的各种教育行为达到求同(形成班级意志和目标)的过程。由此也界定了班主任的工作重点就是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意图有效地内化为每一个个体的自觉行为,从而把社会要求的教育目的转化为多重的目标集合,并形成整合一致的班级目标系统,使之成为每个个体共同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
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识水平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表现为:初一学生的认识水平尚未形成中学生的观念,部分停留于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初二学生已基本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但伴有不稳定性,又因学习科目和知识难度的增加,每个学生在学业上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学习压力,学生整体表现为易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初三学生迫于升学压力和价值观日渐形成,处于基本懂事的阶段。因此,初中阶段的班主任工作就必须根据这种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笔者在担任班主任期间按这一构思制定过明确的目标体系,收到了良好的教育实效。这一目标体系可概括为三级目标体系,即:初一年级的目标为“做一个最好的我”,初二年级的目标为“告别童年、拥抱青春”,初三年级的目标为“脚踏实地、迎接挑战”。所有教育活动的设计都要围绕着分段目标逐级推进。目标体系从暗示的角度看,属于直接暗示,它直接传递着班主任的教育思想,使学生能够对班主任的教育意图一目了然。在班级目标体系形成的过程中,最值得关注的当是班集体的感染力和学生的心理现状。
集体的感染力是在班集体的创建过程中,通过建立正确的规范和明确的奋斗目标,从而形成的心理凝聚力;其作用是能够对学生的动机和行动产生直接的暗示和规范。
学生间的素质水平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在个性品质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缺陷。表现为:劳动观念淡薄、生活习惯差、自私、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等。
在班集体的建设过程中,通过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及精心设计的主题教育网络体系去贯彻教育意图,增加班集体的感染力,并同个别教育相结合,促使每个学生在政集体中健康成长。实践证明,随着班级感染力的不断提高,学生参照、效仿集体意志的动机会被有效激发,使得直接暗示逐步上升为自我暗示,从而为班集体的集体目标的贯彻塑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教育者的教育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育客体等的心理现状。应该说,目前的教育现状也暴露出不少人为造成的教育障碍现象,部分教师在教育思想上尚存在一定的误区,亦或自身存在不足,处理犯了错误的同学或后进生问题采取的工作方法简单、草率。比如:对待犯了错误的同学不问青红皂白就责令其先写检查、大声斥骂、停课思过、罚做作业或劳动,极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教育者的配合程度,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建立教师与学生间的平等对话机制是改变班主任工作被动局面的有效策略,当这种平等对话深入人心后,也直接影响班集体的心理承受度。在这种氛围中,班主任所希望的目标才有可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暗示,而不致出现相抵触的消极暗示。
暗示的落实:设计系统的主题教育流动
班主任对学生而言,一般都具有很好的楷模和示范作用,这种形象本身也可理解为暗示,但其影响力若不通过让学生感兴趣的教育活动去落实,则有可能很快地被学生所遗弃。因此,班主任将期待目标巧妙地融化于精心设计的主题教育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寻求自我角色定位的过程中逐步去感受或得以陶冶,则这种暗示才有可能被激活。亦即主题教育活动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显著特征。
第一,明确目标指向性。班级主题活动是班级发展目标体系下的一个操作子系统,每一次主题活动要在阶段总体目标基础上加以个别化设计,虽每次活动都具鲜明的主题特色,教育意图是实现目标体系中的某一个教育层面。这就要求每次活动的设计应具备鲜明的教育倾向,它不仅蕴含着对群体的规范,还要兼顾到学生的共同志趣。
案例一: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初中生。对初一新生进校新组建的班级来说,这次的设计是有十分必要的。笔者采用的方式为每日上台讲演,时间二分钟,利用每日晨会完成,每天8-10人,时间持续一周。通过一周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反复刺激,貌似重复,但因学生不同能促使学生间的互相暗示和借鉴,易使班级目标在个体与群体间的交流中趋于明确。
第二,凸显个性化。作为现代教育意义中的班主任应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这就要求班主任决不能把自己的教育思想进行强行灌输,这显然不会带来良好的教育效果。班主任只有把自己的教育思想巧妙地暗示给学生,才能逐步树立班主任的威望,而个人威望的不断提升又可有力推动暗示的作用效果。我想,班主任的威望提升最为重要的一点则是个性化风格的形成,即构建自己的教育特色,而不致使班务工作落入俗套。同时,班级活动的个性化也必然对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案例二:春游和秋游。这是每所学校教育活动的必修课,大多作为学习之余的散散心而已,常陷入形式化。笔者将春秋游上升为社会实践考察课程的高度去认识,精心组织,巧妙安排,对外出的目的地、考察项目、活动流程等让学生一清二楚,并编辑宣传小报,让学生在思想上重视整个考察课题。让每个学生在外出之前,选好自己的考察重点,订好考察计划。流动完成后,写出富有个性思考的考察报告,这不仅能训练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同时,因活动的目的明确且各具个性特色,对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互助合作品质等人格素质,同样于无声处得以落实。
第三,体现文化性。班级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学生对于班级文化的学习是潜在的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对潜在教育资源越来越重视。而主题教育活动正是班级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所以班级活动的设计就不得不立于文化的高度去认识,围绕班级文化品味的提升去精心设计有关的教育活动。
案例三:班级读书周活动。在笔者担任班主任期间,学生读什么书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性别特质,如初一男生喜军事、武侠类,女生喜情感、心理类;初二渐转入名著类等。这类活动适宜每学期进行一次,或期中、或假期,在完成一部长篇小说之后,进行班级的整体交流。实践证明:集中性的读书活动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并因读书过程中同学间的交流、探讨又形成了浓厚的互相教育和互相促进的班级气氛,学生获得的是远比班主任说教更具丰富内涵的一份体验。
第四,具有时效性。班级活动的设计是否适当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选取活动的时效性,这反映出班主任的教育敏锐度,即能否在班级动态的发展中捕捉到教育契机,并设计出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班级活动。这可从两个方面作出思考:一是从时间发展的线索进行一些传统节日的活动设计;二是针对班级发展过程出现的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这样,有利于班集体的巩固和提高,对学生的心理暗示则显得更为直接,在短时间内对班集体的促进作用可谓是注入一次兴奋剂。
案例四:六一庆祝活动。初二学生已走过童年期,六一已走进了个人的历史,这时设计有关的“成人教育”的主题活动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笔者在班上设计过“告别童年,拥抱青春”的主题班会作为初二阶段的一个总结性主题教育活动,收到过十分可喜的效果。学生的成人感明显加强,班集体的感召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是显著提高,为即将到来的初三阶段学习上的“会战”奠定了理想的心理基础和浓郁的班级学风。
第五,形式多样性。作为班级活动决不能陷入程式化,让学生感受的是班主任总是那么“老三篇”式的教育形式,这种形式不仅不能形成有效的积极暗示,而且随时间的推移,暗示将朝着反方向发展,形成消极暗示。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主题教育活动应属典型的间接暗示,即由暗示者凭借其他事物或行动为中介,把要传达给受暗示者的关于某一事物或行动的信息间接地提供给受暗示者,使他迅速而无意识地加以接受。这是一种主要的暗示方法。由于它一般不会使暗示者产生心理抗拒或其他问题,所以效果往往大于直接暗示。可见,主题教育活动是传达班主任教育意图的最有效的途径。但应注意的是:作为班级主题教育活动,也应兼顾到间接暗示和直接暗示相结合,防止活动的涵义不能为学生所理解,从而失去暗示的价值。
暗示的活化:注重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
新时期的教育理念中,个性培养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班集体建设就必须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鲜活个性和很强的社会适应性人才的高度去认识。班集体的建设理论强调集体目标同化个体目标,但决不是否认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要让在集体意志控制下的班集体鲜活起来,班主任的强制、灌输、说教、一厢情愿,显然是不可能的。只有让每个个体鲜活起来,才能换得集体的鲜活。在此并非否定集体的教育意义,而是针对我国传统教育观念中自我只是一个空壳的现状而言的。
因此,新时期的班主任就更有必要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重视暗示的教育价值,利用班集体这一阵地,通过直接暗示与间接暗示相结合,实现学生的自我暗示。让学生的自我在集体的感召下,实现回归自我,完成自我关注、自我设计、自我完善到自我实现,这些自我新理念必能充实空壳的自我。这也正是新基础课程改革所希望的教育目标。
综上所述,尽管暗示对于班集体的建设过程具有不容低估的作用。但须特别强调的是,教师的暗示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它只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只有当它和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诸如艰苦细致的思想教育、真诚的爱心投入、良好的教学秩序、全面的素质培养、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以及面对不同个性学生的思维启迪和感情诱导等等有机结合的时候,才有可能使教师的暗示真正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倘若舍此,教师的暗示不为学生理解或学生不愿接受,暗示的价值也就不可能得到体现。这需要班主任不断去观察研究,以确保班集体朝健康的方向稳步发展。
【暗示:班集体建设的有效途径】相关文章:
暗示:班集体建设的有效途径08-17
班集体建设研究08-16
加快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08-15
班集体建设与学生的爱心教育08-16
班集体建设整体教育方案08-19
班集体建设工作总结08-24
班集体建设工作计划01-16
新时期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08-12
建设一个优秀班集体08-04
关于建设和发展学生班集体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