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数学论文>数学课改真谛是什么?

数学课改真谛是什么?

时间:2023-02-24 19:42:35 数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数学课改真谛是什么?

阜新市太平区教研室  刘丽波


世纪之交,当中国基础教育高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旗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切实履行“奠基工程”职责的时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必然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鲜明而紧迫地提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面前。于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2002年9月,我们太平区被确立为省级实验区,开始进行新课程改革实验。作为教研员,深知自己的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性挑战,一方面着手学习新理念用新课程改革的新思想充实自己,另一方面在新课程实验中更好地发挥研究、指导、服务的功能。我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满腔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改革,努力发挥专业引领作用,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并虚心向教师学习,在改革与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己。

我们区的新课程数学学科教学改革工作得到了领导的重视,广大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迸发出极大的热情,我们在严峻的挑战中,在苦苦的探索又取得到了可喜的收获。为了实验的成功,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认真学习新课标,仔细分析当前学生的情况,采取五大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成效,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一、更新观念,教学“以人为本”,放手让学生参与数学学习

以前的教学,主要把教材放在第一位,教师围绕教材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他忽略了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个体。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以学生为本,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教师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人,为此,教师必须放手让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各个环节,以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放手让学生自己收集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放手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的过程

——放手让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心得

——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

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

古人韩愈给为人师者的解释为“传道解惑”,几千年的师生关系定义在“师道尊严”里,这样,教师说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对老师讲的问题与结论从不怀疑,久而久之,学生慢慢地就不爱动脑,思维迟钝僵化,这样就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问题”的学生,我们提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朋友加顾问的关系。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为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和身心都能得以舒展。

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好玩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华裔数学家陈省身向参加中国少年数学论坛的孩子们赠送了一幅题词:“数学好玩。”这一充满童真语气的题词其实包含了这位数学家的良苦用心:要用孩子们最能接受的方式,将他们引领进数学的大门。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向交流的活动,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学是根本,是内因。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自我发展的需要。教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学生更有效地学。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知识的探究活动,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的实践,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

如在教学小数乘法(一位数乘小数)时,教师这样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数乘整数和一个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小数乘法和整数乘法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我们主要研究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即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也就是说小数点在哪儿安家。”随后,多媒体画面展示“挥手致意”的漫画小数点:“嗨!小朋友们好,我是小数点,我的家在哪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时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也自然凸显出来。

再如,小学一年级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之后,我们安排了一次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七巧板进行拼图,学生非常喜欢。由于有各种不同的拼法,学生拼了一种,总想再换一种,有了一种就想多拼几种的需求。接着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自己拼的图形像什么。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使学生善于与他人协作,而且在与他人的相互交流中学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满足了一年级小学生好奇、好胜、好表现的心理特点。

数学好玩,实质上就是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爱数学,带领学生做数学,玩数学,从而在探索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奥妙和乐趣,以实现《全日制义务

数学课改真谛是什么?

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等基本理念。

四、让学生走出数学围城,为学生架起“书本——生活”的桥梁

《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目标中增加了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早就说过“中国的教育太重书本,和生活没有联系。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生活化,如何让学生走出围城,教师怎样为学生架起“书本——生活”的桥梁呢?我们是这样做的:

1、走进生活,体验数学

教师要有资源意识,如书报杂志、计算机网络等媒体,博物馆、纪念馆、风景名胜等场所,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重大事件等都有可能成为数学学习中的信息。教师努力利用、开发好这些信息资源,组织学生走进生活,体验数学,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找到有用的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去创造。

如,要学习“认识钟表”一课了,课前我们通过调查和平时的发现,大多数学生其实已经认识钟表了,会读出钟表上所显示的时刻了,或者至少是会读整时数了,因此课前组织学生自己了解有关钟表的知识,收集你看到的钟表上的时刻,课上学生自己分类,自己试读,让会读的同学有展示的机会,让不会的同学也随之进入氛围,同时也可以暴露出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继而围绕难点重点突破,结论也由学生自己来归纳。由于本课中的学习材料从例子到练习都来源于学生课前收集的生活信息,有钟面的认识,有时刻的读法,有时、分、秒的关系……学生对于这些觉得十分亲切,一堂课不仅认识了钟表,也收获了知识以让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心得外的许多东西。

2、结合生活,学习数学

数学和生活的结合并不只是外在的、形式上的结合,重要的是两者内在的、深层次的结合。因此教师在创设那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现实情境时,不仅应考虑这一情境是否暗示着某种现象或数学规律,还应让精心设计的生活情境贯穿教学的始终。只要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真正联系。

目前,我们的数学教材虽然增加了许多彩图,但有些情节内容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让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还是太少,我们要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味的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在现实世界寻找生活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生活实例解释数学问题。例如,教学“1米2厘米-6厘米”这道题时,习惯上,人们总是把它当作一道简单的名数、复名数的互化与计算来对待,而我们却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同学们,小明的爸爸原来的腰围是1米2厘米,经过一段时间的体育锻炼,腰围减少了6厘米,你知道爸爸现在的腰围是多少吗?”这时学生的活动已不再是单纯地为计算而计算了,而是融入生活,更多的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这里,教师赋枯燥的数字以“生命”,把教材中缺少时代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有着无穷的魅力”。

1.    深入生活,运用数学

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口号是“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生活实践之中,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形,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励学生更好的学好数学。作为教师,必须潜心研究每一数学问题的学习价值,从价值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为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后延伸性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运用数学。

例如,学习了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后,指着门窗上的一块玻璃,问:如果这块玻璃破了,怎样才能配到一块合适的玻璃呢?让学生充分考虑,用学到的方法解决这一生活问题。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锅盖等的圆心在哪里。

再如,在学生学习了“元”、“角”、“分”后

,我们就设计了“计划购物”的活动。学生分成几组,每组有相同数量的钱,组内同学自己分工,自己计划购物,自己负责记帐。当同学们参加了活动,亲自去买一买东西,算一算价钱后,他们发现:“爸爸妈妈赚钱真不容易”;“做事情要齐心协力”;“处处有数学,买物品也要用到数学知识,用数学知识计算”……这是以学生感兴趣的喜闻乐见的活动为手段,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运用数学的能力。

五、正视错误,解读学生,资源共享,把学生的问题当成一种课程资源

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时时发生错误,其出现的原因、形式、性质、层次是不一样的,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宁本涛教授分析的那样:总体来看,教师在上课时,一般都不希望学生出错。因为出错表示学生未掌握知识或存在能力、技术障碍,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教师教学的效果。另外,若出现错误多了,一直去纠正,原定的教案就完不成了。在不少教师的心目中,完成教案,尤其在“公开”、“示范”课上,比学生是否真的学到要重要的多。于是,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 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和“听众”;老师把问题提得很小,很碎,让学生在教师用碎石似的“问题”组成的跑道上小步走,以求步步不出轨,尽量不出错;当全班大部分同学出错时,老师用示范的方式给出正确答案或再讲一遍,很少去分析研究学生为何错,如何错。

在教学中,我们逐步意识到回避、防范学生犯错,本身是教师教学中的“错误”。我们要正视这个错误。另外,教师因为有了预设的答案,有了规定的思维行进路线,还可能把学生的不同意见、乃至一些创见当作错误而抛弃,其消极的后果更无须多言了。有了对“错误”的认识,我们就开始努力培养教师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努力从学生发生错误的角度,去解读学生,了解学生错误背后的学习障碍。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

教学“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时,教师先出示13*3=,请个别同学板演并说出计算过程(这是个位不进位的乘法,已经学过)。接下来,教师把13改成18,问:18*3=这道题你会做吗?请你试着做在练习本上。学生计算,教师巡视,之后请三名学生把计算情况分别写在黑板上。

18*3=34                   18*3=54            18*3=324

18                         18                 18

* 3                        * 3                * 3

——                       ——               ——

34           &nb

sp;             54                324

师:黑板上有几种不同的答案,对这一道题来说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吗?(生:不会)下面就请同学判断一下,你认为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为什么?

全班交流:

生1:18*3=34是错的,他没有进位。

生2:18*3=54是对的。

生3:18*3=324是错的,18*3连100都不到,怎么会300多?

生4:我知道最右边的同学怎么会错的,个位上3*8=24就写下来,十位上1*3=3没地方写了,就写到24的前面去了,所以错了。

生5:我是用估算来判断的,把18看做20,3个20是60,所以18*3的得数应比60小一些,这里18*3=54是正确的。

从这个教学片段可以看出,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教师要学会通过错误解读学生,分析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这位教师在及时捕捉到学生出现的错误资源,并分析产生错误的真正原因后,能够利用好这一些资源,做到资源共享,帮助相类似的学生扫清认识上的障碍,从而掌握知识。

回顾三年课改的历程,探索是艰苦的,又是充满乐趣的。“新课程改革实验”伴我们走了一条数学教研发展的道路,这一路走来经历了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美好的憧憬和严峻的挑战,使我们信心倍增。新课程改革理论使我们领悟到了教育的真谛、人生的意义。我们将在继续实践、深入探索、努力创新的过程中,去感受新课改给我们带来的欢乐。

【数学课改真谛是什么?】相关文章:

探数学课改之路,求数学课改真谛08-07

真谛是什么?03-07

小学数学课改论文08-08

数学课改工作总结04-16

小学数学课改应把握的几点08-08

数学课改心得体会05-04

小学数学课改工作计划01-28

小学数学课改工作总结01-27

小学数学课改基地工作总结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