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多种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葫芦岛市龙港区完全中学 蔡淑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建构崭新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要改变学习方式,倡导创设主动探索空间,培养自主探究能力,成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以往的课程大多数学生都是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学服从教,教服从考,使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压抑了学生兴趣,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新课程改革为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相应的思想方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操作平台,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是为学服务的,“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教师如何采用最佳的途径和方式启动学生智能,让学生自己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获取知识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真正改变学习方式,促进思维发展,深化课程改革,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心里学家认为:兴趣是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培养思维和提高能力的内在动力。在诸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处于一种特殊的位置,具有特别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激发感情,培养意志;兴趣可以唤起某种契机,改变态度。呆板的,单一的学习方式,容易使学生思维疲劳,久而久之,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因此心理学家一直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要的非智力因素。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入,使问题体现时代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乐学”。分步设置问题情境,分化难点让学生“易学”。开放设置问题情境,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让学生能够“活学”。 教会学生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寓学习于活动中,增强学习的兴趣。
例如开放设置问题情境。数学教学中的开放性问题能够引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开放性与创造性思维。而且,重要的一点是,开放性问题有助于学生学习态度与情感的培养,即开放性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探索真理的勇气;敢于改造、敢于发现,不墨守成规,不固守己见。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与交流协作能力。
例如对于《二次函数》一章中有一题:已知:二次函数y=ax+bx+c图象过点A(0,a),B(1,-2),且最值为-3求证:这个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轴是直线x=2.
这是一道常见的代数证明题。现改变问题情境:若矩形框中的条件被墨水污染无法辨认,问:(1)根据现有信息,你能否求出题目中二次函数解析式?若能,写出求解过程;若不能,说明理由。(2)请你根据已有信息,在原题的横线内,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把原题补充完整。
本题是一道补充已知条件的开放型题,别致新颖,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相互协作、互相补充,使学生在饶有兴趣的尝试探索中,发展了思维的发散性和有序性。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思维浓度。
我们知道,认识起源于动作,思维则是内化的动作。强化学生“动作”的活动是主客体的桥梁,是认知发展最直接的源泉。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智力操作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的理解,而且还拓宽了他们的思路,激发了他们更大的求知欲望。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通过自我活动来实现的,由外化到内化再到外化,达到知识的升华。
例如:八年级上册 1.1探索勾股定理这节课,我们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我拿出两个不同的正方形连在一起的“L”形纸片,现在请同学们剪两刀,再将所得图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学生动手操作,几分钟后学生剪纸失败,停了下来,期待着帮助,这时教者告诉大家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学好本节课:“勾股定理”。为了让学生经历教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激励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强化应用意识,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自主探索,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教学”与教学的美,提高了学习兴趣,对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有着重要的激励作用。
二、“动”中探索,培养能力
新《数学课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开拓学生思维能力,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的。问题解决是创新的土壤,创新总是在问题解决中发展起来的。因此,课堂教学应该是向学生展示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与应用过程,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
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使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增加学生分组活动,而教师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让学生养成自己学习,自己研究,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诱发学生自主探究数学奥秘的欲望,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如数学七年级上册《4.2比较线段的长短》这节课,为了探索比较两线段长短的方法,我设计了这样探索空间。
探究活动一:已知线段a,求作一条线段AB,使它等于a
学生甲:度量法 学生乙:圆规截取法 学生丙:画圆法
教者直接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想办法,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让全体同学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尤其是作圆,想象力更丰富,由静到动,蕴含着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探究活动二埋下了伏笔。
探究活动二:如何比较线段AB和CD的大小?
让学生自由成组,进行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和创造性的思维情境,激发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创新,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讨论结束,各小组派代表汇报研究成果。学生甲:圆规截取法 学生乙:度量法学生丙:同心圆法 学生丁:半圆法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借助语言可使动作思维内化为智力活动,各组代表边操作边描述,唤起了学生对探索过程的回忆,既是对研究成果的汇报,又是对研究方法的梳理,通过交流,与同学们分享劳动成果,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坚定了继续研究、探索的信心,尤其是后两名同学想象力更丰富,有创新精神,方法独特。针对学生解答问题时出现的缺陷,教师不是包办代替,而是让学生自我评价或同学之间互相评价,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达到人人参与教学活动,人人都有收获的良好氛围.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和联系。”在课改实验中,我们要重视这种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发展空间,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这样,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挥,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千方百计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数学。
三、钻研教材,提出问题
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肯尼思·H·胡佛也说:“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然而长期以来,中学数学教学过分重视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遵循着教师给题学生解题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容易造成学生缺乏自信与主见,不利于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学生思维的“泵”,如果一个问题提得深,提得尖锐,那么必然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学习时必然会注意分析,从而学得深、学得透。同时让学生提出问题也培养了学生严密思维的品质和勤于思考的习惯。提出问题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提的问题,多数是学生直接观察和实际生活中启发提出来的。这样,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学生能够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得到发展。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从素质教育的深层要求来看,让学生“提出问题”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加工者。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提供信息是必要的,但是掌握这些信息本身并不是学习的目的,学习应该超越所给的信息。学习的目的是要掌握学科的结构,而不是现成的正确答案。可见,让学生“提出问题”这一环节运行得是否成功,实质上反映了素质教育的深层要求是否在实际教学中得到了体现。具体来说,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如图已知;△ABC, △DCE,△FEC,是三个全等的角形,底边BC,CE,EG,在同一直线上,且AB= ,BC=1,连接BF,分别交AC,DC,DE,于点P,Q,R,观察图形,请你提出一个与点P相关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给学生更多的创造机会, &nbs
p;让学生在创造中感受成功的体验,在成功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创造性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及时评价,促进发展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的中心已经由教材中心、教师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所以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由获取知识多少的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以评价激励学生,关注学生如何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自我认识,学会欣赏他人,建立自信,使评价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 在评价态度上,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和谐的课堂氛围,倾听学生的发言,允学生质疑辩解,肯定学习结果等这些现象是外显的,它渗透着教师民主的思想,平等的态度,是尊重学生的表现。如:通过观察,可以看出学生是否在思考、在操作,倾听学生发言,可以捕捉思考的程度,不论是学生显性的学习结果,还是隐性的积极学习态度都是学生劳动的成果理应受到尊重。
在评价的内容上,既要肯定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鼓励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是学生情感与态度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教学中过多鼓励的是有正确答案且表现突出的学生,而较少鼓励甚至批评同样付出努力却得到错误答案,或得不出答案的学生,所以当老师用“同学们都认真思考了问题,老师感到很高兴”、“重要的不是对错,而是同学们都认真思考了问题,老师感到很高兴”、“没有做对的同学不要灰心,只要保持像今天这样努力学习的积极性,总有做对的时候。”用这样的评价语言时,学生怎能不受到鼓舞,不产生学下去的愿望呢?
在评价的视角上,要站在学生的高度上,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使学生不会感到学习目标是不可攀的。课堂上,经常让学生大声发言,表达自己的解法或评价他人的做法,让每个学生都充满自信,这样学生就不会唯唯诺诺不敢发言,相反,会有信心向前发展。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的时候,抓住闪光点进行评价,增强其学习的内驱力,促进其最大限度的发展。
总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只要我们深入学习更新观念“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的核心理念指导教学,力求达到“情意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谈,思维活跃流通的意境,努力使自己成为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学生必定会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 ,从而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思维发展。
【多种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相关文章:
改变学习方式 促进思维发展08-07
转变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发展08-17
读说结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08-17
运用多种媒体技术促进学生主体发展论08-17
以教学培养思维,以思维促进学习08-07
学具操作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08-07
改革学生评价方式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08-17
善用质疑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08-17
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