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德育管理论文>“三全”思想“五性”评价 — “渔场化德育”的实践探索

“三全”思想“五性”评价 — “渔场化德育”的实践探索

时间:2023-02-24 20:18:49 德育管理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全”思想“五性”评价 — “渔场化德育”的实践探索

 
   【引言】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为基本理念的“渔场化德育”,是一种以学生“自主建构”为核心的“生命化”、“生活化”和“生态化”德育,是一种用场境去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生活经验,用场境去建构学生生活方式,实现自身价值的生命活动,是一种让学生在展示生命活力、呈现生活内涵、回归生态和谐的学习场境中完成“自主建构”的“文化-心理过程”。以此为指导,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并建构了“三全”思想,“五性”评价德育方式, 就“渔场化德育”地进行了有效的实践。 一、 问题的提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也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一系列新课题。” 然而,“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任务艰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政策措施等方面还有许多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这些问题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就目前学校所进行的德育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弊端: 1、 在德育内容方面,脱离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我们常人所感觉到的、日常在其中生活着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以直接的生活经验直观世界、直观自身。德育内容来自生活世界,因而德育内容应是生动活泼的。而学校现在所进行的德育,脱离立体的社会生活、脱离个体的全面生活,脱离未来的生活,脱离高尚的生活,是从生活世界中抽取出来,变成了僵化的教条,与学生生活着的世界相隔离,失去生活根基,使道德内容变成了没有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抽象的东西。学生很难从自身的结构和需要中找到与之相一致的契合点,无法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联合国教育发展委员会编写的《学会生存》一书中说:“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仅仅表现为一个学习知识的人,而不是一个具有完整精神世界和独立个性的生活着的人。 2、 在德育方法上,强调灌输说教,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单一灌输指对于一定的内容,不允许受教育者的选择和怀疑,使受教育者被动接受。这种灌输与德育的基本特征相矛盾。德育是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改善学生性灵的活动,其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一定道德信念,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他们道德信念的提高,不只是靠单纯的说教就能完成。单纯说教,也许能暂时改变人们的行为,但对人们的道德信念的改变往往收效甚微;而要靠他们自身的理解,通过理解内化为一定的道德信念,从而接受德育客体。当前的德育主要还是依靠灌输说教,缺乏对于学生主体性的正确认识,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种教育,不能触及道德结构的核心——道德信念,造成学生道德行为的不稳定。 3、 教育者的教育行为与受教育者的真实需要隔离。德育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互动关系。但我们德育的现状是,虽然教师与学生相互交往,但这种交往却是不平等的,学生常常被视为客体,师生关系成为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无视学生是一个具有能动、反思的主体,教育者依靠自己的权力或权威,试图迫使学生接受德育内容,而无视学生理解与否,能否形成觉醒,能否形成能动。因而这种交往也是表面的、粗浅的,甚至是不真实的、没有意义的。于是造成师生之间形式上的交往、思想上隔离,造成知与行的脱离,情与意的隔离;这样的德育虽然长期反复,但实效性却很差。因此,这样的德育是平板化、单极性、单线程的德育,与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不相适应。师生之间不是平等的。不平等对话,教师是以“长者”、“智者”身份对学生进行“教育”;不对等行动,教师以权威的身份对学生进行“管理”甚至是“管教”;教师几乎成了现实工作的生产线上的即时当班人员;使德育成为一种重约束轻疏导、重现实表现轻发展潜能的“教育”;成为一种以“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代替德育实践的“教育”。因此,现实的德育,与学生作为“人”的需要脱节,其强行灌输与主观能动脱节,德育过程使学生缺乏必要醒悟和体验与学生成长需要自觉脱离;成人标准化的观念与行为要求与学生“童心”的差异要求脱节,理想化的完美与人成长历程中的瑕疵冲突不相容,重教师行动轻学生互动,重驱动而轻主动。这样很难使双方都敞开真实的自我,把“我”的思想、“我”的情感较好地传达给对方,把真实的道德信念、具体的德育目标,在双方的理解中实践,在达成心灵的契合中提升心灵,在达成视界的融合中扩大视界,从而促进师生经验的增长和精神的进步。杜威曾指出:“儿童是一个人,如果他不能作为一个完整的、统一的人过他的社会生活,就必然受损失,产生磨擦。”因为“儿童在智力上、社会性上、道德上和身体上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德育的目的就是对完整的“德”的素质的培养,并由此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就是要在使受教育者通过社会生活实践及学习活动,掌握一定的社会的、思想的、政治的、法纪的、道德的、人生哲理等知识,形成稳固的心理倾向和行为特征,在充分体现人的社会性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发展。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德育要培养学生体现人的社会性的东西。但是学生首先是人,因此,德育要从关怀人本身、关怀个性入手,唤起人的灵魂的觉醒,促进德性的形成。把社会性的驱动变成学生成长的内部需要。在醒悟中体验,在体验中实践,走出一条个性化的素质成长之路。学生的素质发展呈现为一定的分阶段性,而这种阶段性与个体年龄阶段发展和社会生活环境变迁保持着默契。因此,素质也是发展的,人需要不断提高素质以适应社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素质发展的动力在于个体内部的需要及内部现实的水平与客观需要的矛盾。历史社会生活的驱动是每一个正常人都无法无动于衷的。因此,使素质形成并不排除强制,只是这种强制必须更贴近“人本身”——就个体而言就是个性,以增强主体的能动——才更有效果。因此,素质的实践性就显得更为重要。一是通过实践显示素质存在的意义;二是通过实践培养、改造和完善素质。而且是依据个体素质的基础情况在一定社会生活中去实践,在个体与群体、社会的融合中实践。由此既形成与所在人群素质具有共性的群体素质,又形成带有明显个体色彩的个体素质,从而保证个体与群体的相容和相对独立,使社会趋向同一又缤纷多彩。德性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将学生置身于立体化德育信息环境中,促进其“知”的成长,让学生将自身的德性表现与“参照体系”比照、反思,看着自身的成长足迹来决定未来的发展,在幡然醒悟中,与德育时空互动,与全体德育人员互动,使“面具”的自我与真实的自我互动,用情感和意志的力量,把阳光亮出来照亮大地,把花开出来让人欣赏。在这样的互动中,体验德性成长中的忧愁与快乐、悲哀与幸福,并在体验中感受到成功的快感,实现个人的自尊、优越和价值,并进一步促进全面成长。为此,我们理应加强思想政治课程的建设,我们理应发挥学科课程的德育作用,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但同时也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德育实践,在注重德育课程建设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德育实践,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身体力行的德育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受综合知识或经验,形成德育实践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从而促进德育的实效性,促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并且使教师本身、特别是教师的专业水平也与学生共同成长。因此,我们认为: 1、 必须加强德育内容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学生德育发展是学生整体精神的发展。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能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教育只有对学生在生活意义上进行引导,才能使学生的精神得到成长,使个体实践有意义的人生。不仅要让学生认识现实的生活,也要让学生感受未来的生活,不仅要在生活中去感悟,也要在感悟中去改造,用改造了的生活引领学生改造现实生活,为实现更美好的人生奋斗。 2、 必须强调“理解”“体验”,反对单纯的灌输说教。理解被视为解释者在心理上重新体验他人心理或精神的复制和重构过程。经理解的德育内容,必然导致师生精神结构的重组,使意义更加深刻地理解。它不同于说教所获得的认知结构,这种结构是松散的、易于破裂的; 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认知结构是思想上深刻的变革,是不容易改变的,因为它是有意义来支持的,是建立在深刻理解基础之上的。这种被理解的德育内容一旦进入对话者的认知结构中,是不容易遗忘的。对话的过程就是德育真理显现的过程,又是接受真理的过程。对话的形式和内容是多种多样的。以语言为载体的交流都可以视为对话。个体可以与本身的既往足迹对话,可以与心灵对话,可以与有意义的象征物对话,同伴可以对话,师生可以对话。在生活世界中,对话双方都在一个共同的语言规则里、在活生生的语境之中体会对方的话。这种对话是单纯的、纯洁的,甚至能够根据对方的表情、姿态了解对方话语中隐含的意义。这使双方的误解次数大大降低,增加了相互间的思想交流;同时,德育对话能使德育的内容用丰富的话语进行描述,通过解释来说明,使对方也置身于其中,增强其感染力,从而能够看出对方是否理解,并以此为判断看是否有进一步解释的必要,直至达到双方对德育内容的充分理解。教师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道德信念和道德判断能力。 3、 必须强调“关注心灵,平等对话”。师生对话,是师生双方面对面地相遇或者心灵的“face to face”,每一方都应该把另一方看作是与自己交谈的“你”,而不像传统德育那样把师生之间的关系看成是人与物的关系。在互相的“我—你—我”关系中,双方都以平等的姿态,在共同话语上展开思想交流。这种交流是开放的,各方都敞开自己的心扉,以理解他人为基点,并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达到二者之间的视界融合。教师只有与学生建立相互的“我—你—我”关系,才能启迪学生,引导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在相互的“我—你—我”关系中,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是发自内心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基础上,体会到学生是作为发展的独特的个体,尊重学生,而不是把学生看成年幼无知的人,用自己的权威迫使学生接受德育内容。为此,我们提出了 “‘三全’思想,‘五性’评价”德育方式。 二、 “三全”思想“五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三全”思想“五性”评价,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三个面向”。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契机,立足于学校实际,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促进人的成长的内部需要为触发点,以贯彻《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切入点,以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 “三全”:即“全向时空、全体投入、全面关怀”的宏观德育思想。 “五性”:即“反思性—启悟性—互动性—体验性—实践性”的师生德育实践层面的微观德育模式。所谓“校园全向时空”即营造校园时间空间整体育人气氛。所谓“教师全体投入”即倡导教师“我在即育人”的观念,树立教师“往外一站即应育人”的身体力行思想,引导教师形成眼所观、耳所闻、心所思、身所为,皆有育人积极意义的育人自觉。所谓“学生全面关怀”即构建:注重行为规范养成,又强调心理辅导功能;注重社会人格,又重视人本身的需要;注重学业水平提高,又强化心灵提升;注重课程德育(知识理论),又强化德育实践的内容模式。所谓“反思性”和“启悟性”,就是说我们的德育要在引导学生反思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意识唤醒,要在提升学生心灵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习惯养成,变说教式、行为矫正的德育为意识唤醒、心灵提升式的德育。所谓“体验性”和“实践性”,就是说我们的德育要在实践中开展,让学生在生活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变课堂德育为实践德育,变说教德育为体验德育。所谓“互动性”就是说我们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长者”,不是全知全能的“权威”,是灵魂的导师,生活的指引者,是学生式的教师,是和学生一样的“发展者”,是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对话者”,因此,要在育己中育人,在育人中育己,全体投入,共同成长。贯彻“三全”思想,实施“五性”评价,在真实、具体的德育工作环境中探究,有利于增强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有利于教师通过学习德育理论,提高育人水平;有利于教师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现实,全面掌握材料,探究德育规律和本质。从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反思、学生在德育实践中反思,到学生自我引导健康成长、教师自我引导优化德育工作,到教师成长实践特别是学生成长实践,形成教师、学生共同成长,协调发展的良好的德育机制,并形成良性循环,以开拓出德育新局面。 三、 “三全”思想“五性”评价实践探索 (一)、构建独具“五性”特色的成长指南,引领学生德性成长 1、直观形象的品行评价体系(1)品行价值评判的参照系。纪伯伦说:“他若真有大智便不会令你进入他的智能的殿堂,反而会引领你跨过自己心灵的门槛。”(《先知》《教学篇》)我们发现,一般地,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被当成了品行的全部因素体现到了终结性的品行评价中,而且不论这种行为表现的危害程度轻重,都成为一个学生品行不良的表征。教师由此形成对学生的认识定势,学生由此形成对自我认识的惯性。然而,在这种笼而统之的、以行为表现为表征的人的德性水平鉴定方式面前,不论是教师的定势或学生的惯性不仅是片面的、而且是模糊的、武断的。因此,有必要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师生对学生行为表现价值分析的行为价值评判的参照系。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图表,并在德育实践中加以应用,帮助教师对学生、学生对自己本身的行为进行清楚明白的认识和界定。其一,《违反中学生行为规范行为分类分级表》(附表)。根据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把学生违反日常行为规范的行为表现分解为8类7级,第8类为最高危类,第7级为最高危级。分类原则是: l 具有可能的直接危害行为分类时趋向最高类和级。 l 具有可能的直接危害社会和他人的行为趋向为最高类和级。 l 具有较明显涉嫌违法的行为分类倾向为最高类和级。 l 具有较明显涉嫌犯罪的行为分类倾向为最高类和级。此表,还把心理健康的标准纳入了观察内容,使之作为第1类1—5级的内容,以便教师和学生在对违犯日常行为规范行为进行分析时参照分析违犯者的心理状态。此表作为课程德育的必学内容教给学生。并且分发教师和每一个学生,同时在教师办公室、教室张贴。教师和学生对照此表的内容,对学生或对自己的行为表现进行价值评判,并相应地进行不同层次的思想认识活动。而对于自觉遵守行为规范的学生来说,此表,又发挥着鲜明的警示和潜藏着一种无言的“表彰”作用。从而既在“违纪学生”“点”上提高了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的水平,也在大多数遵纪学生的“面”上,起到了提高文明程度的作用。其二、《“长智”记录表》(附表)。一个人总是好的表现占大多数的。因此,只要我们能对其不良表现进行掌控,就能反映一个人的行为表现水平。吃一堑长一智。我们把真实直观地反映学生违反日常行为规范的表现的记录表定名为《“长智”记录表》。它以《违反中学生行为规范行为分类分级表》界定的8类40种违犯表现(其中1类1—5级是心理健康状态反映)为纵轴(表的最左一列),一个学期的时间:1—22周(默认),为横轴(表的最上一行),形成一个坐标图。以纵横轴的交叉点所对应的单元格为记录位置。如某生某周违犯《违反中学生行为规范行为分类分级表》中某类某级行为,即在相应位置做一记号,如“· ”。以周或学月或者学期为单位,依时间序、由低类、级到高类、级,顺序联结上述记号,即形成学生单位时间内的日常行为表现曲线图示。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了的学生的行为表现,被展示为真实的成长轨迹图解留了下来,随时翻开学生的成长档案都可以看到对学生的行为表现的真实直观的评价。而对学生个体来说,打开这页《“长智”记录表》,看到一张干净的表(无违犯日常行为规范记录),无疑是对他信心的极大鼓励、是对其无言的表彰;当有学生看到这张表上由记上的不少“· ”联结结成的曲线时,当然更容易引起他的警觉甚至惊醒,增加健康成长的自觉。《“长智”记录表》是引爆灵魂的导火绳,为学生进一步认识,进行自我教育提供现实的事实依据。其三,《“今又长一智”情况说明表》(附表)。填写此表,说明学生有违犯日常行为规范的行为。根据不同的程度有不同的填写要求。比如:三类及以下类行为,一般不要求家长嘱咐、同学寄语,一般填写1份,由教师保存入成长袋。四类行为,选择做家长嘱咐和同学寄语,根据情况填写1-2份,必要时学生保存1份,增强警示。五至八类行为,一般应当有教师教导、家长嘱咐、同学寄语,根据情况填写2—3份,必要时学生、家长、教师各保存1份。此表编号,编号填入《“长智”记录表》中“情况说明表编号”栏(最右一列)。此表的主要内容,第一是学生作为“人”的自我认识,第二是学生作为“学生”对违犯事件的陈述和认识。心灵的感悟,是个体对显而易见的成长曲线图的刺激的反应。更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反思中进行自我教育和引导。同学、家长的参预是形成育人的“场”,参与的人越多,则场强更大。它延长了学生的心灵体验历程、强化了学生的认识,提升了学生的心灵,促进其醒悟,从而引导其在实践中进步。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违纪行为是在教师或学生与学生的信息互动中发现的,违纪学生的认识过程是与同学、家长、教师的思想互动中进行的。上述情况表现为个体成长的过程,真实、直观、时间上有连续性、内容上具有立体感,教师或家长,以及必要时的其它方面,综合上述情况,很容易对学生得出较恰当的品行评价结果。这仅是“三全”思想“五性”评价德育模式的一部分。(2)、张扬个性,释放动能,健全自我,攀缘理想的“参天大树” 其一、我要长成参天大树(附图)。在广袤的原野,天空飘着白云,地上长着一望无垠的青草,有一株大树巍然挺立,那就是“我”(学生个体)。这棵大树是一个空白的框架,其间内容要由学生来填充。《“长智”记录表”》反映了学生心理及日常行为表现,反映学生表现在他人眼中的“自我”,即面具。而以《“长智”情况说明表》《学中心得》,《“我要长成参天大树”》图等为载体,反映学生的反思,激发学生的醒悟,引导学生体验,反映学生“心灵的自我”(或真实的自我)。使学生的品行得到全面合理的反映。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使成长的自觉得到升华。学月(或半期或学期或学年)已经过去,学生在思想行为、喜怒哀乐、失落与收获、成功与暂时的挫折等方面至少有一点是最值得记录、分析、总结的;它可以是一件事情、一点心理活动、一种思想过程、一个某种结果等等;因此,学生有必要把它进行记录、分析、总结、反思。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拟“一句简短的话”,或从“导向语”中选择一句相应的短句填入“我要长成参天大树”图中代表学月的相应位置。然后通过《学中心得》将它表达出来。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记录下成长过程中的成功喜悦、释放一点压力,找寻到一点理由、经验、教训、体会、感受,写一句最想说的话、藏一个小秘密、给自己提一点希望,给自己定一个目标,等等,希望学生在自我反思、自我引导中健康成长。希望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中,使它发挥张扬个性,释放动能,健全自我,理想攀缘的长青树的作用。其二、动心韧性的“学中心得” 初中时期正是发育时期,各方面都在不断健全(成熟),所以我也就渡过了这个难关——对异性的追求。在一次一次的拒绝中,我渐渐地知道了“单相思”的痛苦。她给我的那无尽的折磨,最终还是使我放弃了她。再者,我不想因为她而丢弃我的前程。我的前程是多么美好,是我从小就一级一级砌上来的台基,难道还希望一块好木料中出现一条蛀虫吗?所以,我愿意放弃那毫无希望的追求,那无尽的“单相思”之苦,将心思放在学习和一些生活问题上,不再想要和她在一起,我现在在想,……相信它会引领我前进,让我为远大目标而努力奋斗。 8年级3班XXX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为了希望而活着,而没有目标活着的人就像死去了,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有希望,而且要为这个希望而努力奋斗,当你的希望和目标达成之日,便是你成为伟大人物的一天。所以,我也有了自己的希望和目标,从这一刻开始,我必须为自己的希望而努力奋斗,积极争取时机,同时把握时间和机遇。在奋斗的历程中,可能会有许多摩擦,但我把摩擦和困难看作前进的动力,这就是我的力量之源泉。 三年级3班周XX 越在乎就越容易失去,是你的跑不掉,不是你的是得不到,干一件事就认真地去干,不要在乎它带来对你的利益,也不要在乎它对你的成败。只有平时努力认真去做,才会得到成功,既使失败也无怨无悔,你努力了,对得起你自己就行了。不要在乎也不要轻视,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用正确的心态去对待。 三年级3班谷XX 现在,我用一句话来激励我自己:努力学习,报答母亲。母亲每天辛苦的(地)工作是为了谁呢?她为了让我好好学习,每天上班都很早,下班又很晚,我心里真不是滋味。我现在给自己下达一个命令,必须考上:XX中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学习,以报答母亲。母亲是伟大的,是慈爱的,无法形容。我要努力学习,如果考上了第一名,那还可以免交学费一学期,可以减少母亲(支出)资金了。现在我要好好学习。 7年级2班周XX 我的名字叫王X,今年XX岁,我是一个很开朗的女孩,我的爱好是音乐。我的想法是长大了当一名音乐教师,让不爱音乐的人同时爱上音乐,如果我的想法真能实现,我要把学校的音乐唱得一波又一波(的)。每当上课看见音乐老师唱得那么好听,我同时(就)下定决心,好好的读书,长大当一名真正的老师。 7年级2班王X 在人生路上会遇到许多事或困难,只要敢于面对敢于拼搏,就能战胜或(获得)成功的喜悦。在上个星期我就做到了。在上个星期学校开展了冬运会,在开展的过程中我战胜了困难,取得了成功,换来了满脸的笑容。我参加了乒乓球比赛。在(比赛)之前我心里非常紧张、害怕,就像被吓倒了。但上场时我不怕了,完全如平时一样,轻松了、活跃,还打得非常棒,运用得很好,结果下来我胜利了,还得了二等奖。我高兴,我欢乐,开口大叫:原来我也能。在学习上我也做到了,平时不太讲脏话了,自己不讲话了。我成绩也提高了。我为这些感到高兴:原来我也能。 7年级2班杨XX 这是从学生《学中心得》中摘选的几段话,稚嫩的语言反映了他们某年某月某日甚至某时的心路历程。翻开学生的成长档案,可以看到苦闷和压抑在释放,“受伤”的心在自我修补和愈合,可以看到思想的火花四处闪烁,真实的性灵在平淡的言辞中表达,德性在增长,智慧在长成,亲情师生情谊像春天的雨滋润着孩子们的心。他们在学习中、生活中、人际交往中感受和体味,在不断的反思中醒悟,在醒悟中提升自己的灵魂。被潜藏了的德育目的被演绎成了学生自我成长的内部需要,如春夜喜雨,适时而生,随风潜入、润物无声。我们感觉到这种形式,基本上达到了张扬个性,释放动能,健全自我,攀缘理想的常青树的设计目的。 2、智育成长评价的新尝试(附《智育成长记录表》)考分出来了,有的学生笑了、有的学生傻眼了。有的叫着、有的默不做声。笑的,考试又在他的脸上开了一朵花;傻眼的,考试又给他的心勒上一道痕。考试这根牛鼻绳带着一个沉重的铃铛,拴在学生的鼻子上已经被我们拽得很紧。应该允许放松一点点。因为学生要想把铃铛提起来,就已经十分吃力,何况还要摇头晃脑让他发出悦耳的声响呢?所以我们的智育评价开始向学习态度和情感倾斜。学生的学习价值评价逐步倾向于有良好的态度和不断的进取心。学科学月检测成绩和每一个学月教师自定的一次关键性测试成绩构成了学生智育成长评价的主要内容。将成绩转化为等级,以等级为纵轴,以学月时间为横轴,将等级以坐标点的形式反映到智育成长记录表上,随着时间的推进形成智育成长曲线图,反映学生智育发展趋势。对学生公布等级和智育发展曲线图。淡化了分数,缩小了因一分几分之差而排出落差很大的名次对学生的冲击。我们并不隐晦要求学生考高分的目的,但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隐藏了教育的这个目的,却同样体现了智育发展导引功能,不仅可以直观明了地判断学生的智育发展状态,而且从智育发展曲线中,可以比较明确地读出学生智育成长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信息。(二)、创设全面关怀的“德育场” 1、全面关怀的“‘长智’培训班” 今天是进入长智培训的第二天,虽然只是短短的两天,我好像在开始改变了。改变了什么?当然,不是身体上的改变,而是心灵里的改变。今天讲课的是粟老师,他给我们讲了:怎样才能回到真人。有智慧是除了聪明还要能干。真人是从人格上讲的。丢掉不良行为就能找回真正的自我。这就叫真人。什么是人格?美国的人格专家奥尔波特他认为人格就是“真正的人是什么”。古罗马的一个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西赛罗他认为人格就在于是一个人表现在别人眼中的印象的好坏。在生活中也需要人格。一个人没有人格那是什么?所以我要改变自己,彻底改变自己。 ——3年级1班张XX 我的感想是,我想通过长智培训来改正我的不良行为。因为我的缺点多得“数不胜数”:(1)吃酒(2)抽烟(3)打牌(4)游戏(5)还烫发(6)打架(7)上课接下句(8)上课爱捣乱(9)不爱学习(10)还说脏话(11)开玩笑(12)坐没坐像、站没站像。所以我通过长智培训班已经改正了不少的习惯。我会用我的实际行动来说明一切,让老师、同学、家长认识我从不良行为的改正(开始),做一个真正的真人,我一定要痛改前非。我相信我一定行。我就是行。我肯定行。万岁!万岁! ——7年级2班邓X 这是两位同学在长智培训班听课后的心得文字。这一节课老师讲的是《回归到真人》。长智培训班,是在我们多年来坚持举办“日常行规范训练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定期举行。长智培训班较日常行为规范训练班,有一个可喜的变化,就是由学生唯恐避之不及发展到了学生愿意来上,甚至有个别学生还到校长办公室来询问“什么时候再办长智培训班”了。因为他说:听得到平时听不到的道理。长智培训班,由学校书记校长、教务处德育处主任、团支部书记及优秀班主任上课,内容涉及到日常行为规范,法律制度,集体生活,心理辅导,健康人格引领等多个方面。采取圆桌会议形式,教师讲话,学生谈心,写心得等形式开展教育活动。以举行正式的结业仪式宣告一期“长智”培训班结束,以“正规”的形式向学生表明:你已经又是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自觉。参加长智培训班的学生,多数表现明显改善。而且,我们还每个学月表彰10—20名“阳光少年”,阳光少年的评奖原则,就是日常行为表现进步明显,智育成长曲线(综合或部分单科)呈向上发展趋势。参加过长智培训班的学生享有优先权。在正式的全校师生集会上隆重颁奖,与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同样领取奖状和奖学金,同样留影纪念。如果说前述“真实直观的品行评价体系”满足了学生群体“面”上的教育需要,那么“长智培训班”满足了部分需要特别关怀的学生“点”上的教育需要,使整个德育在和谐中发展。长智培训班,在刚柔并济中突出了人本关怀,注重心灵的提升和成长自信的开创,入理入情入心,激活了学生健康成长的原动力。 2、思想飞扬的“教育心思”(育人笔记) 谢X同学: 你是我九年教书中遇见的最具特色的学生之一,你是班上成绩最好的,也是最聪明伶俐最踏实刻苦的,同时也是年龄最小的。在老师的心目中,你才思敏捷,无论文科,还是理科,你都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使得你的各科成绩均名列前茅,老师也经常把你作为同学学习的榜样,在班上进行表扬,而你从来就不骄傲,尽管经常听到赞誉之声,你仍然埋头苦干,因为你明白“伤仲永”之道理。在荣誉面前,你能正视自己的位置,在成绩面前你有自己新的目标——不仅仅是每一次年级第一,你自己的目标是考上南开中学。所以,学习上,你简直是个无可挑剔,自制力强得令所有的老师都佩服的优秀学生。然而,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你能找到自己的不足吗?实际上,正是由于你这么多优点掩盖了你的缺点,而这些缺点都将成为你成长道路的绊脚石。你曾在作文里感叹自己有多孤独,而且还有自卑感。也许家庭环境对你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你不太爱与同学交往,想过这是为什么吗?因为你喜欢把自己封闭起来,久而久之,你就感到孤独,感到失落。其实,不管成绩好与差,每一个人都需要友谊与关怀,而你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在班级这个大家庭中,每一位同学都有一颗挚热的爱心,打开你的心扉,阳光和爱心会融化一层层冰霜,你也可以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同学们。不久之后,你就可以看见人生一道美丽的彩虹伴随你成长。 这是我校陈华老师写给自己学生的一段育人笔记。《感悟一颗童话般美好的心》、《孩子老师永远在你身边》、《孩子是什么蒙蔽你的心》、《我的迷惑》(王国旗)、《老师,请别吝啬你的爱》、《让每一颗金子都能闪闪发光》(姚言洪)、《请再给一次机会》(张强)、《负起你的责任来》(王可立)、《正确对待学生的表现欲》(杨德芳)、《渴望春天》(李世成)《别关上心灵的大门》(罗永兰)。班主任写、科任教师写,学校领导写。看看这些题目,我们就不难感受到平凡的教师们伟大的心和崇高的品格,我们不难感受到校园里那浓浓的育人氛围和教师们不断反思的精神。他们在这样平凡的环境中、这样平凡的岁月里,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将德育这负重担挑在肩上,任劳任怨,义无反顾而又是那样默默无闻。老师们观察生活,思考生活,陈述生活,思想闪烁着耀眼的火花,言语发出奇妙的宝光。孩子们的喜怒哀乐,成功与挫折,现实和理想,时时触动着他们的灵魂。与学生携手同行,同家长一起把厚望灌注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感动时时注满他们的胸腔。这不仅反映了学生的成长足迹,记录了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智育成长过程、思想发展的轨迹,引领着学生前进的方向,也让教师本身迈出的步伐更加坚定有力,让教师的生命之花也更加灿烂。 3、走进心灵的“导师谈话”。 是的,人生如红苕过冬。人人都是这红苕洞子里的一员。在严寒的冬天里,有的经不起煎熬,最终腐烂成坏红苕,也有的经过困难挫折,获得新生,发芽开花,结出好果实——顶呱呱的好红苕。而我则愿意先苦后甜,苦尽甜来,延长自己的生命,做一条顶呱呱的好红苕。命运是对手!永不低头,我会前进! ——李文平在这节课里,让我感受到了许多人生真(道)理,作为一个人,要有理想、目标。怎样让自己的人生活得精彩,活得有价值?就是不要去做犯法的事,要端正自己的行为道德,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李仕利 作为一个洞洞里的“红苕”,是不能烂的,也不准烂的,一旦烂了,不仅危害自己,连这一洞的“红苕”都会受到伤害。因此,我懂得了不管是人还是红苕,都应该在“老师”做的“洞 ”里好好生存,做一个永远都不会“生病”的好“红苕”。 ——彭 丽 人生如红苕过冬,做条好红苕,待来春发芽开花。不要让自己的过失,而危害到身边的人,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杨 杜 听过这一堂课后,我深深的了解到,一条好“红苕”和一条坏“红苕”的区别,简直是一个在天一个在地,我决定,从今以后把自己身上已经烂掉的地方丢掉,做一条不再影响全体同学的好“红苕”,我向老师保证,在最后的几个月中,我一定做一条名符其实的好“红苕”。 ——张林旭 “导师谈话”是我校整体育人的一种形式,学校的所有管理成员,从书记校长到两处主任会计,都根据教学情况分配到各班,以普通教师的身份开展“导师”的工作。上述文字,是校长在所联系班级开设《人生如红苕过冬》的专题德育课后,部分学生的感想。我们要求联系班级的领导:督促各班落实学校各项工作要求,协助班级开展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帮助班级处理各种疑难问题。并根据情况及时进行导师谈话,引领班级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目标。并纳入了考核奖惩。 4、引领全体投入的“教”“学”常规。我们制定的新的学月“教”“学”常规是如下: • 老师:记下学生好表现; 学生:心得体会写一篇。 • 老师:要和家长见一面; 学生:汇报成绩把心谈。 • 老师:辅导学生“考”过关; 学生:学分进步心坦然。 • 老师:每周定点说“聊哉”; 学生:解决问题挣表现。 • 老师:“看牢”学生每一天; 学生:文明学习保安全。学校还有较为完备的各种工作制度、管理要求,每科教师都进行的智育成长记录,要求人人进行的育人笔记写作;以及细致周到的校级值周、年级值周、校园安全管理,细致的“从小处着手,细处落实”的工作风格;以及学生全员参预,互相参预的形式等,基本上形成了全向时空、全员投入、全面关怀的育人氛围。可以说,校园时空之上随时都有一双双眼睛在张望,随时有人用思想引导学生正确地走一条路。上述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生不断自我认识、自我评价,思考自己的行为、思考自己的思维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对学生认识、不断评价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反思和优化自身教育实践的过程;评价已经不仅是终结性结论,而是育人的过程。对学生的终结性品行评价,已经有非常多的可参照材料,不再是感性的“印象”,而是真实可靠的“理性”。鉴定已经成为学生自我解剖、同学互相认识、家长的审视和老师的分析的综合结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这就是说,我们要在师生的互动中,在行为表征和真实的思想的海洋里创造德性同构共生的“渔场”,让学生在一种水乳交融的氛围中自然生成德性。这是因为,互动是面具与真实自我相连的管道,是师生思想奔流向前的沟渠,是心灵的体验和醒悟的源头活水,在浪花和欢声中汇入德性的大海。 四、 “三全”思想“五性”评价德育实践反思 “三全”思想“五性”评价德育,是我校多年来德育实践经验累积的产物。在2003年《花桥镇初级中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及2010年规划》 中就在过去实践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构建“三全”“三结合”整体育人机制的构想,以及实施“三一三基本”的教育科研工程的规划。同时,也是在新课程改革浪潮推动下,由新的思想和理念催生的,是我校承担市级“整体构建德育课程体系”研究任务后对过去工作的提升和完善。它具有较为深厚的实践基础,具有较明显的可操作性和简明的可考察性,其中人文精神体现较为充分,形式生动活泼、互动明显,内涵入情入理入心,不仅注重行为习惯养成,更注重心灵提升和健康人格养成,既注意德育也强调智育发展。用外部驱动引发学生的内部觉悟,让被潜藏的外部教育内化为学生强烈的成长需求。既注重校园整体育人,也注意向家庭和社会延伸。基本上解决了德育实效性差、内容片面、方式方法缺乏人文精神,注重外部而缺乏激活心智等问题,而且找到了较为有效的且较易于操作的人性化的德育评价模式。我们认为,这一探索成果,值得推广以深入研究。不仅如此,教师们在整个育人过程中,思想飞扬、情动于衷、热情高涨,自我成长意识强烈,学习积极,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加速了教师的成材。我们认为,“三全”思想,“五性”评价德育模式的实践,也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1、家长对此参预的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农村孩子有较多的家长外出打工,常年不在家;同时,农村家长文化程度较低,参预也有一些困难。因此,整个研究中家庭教育一块工作的实施面临较大的难度。 2、在《“长智”记录表》的使用过程中,心理健康评价操作性不够强,教师对这一块的认知还不够多,值得深入研究。 3、课题的实施需要一定的理论素养和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既有思想飞扬,又有脚踏实地,还要求教师的综合素质达到一定要求。我们还要下大力气加强队伍建设。在互动中“导”的工作的实施,还有必要细化和强化。加强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应用方面的心理学知识培训十分必要。要加强工作培训和细节检查。在全体教师中按要求全面延伸,还有待时日。在导师模式中,由于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理解或者水平的差异,因此,工作重点各有侧重或有偏差。对导师模式的形式和内容还应该具化,或者学习他校成功经验予以完善和提升。 4、在实验中,我校的学生成长档案,全部为自行编制、自行印刷,按自有条件进行建档,规范程度不够高,不便于保存。拟编印成册,交印刷厂印制。 5、由于我们水平有限,研究工作时间还不很多,其中存在的缺点在所难免,欢迎领导、专家和同行批评指正。我们将一直努力做。本课题的实施,不断得到永川市教委领导、永川市教委教研室领导,特别是苏武银老师精心的指导,在此特别致谢。 日历轻轻翻过,冬天即将过去,春天的风儿又将摇动窗前的风铃。合上孩子们的成长档案,眼前晃过孩子们的身影,恍然看到山间小道上那深深浅浅的足迹。冬天里,我们用入心的人性的温暖在孩子们心中营造一个个春天,让花儿开上孩子们的脸,让果实凝结于孩子们的心,和孩子们一起共同用心谱写他们青春的诗章;春天来了,我们又将在从天堂吹来的风中,用思想的火花去碰撞灵魂,用心血去浇开孩子们青春之花。我们给了孩子们一颗种子,绚丽缤纷的花朵是他们自己开出来的;我们给了孩子们一棵小苗,参天大树是他们自己浇灌长大的;我们只是播种者,原野无限的生机是他们营造出来的。无论自然的春夏秋冬怎样嬗变,我们和孩子们的心都将永远沉浸在春天的生机里。因为我们坚信:人生春天的风将始终在我们的灵魂深处舞动。 2004-12-31 参考文献: 1、詹万生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1世纪中国德育课程体系框架分析》 2、佘双好(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实践德育课程建设的基本构想》 3、“九五”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研究组:《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 4、粟瀛龙1999第2期):《关怀个性——素质教育的最佳切入点》(作者:粟瀛龙)  《渝州教育学院学报》 
  

【“三全”思想“五性”评价 — “渔场化德育”的实践探索】相关文章: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探索08-09

探索实践“五四”校本化德育08-18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08-08

改革教学评价方法的实践与探索08-08

对德育活动课的认识与实践探索08-17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有效性的探索08-16

中职法学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实践探索08-24

宋明理学德育思想的评价与反思08-17

思想政治学科思想方法的初步探索与实践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