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江宁分校
高二政治作业(二十二)---------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班级 姓名
一、填空题(25分)
1、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属于 ,对事物 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
2、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 上升到 ,透过 抓住事物的 和 。
3、真理是人们对 的正确认识。把真理性的认识 ,按
其 构成一定的 ,就形成 。
4、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1)占有 。
2)运用 。
5、认识事物的 和 是艰苦的探索过程,需要不断地 ,才能得以完成。就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而言,人的认识运动没有也不可能结束,人们应当在 上不断地 认识, 认识,把认识 。因而,认识总是 的。
6、学习知识,就是要理解知识所揭示的事物的 与 。学习知识的过程,又
是 的过程。
二、单项选择题(2×20=40分)
1、认识、理性认识、真理、科学理论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 A )
A、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
B、按照一定逻辑知识体系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
C、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D、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正确反映
2、“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这一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C )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3、“苹果落地”、“水往低处流”、在其背后隐藏着一个共同的东西——万有引力。这表明( B )
A、同一现象只能表现同一本质 B、同一本质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现象
C、现象、本质都隐藏在事物的内部 D、同一现象可以表现不同的本质
4、体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区别的是( C )
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终点
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D、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感性认识必然会发展到理性认识
5、我国有“两小儿辨日”的故事: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大,近大远小;小儿乙认为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热,近热远凉。两小儿的辩论给我们的启示是( B )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D、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6、作为事物的现象是指 ( A )
A.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B.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外在表现
C.只能由理性思维去把握的东西 D.感性认识
7、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 B )
A.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B.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8、历史事实说明:人们认识自然规律并不总是即时即刻就能全面把握它的。规律性的东西往往通过现象的不断往复才能更明确地被人们认知。这句话告诉我们 ( D )
A.认识了事物的诸多现象就认识了事物的本质
B.现象是不断变化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C.人们的认识需要经过现象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D.人们的认识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由现象到本质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9、水有三态:液态、汽态和固态,但都是氢原子和氧原子结合而成,其化学式都是H2O。这一自然科学常识包含的哲理是( D )
A.现象与本质是统一的 B.现象与本质是没有丝毫区别的
C.认识现象不等于认识本质 D.现象与本质是不同的,但又是互相联系的
10、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是相互联系的。在认识论中能体现辩证法思想的有( B )
①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③认识是要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 ④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我国对经济体制改革模式的确定,经过了一个长期探索过程,从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再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说明( C )
①人们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化和发展的过程 ②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是一次能够完成的 ③任何认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④把认识固定化、僵化的观点是不科学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弗兰西斯·培根曾经说过:经验主义哲学家好比蚂蚁,只会盲目地搜集材料,而不会进行加工;理性主义者好比蜘蛛,只会从自己的肚子里吐丝织网,而不知联系实际;真正的哲学家应当像蜜蜂一样,采集百花后酿成香甜的蜜。这一观点( A )
①认为经验主义者只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而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 ②认为理性主义者是唯心主义者 ③认为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一要具备丰富而可靠的感性材料,二要对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④肯定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3、“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是不可分割的整个思维过程。这一过程是( C )
①人类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②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 ③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过程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动脑筋的过程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4、(97年全国高考)甲乙两人看到池塘里漂浮的树叶,两人正为树叶是否随着波浪走而争论不休。物理老师说:树叶好像跟着波浪走,实际上树叶还是停在原地,波浪只会使水面上的东西出现上下起伏。因为波浪传到的地方,水在发生振荡,这时水并不向波浪传播的地方移动,因而水面上的东西,包括树叶也不会跟着波浪走的。上述事实说明( B )
A.观察现象是一切科学认识的必由之路
B.现象有真象和假象,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
C.感觉是不可靠的,没有用的
D.现象与本质密切联系、不可分离的
15、关于现象、本质、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之间的关系,正确的表述是(A )
A.人们通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过程,就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如同本质深藏在现象的背后一样,理性认识总是隐藏在感性认识之中
C.本质总要表现为一定的现象,理性认识总要表现为感性认识
D.不论认识现象还是认识本质,都要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6、(2000年全国高考题)“眼见不一定为实”,这主要是因为(B )
A.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B.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
C.经验有直接和间接的 D.本质是眼睛看不见的东西
17.门捷列夫在对各种化学元素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的元素周期律。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又进一步认识到:引起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本质原因不是原子量的递增,而是核电荷数的递增。人们对元素周期律的认识过程表明 ( B )
A.门捷列夫对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的感性认识阶段
B.人们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比较深刻到更为深刻的过程
C.人们应当不断扩展认识,以便在更广阔的领域内掌握不同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人们应当随客观世界的变化发展,把认识不断向前推移
18、进入人脑的感性材料,往往是个别的、彼此分离的。这就需要把它们综合起来进行思考,从总体上进行研究。我们把称之为 ( )
A.去粗取精 B.去伪存真
C.由此及彼 D.由表及里
19、真理、科学之所以对于人们的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是因为它 ( C )
A.是理性认识 B.科学理论是真理,不会发生变化
C.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正确开展
D.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20、人们的认识之所以要不断深化,是因为( D )
①复杂事物包含若干层次,整个世界的层次是无限的 ②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③由于实践等条件的限制,人们的每一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总是有限制的 ④浅层次的认识总是不正确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三、简答题(35分)
1、“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谈谈你对这一论断的理解。
参考答案:
①感觉到的东西是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由于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外部联系,它是片面的、多变的,所以,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②理解了的东西是指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必然的联系,本质和规律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因此,只有深入到事物内部,抓住本质和规律,抓住诸多现象的根据,才能深刻地理解现象。
2、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科学的分析方法。”请回答:
(1)为什么要以现象为入门的向导?
现象与本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因此,认识事物应从现象入手,只有以现象为入门的向导,通过积累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才有可能获得对本质的认识。
(2)为什么“一进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事物的现象来看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现象和本质的区别来看,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看,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的本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对实践起到正确的指导作用。
(3)怎样才能做到“一进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创造两个条件:第一, 占有大量的可靠的感性材料。第二,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参加实践,不断深化认识、发展认识、把认识不断推向前进。
【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相关文章:
立意篇: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08-16
学会说明事物的特征08-15
第三册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08-17
生命的本质08-17
让学生学会分析的方法08-17
战略管理会计的本质研究和特点分析08-07
美的本质探讨08-06
“基金特权”的本质08-05
价值本质规律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