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德育管理论文>二、承担社会责任

二、承担社会责任

时间:2023-02-24 20:12:19 德育管理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二、承担社会责任

 

二、承担社会责任

二、承担社会责任

 

    目标:知道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意识;懂得公平需要正义,激发社会正义感,理解自己负有的社会责任。

          人是社会中的人,人不可能离群索居,每一个人的成长、发展以及各种需要的满足都离不开他人的活动与服务。凡是存在两个人以上的地方,就有某种共同生活。合作是由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相互协调地进行的一种活动和实践。共同的活动需要社会参与者相互合作。而合作需要公平,公平是良好合作的前提。只有公平的合作才能使合作者获得应得的利益,才能使合作进行下去,也才能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可以说,公平意识和公平精神是对现代公民的基本要求。所以,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和规则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有助于他们熟悉当下的公共生活,而且将为他们未来进入更为广阔的公共生活领域履行公民的职责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树立学生的公平意识就成为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

    公平的合作需要正义制度的支持。制度的正义性在于它的程序与规则不是为少数人,而是为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而制订的。正义的要求不是单向的。正义要求每个人尊重他人的权利,也就要求每个人的权利得到他人的尊重与保障。可见,正义意味着相互承担责任。责任是对于一个人做或不做某些事的要求。责任产生于社会合作的关系,产生于公民身份和养育、受教、承诺、道德、习俗、法律、职业、授权关系等。一个人由于具有不同身份,就具有不同责任。一个人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社会负责。否则,社会就会陷入无序混乱状态,一切有意义的事情也就无法进行。所以,激发学生的正义感,使他们理解自己所负有的社会责任,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就成为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

   

2.1   理解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社会是一个共同生活的大系统,是由许多个人出生起就要长久地生活在其中的有制度和规则的组织系统。每一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生活。社会生活是许多有着不同职业或兴趣的人通过自愿交换他们的活动产品或服务,并由一个政府为这种交换提供服务的共同生活。社会的共同生活分为不同的层次,每一层次都是一种人群的共同活动的领域。一个良好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好的稳定持久的合作体系,它应当使每个参与合作者得到他合理期望的东西,使新的一代人得到恰当的抚育和教养,并在成长为成年人时选择适合的职业参与到这种合作中来。良好的合作一定是公平互惠的,它不但可以使每一个合作者都能够从中获得应得的利益,而且可以扩展每一个人的力量,增添每一个人的自信。在一个良好的社会合作中,每一个人在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的同时,也都从他人的职业活动中获得更丰富的产品和服务供给。没有这种社会公平,不仅个人的发展得不到保障,而且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所以应该培养学生的公平合作意识。毫无疑问,这有助于中国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和法制体系的完善。

          同时,还要使学生懂得,合作既带来利益也产生负担。在合作中,没有人可以只享受利益而不分担负担。由一部分人独享利益、而另一部分人只分担负担的合作不可能是互惠的、公平的。这种合作不可能是一种良好的合作,不可能长久。一种合作之所以会产生负担,是因为合作者必须做一些安排来协调合作活动,使合作的规则有效地发挥作用并努力减少违反规则的行为的破坏作用,同时抚育和教养新的一代使之将来能够加入合作的行列。所以,应该使学生懂得良好的合作需要公平地分配利益与负担。公平意味着在参与合作的人们中合理地分配合作的利益与负担,意味着每个人得到他应得的利益并承担他应分担的负担。也就是说,公平地参与一种合作要做到不取不应得的利益和不逃避应分担的负担。在此意义上,一个人取得多于应得的利益或承担少于应承担的负担,都是不公平的。

        按照课程标准的上述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达到如下基本要求:懂得社会是一个合作系统,合作即带来利益也产生负担,合作需要公平,公平的合作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个人的发展,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努力使学生理解合作对于共同生活的重要性,理解公平合作意味着同时分担利益和负担,懂得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公平合作意识。

 

2.2   知道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培养正义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

          公平的合作需要正义的制度来支持。制度是以公开宣布的程序与规则组成的系统。制度的正义性在于它的普遍性,它是建立在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正义制度的程序和规则是面向每一个人的。没有人可以逃避正义的制度规则的约束,每一个人都应该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

    正义与每一个人的行为相关。社会中少数人利用多数人遵守规则来逃避规则对自己的约束的“逃票乘车”行为是不正义的,是对所有其他人利益的侵犯。所以,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正义感,使学生养成鄙视以不正义的手段多得利益的行为和“逃票乘车”作为的态度,学会做一个正义的人,自觉遵守社会的各项规则和程序。

    同时,应该使学生懂得正义的首要要求是不伤害他人。故意伤害他人的身体甚至生命是最严重的不正义。在一个法律的社会中,每个人都负有不伤害他人人身的义务。正义的第二个基本要求是不侵犯他人的其他基本权利。每个人都具有基于正义的不可侵犯的基本权利。每个人的财产权利、名誉权利、隐私权利,都应当得到同等的尊重与保障。每个人的自由都是在自己的权利范围之内的。他人的权利是我们自由的边界。制度的正义包括分配的正义、矫正的正义和程序的正义。

        按照课程标准的上述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达到如下基本要求:懂得正义是面向每一个人的,它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没有人可以例外;能够分辨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养成正义感,以自觉遵守各项社会规则和程序为荣。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努力做到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的事情入手,从讨论规则和遵守规则入手,努力减少这一部分内容的抽象性。

 

2.3  知道责任是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每一个人在受惠于社会和他人的同时,也必然要受制于他人和社会;在社会中的个人,除了享受权利之外还必须承担义务,除了获取之外还需要付出。也就是说,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承担他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这种责任源于在社会关系之中人们彼此之间做出的承诺。

    责任是对于一个人做或不做某些事的要求。对责任的承担就叫做负责。常有的一种误解是:把“负责”只看作是对成人、职业人员的道德要求,似乎与儿童、青少年无关。事实并非如此。负责是对每一个人在人生各阶段承担的多重角色的共通性道德要求,它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作为一个家庭成员,由于父母养育的关系,孩子具有尊重父母、维护家庭的财产、安全和良好生活的责任;作为一个学生,由于受教关系和法律的规定,具有完成义务教育、尊重老师、遵守校纪、认真学习和完成指定作业的责任。所以,应该使学生意识到他所承担的责任。

    而且,社会越开放,就越需要有负责的公民,民主管理、众多类型的“自治”都是以负责为道德基础的。如果说在某种程度上“诚信”是一种坚守的道德力量,那么,“负责”就是一种生产性的道德力量。在社会生产和各种职业领域中,社会生产力越发达、分工层次或环节越多,越需要多方合作,越需要个体具有负责的精神,以此作为保证行事或产品质量的道德支持条件。任何高超的技术和深奥的知识,都不能代替责任感。可见,责任感和负责的态度是行事能否成功的基础性条件,它能催生出智慧和能力,能促使人去做好事情,并因工作成功而感受到一种尽责和胜任的欢愉和满足,也正是在这种负责行事的过程中,人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得以提升。

        “责任感”也许不比“牺牲”、“奉献”伟大,但它却与每个个体息息相关,因而显得更为平实与基本。所以,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作为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而要更好地实现这一点,就应该使学生理解承担责任的好处和代价以及不承担责任的后果。

        履行责任有许多可能的好处,一些是对于其他人的好处,一些是对于履行责任的自己的好处。具体来说,履行责任对于其他人的好处:(1)可预测性。当人们履行其责任时,其他人知道期待他们什么。(2)安全性。当人们知道其他人在履行责任时,他们感到更安全。(3)有效性。当有关的每个人都履行其责任时,就能更有效地、或更快、更容易地工作。(4)合作性。当人们一起工作完成某项任务,以便履行其责任时,他们会增加合作。(5)公正性。如果每个人都做了他的那份工作,可能一些人就不需要做超出他的份额的工作。(6)社区精神。如果一个群体中的所有成员都履行其责任,就可能形成一种社区精神或群体荣誉感。履行责任对于自己的好处:(1)独立性。履行责任具有良好纪录的人可能享受到更多的自由和极少的监督。(2)自尊。履行责任的人可以赢得自尊和自信。(3)被接受和认可。履行责任的人更容易被其他人接受和认可,尤其是依赖于他们的人。(4)获得知识、技能和经验。履行责任的人可以获得知识、技能和宝贵的经验。(5)得到承认、地位或收入提高。履行责任的人可以赢得荣誉、奖励、新职务的机会或薪俸收入提高。

        履行责任也是有代价的:(1)负担。履行责任通常需要时间、精力或金钱。(2)怨恨。人们可能对做不想做的事情感到怨恨或生气。(3)担心失败。人们可能担心他们不能履行责任或担心由于未能履行责任而受到惩罚。(4)放弃其他的利益或牺牲其他的兴趣。当人们接受一定责任时,他们可能不得不把其他感兴趣的事情或需要放在一边。(5)不公正。如果一个人在一件事上承担主要责任,通常其他人会让他做这个工作,而他们不做其分内的工作。

        同时,也要使学生懂得不承担责任的后果。不负责任不仅会给自己带来不利影响,如得不到人们的信任,普遍受到谴责,甚至常常受到法律的惩罚,而且更重要的是背离了作为一个人的基本要求。因此,一个人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社会负责,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此外,还应该使学生意识到,在人们履行责任时,往往还会出现冲突。在相互冲突的责任之间进行选择常常是复杂的。决定什么是最重要的可能会很困难。作出这样的决定常常包括确定轻重缓急以及寻求可选择的途径。它意味着不承担某些责任或在履行其他责任时,推迟履行这些责任。在相互冲突的责任之间进行选择时,应着重考虑以下因素:(1)紧迫性。在选择相互冲突的责任时,确定哪个责任更紧迫更重要,即应当先履行哪个责任。例如,完成明天应该交的作业比完成下个星期应该交的作业更紧急。(2)相对重要性。即某一责任相对于其他责任的重要性。例如,为了避免撞倒行人,你可能会不得不撞到停在路边的汽车。(3)时间要求。你需要考虑履行责任的时间、以及你拥有的时间。例如,在承担一份课余的工作时,你需要考虑你是否有做这份工作所需要的时间。(4)可用的资源。履行责任需要一定的资源,诸如钱、设备、体力或特殊的技能。你是否拥有这些必要的资源对于是否要承担某一责任是很重要的。没有必要的资源,你可能无法履行某一责任。(5)相互冲突的利益与价值观。在决定履行某一责任时,你可能需要考虑你感兴趣的其他事情或你相信的价值观。例如,如果课余的工作使你不能参加学校乐队的演出时,你可能会决定不做这份工作。(6)其他的解决办法和途径。有时,我们不需要在相互冲突的责任、价值观和利益之间进行抉择,因为我们可以考虑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一个创造性的解决途径或妥协可以帮助你解决两难。例如,你需要自己履行这个责任呢?还是让其他人去做呢?

        按照课程标准的上述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达到如下基本要求:知道责任是一个人做某事或以一定方式行为的职责或义务。例如,你有责任上学。知道责任也是一个人不做某事或不以一定方式行为的职责或义务。例如,你在商店购物时,有责任不偷东西。理解承担责任的好处和代价以及不履行责任的后果,学会在不同的责任之间进行选择,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最好通过设置种种情境来使学生理解责任的方方面面,引导学生懂得责任对于人的意义,激发他们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切忌呆板的知识灌输。

 

2.4   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增强责任意识

    社会有组织、有分工、有制度,个人总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角色,社会自身的维系和发展,需要每个人按角色的规范去实践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一个人由于具有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一个成年男人可以同时具有多种社会身份,每一种社会身份都要求他承担相应的责任。作为父母的儿子,他要赡养老人;作为孩子的父亲,他要抚养后代;作为妻子的丈夫,他要关心妻子;作为学生的老师,他要为学生的成长负责;作为学校的领导,他要管理好学校;作为社会的一员,他要尽到公民的职责;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要铁肩担道义,等等。正是在对这些责任的履行中,他作为一个人的完整性得到了充分体现,他的责任意识也得到了加强。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责任意识,需要使学生明确责任的不同来源。一些责任可能只有一个来源,一些责任则可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来源,它们可能来自我们的工作、学校、法律或道德原则。具体来说:(1)养育。人们承担责任是受他们的父母、家庭成员和与他们接近的朋友、老师的影响的结果。诸如帮助做家务、遵守家规对许多年轻人来说是典型的责任。(2)承诺。当一个人向另一个人作出承诺时,他就承担了信守承诺或“说话算数”的责任和义务。你应当意识到,当你作出承诺时,你就同意履行这一责任和义务。(3)分配。不管你是上学还是工作,其他人一般都要给你分配一定的责任。例如,在学校,老师会给你布置作业的责任;在工作中,老板可能会安排你清扫商店或管理其他雇员的职责。(4)任命。在一些情况下,人们会被任命担任一定的职位,以便履行一定的责任。任命不同于分配之处在于你可以拒绝这些任命而不会受到惩罚。(5)职业。每一份职业都承担着一定的责任。例如,汽车技师的职责是技术熟练地修理汽车,警察的职责是实施法律保障人民的安全。(6)法律。法律使社会上的几乎每个人都负有责任。法制体系赋予我们的责任包括上学的义务,遵守交通法,纳税等。(7)习俗。许多责任来自于习俗。社会中的人们应当遵循长期形成的传统或实践标准。人们长期遵循的传统常常变成了法律。例如,在公共场所排队,遵守秩序等。(8)公民原则。在我国,人们由于只是公民,他们就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我们的社会赋予公民的义务包括:参加投票、在国家遇到紧急情况时服役以及遵守法律。作为公民我们有责任了解公共事物,监督政府机构的行为,确保他们遵守宪法的价值和原则。(9)道德原则。一些最强烈的义务来自于道德原则和价值观。例如,每一个人都要尊重其他人;每一个人都应当公正的对待他人。

        按照课程标准的上述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达到如下基本要求: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明确责任的不同来源,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努力使学生理解责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明白责任产生于公民身份和养育、受教、承诺、道德、习俗、法律、职业、授权关系等,帮助他们增强责任意识。

 

2.5   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作为社会的一员,每一个人都从他人和社会那里获得过帮助,也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回报他人和社会。这就意味着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以力所能及的方式服务于社会,如照顾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儿童,参加义务劳动,为灾区的人们进行募捐,等。通过这些活动,展现自己对于他人和社会的爱心,逐步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这一点对于培养现代公民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按照课程标准的上述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达到如下基本要求:明白参加公益活动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现代公民应备的素质。从自己做起,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造福于社区,造福于社会。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努力使学生懂得参加公益活动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帮助他们树立服务的奉献精神。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切忌一味的说教和灌输,否则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

 

 

    活动建议

    刚刚结束的“非典”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这一部分内容提供了许多鲜活的事例,教师可以以此为背景,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以下为几个真实事件:

2003年5月26日,北京公交车上的一名乘客因为高烧而晕倒,被怀疑患有“非典”。为安全起见,司机马上拨打120,让乘客下车等候医生检查。但奇怪的一幕发生了:60余名乘客迅速四散离去,而这名发高烧的乘客在被送往医院后也从医院逃跑。

    一名病人被确诊为“非典”患者,医生立即进行流行病排查,但患者却故意隐瞒实情,患者家属则四处躲藏,逃避隔离,于是悲剧发生了:由于延误治疗,患者全家七人感染“非典”,其中三人死亡。

    在2003年立夏前的几天,一个谣言在各地流传。其中一个版本是:一个哑了多年的老人突然开口说话,只要在立夏前日晚上12点以前燃放鞭炮,就可以驱逐“非典”。于是一些人纷纷买来鞭炮燃放,许多地方的鞭炮竟然脱销。

    从医院隔离区搬出来的医护人员集中到某宾馆轮休,该宾馆的服务人员一时间竟没了踪影;一名护士在前线奋战数日,回家取日用品,邻居们却没有了往日的笑脸,代之以紧闭的铁门、躲闪的背影;一名“非典”患者治愈出院已经两月有余,复查结果一切正常,单位仍然不让他上班;一居民区贴出告示,凡租住本小区房屋的外地人,限期三日搬离小区。

    可以围绕以上事件,让学生讨论公民的含义以及履行责任对集体、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另外,也可以以“众志成城,抗击‘非典’”为主题,让学生通过扮演各种角色,从中体会责任的内涵和团结的意义。

 

    案例1:医生的责任

    活动目的:使学生明白不同的职业和社会身份负有不同的责任

    活动过程:

    步骤一:教师呈现材料“希波克拉底誓言”

    下面的内容节选自医生在开始行医时所进行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宣誓:

    我作为医生向阿波罗及诸神宣誓:我将根据我的能力和判断,遵守这个誓言和规定;我将根据我的能力和判断,遵循有利于病人的治疗方法,避免任何对病人身心有害的治疗。即使有人要求,我也不会给任何人致命的药物,我也不会提出这样的建议……。无论是否与我行医有关,我所听到或看到的不应当说出去的个人的事情,我将不会泄漏,对所有应当保密的事进行保密。如果我遵守这个誓言,我将被赋予生活的快乐和艺术的实践,并一直会受到人们的尊敬;但是,如果我违反这个誓言,我将会得到相反的对待。

    步骤二:围绕上述誓言,讨论医生的职责

    步骤三:进一步讨论不同职业所应该承担的责任

        步骤四:写一篇相关的小文章

 

    案例2:

    活动主题:责任的复杂性

    活动目的:使学生理解责任的复杂性,学会对责任进行具体分析

    活动过程:

    步骤一:教师呈现材料“海因茨偷药”

    在欧洲,一位妇女得了一种特殊的癌症,濒临死亡。医生认为,有一种药也许可以挽救她的生命。这种药是本城一位药剂师最近发现的一种镭剂。这种药造价昂贵,药剂师还以10倍于成本的价格出售。药剂师花200美元买镭,而一小剂药却索价2000美元。病人的丈夫叫海因茨,他向每个相识的人借钱,但他只能筹集到大约1000美元,只是药价的一半。海因茨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就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把药卖给他,或允许他以后再付钱。可是,这位药剂师却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我要靠它来赚钱。”海因茨绝望了,想闯入那人的药店为他的妻子偷药。

    步骤二:围绕上述故事,讨论以下问题:(1)海因茨应该偷药吗?为什么应该或者不该?(2)如果海因茨不爱他的妻子,他应该为她偷药吗?为什么应该或者不该?(3)假定要死的人不是海因茨的妻子而是个陌生人,海因茨应该为陌生人偷药吗?为什么应该或不该?(4)(如果你赞成为陌生人偷药)假定快要死的是海因茨宠爱的一只动物,他应该为救这只宠物去偷药吗?为什么应该或不该?(5)为什么人们应当尽一切努力去搭救另一个人的生命?不管用什么方式都行吗?(6)海因茨偷药是违法的,那样做在道德上是错的吗?为什么错了或者没错?(7)为什么人们一般都应该尽其所能避免犯法,无论什么情况都该如此?(8)怎样把这一点与海因茨的事件联系起来?

    步骤三:把你的理由整理出来,在班上进行交流。

   

    案例3:极参加公益活动

    活动目的:使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活动过程:

    步骤一:教师呈现材料“捡硬币”活动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有的中学自1990年以来,在学生中开展“捡硬币”活动,借此教育学生珍惜每一分钱。有一所中学四年来共拾得100万枚1分硬币,由学校统一存入银行,加上利息,共创造11114美元的财富。银行为鼓励孩子们将这件有意义的活动继续进行下去,专门派车装上100万硬币拉到学校展出。校方决定将这笔钱作为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据报载,全美建立了中学生社会服务网,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具体服务内容,如为穷人募捐,在贫民收容所帮厨,为低能儿当家教,到社区或学校自助餐厅无偿服务,帮助无家可归者,自愿教跑步、游泳、体操等。全美现有自愿服务人员6000万,中学生占相当大的比例。教育机构认为,引导中学生尽力而为地贡献自己的时间和才能,干力所能及的无偿服务工作,有利于培养他们对自己公共社区的责任感。一个人年轻时就做好事,往往会一辈子都做好事。

        步骤二:围绕上述材料进行讨论,交流对公益活动的看法。

        步骤三:写一篇有关公益活动的小文章。

 

 

三、法律与社会秩序

 

目标:知道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增强法律意识;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

在我与国家、社会的维度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强调了解国家的法律制度、维护国家的法律制度。内容安排的思路是: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最高地位;依法治国方略;依法治国的要求;法律制度实施的保障,以及学生行使监督权等。

  具体内容标准共有四项。

3.1  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树立宪法意识

宪法,作为国家的总章程,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从内容上看,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如规定国家的国体、政体、根本任务、基本国策、社会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等根本问题。从效力上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是母法,普通法律是子法。普通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是宪法的具体化;普通法律不能和宪法相抵触,否则要被撤销和宣布无效。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从程序上看,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正是由于宪法的这些特点,表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宪法的至高地位,决定了它是最高的行为准则。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的最高行为准则。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不得做宪法和法律禁止做的事,不得拒绝做宪法和法律规定做的事,不能做宪法和法律未授权的事。宪法又是一切团体和组织以及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在整个法制教育中,宪法教育居于重要的核心和统率地位。要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权威,自觉遵守宪法,热情宣传宪法,勇于同违反宪法的行为作斗争,树立宪法意识。

3.2  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树立法制观念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方略和目标。1999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这就以最高法的形式确认了依法治国方略的地位。

所谓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是我们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重大进步,确立了法高于人、法大于权的根本原则。依法治国,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因为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问题,在国家一系列根本问题上,必须遵守宪法的规定和宪法的原则;因为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不实施宪法,就不能保证法律法规符合宪法的要求,依法治国就失去了法律正当性的大前提。由于宪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核心和基础,所以不实施宪法,就无法有效地贯彻依法治国的原则,也就很难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

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它是比人治开明和进步的治国主张。法治是指一种治国方式或国家所处的状态,指国家权力的行使(立法、执法、司法等活动)和社会成员的活动,普遍处于符合一种良好而完备的法律规则系统要求的状态。依法治国,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目标,又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因此,要通过思想品德课教学,让学生知道依法治国的内容和意义,树立法制观念。

3.3  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意义,能够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

这项内容着重讲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中共十六大报告再次把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首要要求。其中的有法可依,讲的是立法,它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我国立法工作取得长足的进展,这是有目共睹的。十六大报告强调:“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法必依,是法制建设的中心环节。一切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武装力量和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及公民,都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严格遵守法律,而不得违背法律。执法必严,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在执行法律时,必须严格、严肃,做到认真准确,不枉不纵。违法必究,要求对一切违法行为都必须追究法律责任,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十六大报告强调:“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尤其要增强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

作为中学生,无权立法,也不处于执法的地位,落脚点应该在守法。但是,作为未来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者,应当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含义和意义,尤其要求其能够自觉守法,以维护社会的良好秩序。

3.4  了解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是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监督权利

     实行依法治国,保证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需要加强监督和制约机制,因为没有监督的权力会导致腐败。其中的监督是广泛的、多渠道的。包括党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社会组织的监督,法律监督检察机关的监督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其中的制约,除监督的制约外,还有制度制约和程序制约。国家机关各有分工,各司其职,互相监督;执法和司法都有法定的程序,通过履行必要的程序受到制约。对于这些较为复杂的社会运行的具体内容,不一定要向学生详细讲解,但要求学生了解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是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监督权利。这实际上是强调学生要有国家主人的公民意识,关心国家和社区的事情,有公民的责任感。行使监督权利,需要调查知情,需要有正确的善恶、是非观念,需要掌握行使监督权的有效方法。比如,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但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如当面反映、打电话、发信、发电子邮件、向人民代表反映、通过媒体反映等),而不能采用贴大字报、聚众闹事的方法;发现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权并知道要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最常用的方式是用各种方式投诉、举报),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对社会上特别是所在社区中存在的问题,有权向有关部门反映,更可以提出解决的办法,使行使监督权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逐步学会行使监督权。

活动建议:

这部分的活动建议共有三项。

其一,结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有家规,国有国法”等格言,讨论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这是针对第二项内容(依法治国)而设计的活动。活动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对熟知的格言的理解,上升到对依法治国必要性的理性认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有家规,国有国法”,是古代传统格言,我国历来就有崇尚按规矩办事、行为不逾矩的传统;人们的现实生活经验也证明需要按规则办事,而不能为所欲为。通过学生的讨论,可以收到提高依法治国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的良好教学效果。

其二,开展“我是中国公民”主题活动,讨论群众举报和舆论监督对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秩序的作用。

这是针对第四项内容(行使监督权)而设计的活动建议。法制教育乃至整个思想品德教育,都以培养四有公民为根本主旨。公民意识,可以说是这一教育的重要目标。通过这项主题活动,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自己作为公民的责任和享有的权利,颇有意义。鉴于这个主题活动的题目较大,所以确定了监督权的角度。事先可以让学生收集群众举报的信息(包括数据情况、所起的作用、社会的反响、对实施依法治国维护社会秩序的意义等),收集电视焦点访谈、法制经纬、今日说法等栏目的典型报导和广播、报刊披露的典型材料,进而开展讨论活动。收集信息本身,就是一种受教育活动,而且还能获得收集、整理、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也体现了课程改革改变学习方式、调动学生主体作用,强调学生参与和体验的教育理念。

    其三,组织一次模拟法庭活动。

这是针对第四项内容(监督制约)而设计的活动建议。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是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法庭的审判活动是从制度和程序上监督制约的典型。法庭审理,是以堂皇的仪表、戏剧性的演示申张正义的活动。这种正义的申张是看得见的申张。其中的原告、被告、双方律师、起诉方、审判员等,是监督和制约的主体;开庭、起诉、调查、举证、陈述、辩论、判决、抗诉、上诉、执行等,是监督制约的制度和程序。整个审理活动,都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按诉讼程序办事,这样才能公正司法,即不放过坏人、不冤枉好人,依法排解纠纷、解决争议,使案件得到公正处理。

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体会监督制约的作用,体会法律的尊严、权威和公正。这就让学生在形象的真实情景中,通过喜闻乐见亲身参与的活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深切体味、掌握知识,提高尊重法律的觉悟,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当然,审判活动是非常复杂又有诸多种类的诉讼活动,对初中学生来说,只能演示其中的一种和关键环节,不可提出过高的要求。也就是说,开展这一活动,要从实际出发,要抓住重点,要服从整体教学的安排,通过精心设计和组织,达成教育目标。

 

案例:模拟法庭

活动目的:通过学生参与、实践,了解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是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体会法庭的严肃、法律的尊严和公正,增强权利义务观念,掌握维护权益的有效方法。

活动步骤:

1.  课前准备:

(1)       提供诉讼典型案例

      (参与案例)一天,某县个体户A将从外地贩运来的1000公斤西红柿存放在自己的家门口,当地税务所副所长B正巧从这里经过,见此情形就将A带到税务所进行审查。A拿出自己的营业证和进货单。B见营业证上写有“贩运农副产品”的内容,但以西红柿不属于农副产品的范畴为由,将A的营业证扣押,致使1000公斤西红柿无法出售,全部霉烂。

      事情发生后,A多次到县税务局反映情况,要求处理税务所和B的不当行为,并赔偿自己的损失。税务局却不予理睬。万般无奈,A到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状告B和税务所侵权。县人民法院受理了此案,判决县税务局赔偿因非法扣押A的营业证给A造成的经济损失。

(2)       确定模拟扮演分工。

  从本班同学中选出若干人,分别扮演审判长、审判员、书记员、原告、原告律师、被告、被告律师等。不担任扮演角色的同学也作出分工,作为某具体角色的助理,参与学习、调查、研究和准备工作。扮演者准备服装(或者标志),由班干部作出安排并准备模拟法庭所用的简单道具。

  (3)根据案情和角色需要,分别复习、查找与此案审判的有关法律知识(如适用什么诉讼程序、涉及的有关法律根据、诉讼请求的根据、辩驳对方的证据等)。

(3)       开庭前布置模拟法庭现场。

2.  开庭审理

审判长在核查诉讼参与人到齐之后,宣布正式开庭。

遵照审判长的安排,原告宣读诉状,并出示有利于自己证据。

原告辩护律师申述诉讼请求的法律根据。

被告(或其辩护律师)作答或者提出反诉,并出示自己的证据。

法庭辩论。

审判长宣判。

审判长宣布审判活动结束。

3.  本活动后的总结

(1)   扮演者结合自己的角色,说明审理中受到的制约,说明自己参与活动的体会(如审判长的审判手记、原告胜诉的依据、被告败诉的教训、辩护律师的作用和辩护依据等)。

(2)   全班同学交流自己的心得(如对法律的理解,对诉讼程序的理解,参加旁听的体会,对诉讼参与人表现的评价等)。

(3)   由老师归纳同学意见,对此次活动作出一分为二的具体总结。

 

【二、承担社会责任】相关文章:

九年级政治《承担对社会责任》说课稿07-28

责任在承担中成长01-22

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责任的教案08-17

承担责任作文08-24

承担责任的作文12-23

勇于承担责任作文08-24

学校该不该承担监护责任?08-17

医疗事故民事责任的承担08-05

建设工程质量责任的承担原则08-05